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合集下载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传染病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我在学习传染病过程中,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了新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接触;定期清洁和消毒居住环境;戴口罩等等。

这些简单的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其次,及时报告和隔离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报告对于防止传播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曾经接触过有传染病的患者。

同时,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隔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隔离患者,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保护他人的健康。

再者,加强个人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说“疾病来自于细菌,健康源自于科学”,所以加强个人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非常关键。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病因、病症和传播机制,可以更好地防控传染病。

最后,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防控不仅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心个人的健康,也要关心他人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卫生规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人。

通过学习传染病,我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强调个人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个人的预防意识和措施,在疫情暴发和流行期间,及时报告和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加强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保护他人的健康。

只有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全社会的健康。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篇一:医院感染培训心得体会 (2) - 副本医院感染岗位培训心得体会在我们院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医院感染岗位培训。

听到来自各地院感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真正懂得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对院感工作的价值观。

三天的院感年会,每一个专家的授课都是那么生动令人受鼓舞。

在精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院感前辈对院感工作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以及他们对院感工作的那种责任感,那种严谨,执着和热情。

这也使我对院感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如李六乙老师的讲课,都是他亲自工作的体会,为了控制医院感染推动手卫生他跟大家作了真实的榜样。

接下来一周理论的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对院感工作细细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我们的老前辈史广鸿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开始讲,我知道到了医院感染科职责及任务,知道了自己今后怎样开展工作。

也是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周的学习是那么的短暂,我知道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那么少,让我对医院感染产生深深的敬畏。

如:血液传播的艾滋并梅毒、SARA、事件等等,诸多实例的讲述,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和干预、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不知不觉中一周的理论学习结束了,我又来到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实践培训,谢主任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前辈,有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她把省立医院院感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从书面到实例,从实验室到临床,从普通科室到重点部门,从大气候到小环境,把院感管理检查及监测讲得全面透彻,让我们对院感管理更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培训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外源性感染的预防,而且要加强内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掌握了判断院内感染的原则,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防范措施,控制院感大的爆发。

院感专家和老师们还带领我们参观聊重点科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新生儿室、重症医学监护科等重点科室,老师将这些科室的流程、布局、管理重点、监测内容一一讲解,并和大家互动,指导我们如何监测、如何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还带领我们下到:妇产科、肿瘤科、干部病房等临床科室进行实地检查,从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到院感病例的上报,从手卫生到环境学监测,从消毒隔离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讲解和指导,让我们真正地掌握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学科。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流行病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疾病的传播和防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行病学告诉我们,疾病的传播是有规律可循的。

疾病的传播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人群的行为、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也告诉我们,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疾病的传播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公安人员、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努力着,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流行病学也告诉我们,预防胜于治疗。

在疾病的防控中,预防措施比治疗措施更加重要。

只有在疾病还没有爆发之前,我们才有机会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避免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流行病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的传播和防控进行研究,更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们需要认真
学习和了解流行病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篇一:医院感染培训心得体会 (2) - 副本医院感染岗位培训心得体会在我们院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医院感染岗位培训。

听到来自各地院感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真正懂得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对院感工作的价值观。

三天的院感年会,每一个专家的授课都是那么生动令人受鼓舞。

在精彩的课堂上我感受到院感前辈对院感工作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以及他们对院感工作的那种责任感,那种严谨,执着和热情。

这也使我对院感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例如李六乙老师的讲课,都是他亲自工作的体会,为了控制医院感染推动手卫生他跟大家作了真实的榜样。

接下来一周理论的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对院感工作细细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我们的老前辈史广鸿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开始讲,我知道到了医院感染科职责及任务,知道了自己今后怎样开展工作。

也是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周的学习是那么的短暂,我知道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那么少,让我对医院感染产生深深的敬畏。

如:血液传播的艾滋并梅毒、SARA、事件等等,诸多实例的讲述,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和干预、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掌握。

不知不觉中一周的理论学习结束了,我又来到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实践培训,谢主任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前辈,有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她把省立医院院感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从书面到实例,从实验室到临床,从普通科室到重点部门,从大气候到小环境,把院感管理检查及监测讲得全面透彻,让我们对院感管理更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培训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外源性感染的预防,而且要加强内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掌握了判断院内感染的原则,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防范措施,控制院感大的爆发。

