环境化学第五章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PPT课件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三、排泄 (Excretion)
1. 2. 概念: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肾排泄: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 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 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5-18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5.2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Body)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分布 (Distribution) 三、排泄 (Excretion) 四、蓄积 (Accumulation)
5-20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Major Sites of Exposure, Metabolism, and Storage, Routes of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Body
一、生物膜的结构 (Structure of Biofilm)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6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2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5. BCF与Kow的关系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课件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图4-9
图 4 - 10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 及毒性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图5-1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河水Dee河 Conway河 海湾 底泥 海湾污泥 土壤
松花江 松花江泥
蓟运河水泥
表3-9 腐殖酸配合物稳定常数
LgK
Ca
Mg
Cu
Zn
Cd
3.65
3.81
-
-
3.95
4.00
3.56
3.26
-
-
-
-
3.65
3.50
4.65
4.09
3.60
3.50
3.4
2.2
-
-
-
-
-
-
-
-
-
-
-
-
-
-
-
-
7.85 8.29
N2 NO
NO2 HNO2 HNO3 NH3 SO2
6.40×10-9 1.97×10-8 9.74×10-8 4.84×10-4
2.07 6.12×10-4 1.22×10-5
表3-2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压
T(℃)
0
5
10
15
20
25
pH2O 0.00611 0.00872 0.01228 (×105Pa)
环境化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 介
生物富集、积累和放大(课堂PPT)

Algae
Biomagnification involves the processiveLianrgcerrefisahse in tissueNekton concentration of a chemical in successive levels of a food chain.
Organisms higher in the food chain
动力学
Dynamics derivation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13
生物富集动力学
吸收速率
水生生物吸 收速率常数
消除速率
水中污染物的 水生生物消瞬时状态浓度 除速率常数
水生生物体内污染 物的瞬时状态浓度
环境化学
稀释速率
水生生物生 长速率常数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6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design used to assess bioconcentration assuming minimal metabolism of the compound under study.
动力学
生物放大 9
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的关系
D. W. Connell, Rev.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02, 117 (1988).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10
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的关系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战略
——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环 境 化 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 境 化 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 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 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2
参考书籍
3
参考期刊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化工环保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农村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 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 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 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 学生丹尼斯· 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 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 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 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 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 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 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 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 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培训课件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4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生物放大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5
生物浓缩、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 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 表示,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生物浓缩是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 的浓度相比;
2)溶解挥发作用:溶解作用是一切可溶性污 染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14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酸碱作用:常表现为环境pH值变化。酸性
环境使大多数污染物形成易溶性化合物, 促进污染物的迁移。
络合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作
用力。当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时,经常和 其他离子、离子团或有机大分子络合。络 合分子或离子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因而 大大改变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及归宿。
B A F 同 一 生 物 个 体 发 育 阶 段 较 前 阶 段 体 内 蓄 积 该 污 染 物 的 浓 度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蓄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于该 生物摄取和消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比,摄 取量如果大于消除量,就会发生生物积累。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DNA分离过程、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环境毒理学之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40
有许多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 特别是大多数毒性较强和作用较为专一的 毒物。
例如,氰化钾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C 氧化酶,有机磷化合物作用于半嵌入在质膜的乙 酰胆碱酯酶。
又如,有的镶嵌在膜上的蛋白质是某些有毒化学 物质的专一受体,受体是某些环境化学物作用的 靶,能使化学物有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靶
环境化学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

精选可编辑ppt
8
2. 食物链作用
生物(包括微生物)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污染物。
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入生物、
微生物体内得到浓缩,其浓缩作用可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含量比在水体中的浓度大得多。水体环境中,浮游生物是食
物链的基础。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每次传递中浓度就得到一次
浓缩,甚至可以达到产生中毒作用的程度。人处于食物链的
氢等都可经皮肤吸收。
①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大
循环。
成年人每天吸入10~12m3的空气,而空气中正隐藏着
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
途径,人的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
肺等部位。
精选可编辑ppt
6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肺泡。肺泡的膜很薄,数量众多,表 面布满壁膜极薄、结构疏松的毛细血管。呼吸道吸收的污 染物只可以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并转移至淋巴系统或其他器
进入小肠的污染物质大多数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小肠黏 膜再转入血液,因而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强、在小肠内浓 度越高,被小肠吸收越快。小肠的吸收总面积约200m2, 胃的约为1m2,小肠的吸收功能远大于胃。
精选可编辑ppt
7
③经皮肤吸收的污染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人体皮肤的表面积平均约为1.8m2,同时还有近 10万个毛细孔和近10万根头发与头皮相通,这些都 是污染物质进入人体的通道。相对而言,人体皮肤 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较弱,常以被动扩散的方式 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再滤过真皮中的毛细 血管壁膜进入到血液中。 一般,相对分子质量低于300,处于液态或溶解态, 呈非极性的脂溶性污染物质,最容易被皮肤吸收, 如酚、醇等。 ④由呼吸道吸收并沉积在呼吸道表面上的有害物 质,可咽到消化道,再被吸收进入机体。
环境化学完整课件

