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例5、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5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知方程的意义,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对于方程的解法也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教学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书店搞活动满50元减1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38元,请问小明买了多少本书?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用方程解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
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
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主题图设计了一幅街区图。
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成绩124108136132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相遇问题【教材简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互动:你一分钟大约能走多少米呢?大家估算一下,老师只给你10秒钟的时间。
预设:一分钟大约走60米老师百度检索了一下:大部分人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一分钟大约可以走60~90米。
行走的路程也和年龄等其他因素有关。
教师询问一分钟走60米在数学当中叫什么?(速度)“我提问了一个速度,谁能根据我一分钟走60米继续提问”请学生根据这一速度继续提问。
预设:30分钟大约要走多少米?引出路程以及路程的计算公式“1800米,你是怎么算的,它在数学中叫什么?”通过刚才这一互动,走出了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式。
“一起把它读出来: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这是我们以前学的旧知识,在数学当中,我们把有关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你会解答简单的行程问题吗?试试吧!课件出示习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1.小强每分钟走100米,从家到学校有1200米,小强要走几分钟?2.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用了5小时,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小时行多少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练习题+易错举例+典题精解,收藏给孩子复习!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练习题一、填空1.一袋大米有50千克,用去了总数的,还剩下这袋大米的();如果吃了千克,还剩下()千克;如果吃了15千克,吃了这袋大米的()。
考查目的: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案:;;。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这袋大米看作单位“1”,并且注意题目中的两个“”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第一个表示占总数的分率,第二个表示具体的数量。
最后一题利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解决。
2.根据图形列式计算,其中上面两题在图形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出结果。
考查目的:分数的意义及加减法。
答案:解析:在仔细观察图形的前提下,先根据分数的意义找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写出各个分数,再依据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
3.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两天共修了全长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全长的(),还剩下全长的(),已修的比剩下的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实际问题与方程(5)》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多种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数学阅读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出示阅读材料:1.行程的问题,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2.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
问题:两人何时相遇?2.教师质疑:(1)单位不同怎么办?(2)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
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画出线段图,学生说教师画。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列举法进行求解。
教材通过例5及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列举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列举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列举法进行求解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列举法进行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进行解决。
以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例5及相关练习题。
2.教学素材:相关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3.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提问:这些实际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例5: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列举法进行求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列举法进行求解。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
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
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
而且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
对学生来说,“列举”比“枚举”通俗,易于接受,教材里采用“列举”这种表述是从有利于学习出发的。
另外,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选择有趣的素材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用栅栏围羊圈、订阅杂志、掷飞镖、取钱、拼图形、选择路线……这些素材一方面能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主动开展列举活动,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这种策略。
第二,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培养列举的能力,发展列举的技巧。
这是充分考虑了策略的形成规律而作出的安排。
首先三道例题是递进的,例1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少,只要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在周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列举出长、宽的各种可能,而且长、宽的米数都是整数。
例2比例1复杂,不仅订阅的杂志有1本、2本、3本三种可能,而且订阅2本还有三种不同的选择,要应用四年级(下册)教学的搭配规律。
例3在旅馆住宿开房间,对列举的每种方案都要从“有没有空位”进行甄别,保留没有空的情况。
其次,练习也是递进的,即使两次“练一练”与例题比较接近,也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练习十一里的题都具有新颖性,大多数是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个别是纯数学的问题(如第6题)。
只有在例题里学到了列举的方法,体会了列举策略才能独立解决这些题。
第三,重实质、不拘泥于形式。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用来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列举的表现形式是灵活的、可变的。
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各种答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例5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
2.掌握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的方法。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二、教学重点1.掌握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取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常数。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过程。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教案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五、教学流程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学习例5•请学生仔细阅读例5,并重点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的方法。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例5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整合讨论•整合各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共同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强调在选择方案时考虑到实际问题的特点。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相互讨论。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总结•结合讨论和练习的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实际问题与数学方程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分析问题并尝试建立方程。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及时纠正错题,以提高学习效果。
七、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学生也可在作业完成后对本节课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意见和建议。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例5)》部级优课许桂娥老师—省级公开课课件
你看,“逢十进一”的十进制就是这样得到的 。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采用了十进制,这 恐怕跟人有十根手指密切相关。
当然,过去有许多民族也曾用过别的进位制,比 如玛雅人用的是二十进制。我想,大家一定很清楚这 是什么原因:他们是连脚趾都用上了。我国古时候还 有五进制,你看算盘上的一个上珠就等于五个下珠。 而巴比仑人则用过六十进制,现在的时间进位,还有 角度的进位就用的六十进制,换算起来就不太方便。 英国人则用的是十二进制(1英尺=12英寸,l箩=12 打,1打=12个)。
就用他们的“随身计数器”吧。一个,二个, ……,每个野兽对应着一根手指。等到十个手指用完, 怎么办呢?
