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生活化探究
摘要:探索德育生活化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德育生活化是把理想的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的道德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德育生活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德育过程应是德性生活的展开,如果德育活动中过多地灌输与压服、控制与强化,使我们的德育背离了德育的原旨。因此,我们迫切呼唤德育主体性的回归。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1}同样,没有生活做基础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因此,德育生活化是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德育生活化是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出发,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并引领学生过美善的生活,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二、德育生活化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首先,德育生活化来自于亲身经历的道德认识和体验,而生活能够直接触动道德主体的心灵,激发道德主体的情感,滋润道德主
体的身心。教育的过程是人生长的过程。和人的生长过程合二为一的教育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其次,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无论是侧重在实践开展的典型教育活动、还是现代西方种种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模式(像价值澄清、关心模式、体谅模式、人本主义模式等),这些方法和模式要想最终发挥作用,对个体道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把教育的成果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个体德性的稳定的组成部分,就必须化为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实现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
最后,生活是实现道德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道德不是束缚人和压抑人的力量,它是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具有的满足感。现实生活是一股强大的、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它时时处处都发挥其教育性功能。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1、德育理念以生活为基础
道德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生活就会丧失生命力。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必须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
中,没有脱离生活。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来进行。因此学校德育也应在学生校内校外生后的基础上进行。
2、德育的课堂内容要实现生活化
课堂生活在整个学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是学生自动形成德性的真正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德性及其未来走向。现实中,不良的课堂生活压抑学生的学习天性,以致德育效果甚微,学生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德育生活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以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为首,这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生活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良好的课堂生活能发挥知识过程的情感与认知统一化功能;其二,良好的课堂生活为完善德育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良好的课堂生活对学生的德性成长非常有益。
3、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活德育模式中,教师不是“法官”、“警察”、“领导者”“保姆”,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助手。魏书生认为他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是“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或手”,认为“师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
右逢源的教育境界”。{2}要求教师要和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现代学校中,应在课余时间搭建平台,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性活动,增进师生情感联系,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
4、开发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道德产生于现实生活,产生于交往。因此,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教室,在实践中进行。而且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并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条件下,真正将其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因此,我们的德育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教育的视野,让学生在亲身接触生活实际的实践中领悟人生。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规班纪的制定及裁决、校园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管理、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组织,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操行的评定等,都可以交给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在每一位学生的民主参与下制定、组织、管理。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学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注释:
{1}王为农,《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0页{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7年第9页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储培军,德育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王月林,《论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当代教育论坛,2005。
[4]王敏,《生活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6。
作者简介:苏莉娜女 1984年10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