04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 大小的矿物颗粒。包括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 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 生长和土壤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 转化和归宿,以及土壤污染对生
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
01
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归宿,揭示环境污染的机
制和规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2
环境化学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推动
大Hale Waihona Puke 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外大气层等。
大气中的微量气体
包括臭氧、甲烷、氧化亚 氮等,对大气环境和气候 变化有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 农业活动、生物质燃烧等。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环境化学完整课件
目录
• 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环境化学 • 水环境化学 • 土壤环境化学 •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动过程及效应 •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 •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探讨
01
环境化学概述
环境化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 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的科学。
特点
环境化学(5)PPT课件

,能促进NO向NO2的转化,并传递各
2021/3/12
种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中的重要二次
7
污染物如臭氧、醛类aldehyde[Aldihaid]、
2、光化学烟雾
定义
✓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 HC和NOx等一 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二次污染,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 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 有颗粒污染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 学烟雾,也叫洛杉矶型烟雾Los Angels。
O3 NO2+O2
自由基的净增、转化和二
次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
RH+O ·R ·+HO·
自 由 基 的 消 除 、 终 止
RH+HO ·R·+H2O
terminate反应的过程 :
H ·+O2HO2·
R ·+O2RO2·
NO+HO2·NO2+HO· RCO·+O2RCOO2·
NO+RO2·NO2+RO·
CH4 + O CH3 +HO CH4 + HO CH3 +H2O CH3 +O2 +M CH3O2 + M3O + O2 HO2 + CH2O NO2 + CH3O CH3ONO2 NO2 + CH3O2 CH3OONO2
2021/3/12
二元binary 自由基
HCHO+CH3CHOO
二元自由基
6
➢ 芳烃的氧化:
**HO与芳烃的反应:
-CH2CH3+HO
-CHCH3+H2O
小结:碳氢化合物可被氧化生成多种
多样的自由基:重要的是HO基、HO2 基,此外,还有R、RO、RO2、RCO 、RCO2、RCOO2等自由基(有机分子 碎片fragment)。这些自由基非常活泼
环境化学ppt课件