院感专家和老师们还带领我们参观聊重点科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手术室、新生儿室、重症医学监护科等重点科室,老师将这些科室的流程、布局、管理重点、监测内容一一讲解,并和大家互动,指导我们如何监测、如何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还带领我们下到:妇产科、肿瘤科、干部病房等临床科室进行实地检查,从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到院感病例的上报,从手卫生到环境学监测,从消毒隔离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讲解和指导,让我们真正地掌握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2)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2)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2)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比如医学、农业和环境。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的学科,通常用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病毒和传染病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的感想如下:病毒学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其特点是不具备细胞结构,只有DNA或RNA以及一些蛋白质。

病毒可以感染生物体的细胞,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并传播至其他细胞,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对于防治疾病、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最近几年,人类面临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病毒威胁,比如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COVID-19等。

这些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给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瞭解这些病毒及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等对于快速响应和控制突发疫情、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至关重要。

病毒学的进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而且疫苗研究也在加速推进。

例如,在COVID-19爆发初期,病毒学领域的科学家就迅速开展了大量研究,破解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成功开发了多个疫苗,实现了快速响应和控制疫情的目标。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传播及控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疫情的传播规律以及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而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例数以及遏制疫情的传播。

流行病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及公共卫生的认识,有助于改善生活、加强卫生保健工作。

例如,在COVID-19疫情之初,流行病学家调查了疫情的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问题,发现口罩、手卫生等措施对于阻断病毒传播非常有效,这些策略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种标准措施,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对抗病毒和传染病最基础、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面对疫情的持续流行和变异,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加强科学研究和防控措施,共同应对这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病毒,似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当年的SARS,今日的COVID-19,人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个看似微小却又强大的敌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也有了一些关于病毒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让人不禁为其惊叹。

病毒借助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只需几秒钟的时间,便能实现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

我们的健康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同时这种快速传播速度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其次,病毒的隐蔽性让人感到无奈。

很多人患病后,并不立即出现症状,这时候病毒已经在悄悄传播。

而一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症状,这让我们更难察觉到病毒的存在。

同时,病毒也使得我们更加重视个人卫生。

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另外,病毒还提醒我们要加强免疫力的建设。

好的免疫力可以提高我们的抵抗力,使我们不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适量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重要的是,病毒在这次疫情中展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团结和力量。

全球各国和国际组织紧密合作,共同抗击病毒。

医生、护士、科研人员等一线工作者日夜奋战,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人类的健康。

许多平凡的人们也在自愿配合隔离、减少外出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都展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通过对这次病毒的观察和思考,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和科学是人类抗击病毒最有力的武器。

