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论文

合集下载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研究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吴海燕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可塑的。

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意识相对浅薄,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策略一、生活化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品德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也不例外。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指导,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从而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借此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传统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一些小学教师秉持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无法接受生活化教学,他们习惯于按教材死板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不够生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不能被激发,学生很难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在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学校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

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只接受了本学科的专业培训,没有接受过道德与法治的专业培训,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科教学。

此外,还有学校在课时设计上,直接删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时,将节省的课时给予主科。

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实际生活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与社会环境接触少,学生在课堂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机会不多,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德育生活化论文

小学德育生活化论文

刍议小学德育生活化摘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生活化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校园育人的环境,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探讨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3-002一、前言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只在课堂上学,不到实践中践行。

它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忽视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本体论告诉我们,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

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主性。

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

重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解决思想实际问题,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修炼成有德之人。

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实现

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实现

论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的实现【摘要】中学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随着生活化的理念进入我们的视角,我们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切实地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中学德育过程中,进一步为中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中学德育过程近年来,德育工作追求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既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我们要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中学德育的工作当中,渗透到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当中,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本文将试着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探究和分析如何让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去。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1.树立“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样做既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又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为父母联系生活去说教比任何说教都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子女接受。

2.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要经常结合自己所学内容,仔细感悟认真细致地观察其在生活中的种种作用,把自己培养成善于观察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要注意层次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情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

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德育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应注意层次性,应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及中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应选择不同层次的生活内容,由浅入深。

4.关注行动,努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中学生在关注自己与他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种种行为,一方面能充实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职业学校生活化德育浅论

职业学校生活化德育浅论
良好 品格
4宿 舍 管 理 中 的 生 活德 育 . 加 强 职 业学 校住 宿管 理工 作 是 切 实 加 强 德 育 工 作 有 效性 的必 要 途 径 之 一 。 学 生 宿 舍 中积 极 的思 想 氛 围是 校 园 文 化 的
道 德 的 生 命 体 验 与 内化 自觉 地 实 践 .从 而 渊 动 起 充 满 生 命 活
连。 生命 观教 育 关 注 个体 的生 命 、 存 、 活 的基 本 问 题 , 注 生 生 关 学 生 的 健 康 成 长 、 人 、 才 , 的最 高 价 值 是 使 人 真 正 成 为 成 成 它 社 会 人 , 人 全 面 发 展 : 的终 极 价 值 是 使 人 走 向 幸 福 , 符 使 它 这 合 素质 教 育 的 基 本 特 征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主题 探 讨 、 科渗 透 、 学 实践 活 动 等 方 式 把 教 育 内 容 还 原 为 生 活场 景 ,在 自由开 放 的 氛围意境 中, 学生真实地感受生 活 , 得 人间的真善美 , 让 懂 实 现 人 与 自然 、 与 社 会 、 自身 的 和 谐 统 一 , 同 创 建 和谐 社 人 人 共 会 、 谐 生 活 , 终 获 取 幸福 人 生 。 和 最
唯 物 主 义 教 育 , 养 学 生 尊 重 科 学 、 重 真 理 和 实 事 求 是 的 培 尊 态 度 ; 仪 课 不 但 要 掌 握 社 交 礼 仪 的 基 本 要 领 。 且 要 培 养 礼 而 学 生 欣 赏 美 和创 造 美 的情 操 及 待 人 接 物 的 态 度等 。要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的情 境 中 体 验 生 活 , 生 活 中 培 养 学 生 的科 学 态度 和 在
5 实 训 、 习 中 的 生 活 教 育 . 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既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学生生活中,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

随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经验和成长,是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间接目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每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的建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则意识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若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远离生活,就会忽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将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价值选择或者评价,能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掌握社会的动态。

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者片段带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立马产生共鸣,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得以实施。

