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章节知识体系概要】本单元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本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
2、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和土匪威胁着新生的政权;国民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到1951年,除台湾和少数海岛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1950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⑵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 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 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D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
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
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
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
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
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考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
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发展。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广1 王珊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他们都是指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他们的联系,不过他们之间也有着一些区别:1、从所有制结构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而过渡时期公有制未占主体地位,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公有制是否占主体地位是判断二者的根本点。
2、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从根本任务看: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与美国的资本主义相比,他们也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1、所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
2、分配方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资本主义是资本家所有。
3、执政党:我国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执政;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党掌权4、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则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最大限度占有其剩余价值。
5、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联系在于:美国的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民主、自由及人权理念,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让最广大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理念。
所以,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幸福主义社会。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农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业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育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真题再现】1.(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感谢观看
班级:制冷141班 制作人:毛沪磊 演讲人:朱洪涛
成果:“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 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 本确定。
一 五 计划
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 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 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人 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 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 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 备了必要的条件。
伟大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 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结 束的标志。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五计划‘’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 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 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概况
1992
2010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由多种形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一次是1978年至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 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 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是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和认识深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③人民公社化(1958) 扩大公有制的规模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土地性质不变,农民获得经营权、管理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
多种所有制 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1949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1956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1978
社会主义计划为 主市场为辅经济
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主要内容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5、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阶段特征: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历史阶段:1949-1956年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新民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知识梳理: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个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外交:新中国外交奠基:“一边倒”,开始步入世界舞台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大成就:1950年、1953年、1954年、1955年3、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②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教育: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1956—1966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十年)。
第三阶段:1966.5—1976.10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
第四阶段:1978—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1、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3作用: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过渡时期) (1)
探究二:如何进行三大改造?
手工业的改造: 方式:采取合作社的方法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结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探究二:如何进行三大改造?
1955年10月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周含华、曾长秋《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
探究二:如何进行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 时间:1953——1956年底 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 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探究二:如何进行三大改造?
历 经 改 造 发 展 至 今 的 企 业
探究三:三大改造的结果如何?
到1956年 底,国家基 本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
三
改
手工业
引导农民 (手工业者) 参加合作社
生产资料私有制
大
资本主义 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
工商业
造
改造政策:赎买
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探究一: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1950年以前,已经有1亿2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 了土地改革,但是土改后的个体农业重新出现了贫 富两极分化……为了不使生产萎缩,真正使绝大多 数农民摆脱贫困,防止封建剥削关系死灰复燃,组 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当时确实是绝大多数 农民的要求……中国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大工业 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与计划经济格格不入。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在新中国成 立之初,毛主席 就说过:“我们 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过渡到社 会主义”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经过这七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谢谢观看
.
小组成员:
1400520213 何炳霸 1400520215 蓝云宝 1400520217 林广坤 1400520219 刘庆辉
1400520214 黄伟明 1400520216 李志伟 1400520218 刘俍健 1400520220 罗世军
.
总结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恢复和发展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久期战争破坏了的国 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 要的基础。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阶 段
1、没收官僚资本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 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 质。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过渡时期)
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
上材料表明(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D.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究五: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1956年1月2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 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 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D.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上海某资本家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 打一百分;政治上 可以打八十分;经 济上只能是零分 ;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 法管理复杂的社会 经济。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 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 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 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 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 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课堂练习
(2014·全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 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 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 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探究二:如何进行三大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原因:“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著作选读》
1949年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5%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83%左右,现代工业中几乎没有重工业。——摘自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
建国伊始,新中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军事上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的军队残留在西南、华南等人民解放军尚未到达的地区进行负隅顽抗;
在经济上,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全面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生产迅速恢复起来,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根,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四、课堂巩固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A.1953年底B.1955年底
C.1956年底D.1957年底
2.东北工业基地的中心是()
A.鞍山无缝钢管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教
学
过
程
C.鞍山钢铁公司D.沈阳第一机床厂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指下列哪一个方面()
A.工业建设B.农业建设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布
置
作
业
课
堂
纪
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者:费聿荣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2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例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阻 塞
表 商业物资缺 现 乏,通货膨
形 势
和 初 步 发 展
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工矿企业(① 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 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
胀
人民生活十 分困苦
结 果
1952年底,国家财经取得 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P99
P99二.问答题
1.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基础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大力发展生产
时间:1953—1957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三 农业 大改造, 手工业 建立社
方针、原则、方法、 步骤、高潮(合作化)
会主义 资本主义 政策、步骤、高潮
的济 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基础
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长期的战争 破坏(政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 经济(性质.作用)
国府和官僚
资本的大肆 原
搜刮(内) 因
国 民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 之战(作用)
统一财经:由中央集中统
帝国主义长
严 经 措 一管理(作用)
期掠夺(外) 工农业下降
峻济
的 经
的 恢
施
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 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济复
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 民政权日益巩固;
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存在 问题
经济 建设 成就 (四 方面)
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主 义制度 确立
P105二.
1.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 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广大农民积 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政府 加快了农业合作社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百分之 九十六。
2.成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新 中国的成立问题,制定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典举行
3.意义: 国内意义--推翻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新道路;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 民的解放斗争。
P95参考答案
一、1.B 2.B
二、(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意义:打击了美国的侵略;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 中国的安全;提高了威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 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加强了国防建设;激 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三、国内意义--推翻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 新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 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党先后采取了 哪些土地运动与政策?其原因与影响如何?
2.恢复情况: 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财政根本 好转,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 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 备了条件。
有
计
划
设的
经
建 立
济 建
社
会
主
义
制
度民
主
政
治
建
设
过渡时 期总路 线
目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内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农.手.资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 五年计 划
向中 社华 会人 主民 义共 过和 渡国 的的 实成 现立
和
一.建立新中国
二.巩固政权;(政治:五项措施)
三.恢复和发展经济(经济:四项措施)
经济
过渡时期总路线
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大改造 政治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军事) 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准备 人民拥护迅速成立新政府(群众) 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国民党)
2.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 本上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