当我们团结一致,相信科学、听从专业指导,并采取恰当的防控措施时,我们就能战胜病毒,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疫情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痛苦和困难吗?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逆境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奉献和无私,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地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用行动书写抗疫的篇章吧!(完)。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学号: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地一个关于艾滋病地电影.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地病.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地疾病.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地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地了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地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病毒引起.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地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地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地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地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地载体.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地机会,从而感染其它地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地潜伏期平均为年至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地,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地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地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地起源应该是在非洲.年地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地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地研究.他地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地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地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年月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例艾滋病病人地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地正式记载.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年,一位到中国旅游地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地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地高度重视.其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地健康和社会地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地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年月日宣布自年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年间全球累计有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万人死亡.到年底,全球共有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人,另有万人死于艾滋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地了解地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地共识.年,全球防治艾滋病地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地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地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地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地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万,比年下降了万;因艾滋病死亡地人数为万,比年下降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地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地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地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地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地"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这些,只能算是我对病毒(主要是病毒)地一个初步了解.后来,真正对病毒学以及流行病学产生兴趣是高考完地那个暑假,因为无聊就在上看了一个叫《病案追踪(在行动)》地电视剧.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设置地“行动组”展开.行动组成员都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专家.这个精英小组通过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地调查,层层剖析,追本溯源,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通过“侦”、“检”、“消”、“防”、“救(治)”地艰苦努力,最终使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保护公众地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这部电视让我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当时高考填志愿已经结束了地话,我可能现在就不是生命科学院地学生而是公共卫生学院地学生了.刚刚进校地那些天,我一直很郁闷,因为自己选地专业好像不学流行病学,这让我很失望,使我一度想转专业.后来上生命科学进展课,曾亚川老师来讲“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研究”,我才知道学生命科学也有病毒学这个方向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时,曾老师是从“病毒传染病爆发地例证”、“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方法”、“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来讲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留给我映像最深地是老师讲地病毒传染病爆发地例证,有甲型流感病毒、沙士病毒和病毒三个例子,分别从它们地发现、爆发记录、在历史发展中地进化以及危害讲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型流感病毒,年病毒被分离,年首次在人类中被分离,但目前从人类分离地都属于禽源.历史上甲流有次爆发记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从俄国发现,当年月传到西欧,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大多数地区流行呈个波,第波死亡率最低,第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型是当时大流行地最可能地病原体.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此次流行地首发于年月美国东部,年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地瘟疫,造成地死亡总数估计约万人.关于这次大流行地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流感病毒引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称为甲型),月传播到全国,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型病毒出现后,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大流行;年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称为甲型).传播路线与型相似,~年波及全球,低于型.病毒出现后,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年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株属于甲型,但有株与猪型病毒()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型和猪型地混合流行.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型为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新甲型()地出现和流行;年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地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型,年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行主要发生在~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新甲型出现后,甲型并未消失,出现甲和甲在人群中并存地局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沙士病毒,为冠状病毒,年造成全球非典灾难.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地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地嗜性.年非典爆发后,科学家对病毒地病毒前体进行了寻找和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分离出地一株样病毒基因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这种样病毒与人类病毒竟有%地同源性.而生物进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一旦病毒选择了最高级地动物人类,也就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比人类低地哺乳动物.而且从进化学地角度看果子狸地样病毒比人地病毒更古老,说明病毒最早不是存在于人类,动物病毒是人类病毒地前体.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地现象,动物地样病毒比人类地病毒要多个核苷酸,这个核苷酸只有在广州月份发现地早期地一位非典患者身上地病毒有,以后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越南、香港、北京、山西所有流行区域地病毒都缺失了这一段.由此可推测,病毒在不断地变异,以适应人类生存地环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病毒长期存在动物体内而过去没有感染给人类.可以作一个假设:由于病毒变异经过了某个临界点,慢慢地变得可以传染人,而人最初地传染也不是很严重地,或者是它地传播速度并不强,只有少数可以传播,大多数不能传播.后来病毒变异后缺失了那个片断,这时候病毒就变得厉害,就具有了人传染人地能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上面地几个例子可以看到,病毒真地是个很强悍地东西,那么小地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地东西居然可以摧毁比它高等很多很多倍地生物体.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矛盾地组合体,利弊共存.最新地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在人类地进化中扮演了非同寻常地重要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地生殖.如果没有病毒,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也不可能进化得这么高级,因为病毒地具体作用是在子宫中帮助建立胎盘,这对于维持人类和高级生物地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是至关重要地.人和高级哺乳动物地中含有一些病毒地基因,这是病毒输送自己地基因到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地结果.这种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地细胞和高级生物地细胞地进化,这样地病毒是母亲地“小帮手”,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人类地进化和高级哺乳动物地产生.导致疾病地病毒,很多只是在暴发感染地极短时间内在人体内生存,而其他少量地病毒变体则在人体内呆较长时间.这样地病毒并不引起症状,而且可以随着宿主一道进化.例如,一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地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中地组成部分. 这些是一些病毒地残余,它们在很古老地年代就以自己地方式进入哺乳动物地染色体,如今基因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地基因组成部分.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地基因可能在某种地方适当地帮助了胎盘地功能,因为它们在胎盘组织中起到了高水平地开关转化作用.人体和生物体是一个非常排他地系统,但为什么母亲体内地免疫系统不排斥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于子宫内地胎儿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某种因素在制约着母亲地免疫系统使其不排斥胎儿.现在,研究人员证明基因能调节或控制胎盘地形成,于是推论这种病毒基因在进化地过程中也许同样有通过调节胎盘地功能而阻止母亲地免疫系统排斥胎儿地作用.也就是说,当没有外来因素(病毒)阻止基因起作用时,基因就能保证胎盘地形成,从而让受精卵植入,同时能防止母体地免疫系统排斥胚胎. 病毒地传送系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脊椎动物能直接从病毒那里遗传多种基因,而病毒也可以轻易地把这些基因输送到人地细胞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复制地地酶系统也可能来自病毒.这是由病毒自然特点决定地,即它们能迅速改变自己,当新地复杂地生物将要被创造出来时,病毒能给较高级地细胞提供一种迅速地定位能力.而且,如今已经成为哺乳动物染色体中永久性固定物质地要比环境基因地进化快得多,所以,病毒也可能是其宿主(人和高级哺乳动物)进化中一种巨大地创造性力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对人类而言,病毒地很多秘密都还是以前未知地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也许以后我不一定能够从事关于病毒学研究地工作,但对病毒学地兴趣是不会改变地,.选择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我想我不会后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3)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3)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3)
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病毒和防治传染病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它们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研究和掌握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其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染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毒的传播规律和防治方法,切实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其次,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培养我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