浅议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

浅议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
活, 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 的干预 。 因此 , 高校德育教学必 须 尊 重 生 活 、 造 生 活 , 就 是 要 从 受 教 育 者 所 处 的 生 活 创 也
了, 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 出的路痕铺就 了大楼通 向外 面的 人行道 , 并在道旁栽上树木 、 花草 。 每一个走在这更伟大 的杰作 。 是 建筑 师的高 明之 处 , 更体现在建 好大楼后 , 没有直接 铺设 小路 , 而是让行 人 自发踩 出来 , 这样才更 符合实 际与 人们的需要。从 哲学的角度看 , 建筑师做到 了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 , 并彰显 出浓郁 的人文精神 的气息 。由此 我想 到今
l Theor y Res ear ch
I学 _礴 嘲 嘲 埋 嘲勰 酾 鳓 化
浅议 大学 生德 育的生活化
张 桂 莲
(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 甘肃 兰州 707 30 0)
摘 要 : 面对今天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的非道德现 象, 以及大学 生在德育 中所面临的种种 困惑 , 育生活化是解决这 一 让德
的繁荣不相适应的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滞后 , 人们信仰普遍
缺失 、道德失范” 非道德 现象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 。从 “ 等 总体上 看 , 大学生 的主 流是 健康 向上 的 , 昔 日的象牙塔 但
jl 7 o
主体 , 社会 发展 的手段 , 是 借助 人 的德性 发展 , 社会 的政
治、 经济 、 文化与生态诸领域才得 以发展 ; 但人又是社会发 展 的目的,人促进社会发展 的最终 目的是为 了人的发展 , 为 了人生的幸福 。在社会道德 生活中 , 人是承受社会道德 的客体 , 同时也是进行 道德行 为活动 、 创造社 会道德生 活
乏的正是像 建筑师那样 的客观心态 以及对人 自身进行关 怀的情怀。 要解决高调的理论 教导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

幼儿园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德育教育论文

幼⼉园德育教育论⽂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

幼⼉园德育教育论⽂1 [内容摘要] 幼⼉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展幼⼉的情感,进⾏良好⾏为习惯的培养。

德育教育是⾮常重要的,我们有⽬的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中。

实施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布置合理的环境把德育渗透进去,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并且抓住⽣活中的契机进⾏德育教育,通过家园密切联系提⾼德育教育。

好的习惯只有坚持抓才能促进幼⼉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德育教育幼⼉⾏为习惯渗透 《幼⼉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幼⼉园必须深⼊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幼⼉园必须向幼⼉进⾏道徳教育。

因此我园在进⾏课题研究和实施园本教研以来,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要位置。

幼⼉园⼯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活以及各项活动中。

”也就是说,幼⼉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展幼⼉的情感,进⾏良好⾏为习惯的培养。

《幼⼉园⼯作规程》中对幼⼉园德育⼯作的⽬标做以下论述:“萌发幼⼉热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城市、⾃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的⾏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期是⼈格形成,这⼀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 这⼀时期对幼⼉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积极的⼼态,是幼⼉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陶⾏知先⽣曾指出,幼⼉阶段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最重要的习惯、倾向及良好的⼼理品质,多半是在六岁前形成的。

德育论文(通用5篇)

德育论文(通用5篇)

德育论文德育论文(通用5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德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育论文篇1摘要: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

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斜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

小学教师的师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关键词:刍议;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

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

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

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关于德育的论文范文(共11篇)

关于德育的论文范文(共11篇)

关于德育的论文范文1彩课堂感动心灵[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本文转载自“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

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

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

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

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

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xxx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

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颜鲁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回民小学,甘肃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

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数学德育生活化途径,以“圆的认识”为例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数学德育生活化途径,以“圆的认识”为例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数学德育生活化途径,以“圆的认识”为例结合我国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是这一阶段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

生活化的场景中包含许多小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德育知识,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圆的认识”为教学范例,探讨实现小学数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概念的引入圆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然而在课堂上问及圆的概念时,小学生往往只能用手比画出圆的图形,但是却无法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

因此,在概念引入阶段,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化的场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圆的概念。

比如,在直线、正方形和圆圈边上进行套圈游戏的这个思考题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哪一种游戏方式更为公平及其原因。

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直接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的评价,要积极倾听学生的阐述。

班级内的学生有的会认为都站在直线上不公平,有的会认为围绕正方形公平,也会有人认为围绕圆圈最公平。

教师可以顺势将意见相同的人分为一组,让三组人结合自己所支持的理论开展实际测量,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对比由学生自行推导出围绕圆圈进行套圈游戏是最公平的。