先把数过的十个放成一堆,拿一根绳,在绳上打 一个结,表示“手指这么多野兽”(即十只野兽)。
再从头数起,又数了十只野兽,堆成了第二堆 ,再在绳上打个结。这天,他们的收获太丰盛了,一 个结,二个结,……,很快就数到手指一样多的结了 。于是换第二根绳继续数下去。假定第二根绳上打了 3个结后,野兽只剩下6只。那么,这天他们一共猎 获了多少野兽呢?
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几10 分钟后 相遇?
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两人何时相遇?
1.两列火车从相距570km的两地同时相向开 出。甲车每小时行110km,乙车每小时行 80km。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用方程解决问题
南宁市五象小学 许桂娥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妈妈走了a米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修订前后目录对比区别
审定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修订前后目录比照区别第—单元小数乘法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
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例3:小数乘小数,突出转化的方法,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根底上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例4: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
例5:小数倍,领会“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
同时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例6:依据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例7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依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解题意,渗透函数思想。
三、教学建议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在理解算理的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商量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位置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由原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依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具体编排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想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小数除以整数中不再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和验算,分散到前面的例2和例3中。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例1】看图填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数学的“数形结合和转化思想”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解答时,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利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解答:21+31=63+62=6531+91=93+91=94【例2】一块蛋糕,小红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则小红三天共吃了这块蛋糕的( )。
A 161B 1-161C 81D 1-8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对不同的单位“1”的理解来解答分数问题。
解答时,要利用“转化法”先统一单位“1”。
抓住每次吃掉的一半的单位“1”不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第一天吃的一半是这个蛋糕的一半,也就是单位“1”的21,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也就是剩下的1-21=21的一半,即单位“1”的41;第三条吃了剩下的一半,即1-21-41=41的一半,也就是单位“1”的81;这样3天一共吃了这块蛋糕的21+41+81=87即1-81。
解答:D【例3】在计算21+41+61+81+101+121中,必须去掉( ),才能使余下的分数之和为1。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采用的方法是“排除法”。
仔细观察算式发现21、41与61和121,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是倍数关系,它们相加时,21+41+61+121和为1,所以选C 。
解答:C【例4】西西喝一瓶饮料,第一次喝了一半后加满水,第二次喝了43后加满水,第三次一饮而尽,西西喝的水多还是饮料多?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比较法来比较水和饮料的多少,解答时先抓住不变的量,西西一共喝了一瓶饮料;西西第一次喝了一半后加满水,第二次喝了43后加满水,第三次一饮而尽,说明西西一共喝了21+43=45(杯)水,45>1,所以喝的水多。
解答:西西喝的水多。
因为:西西先后一共喝了一杯饮料;水一共喝了:(杯)45>1,所以喝的水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简易方程-解决问题课件(共34张PPT)
(小林的速度+小云的速度)×时间=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千米/分
0.2千米/分
X分钟后相遇
小林
…
…
小云
4.5千米
两人 312X 分钟的路程和(0.25+0.2)× 21X3
(小林的速度+小云的速度)×时间=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45X=4.5
0.45X=4.5
X=10
X=10
答:两人9时10分相遇。 答:两人9时10分相遇。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读 2、画 3、找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解 6、验 7、答
阅读与理解 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第一关
苹果的钱数
梨的钱数
【PPT16-文字】
总钱数
苹果的钱数+梨的钱数=总钱数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0.25+0.2)X=4.5
0.45X=4.5 X=10
(0.2答5+:0.两2人)9×时110=分4相.5遇 左边=右边
(小林速度+小云速度)×时间=路程 小林路程+小云路程=总路程
乘法分配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0.2)X=4.5
0.25X+0.2X=4.5
15X+15×90=3000 (X+90)×15=3000
110X+90X=3000
(110+90)X=3000
110×15+15X=3000 (110+X)×15=3000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2.让学生感受用画线段图等方法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2学情分析
例5是以两个物体相向运动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所得方程与例3基本相同,是两积之和形式的方程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算术方法学生已经学过,可以通过回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活经验、寻找关系、引出例题
1.回顾旧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如果想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先要找什么?