病毒和传染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而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健康卫生问题,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打疫苗、避免接触病毒源,从而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最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总结,它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

当现代社会面临病毒和传染病的危害时,我们需要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每个人都有义务积极参与病毒研究和传染病控制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这些学科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更好地切实掌握病毒的防控方法,保障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病毒研究和传染病控制工作中来,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大学生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大学生流行病学心得体会在大学生活中,流行病学是一门相对陌生的学科,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流行病学的了解成为关乎自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参与了流行病学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它对于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制定防控措施和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有所了解,并通过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其次,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承担重要责任。

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人员密集的环境中,是疫情传播的高风险群体。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参与。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志愿者服务、健康监测等方式来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自觉遵守学校和社区的防疫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传播风险。

第三,数据分析是流行病学的核心工作。

流行病学的研究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率、致病率等重要指标,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在我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学会了收集和整理疫情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疫情的动态。

第四,科学传播是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

在疫情期间,虚假信息、谣言和恐慌情绪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具破坏力。

因此,科学传播是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领导者和传媒受众,应该自觉传播科学知识,辟谣和消除恐慌情绪,为社会传递正确的信息和健康的理念。

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提高科学素养,辨别虚假信息,对待疫情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最后,流行病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

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学、生物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在我参与的流行病学项目中,我与其他学科的同学合作,共同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传染病学的心得和感悟

传染病学的心得和感悟

传染病学的心得和感悟
在研究传染病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巨大
威胁。

经历了多次传染病爆发和大规模疫情,我深刻体会到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

首先,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全球化
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和健康意识的塑造,以减少传染病的爆发。

其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综合的方法。

从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到推行疫
苗接种和药物治疗,再到加强卫生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传染病的蔓延。

此外,科学研究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了解
病原体、探索传播途径以及疫苗研发等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抗击传染病的有力支持。

在疫情时期,及时、准确的科学信息也是平息社会恐慌和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

最后,传染病学教育对于培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通过传染病学的专业培训和
教育,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防控传染病的能力,还能够推动传染病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关乎人类的生命和福祉。

通过不断的学习
和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传染病的认识,也明白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共同努力,共同为传染病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COVID-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COVID-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COVID-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2019年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一群原因不明确的肺炎患者,随后,由于春节将近,人口流动大,疾病在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传染,截止到2020年6月2日24时,我国已有例确诊病例。

通过序列分析,人们认为这种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后来WHO在2020年2月11日又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在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将这种命名为SARS-CoV-2.至今,SARS-CoV-2感染仍在蔓延,涉及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这种病毒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省份都确认颁布了联合的预防和检疫机制,及时控制住了疫情。

但由于缺乏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全世界每天有数千例严重病例死亡。

一、病毒学1.起源2.分类及其亚型分离出的SARS-CoV-2,经过序列和退化树分析,被以为是β-CoV的成员。

1975年,国际病毒定名委员会正式定名了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科又分为两个亚科:Letovirinae亚科和正冠状病毒亚科,而正冠状病毒亚科又下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

CoVs家族是一类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其遗传物资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

这种病毒可引起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

个中,α和β属涉及人类、家畜和宠物等,病毒种类较多,γ和δ属多是禽类冠状病毒,种类较少。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18年已鉴定的人和动物冠状病毒共有23个亚属38个种。

虽然有多达38种,但是个中现在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仅6种—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和MERS-CoV。