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十分具体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出相应的学术概念,如边、圆心、半径、直径、周长等。

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认知之后,再进行圆的学习,便可以迅速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和特性。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也会接触到越来越具体的关于圆的特征的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靠文字的叙述难以深刻理解和掌握,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实验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圆的特征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以提升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的认识。

同时,教学实验通常都具有趣味性的特征,这十分符合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能够确保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圆的特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思考为什么见到的车轮和井盖都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

小学德育论文优秀9篇

小学德育论文优秀9篇

小学德育论文优秀9篇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一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道德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基础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接受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的将这些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除了传统教育当中,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榜样引导等方式之外,生活化的理念的引入可以让道德教育有更多创新的形式,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道德教育认同度方面获得提高。

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生活化的理念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尝试。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

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

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

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

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

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

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

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亲和的育人环境——浅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亲和的育人环境——浅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2009年3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M ar.2009第25卷第1期J ournal of Changchun E ducat i on Inst i t ut e V ol.25N o.15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营造亲和的育人环境——浅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张萍(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2)案例:六年级王同学又犯错了,班主任张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王同学低下了头,承认错误。

可才走出办公室,他便对同学说:“张老师最烦,老是那一套说教,我才不要听呢!”老师的严格要求常常遇到学生的抵触,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

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现今学生的个性特点,改革我们的教育方法,通过实践,我觉得营造生活化的育人环境,与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要使人幸福就必须确立教育就是生活的观念。

教育应当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教育生活不是成人生活的翻版,它是儿童特有的生活。

”因而,我们在和学生交往的时候,不能总是以人师自居,高高在上。

我们应当给教师的角色做个新的定位,应当成为长辈式的,朋友式的关系,时而是长辈式的严正规劝,时而是朋友式的交心畅谈,在生活化的交谈和交流中给予学生教育。

尤其对于理性思辨还未曾真正萌芽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滴水不漏的理性分析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直至从心理拒绝我们的教育。

这样的情形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最为悲惨的事。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者唯一的目的,他全部精力所指向的目的就是给孩子为他将来必须参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今天,我们的教育是要给人创造幸福,以引导人过幸福的生活作为一种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学生作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零件”、“一批产品”。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社会现状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动机,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生活化的策略进一步优化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逐渐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实现思维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意义对小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其目的在于树立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树立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更好地确保小学生德育、智育能力的双重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提高德育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而在情境中开展模仿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使学生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牢基础。

同时,这种情境化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一)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当前,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思想逐步增多,一些不当的语言、过激的行为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最终导致部分不良心理倾向的青少年发生犯罪行为。

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意识,达到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试论德育生活化

