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科
针灸
行业
地域
五脏
因人

中医药
中医
方法 方法
理论
全国
原则
基础
中医
专业
养生
类专业
内容摘要
教材分绪论及上、中、下三篇。绪论阐述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外延等学科基本概念及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和 方法;上篇为理论篇,分别阐述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等学科基础理论;中篇为方法篇, 从精神、起居、功法、环境、药食、针推等养生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易学、易用, 且均为历代医家、养生家长期实践检验而证明切实有效者;下篇为应用篇,分时令养生、地域养生、因人养生、 五脏调养、身体部位养护及中医临床养生应用等,介绍中医养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生命 第二节寿夭 第三节健康 第四节体质 第五节形神
第一节重生乐生 第二节形与神俱 第三节和谐一体 第四节动态权衡 第五节杂合以养 第六节五脏为本 第七节未病先防 第八节动静结合
第四章精神养 1

中医养生学简答题

中医养生学简答题

中医养生学简答题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通过
调整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促进人体健康。

以下是对于
中医养生学的几个简答题的回答:
1.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调整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惯来达到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目的。

2.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有益气生津、调理阴阳、平衡五脏六腑、保持情志稳定、合理调整饮食等。

通过这些原则,中医养生学可以
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

3. 运动对于中医养生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
强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和延缓衰老的效果。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
包括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等。

4. 饮食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要性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中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调整脏腑的功能,维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

中医养生学建议人们应该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5. 如何通过中医养生来保持情志健康?
中医养生学认为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中医养生学建议人们保持心境愉快、避免过度忧虑、调整情绪、保持适当的休息等,从而促进情志健康。

以上是关于中医养生学的简答题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提问!。

中医养生学包括那些内容

中医养生学包括那些内容

保精养气
总结词
指通过保养精气神来保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精气神的正常运作。保精养气的原则要求人们通过保 养精气神来保持身体健康。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都 有助于保养精气神。此外,中医还提倡通过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
流通,以达到保精养气的效果。
03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总结词
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 食搭配和营养均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应遵循“五谷 杂粮,菜果坚果,鱼肉禽蛋,低盐低脂”的原则,适量摄 入各类食物,以提供足够的营养。
总结词
因人制宜,辩证施食
详细描述
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因此饮食养生应根据个人 情况调整。例如,对于寒性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性食物 如姜、葱、蒜等;对于热性体质的人,则应多食用寒凉性 食物如西瓜、梨等。
总结词
节制饮食,细嚼慢咽
详细 summary
节制饮食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同时,细 嚼慢咽能够使食物充分咀嚼,减轻肠胃负担。建议每餐控 制在七分饱左右,避免过度进食。
运动养生
总结词
适量运动,强身健体
详细描述
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强身健体。中医建议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五 禽戏等传统运动,这些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此外,散步、 慢跑、瑜伽等轻度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 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的实践和 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发展
现代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 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 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课件

中医养生学课件

阴阳平衡
总结词
调和阴阳,维持身体平衡。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只有使阴阳平衡才能保 持身体健康。因此,中医养生注重调和阴阳的方法,如温阳散寒、补阴清热等。
阴阳平衡的具体方法包括
根据季节和气候调节饮食和穿着,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食物和药 物,补偏救弊;适当运动和休息,促进气血流通等。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养生学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调节心理状 态、延缓衰老等。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学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作息等养生方法,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同 时,中医养生学还强调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悦、精神舒畅,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合理的养生方 法还可以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体力。
04
CHAPTER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实践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
感冒时,可采用泡脚、按摩、拔罐等中医养 生方法,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失眠
失眠时,可采用泡脚、按摩、中药等方法, 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
头痛
头痛时,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 以缓解头痛,提高生活质量。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时,可采用中药、食疗等方法,以 促进消化,缓解症状。
中医养生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养生学概述 •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 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 •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实践 • 中医养生的前景与展望
01
CHAPTER
中医养生学概述
中医养生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技能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就业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保健品公司、养生休闲产业等领域。

在医疗机构中,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任中医师或中医养生顾问等岗位;在健康管理机构中,他们可以从事健康咨询、养生顾问、健康产品推广等工作;在保健品公司中,他们可以参与保健品的研发和销售;在养生休闲产业中,他们可以担任养生顾问、养生讲师等职位。

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

行业发展趋势中医养生学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的发展也将保持良好的势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养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将成为养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计未来几年,中医养生学行业将会继续扩大,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要求中医养生学专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

首先,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

其次,他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操作技能,如中药制剂的配制、针灸、按摩等。

此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加,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因此,有意向从事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放心选择此专业,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以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学科。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阳和阴: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存在阴阳平衡的原则。

阳指向外、散发热能的动力,阴指向内、搜集热能的物质。

保持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2. 五行: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五行理论是对自然界事物及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和描述。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相互生克制化。