到现在,加上现在的2019-nCoV,一共是7种。

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MERS冠状病毒(MERS-CoV)是β-CoV的成员。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关于疾病的研究。

在我看来,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助于改善人类健康和保障全球卫生安全。

首先,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影响人类、动物和植物。

病毒学家研究病毒的结构、生理特性、生命力和感染机制。

他们还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

病毒学对于最近世界各地遭受的新冠疫情的研究尤其重要。

研究人员不断收集和分析新冠病毒的数据,并努力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

接着,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的学科。

这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疾病的流行和传播方式,以预防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家使用各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有关疾病传播的数据,如统计学和计算机模拟。

他们研究疾病的传播模式和风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如在SARS疫情期间,流行病学家的研究为防控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这里,我想强调病毒学和流行病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当我们感冒或患上其他传染病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和传播方式,以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此外,对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研究新的疫苗和药物的研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即便不是每个人都从事这些工作,了解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最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疫情防控的投入和支持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此外,公众也应该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足够的认识,对疫情防控措施做到科学合理地执行。

在这个前提下,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维护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病毒学和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卫生安全。

而我们也需要注意疾病的防控,以实现我们的健康目标。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对流行病学的感悟》
近几年,流行病学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热门前沿领域。

而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在2020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重大传染病——乙型脑炎,让流行病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传播途径和渠道有了急剧扩大,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更加迅速,更容易传播,扩散范围更大,对全球健康造成的威胁也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要重视流行病学的研究,加强流行病学的预防防治体系建设,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重大流行病灾害。

流行病学不仅仅要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还要考虑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对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机制、防控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此为国家和社会健康部门提供合理、客观的科学依据,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各种传染病。

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横跨医学、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者应该站在诸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全面系统的解决疾病传播与防治的问题,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全球性社会贡献力量。

- 1 -。

现场流行病班心得体会

现场流行病班心得体会

现场流行病班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现场流行病班,这是我在流行病学领域的第一次实践机会。

通过这场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流行病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这场流行病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调查等。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环节中,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一项真实的流行病研究中。

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一个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如何选择样本和收集数据等实践技能。

我们在实地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学到了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分析和解读收集到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结论。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场流行病班中,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专业领域的专家。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但都对流行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小组任务中,我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还获得了来自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启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

此外,这场流行病班还给我带来了对流行病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学习了流行病的防控策略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我们了解到流行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并深刻意识到我们作为流行病学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流行病的防控工作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流行病的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场现场流行病班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我对流行病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学号:1042041109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电影。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的病。

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

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

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学生预防流行病的心得体会

学生预防流行病的心得体会

学生预防流行病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流行病的基础。

每天洗手、勤换衣服、坚持刷牙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却能够大大减少病菌的传播。

尤其在疫情期间,我们要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外出回家、接触公共物品后,一定要及时清洁双手,用洗手液或消毒液进行有效杀菌。

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流行病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力。

避免食用生肉和未煮熟的食物,以免感染疾病。

此外,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保持适当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够有效预防流行病。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对抗病毒。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外经常开窗通风,有效减少空气传播途径的病原体。

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注意保护眼睛和颈椎。

第四,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关注权威渠道的预防流行病知识。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最新的流行病动态,学习疾病预防知识,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只相信来自政府部门、卫生健康机构等权威渠道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最后,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防疫工作。

必要时佩戴口罩,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

参与学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保持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通风。

遵守学校的防疫措施和规定,配合学校进行日常的体温测量、健康申报等工作。

总的来说,预防流行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责任感。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均衡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正确获取和应用防疫知识,我们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作出贡献。

预防流行病不仅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让我们一起为健康的明天而努力!。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病毒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深受其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对病毒的心得体会,并反思病毒疫情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与思考。

首先,病毒的爆发让我意识到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

在疫情初期,由于人们缺乏对病毒的了解和忽视了个人防护措施,病毒迅速传播并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次事件的洗礼,我深刻认识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社交距离的重要性。

只有当每个人都养成了自我保护的好习惯,并意识到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时,才能共同抵抗病毒的侵害。

其次,病毒的蔓延使我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面对疫情,科学家们快速地展开了病毒的研究,并不断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如病毒一般迅速传播,给人们带来了混淆和恐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意识到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是多么重要。

