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 • • •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和 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深厚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绪 论
• • 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文化,必须是人化,有人的活动痕迹,是与“自然”相对而 言的概念。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把自然加工 改造成为物质或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是文化。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本来不属于文化 范畴,但面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云雷电的变幻,人们一方面 感到惊恐惶惑,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控制它们的愿望,于是在想 象中把它们人格化,创造出有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的神话, 则就是文化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本来也不属于文化,但 人们在一些高山峻岭上刻字作画,建寺造观,甚至美其名曰“ 神女峰”、“仙人洞”,编出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也就 是文化了。
第一节 绪 论
• 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 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 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是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就世界而言,东方文化、西 方文化、非洲文化迥异;就亚洲而言,大陆文化、 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各具特色;就中国 而言,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香港文化千差 万别,这些都是因特定的地域条件而产生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绪论
•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 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 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 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 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实际上,文化是 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 实存在,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 的文化史,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 服饰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一章)
(二)、西方词汇“文化”的定义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 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通过符号与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
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既是人类行 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
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即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即 “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
▲ “文化”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如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读书识字、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文博、 图书等。
◆其它:企 业文化、 “社区文化”、“商业文化”、 “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 文化”等等。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 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 园。 ”(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 的造血供血系统 )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 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 社会层面: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 社会功能: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等。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二)、文化的功能(价值)
1.满足需要功能(记录、传播等)。 2.认知价值。 3.教育、教化功能。 4.规范调控功能。 5.凝聚功能。 6.应用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福寿书法家吕国明 于2008年国庆创作 的《中华盛世平安 福》字(作登字: 08-2008-f-163号): 此“福”字借鉴唐 太宗“平”字和王 羲之“安”字书法 笔意,保持传统 “福”字原形,符 合书法和汉字规范, 由“平、安”二字 组成。
脸谱
(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一词的历
史
《易经・彖传》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之语。以“人文”、而“化
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 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
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
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 化”所指之意。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
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捏泥人
所用“泥人”所用材料是 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 胶泥,经风化、打浆、过 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 砸柔而成为“熟泥”,其 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 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 纸张、绢花等。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 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 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 的“福寿”碑前往 祈年殿拜祭天神。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 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你所知道的中国和日本
对于茶,一百个中国人的一百种说法。 而每一种茶又都有自已的风范:绿茶有夫子 的练达,红茶是妇人的安宁,花茶像市井百 姓的精巧,乌龙茶却透着老者的智慧。虽然 这都是细节,而生活原本是许多细节构成, 错过了也太过可惜。所以,重新围坐在一起, 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 三流皇上四流官, 五流阁老六宰相, 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国传统文化1-绪论
13、“孝”的文化
14、“隐士”文化
季羡林(一点)
综合思维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 其时,惜哉!”
2012年 5月8日,西 安翠华山, 一位名为道 任的隐士在 西峰上吹箫, 他前面便是 万丈悬崖。
2012年2月26日,终南山大峪西翠花,一处 隐士修行的房子就建在这个整块的石头之下。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创时地 造间域 主上上 体
是以限 中古于 华代中 民为国 族主境
内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3、我们的划分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按时间、空间、信仰、适用人群、社会功用划分 我们介绍按逻辑层次划分的观点
二、文化的结构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人伦型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 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
融合型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1985年,传来美国著名激流 探险家肯·沃伦准备漂流长江 的消息,西南交大电教室摄 影员尧茂书决定漂流长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 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 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 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绪论(概述)
(2)制度文化层 构成: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由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人的物质生 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 关系才能进行。
(3)行为文化层 构成: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 中约定俗成的、具有习惯性定势的行为模式。 形态: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起居 动作中。 特点:社会的、集体的; 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在时间上是传承的,空间上是播布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的。
二、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 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专注 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 “小文化”。 本课程基本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 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也即主要围 绕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第四层:心态文化层 而展开分析。
结构: 二层次说:物质 精神 三层次说:物质 制度 精神 四层次说:物质 四层次说:物质 制度 风俗习惯 思想与价 值
物质文化层 制度文化 文化 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 层
社会心理 基层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 态
(1)物质文化层 构成:人类加工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 性质: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特点: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 目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目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地位: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意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 然界认识、把握、利用、创造的深入程度,反 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中国 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 本课所论重点在中国文的"昨天" 本课所论重点在中国文的"昨天",具体而言,是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说的中国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说的中国传 统文化为主要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绪论