环境化学ppt课件•环境化学概述•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输与转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及应用环境化学概述01环境化学定义与发展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的科学。
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和归宿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体的毒性效应和机制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01020304环境化学研究内容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大气环境化学02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的主要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中的微量气体臭氧、水汽、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大气污染的定义和类型按照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存在状态进行分类。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生物质燃烧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03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过程。
01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02大气中污染物的归宿干沉降、湿沉降和大气扩散等。
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与归宿水环境化学031 2 3包括水分子、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底泥等。
水体的组成如pH值、硬度、碱度、温度、颜色、透明度等。
水体的性质如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光照、温度等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水体组成与性质水体污染及其来源水体污染的定义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水、城市径流、大气沉降等。
环境化学第五章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草酰乙酸 柠檬酸
顺乌头酸
异柠檬酸
草酰琥珀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α-酮戍二酸
C、丙酮酸的转化:无氧条件 CH3COCOOH+2[H] 厌氧 CH3CH(OH)COOH (乳酸) 乳酸菌 CO2+CH3CHO CH3CH2OH CO2+ CH3CH2OH
CH3COCOOH
CH3CHO+2[H] CH3COCOOH +2[H]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 ——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 浓度
物质性质(降解性、脂溶性和水溶性)、生物特征
(生 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生物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
一般>1
(温度、盐度、水硬度、氧含量和光照情况) 蚯蚓富集<1 都会影响BCF 值大小。
农作物<1
3、生物富集的动力学描述:
2、微分速率方程
dci k ai cw i ,i 1 Wi ,i 1 ci ,i 1 kei k gi ci dt
当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dci/dt=0,上式变换为:
k ai ci k k gi ei
ci cwi ci
从水中积累 污染物量
五、有毒有机污染 物质生物转化类型
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往往使有机毒物 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于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也 会改变有机毒物的毒性,多数是毒性减小,少 数毒性反而增大。
1、氧化反应类型
A、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 混合功能氧化酶又称单 O 2 加氧酶,功能是利用细胞内 的分子氧,将其中的一个氧 P450(Fe2+) 原子与有机底物结合,使之 e 氧化,而使另一个氧原子与 O2 S 氢原子结合成水。在该过程 2H+ 中,细胞色素P450酶起着关 键作用。活性部位是铁卟啉 的Fe,它在二与三价态间进 行变换。 一个电子来自P450(Fe3+) 一个电子来自NADPH +H+
《环境化学课件》PPT课件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通过饮水和食物链进
入生物体。
土壤污染
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 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
物链进入生物体。
其他途径
包括食物摄入、皮肤接 触等途径,使污染物进
入生物体。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转化与排泄机制
01
生物转化
生物体内的酶系统可将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产物,如肝脏中
化学法
包括中和、氧化还原、电解和混凝等。
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包括活性污泥 法、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等。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包括土壤淋洗、土壤固化/稳定化、热脱附和电动 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转化或固定,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
REPORT
《环境化学课件》 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环境化学 • 水环境化学 • 土壤环境化学 •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动过程及毒性效
应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危害
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破坏水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等。
水环境化学原理
1 2
水中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沉淀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水质指标与标准
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等。
3
水处理原理与技术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
REPORT
环境化学PPT课件

大气圈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 层、外大气层
大气组成
恒定成分(N2、O2、Ar等)、 可变成分(CO2、H2O等)、不 定成分(自然源、人为源污染物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污染源
自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人为源(工业、交通、 农业等)
污染物分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雾等)、气体状态污染物( SO2、NOx、CO等)
为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提供氧气,参 与土壤中的气体交换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天然源
地质背景值高、火山活动、自然风化和 淋溶作用
按性质分类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人为源
工业“三废”、农药和化肥使用、生活 污水和垃圾
按形态分类
气体、液体、固体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物理过程
吸附与解吸、挥发与凝结 、溶解与沉淀
阐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以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水污染治理技术分类
介绍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 题。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原理及应用
土壤污染来源及危害
阐述工业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使用等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以 及其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任务
环境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规律,评价 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共110页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 累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环境化学第五章