2.找等量关系。
(1)快速找等量关系
找出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列出方程:8a=600。
①找出等量关系:已行的路程加上未行的路程等于总路程
③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600-3a=b、600-b=3a。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方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通过例题,讲解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解法之间的联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解决问题(教材P100例5)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习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学习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学习准备: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吧!二:导学活动一:复习活动任务:说一说:”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出示课件(各种平面图形)。
2、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各种平面图形,想一想各种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小组讨论:组长带领组员记录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展示分享:选派代表进行进行展示,并组织分享(补充、质疑、追问)5、梳理提升:代表交流,教师板书。
活动要求:1、组长要组织组员积极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展示分享的同学要引发其他同学质疑,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积极质疑。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适时对学生指导。
过渡语: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活动二:不规则的图形面积活动任务: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2、自主学习: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3、小组讨论: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
4、展示分享:选派代表进行进行展示,并组织分享(补充、质疑、追问)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不规则形状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要求:1、组长要组织组员积极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P79-82的内容。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步骤,掌握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利用等量关系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演、画、找、解、列、验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意识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学会和学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利用等量关系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并找准等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数形结合法、多种练习法。
四、学情分析《解决问题(例5)》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P79—82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本课是从复习简单的行程问题入手,复习题的主人公只有小林一人,要是两个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内容采取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找一找、列一列、解一解、验一验、答一答、合作交流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完成例5的两种方法的探究,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例5的解题步骤,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行程问题,仔细回忆一下,还有印象吗?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小林从家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分钟骑250米,10分钟骑多少米?1、请学生读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9题)
一个池塘的形状如下图(涂色部分),图中每个小方格的 面积是 1 m2,请你估计这个池塘的面积。
S =ab =12×9 =108(m2 )
答:这个池塘的面积大约 是 108 m2。
利用方格纸估计自己手掌的面积。(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10题) 20+21÷2=30.5(格)
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想 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 计方案如右图。
(1)你能分别计算出红花、黄花、
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11题)
绿草: (18÷2)×(12÷2)÷2×4=108(m2)
黄花和红花面积相等: (18×12-108)÷2=54(m2)
答: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分别 是 54 m2 、54 m2 、108 m2。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11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请你也设计一种方案,用上 我们学过的图形,并计算出 每种植物的种植面积。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11题)
状元成才 路
称出面积
理查德伯爵准备在伦敦郊区买一个庄园,庄园依山临水,是个挺好的地方,但是 这个庄园的形状太不规则,无法用数学公式计算求解。怎样知道这块地形不规则庄园 的面积呢?这个问题可难坏了理查德伯爵。
43×20.1≈864 (m2)
答:这块地的面积约是864 m2。
下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 1 cm2,计算涂色部分的面积。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二 第8题)
三角形 + 梯形
5×4÷2 +(5+2)×4÷2 = 24(c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同桌合作汇报。
4.小结:可以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五)巩固练习
102页(7-11题)
(六)课堂检测Leabharlann 数学资源评价板书
设
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5、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想一想:怎样计算面积?
1.数方格 18+18÷2=27(平方厘米)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定标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一)新课导入
我们会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不规则的图形应该怎样计算面积呢?
(二)确立定标
达到哪些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出示例5: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
想一想:怎样计算面积?
(四)合作学习
1.纸上画一画。
转 化 5×6=30(平方厘米)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解决问题例5
设 计 者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常见图形,估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提高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合作自主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常见图形,估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用具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