应尊重天。天 就是老百姓。
《说苑》
以民为天
《尚书》
民惟邦本
《孟子》
民为贵
33
西 方: 关注自然的探究,思考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印度与中东: 关注超自然的人、神关系 中 国:
34
生生不息; 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
35
担当大义: 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
汉语词典中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词语,隐含的寓意 都象征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
23
三、守望星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4
赤子之情: 忧乐天下的爱国精神
吾路 将漫 上漫 下其 而修 求远 索兮
忧乐 关情
凭戎 轩马 涕关 泗山 流北
25
徐君宝妻绝命词《满庭芳》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都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48
1.围绕“诗与远方”话题展开今日青年的使命担当讨论。 2.在当今讲究利益原则的社会,竞争是一个市场的基本法则。 假若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竞争同一个职位,我们该如何处置呢?建 议大家去网上冲浪,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思考的。
49
谢 谢
50
古代艺术
走进中国传统的长廊,恰如仰望璀璨的监察,那道劲洒脱的 书法、气韵生动的绘画,那婉转曼妙的歌舞、凝固时空的雕塑, 那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无不让你感受到美和 心灵的震撼。
古代科技
翻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它的每一项辉煌的成就都令人惊 叹:超前的农学、一流的天文学、杰出的数理化、独特的中医 学、发达的工艺学……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充实了世界 科技的宝库。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讲:绪论
•
传统文化必读书目(参考)
• 胡适——最必读的书单
• 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 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 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 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战国策》、《论语》、《庄子》、《荀子》、 《楚辞》、《淮南子》、《论衡》、《左传》、《老子》、 《墨子》、《孟子》、《韩非子》、《元曲选》、《史记》、 《汉书》 、《明曲选》,以及杜甫、白居易、陶渊明、李白、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欧阳修、朱 熹、杨万里、马致远的诗文集。
•
•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 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 之希望。
•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 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 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传统文化的基本层面
• 一、天道与天命问题(形上层面) • 天命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在传统 生活的方方面面。 • 二、政治伦理观念(形下层面) •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德治思想, “汤武革命”的朝代更替理念,王道理想, 以及历代政治制度。 • 三、个体生存信念 •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传统社会生活与个体生 命印记
• 《史记· 五帝本纪赞》: •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 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 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 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 崔适《史记探源》: •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 止。”则《五帝本纪》本当为《陶唐本 纪》,是《史记》亦始于唐、虞也。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指历史积淀、沿袭传承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文
化、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价值观念、行为心态等诸要素构成的稳定的有机系统。它 是由特定的人类群体创造、沿传、信奉和遵循的稳定的文化模式。
第二,什么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民族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 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 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
1、何谓“传统”?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tradium,意即从过去延传到现 在的事物,这也是英语中tradition一词的最基本的 涵义。从这种操作意义上来说,延传三代以上,被 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它们 包括物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对人物、 事件、习俗和体制的认识。
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保留在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对
现在社会仍有影响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
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
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 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 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 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 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 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 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 宇和祠堂文明与文化作了严格的区别:文明 是属于物质的、技术的、客观的;文化是精神的、信 仰的、主观的。 苏联学者认为:文明是用物质形式来说明,而 文化则是使文明更高尚的精神价值。例如,“镰刀和 犁、火车和飞机、浴室和厕所等等都是文明的成果。 文化的成果则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和与之相应的活动 中,表现在哲学——人文科学思维和艺术创作中”。 中国学者则认为:“文化与愚昧,文明与野蛮, 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文 化包括文明,它的范围比文明更广泛。因为文化是人 类的一种活动,而文明属于文化活动的成果、表象”。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秦汉实现统一后,特别是汉代董仲舒对“大一统”观念的理论 阐述,使统一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 们民族的独特政治思维定式——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 忧,这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历朝历代 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 治、繁荣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二)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父子、长幼、上下、尊 卑等人伦关系上,对人伦关系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 技术的探索,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会做人,提升整体素质
“学会做人”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人的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使受教育 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 忽视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所谓学会 做人,就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 中国就是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有高尚的道德 情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毛泽东同 志的话说,就是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五、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为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
从古今中外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除老师的 教导和课堂学习外,无一不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 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那些 宝贵的经典能给予人无尽的滋养。了解这些经典, 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它们多是开放的体系而非实证 的结论,是关于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的论述, 因而既是超越时代限制的,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 对后来者极富启迪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概念古人对“文化”的理解:“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对“文”解释较早的是《易经2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
、“化”的本意有三方面: 一变化,二生成,三造化。
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庄子2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化”指变化。
《易2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以上三个本义最基本是指改变、变化。
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非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但此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
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1
到了第四王朝,胡夫与他的儿子建造了二座巨大 的金字塔,和雄伟的狮身人面像。在新王国的第 十八王朝时期,十八岁的图坦卡蒙法老被暗杀。
后期埃及之后,古埃及逐渐衰落,先后被利比亚、 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帝国侵略。在这一 系列残酷的战争中,古埃及文明只延续了3000年 左右,就消亡了。