试论德育生活化

( )德 育 生活 化 反映 了 时代 的要 求 三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所 有 制 形 式 的 多元 化 促 进 了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同 时 利 益 群 体 的 多 样 化 必 然 导 致 思想 道 德 价 值 取 向 的 多元 性 , 我 国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教 育 、 道 德等 方 面 都 发 生 了前 所 未 有 的 转 型性 变 化 ,人 们 的 思想 意 识 、利 益 关 系 、价 值 观 念 等 也 呈 现 出 多元 性 、多 变 性 和现 实性 等 发 展 趋 势 。然 而 ,我 们 学校 的 道 德 教 育 并 未 及 时根 据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时代 的 要 求 做 出 有 效 的 调 整 , 以 致 在观 念 、 内容 和 方 法上 明显 滞 后 于 时代 的要 求 。具 体表 现 在 三个 “ 离 ”上 : 一 是脱 离 了社 会 的 生活 实际 。人 们 迫切 需 脱 要 建 构一 种 新 的与 社会 转 型相 适 应 的 道 德规 范 和 道 德 教 育 体系 , 以 解 答 学 生 因学 校 教 育 与社 会 现 实 的 矛 盾 而产 生 的道 德 困 惑 。 二 是 脱 离 学 生 的年 龄 实 际 。我 们 现 行 的 学校 这 种 本 末 倒 置 的 道德 教 育 影 响 ,学 校 道 德 教 育 的 实效 ,而 且 直接 影 响 了学 生 道德 品质 的 正 常 发展 。三 是 脱 离 了 学 生 的生 活 实 际 。 中 小学 生 不 是 生 活在 真 空 中 ,家 庭 、社 会 对 他们 的成 长 起 着 巨大 的作 用 。在 家 庭 、社 会 的 耳濡 目染 下 ,他 们 就会 形 成 自己的 道德 框 架 。学 校 教 育 却用 统 不 变 的德 育规 范进 行 灌输 ,难 以真 正收 到实 际效 果 。 二 、 德育 生活 化 的基 本概 述 ( )德 育生 活 化 的基本 内涵 … 针 对传 统 学校德 育 脱离 生活 的弊 端 ,生 活德 育成 为德 育走 出困 境的有效 途径 。不少学 者各抒 己见,提 出了对生 活德育理念 的独到 见 解 。如 高德胜主 张,生活 德育是对 知性德 育的全 面超 越 ,是 整体性 、 社会性 、实践性 、真实性 、有效性 的德育 ,必须从 生活 出发 、在生活 中进行 并回到生 活。赵 阿华在 《 生活德育 模式 的理论与实践 探微 》一 文中说 ,生活德 育是从个 体的现 实生活 、现 实存在 、现实活 动出发 , 在 生活 中对 个体 引导和教 育,通过 有道德 的生活来 学习道德 、养 成 习 惯 ,并最 终达到 美而善 的生活 ,等 等。 所 谓 德 育 生 活 化 ,就 是 强 调 道 德 教育 要 以生 活 为 中 心 ,积 极 开发 利 用 富 含 价值 引 导功 能 的现 实 生 活 资源 ,让 学 生 道德 品质 的 形成 过程 回归 学 生 的 生 活 ,通 过 学 生 的道 德 生 活 实 践 , 引 导学 生

高一德育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

高一德育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
一 一
2 “ 育 生 活 化 ” 表 现 特 征 德
生 活 育 德 的 德 性 培 育 的 目的 是 为 了生 活 。 活 育德 主 张 德性 培 育 的 最 终 目的 不 生 是 一 味 地 去 迎 合 现 实 的 生 活 , 迷 于 现 实 沉 生 活 , 是 立足 现 实 生 活 , 现 实 生 活 过程 而 在 中用“ 而美的生活” 善 引领 现 实 生 活 , 而 从 使 人 们 过 上 “ 德性 的生 活 ” “ 而 善 的生 有 、美
德育 生活化 途径 掏建 的策略 措 施 。
关 键词 : 高一德 育 生活化 中闺分 类号 : G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3 9 9 ( 0 ) 5c-o -0 1 7 - 5 2 1 o () 1 4 1 6 7 o 8
进 入 2 世 纪 7 年 代 , 别 是 9 年 代 以 0 0 特 0 来 , 界 课 程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要 走 向 就 是 课 世 程 向 学生 生 活 的 回 归 、 学 生需 要 接 轨 , 与 西 方 课 程 与 教 学 理论 开 始 “ 向老 师 和学 生 面 的 活 生 生 的 日常生 活 , 助 他 们 反 思 审 视 帮 权 威 , 点 点 滴滴 的 日常生 活 中建 构 意 义 , 在 寻求 超 越 。 关 注 生 活 , 注 人性 , 建以 学 ” 关 重 生 发 展 为 本 , 注 学 生 主 体 和 活 生 生 的 经 关 验 与 体 验 , 品 德 养 成 与 学 生 的 日常 生 活 把 经验 相 联 系 、 融 合 将 是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相 课 程 改 革 所 追 求 的 重 要 目标 。
己 、 他 人 、 社 会 、 自然 这 四个 方 面 来 与 与 与 说 , 学 生生 活密 切 相 关 的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与 合作精 神 教 育 、 网络 德 育教 育以 及生 态环 境 教 育等 内 容 的选 取 是 不 可缺 少 的 。 3 3 高一德 育 生活 化模 式的 方法 : 出体 验 . 突 以 往 教 育 者 往 往 习 惯 于 通 过 外 在 的 说 教 、 输 传 授 行 为规 范 , 过指 导 学 习 间接 灌 通 经验获取对 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 许 多教 育者 甚 至 片 面地 认 为 学 习间 接 经验 是 学 生 提 高 道 德 品 德 的 “ 速 公 路 ” 者 高 或 “ 径 ” 事 实 证 明 , 种 阻 隔 了学 生 与获 取 捷 。 这 自身直 接 体 验 的生 活 “ 体 ” 系 的单 向式 母 联 受 动 式 教 育 只能 是 事 倍 功 半 。 因此 , 们 的 我 德 育教 育 方 法 要 克 服 灌 输 、 教 和 形 式 主 说 义 的 弊 端 , 能 再 把 学 生 的 心 理 看 作 是 等 不 待 填 充 的 “ 德 之 洞 ” “ 德 之 袋 ” 应 该 道 或 美 , 贴近 学 生 的 生 活 , 可能 突 出体 验 与 实 践 , 尽 让 学 生 在 “ 中学 ” 在 “ 中 做 ” 成 良好 做 、 学 养 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摘要】中职德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特点则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与体验。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具体应用方式,如构建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兴趣等,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总结了生活化教学对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生活化教学,中职学生将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生活化教学将成为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实践、构建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吸引力、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职德育教学的背景和意义中职德育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作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德育教学的背景主要是社会发展对中职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往往具有各种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经历,面对社会诸多挑战和诱惑。

