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特 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 统的政权。
李斯名片
•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荀子的弟子 • 郑国渠(韩国) • 统一文字
四、确立统治地位——汉
董仲舒的 “新儒学”: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三纲五常”的 理论,强调神化王权、中央集权和纲常等级。 • 继承先秦儒学 :“礼”“仁”“仁政”“以德为主” 。 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 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并施,使人变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小结
1、经过孟子与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 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 法革新等需求更强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 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但“迂远 而阔于事”,与诸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当 时的影响有限。
3、对社会: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
4、对教育:有教无类,贵族不在独享文化教育权
二、初步发展——战国,蔚然大宗
•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 孟子的主张:
•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政在得民” 2、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儒家思想的起源 • 儒家思想的发展 • 儒家思想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01
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随着周朝的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不安,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 寻求新的思想体系。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 和改造人的本性。
荀子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中庸》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主要论述了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中庸》则强调了中庸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避免过度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 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圈,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 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
教育制度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教育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科举制度、
书院教育等。
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道德伦理 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忠诚、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 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强 调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 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以获得人民的信
任和支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虐民” 、“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灭顶之灾。
(4)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他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两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三、明清思想批判的意义
1、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 2、为儒学发展注入生机 、 3、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社会启蒙 、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儒 家 思 想 地 位 的 演 变
• • • • • • • • •
战国时期受冷落 战国时期受冷落 秦朝遭受压制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危机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初确定 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清: 明清:遭到批判 维新变法时期: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世纪) (20世纪) 世纪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 今天: 今天:尊孔
A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 B 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维护君主专制 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维护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 之法” 之法”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2、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唯物思想 本体论: 理在气中 理在气中” ①本体论 “理在气中”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形、神、物 认识论:
认识来源于客观对象
③伦理学: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伦理学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私欲之中
①黄宗羲从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黄宗羲从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 ②顾炎武从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顾炎武从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倡导经世致用的角度 ③王夫之从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 王夫之从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 论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 心主义
儒家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儒家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
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
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
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家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 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 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与荀 子影响最大。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余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 说,又有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
第三,孔子以“六艺”为宗,疏远鬼神,从始至终对社会 现实、道德理想等充满了热忱和关切,从而奠定了儒家学 派重视人文、关心现实的传统。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一、 “礼”
礼的意义: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周礼的基本内容: 1 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 2 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汉 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 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 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一书。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诸子百家其主要人性探讨是从以下诸问题所出发的: 1 、什么是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定义是什么 2 、人性是什么?善?恶?无善无恶还是有善 有恶? 3 、人性具不具有变易性?也就是说人性可不可变? 4、如果可变,那么其改变趋向和途径又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
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 6、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大陆出现了祭孔、 读经、建立国学院等现象,如此密集地对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进行重新认识与推崇, 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论。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 7、教育最大的危险是滑入市场社会的危险。 缺乏对年轻人的儒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还将如何传承? • 8、 西方开始逐步接纳儒家文化
七、除了孔子我们还有谁?
十、孟子思想
• 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 • 1、施“仁政”“以德服人”人性善。 • 2、关心人民物质利益。“制民之 产”“民为贵、君为轻”。
十一、汉代儒家思想
• 朱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 为骨架的神学化的天人观。仁、义、礼、 智、信------水、木、金、火、土。 • 天人合一的三层含义:形体合一,天有 四时五行,人有四肢五脏;情感合一, 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怒哀乐;规律合 一,天有四季物候,人有生老病死。
• 4、胡适认为儒是治丧、主持礼仪的职业的人, 从甲骨文考证:上面是雨,下面是胡子,也可 能是植物的根,是斋戒沐浴和祭祀求雨。宗教 性职官。
三、 孔子生平介绍
• 史记》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祷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孔丘, 字仲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真正创始人。 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称叔梁纥,是 一名武士。先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 但没有生儿子,他的妾生了一个儿子, 叫孟皮,但是病足,是个残疾人。叔梁 纥又娶颜氏,生孔子。
十二、宋明理学
• 理与气;鹅湖打战;“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程朱道学、陆王心学
十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还有没有意义?