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是被一位法国军官发现的,他 在尼罗河三角洲还发现了记录古埃及文明的泥板。 泥板上的文字他死后才被世人破译,原来是记录 一次古代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由此敲开了封 闭千年的古埃及历史大门。
的本质、类的现象。
多样性与差异性:由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所决定。人
类有大致相同的历史,这反映了客观条件对其的制约作用,以 及人类在适应客观条件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然而,文化依然具有多样性,即使地理条件大致相同,人类创
造的文化依然会表现出种种差异。
12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约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 巴比伦王国。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征服了苏 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 颁布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 法典》。
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前605年新巴比 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前538年终于被波斯所灭。古 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告结束。
10
二、文 化 的 特 性
地域性 超地域性 超个人性 多样性 差异性
11 苏东坡像
地域性:是指一种文化必然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人
类的文化基因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地域印记。
超地域性:指地域文化虽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文化在互相接
触吸收同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某些共性。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论
14
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指的都是心理素质的陶冶和 培养,这对当代年轻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15
请思考—— 应当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6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旧文化,但同时也不能否 认,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封建文化的糟粕。
17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
把教育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 把育人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体验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要能解决他们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8
文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文化是渗透在人们的活动、行为和知识当中的
8
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者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 “中” 即孟子所说的“中庸”
“和” 即和气、和睦、和平、和谐
9
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少内容来源于周边各少数民 族或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吸纳和兼收,
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10过渡页TransFra bibliotektion Page
那么,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青少年立德树
人能够有哪些重要的帮助呢?
12
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先国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内容。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情 怀,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促进中华民族的 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建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贰 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会做人,提升整体素质
“学会做人”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人的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使受教育 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 忽视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所谓学会 做人,就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 中国就是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有高尚的道德 情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毛泽东同 志的话说,就是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五、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为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
从古今中外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除老师的 教导和课堂学习外,无一不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 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那些 宝贵的经典能给予人无尽的滋养。了解这些经典, 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它们多是开放的体系而非实证 的结论,是关于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的论述, 因而既是超越时代限制的,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 对后来者极富启迪作用。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四、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推动经济快 速发展
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认识前提就是要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 国情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的需求。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 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 们吸取得还不够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 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总结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者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所以要 “尊老尚古”,以孝为本。儒、墨、法、道各派皆以“法先王” 的方式来推行其政治理想,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语, 意为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 西),一切可能给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东西都不想、不说, 更不做。 (四)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中国人历来认为,只有包容、兼容,吸纳不同的意见,汇集 不同的声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正是由 于不断地吸纳和兼收周边各少数民族或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中 国传统文化才更加丰富。
第
壹 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人文”、“化成天下”和“以 文教化”之意。 我国最早将“文化”合而用之的人是西汉时的刘向,他在 《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大意是:圣人治理国家要先利用文化和道德,然后才 运用武力。用武力得到国家的人,难以使人降服,如果不能使 其内在发生改变,以后也会像这样被别人动用武力。这句话说 明了人文教化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 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 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 的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 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 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秦汉实现统一后,特别是汉代董仲舒对“大一统”观念的理论 阐述,使统一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 们民族的独特政治思维定式——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 忧,这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历朝历代 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 治、繁荣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二)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父子、长幼、上下、尊 卑等人伦关系上,对人伦关系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 技术的探索,重伦理、轻自然的特点非常显著。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 论源自壹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贰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 了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和基本精神。 3.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观看张艺谋执导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一个节目,都在向我们呈现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绚 烂的,同时也完美体现了当代中国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增强文化 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过断层的古老文化。它是 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 国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光芒四射,而且至今 仍有重要价值,有的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即使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 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 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 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 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汇集出一个民族自我 认同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