3. 气血:中医养生学强调调养气血的重要性。

气是人体的精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保持气血充盈和流畅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

4. 季节调理:中医养生学认为季节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们应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自身体质调整饮食、作息及运动方式。

5.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学认为饮食是调节阴阳平衡、调养气血的重要手段。

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食物,注意荤素搭配和烹调方法。

6. 运动调理: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根据个体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7. 心理调节:中医养生学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稳定有助于调节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

通过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增强抵抗力。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来提高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

下面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失衡会导致疾病。

2. 散邪保正: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疾病,即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消除外邪,保障人体正气的调养。

3. 调气养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充盈和流畅是维持健康的基本要求。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促进气血畅通。

4. 五行调理: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联。

中医养生学名词解释

中医养生学名词解释

中医养生学名词解释中医养生学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养生: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的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 阴阳:中医养生学中的基本理论,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统一关系。

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3. 气血: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理论,气指体内的精气神,血指血液。

气血充盈,循环顺畅,是保障身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4. 精神调养:指通过调整心态、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方法,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促进身心健康。

5. 饮食调养:指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合理搭配食物,调节膳食结构和进食时间,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6. 运动养生:指通过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7. 穴位: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上有特定作用的一些点位,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8.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运动来调节身体能量的方法,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促进身心健康。

9. 睡眠养生:指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理节律,促进身体恢复和健康。

10. 药膳养生:指通过选用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食材,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烹制出有益于健康的药膳,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以上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养生学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方法,讲究“治未病先防未病”的理念,旨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延缓衰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概述
基本理论
基本原则 养生方法
概述
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中医养生, 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主要方法:
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体形、慎房事、适寒温 等。
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
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云尔”。《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 利”。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 最好的精神营养。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调摄情绪
和喜怒者也。”意志具有统率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 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
养生方法—精神养生
开朗乐观
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 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 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 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不良性格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 部位产生危害。
基本原则
持之以恒
• 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
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
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 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导语: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气血理论等。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理。

2. 中医养生方法: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食疗、按摩、气功、草药等。

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应用。

3. 中医体质辨识:学习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不同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通过体质辨识,指导个人的养生实践。

4. 中医养生与季节:学习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季节对身体的影响和相应的调养方法。

掌握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技巧。

5. 中医养生与年龄: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养生方法和重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和需求。

根据年龄特点,设计个人化的养生计划。

6. 中医辨证养生:学习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疾病和体质的辨证要点。

通过辨证养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7. 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学习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情志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

通过调节情志,维护身心健康。

二、课程重要性1. 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可以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2.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养生注重预防,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个体化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 综合调养身心:中医养生注重综合调养,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通过养生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使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养。

5. 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优势:中医养生学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针灸、药膳、气功等等,同时也和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下面,我们将围绕“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知识”展开讲述。

一、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是“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其中的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如阴阳五行、阴阳平衡等等。

调和脏腑阐述了中医养生学关注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从而实现整体健康。

二、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学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从内到外,从身体到心灵全方位保养。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不要暴饮暴食、保持精神愉悦、不要烟酒过度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优化饮食、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等等。

三、中医养生之针灸针灸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人体的经穴以及穴位的特定位于进行调整人体的生理机制。

中医养生认为针灸可以调整气血,提升免疫力,缓解疾病等等。

四、中医养生之药膳中医药膳是一种通过食物来调节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方法。

药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还能够保持身体滋润,增加身体的气血营养,以及温养身体等等。

五、中医养生之气功气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通过膜拜呼吸和体位练习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制。

气功可以起到缓解肌肉、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学科,通过它的基础理论以及各种分支知识,向我们阐明了如何更加科学保健,以及在身体遭受病痛时如何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怎样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科学调理,以达到更健康的生活状态。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中的中医养生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中的中医养生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中的中医养生学内容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文化的瑰宝。

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养生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中医养生学内容。

1.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阴阳学说指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阴阳平衡和阴阳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指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规律,涉及到五行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影响。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调和平衡和机体液体的生理功能。

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调养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

调养阴阳指的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调和气血是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功能,保持气血畅通。

调理脏腑是指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维护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

3. 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学中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可以用于保养身体。

常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养等。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功能。

推拿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心。

饮食调养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4. 中医养生的现代应用中医养生学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