FAD FADH2
RCH=CHCOSCoA
H2O
RCH(OH)CH2COSCoA
NAD+ NADH+H+
CoASH
RC(O)CH2COSCoA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
75-100Å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的极性基因排列于内外两面, 疏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所以,在双分子层中央存在一个 疏水区,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
膜上镶嵌的蛋白质的亲水端也都露在双分子层的外 表面。
第四页,共152页。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耗氧有机污染物质(Oxygen-Consuming
Organic Pollutant ):是生物残体、排放废 水和废弃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 质等较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
第三十八页,共152页。
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 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 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 过程。
BCF=cb/ce
第十四页,共152页。
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有关因素: 1、在物质性质方面
2、在生物特征方面 3、在环境条件方面
第十五页,共152页。
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
cf
kacw ke kg
1exp(kg ke)t
cf
kacw ke
1exp(ke
)t
生物浓缩系数:
BCF BCF
c f ka cw ke kg
脂溶性污染物质易于通过生物膜, 组织血流速度是分布的限速因素。
第九页,共152页。
三、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 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以肾和肝胆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Q(氧化型CoQ ) (n=6~10)
CoQH2(还原型CoQ )
.
18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4、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 细胞色素酶系是催化底物氧化的一类酶系,主要有细胞色素
.
14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1、FMN和FAD 一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具有传递氢原子的功能。
FMN(黄素单核苷酸)
F:黄素flavin M:单monol N:核苷酸
nucleotide A:膘嘌呤 adenine D:二(核苷酸) di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15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
4
4、BCF与Kow的关系
复杂过程: 动力学,热力学 lgBCF = a lgKow+ b
适用于水生生物,对陆生植物不适用。
.
5
二、生物放大
1、概念
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 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 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
6
2、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发生。据文献报 道,有些物质只能沿食物链传递,不能沿食物链放大; 有些物质既不能沿食物链传递也不能沿食物链放大。
.
9
2、微分速率方程
d d i c tk ac iw i,i 1 W i,i 1 c i,i 1 k e ik gc ii
当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dci/dt=0,上式变换为:
ci keki akig
cw i
k i,ie1i W kig,ii1ci1
从水中积累 从食物中积累
污染物量
污染物量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 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
1
一、生物富集
1、概念:
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 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
2
2、生物浓缩系数(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ar)
达稳态时:
BCF = Cb/Ce
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光化学转化构成了污
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三大主要转化. 类型。
11
一、生物转化中的酶
(大多数生物转化是在酶的参与和控制下进行的)
1、几个概念
a、酶:一种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 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b、底物(或基质):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 c、酶促反应:底物在酶催化下发生的转化反应。
.
8
2、微分速率方程
d d i c tk ac iw i,i 1 W i,i 1 c i,i 1 k e ik gc ii
式中:cw —— 生物生存水中某物质浓度; ci —— 食物链 i 级生物中该物质的浓度; Wi,i-1 —— 摄食率; αi,i-1 —— 同化率; kai —— i 级生物对该物质的吸收速率常数; kei —— i级生物中该物质的消除速率常数; kgi —— i级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
.
12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a、催化专一性高。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 催化作用,生成一定的代谢产物。
b、酶催化效率高。一般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比化学催化剂 高107~1013倍。
c、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常温、常压、接近中 性的酸碱度。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3、酶的分类
a、根据作用场所 胞内酶 胞外酶
bird algae → zooplankton → small fish → big fish
mankind
Kow为105~107 才易发生
.
7
三、生物积累
1、概念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 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有机体中的浓度 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和生物富集是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 ——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
物质性质(降解性、脂溶性和水溶性)、生物特征(生
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生物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
(温度、盐度、水硬度、氧含量和光照情况)
一般>1
都会影响BCF 值大小。
蚯蚓富集<1
农作物<1
.
3
3、生物富集的动力学描述:
ci cwici
右式反应相应的生物积累 和生物放大在生物积累达 到平衡时贡献的大小。
ci
W i.i1
i.i1
c. i1
kei kgi
10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转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三大转化类型:
微生物作用:
生物转化
自然界自净
化学转化
废水处理
光化学转化
污染场址修复
dCf/dt=kaCw-keCf-kgCf ka、ke、kg——水生生物吸收、消除(排泄和生物体内分
解)、生长的速率常数 Cw、Cf ——水及生物体内瞬时物质浓度 当水生生物质量增长不明显时, kg可忽略; Cw又通常可 视为恒定,又设t=0时,Cf(0)=0,则可解方程得:
Cf=kaCw/ke·[1-exp(-ke)t] 当t→∞时, BCF=ka/ke (达稳态,吸收、消化速率符合一级动学)
1、FMN和FAD 一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具有传递氢原子的功能。
FMN/FAD
FMNH2/FADH2
(氧化型FMN/FAD ) (还原型FMN/FAD )
R——FMN/FAD的其余部分
.
16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2、NAD+和NADP+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 又分别称为辅酶Ⅰ 辅酶Ⅱ)
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
酶,在酶促反应中具
有传递氢的作用。
NAD+(烟酰胺膘嘌呤二核苷酸 )
NAD/NADP+
NADH/NADPH
(氧化型
(还原型
NAD/NADP+ ) NAD/NADP+ )
R——NAD/NADP的其余部分
.
17
NADP+(烟酰胺膘嘌呤二核苷酸 )磷酸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3、辅酶Q(又称泛醌) 是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具有传递氢的作用。
b、根据催化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水解酶 裂解酶 异构酶 合成酶
c、根据成分 单成分酶 双成分酶
单成分酶:只含有蛋白质 双成分酶:酶蛋白和辅酶或辅基。 辅基同酶蛋白结合比较牢固,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为松散。二者区别 仅在此,故以后均用辅酶称呼。辅 酶起着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 集团的功能,酶蛋白起着决定催化 专一性和催化高效率的功能。因此, 只有双成分酶的整体才具有酶的催 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