• 这是一个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问题了。一个 世纪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乃至 争执,尽管热烈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可以说是 一直没有真正中断过。 • 上个世纪末,以谭嗣同的《仁学》为标志,中 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作为中国正统思想文化象 征的儒家学说,展开了公开和正式的批判。 “五四”前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长 期主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遭到 了猛烈抨击 。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是最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他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哲学。
公元前1152年,周代先贤开始撰写中国第一部著作《易经》,这是中华所有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皆为周易的学生。
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学派。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并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弟子们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传播。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其他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君主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并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等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教育。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格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
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邵康节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自觉。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全盛与变革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践和实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
清代的朱熹思想则重视经典注释和学术研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影响:儒学强调君主道德和仁爱之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纲要.doc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纲要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岀“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是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德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宽刑薄税。
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合时宜而未被采纳,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重创。
③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的同时崇尚法制,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④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
他把“天理” 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⑤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庾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一一心学,说明它已走到极端。
这两种观点成为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入学的批判①明后期:李贽是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
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它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②黄宗羲:清初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③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君国利病书》,它提倡“脚踏实地”的学风,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儒家学派的历史(一)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一一前四百七十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
(二)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三)汉代初期,道家的“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到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四)到明清之际,一些民主志士对儒学进行了批判。
二、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5]。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初兴、形成、兴盛和衰落几个方面综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初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求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个人行为的榜样来影响社会,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受到许多学生和后来的儒家学派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去世,儒家学派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其学生弟子孟子主导的孟子学派,另外还有颜回、子思、子产等人创立的学派。
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颜回注重个体修养,注重个人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吾与汝皆斯人也,孰谓斯人必有是非之心”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道德境界。
儒家学派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儒家学派逐渐崛起,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如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纷纷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创作。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善人的行为。
韩非子则强调了强制力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则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
这些学派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也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
秦朝统一天下后,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儒家经典被焚毁,儒家学者被迫转向隐居或从事其他职业。
而西汉时期,因为刘邦等汉高祖重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恢复。
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如邓析、贾谊、扬雄等纷纷出现,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东汉时期,经过王莽篡位和赤眉军之乱,儒家思想再次衰落。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
浅谈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而巨大的影响,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所传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也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但儒家思想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影响是那么深刻,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资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无疑对现实有重大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1.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这和儒家的思想主张关系很大。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创立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3、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发展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表现——孟子、荀子3、意义(见教材p5)(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厄运——焚书坑儒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3、影响(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2)经济: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①无为A、原因——现实: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理论:道家“无为而治”;——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B、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C、影响——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消极: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②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3)思想:①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②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③教育为儒家垄断;(4)历史: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5)个人:①汉武帝支持;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过程(1)董仲舒的新儒学①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②观点:A、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B、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C、君权神授——含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创立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3、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发展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表现——孟子、荀子3、意义(见教材p5)(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厄运——焚书坑儒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3、影响(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2)经济: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①无为A、原因——现实: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理论:道家“无为而治”;——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B、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C、影响——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消极: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②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3)思想:①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②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③教育为儒家垄断;(4)历史: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5)个人:①汉武帝支持;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过程(1)董仲舒的新儒学①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②观点:A、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B、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C、君权神授——含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评价:为君主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王国问题;同时也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D、三纲五常——内容: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的道德标准)——意义:(教p11页学习延伸)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倡孝道和个人品德,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强调君权——当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远来看对中国发展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③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④影响A、积极——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消极——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舒服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2)儒学成为正统①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育为儒家所垄断;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②过程A、思想方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p9)B、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措施:举孝廉、擢升平民、儒士为相;——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为后世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C、教育方面——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建立儒学教育体系3、结果(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5)春秋战国以来,风云一时的诸子学说逐渐沉寂;五、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1、表现(1)面临严重的挑战——原因①佛教盛行;A、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精神产生怀疑,渴求宗教;宗教教义的迷惑性;统治者的支持;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用纳税服役,寺院经济蓬勃发展)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自我改造,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B、表现:——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影响:促进了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研究中外交流的宝贵资料;成为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促进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发展——《神灭论》寺院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中央集权——三武灭佛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创立于东汉末期)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不足,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①表现A、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佛教:吸收了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②影响:A、儒家:丰富了儒家思想,促进了其发展,也遇到严峻挑战;B、佛、道:有利于佛道思想的发展和传播;C、中国文化:汲取了外来文化,三家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D、后代:为“三教合一”创造了条件;E、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F、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冯建华六、隋唐时期:三教合一1、含义: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2、原因(1)政治:政府的政策;(2)经济:封建经济的繁荣;(3)思想文化①佛道的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②入学自身的问题和缺陷;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4)儒学家的提倡;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融合;(2)隋朝: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吸收佛道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礼佛、贵儒、遵道3、影响:(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和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七、深化: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含义: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①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②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④个人:程朱、二王;⑤其它:A、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B、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C、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3)代表人物及观点(4)评价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波及国外——朱子学;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⑤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⑥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2、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批判: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1、原因(1)经济因素:①江南城镇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皆本;(2)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统治日益腐朽;(3)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②西学东渐,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③明清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2、概况3、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4)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4、影响(1)积极: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2)消极: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有限,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1、经济方面:自然经济的稳固,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3、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九、冲击近代前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以启蒙思想的一些原则为依据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发生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