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德育教育,中职学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胜任各种职业角色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员。

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特点1.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生活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生活化探究
摘要:探索德育生活化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德育生活化是把理想的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的道德教育。

本文主要探讨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德育生活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德育过程应是德性生活的展开,如果德育活动中过多地灌输与压服、控制与强化,使我们的德育背离了德育的原旨。

因此,我们迫切呼唤德育主体性的回归。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1}同样,没有生活做基础的德育是死德育。

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因此,德育生活化是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

德育生活化是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出发,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并引领学生过美善的生活,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二、德育生活化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首先,德育生活化来自于亲身经历的道德认识和体验,而生活能够直接触动道德主体的心灵,激发道德主体的情感,滋润道德主
体的身心。

教育的过程是人生长的过程。

和人的生长过程合二为一的教育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其次,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无论是侧重在实践开展的典型教育活动、还是现代西方种种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模式(像价值澄清、关心模式、体谅模式、人本主义模式等),这些方法和模式要想最终发挥作用,对个体道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把教育的成果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个体德性的稳定的组成部分,就必须化为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实现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

最后,生活是实现道德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

道德不是束缚人和压抑人的力量,它是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具有的满足感。

现实生活是一股强大的、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它时时处处都发挥其教育性功能。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

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1、德育理念以生活为基础
道德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生活就会丧失生命力。

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必须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
中,没有脱离生活。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来进行。

因此学校德育也应在学生校内校外生后的基础上进行。

2、德育的课堂内容要实现生活化
课堂生活在整个学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是学生自动形成德性的真正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德性及其未来走向。

现实中,不良的课堂生活压抑学生的学习天性,以致德育效果甚微,学生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多。

因此,德育生活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以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为首,这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生活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良好的课堂生活能发挥知识过程的情感与认知统一化功能;其二,良好的课堂生活为完善德育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良好的课堂生活对学生的德性成长非常有益。

3、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

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生活德育模式中,教师不是“法官”、“警察”、“领导者”“保姆”,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助手。

魏书生认为他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是“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或手”,认为“师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
右逢源的教育境界”。

{2}要求教师要和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

现代学校中,应在课余时间搭建平台,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性活动,增进师生情感联系,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

4、开发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道德产生于现实生活,产生于交往。

因此,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教室,在实践中进行。

而且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并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条件下,真正将其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

因此,我们的德育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教育的视野,让学生在亲身接触生活实际的实践中领悟人生。

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规班纪的制定及裁决、校园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管理、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组织,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操行的评定等,都可以交给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在每一位学生的民主参与下制定、组织、管理。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

学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注释:
{1}王为农,《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0页{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7年第9页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储培军,德育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王月林,《论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当代教育论坛,2005。

[4]王敏,《生活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6。

作者简介:苏莉娜女 1984年10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