例如,针灸和推拿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疼痛治疗。

饮食调养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了现代人的重视。

5. 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和挑战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具体的功效难以科学证明和统一标准的缺乏,中医养生学在现代医学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现代应用,对于中医执业医师来说是必要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医养生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 《管子》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 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 观点。主张存精以养生,还提出了起居有 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 则。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 (四)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大 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精神调摄 ; 2. 注意身体护养 ; 3.倡导饮食卫生 。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上古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 一、先秦养生思想
(一)周易 :它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 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 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它上通天文,下通 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 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 法则。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变成了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49年,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祖国医学获 得了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之而得到较大 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 二、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三、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二)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子、庄子 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 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 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简述 如下: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 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2 、贵柔: 归真返朴。 3、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 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 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 (一)、时间年龄 :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 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 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 足岁计算年龄。 (二)、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 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 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状态。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CHAPTER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保持规律的三餐,不过 饥过饱,避免过度饮酒

食物多样性
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谷 物、蔬菜、水果、肉类 、豆类等,以提供全面
的营养。
食物的阴阳平衡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温热寒凉的食
物,保持阴阳平衡。
饮食的时令性
根据季节选择食物,如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多食用补气食物,如黄芪、党参等,适当 锻炼以增强体质。
多食用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等,避免 过度劳累。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法
01
高血压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适量运 动,避免过度劳累。
感冒
注意保暖,多休息,多喝水,适当 服用中药治疗。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2
糖尿病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志, 避免过度焦虑。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养生学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养 生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 出贡献。
中医养生的科技化发展
科技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养生 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养
生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将最新的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养生方法和 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生需求 。
肺、冬养肾。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保
持适量运动。
运动的时辰
根据一天中的时间选择运动, 如早晨阳气生发时适合运动,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 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
2022/12/22
养生
3
第二节 中医养生的源流与发展
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吃
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 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 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 ”、“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
,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2022/12/22
养生
9
《黄帝内经》养生观
❖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 ❖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
是符合实际的。 ❖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
❖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 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 志·方伎传》)。
❖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 炼方法,
2022/12/22
养生
5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 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有和脾生津,涩肠止泻作用。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
识。
2022/12/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2、中医养生学3、“养生之道”4、养生法分类5、养生原则1、养生(保养身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佛家)养生武术家养生5、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宗旨综合、辨证的调摄适应范围广泛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第二节后汉时期第三节宋元时期第四节明清时期第五节近代与现代第一节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殷商时代:已有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及四季、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代: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皇帝内经》与养生: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很精妙的观察与概括;对衰老、变老的机理,有很确实的认识;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预防病变、保健延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在中医养生史上,《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一块里程碑。

它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一、强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内经》认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

气,人的生命结束就是“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篇》)。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二、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灵枢·天年篇》把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分为十个阶段,每一阶段为十年。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三、确立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内经》提出了著名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四、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五、总结了战国以前许多养生方法和原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二节后汉时期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

因而,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到的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以后更益于佛家。

于是,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

张仲景不但是个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

华佗不但是个一专多能的外科专家,他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认为是益寿年的重要途径。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并已有寿命与遗传有关的创见:“夫禀气则体强,体强则命长。

孙思邈唐&8226;孙思邈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既要求简朴,又注意卫生;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

不但衣、食、住、行都谈到了,还专题讨论了老年保健;不但养生,而且特别注重道德修养。

第三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第四节明清时期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因年代较近,大多今日尚有存者。

仅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即有六十来种。

清代的养生学没有很大发展。

有关著作大约有六十多种。

第五节近代与现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养生著作很少。

理论和方法亦无任何进展。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得到很大发展。

展望新世纪的宏伟目标,深信中医养生学必将更加受到重视。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生命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生命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运动形式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生命的起源《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 。

生命的运动形式《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宋《圣济总录》提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

张景岳说“盖以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健康的特征1、生理健康特征2、心理健康特征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 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素问·举痛论》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2.记忆力良好“脑为髓之海”。

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衰老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

生理性衰老:病理性衰老:衰老的原因肾脏亏虚脾胃虚衰心脏虚衰肝脏衰微肺脏衰弱精气衰竭阴阳失调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早衰的原因自然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早衰的原因遗传因素“先天责在父母”。

早衰的原因七情太过‘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就是这个道理。

早衰的原因劳逸失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密切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生气通天不论四季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顺应自然规律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人与社会的统一观《内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五节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六节动静互涵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应该提倡动静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静以养神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动以养形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七节协调平衡“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八节正气为本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能力,可健康长寿。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弱。

正气旺盛,是人体各项功能正常,是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寿亲养老新书》:“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备,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

保养正气乃是延益寿之根本大法。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不足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素间.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肾。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调养肾阳的方法: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保精护肾《图书编·肾脏说》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 。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二)调养脾胃《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调养脾胃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调养脾胃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

第四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调阴阳2、和脏腑3、通经络4、葆阴精5、重养神6、顺天时7、调气机调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治病必求于本。

调阴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

和脏腑就是保持人体脏腑功能健全和脏腑方法一、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二、要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

三、要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补养五脏,通利二便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的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通经络《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通经络的方法一是要运动。

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

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

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通经络的方法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四是要心情愉快。

葆阴精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