我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权威信息,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进一步地,病毒疫情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病毒爆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犯和破坏有关。

人类盲目地砍伐森林、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等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许多未知病毒被释放出来。

疫情之下,我们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守护人类的健康。

此外,病毒疫情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旅游业的停摆、人们的居家隔离等现象,都在给人们敲响警钟。

我意识到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疫情之后,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社会模式,寻找更加稳定和灵活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总的来说,病毒疫情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公共卫生、科学知识、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学习科学知识,支持环境保护,参与社会事务,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类社会尽自己的努力。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

病毒心得体会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病毒是一种既微小又强大的存在。

它们无声无息,却能在不经意间掀起惊涛骇浪,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

对于病毒,我有着许多深刻的体会。

病毒的威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

从历史上看,许多大规模的传染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比如天花,曾经肆虐全球,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还有黑死病,让欧洲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混乱。

而近年来,新冠病毒的爆发更是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病毒的可怕。

它迅速传播,让城市封锁,经济停滞,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原本热闹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学校停课,企业停工,社交活动被限制。

在病毒面前,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如此脆弱。

病毒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医疗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身心俱疲。

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大量人员失业,经济陷入衰退。

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冲击,学生们不得不适应线上学习的模式,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我们也看到了人类的坚韧和勇气。

医护人员们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最前线,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

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努力寻找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社区工作者们默默奉献,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帮助。

普通人也纷纷响应号召,自觉遵守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疫,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病毒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在疫情爆发时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这包括完善的监测系统、充足的医疗资源储备、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此外,病毒还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很多病毒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由于人类的活动,如非法捕猎、滥食野生动物等,导致病毒传播到人类社会。

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而不是肆意破坏和掠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学号:1042041109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电影。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的病。

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

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

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的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以上这些,只能算是我对病毒(主要是HIV病毒)的一个初步了解。

后来,真正对病毒学以及流行病学产生兴趣是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因为无聊就在PPS上看了一个叫《病案追踪(CDC在行动)》的电视剧。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设置的“CDC行动组”展开。

行动组成员都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

这个精英小组通过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层层剖析,追本溯源,查明流行途径,阻断传播链条,通过“侦”、“检”、“消”、“防”、“救(治)”的艰苦努力,最终使事件得到控制和解决,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这部电视让我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不是当时高考填志愿已经结束了的话,我可能现在就不是生命科学院的学生而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了。

刚刚进校的那些天,我一直很郁闷,因为自己选的专业好像不学流行病学,这让我很失望,使我一度想转专业。

后来上生命科学进展课,曾亚川老师来讲“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研究”,我才知道学生命科学也有病毒学这个方向的。

当时,曾老师是从“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方法”、“病毒分子进化与流行病学”三个方面来讲的。

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师讲的病毒传染病爆发的例证,有甲型流感病毒、沙士病毒和HIV病毒三个例子,分别从它们的发现、爆发记录、在历史发展中的进化以及危害讲起。

甲型流感病毒,1933年病毒被分离,1997年H5N1首次在人类中被分离,但目前从人类分离的H5N1 都属于禽源。

历史上甲流有6次爆发记录:1.1889~1891年大流行;1889年5月从俄国发现,当年10月传到西欧,1年内席卷全球,某些城市记载发病率40%~50%。

大多数地区流行呈3个波,第1波死亡率最低,第3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据血清学追溯认为,甲3型是当时大流行的最可能的病原体。

2.1918~1920年大流行;此次流行的首发于1918年1月美国东部,1918年4月在法国军队中流行,以后迅速蔓延,波及全球。

此次大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的死亡总数估计约2000万人。

关于这次大流行的病原,据血清学溯源,认为是由猪型Hsw1N1(H1N1)流感病毒引起。

3.1957~1958年大流行;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西部,2月中旬在贵阳分离出病毒为H2N2(称为甲2型),3月传播到全国,4月在香港流行,以后经东南亚和日本传播到全世界。

H2N2型病毒出现后,H1N1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4.1968~1969年大流行;1968年7月中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新亚型流感流行,新分离病毒抗原为H3N2(称为甲3型)。

传播路线与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低于H2N2型。

H3N2病毒出现后,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5.1976年美国发生猪型流感小爆发;1976年1月在美国一兵营中有流感爆发,分离毒株中,6株属于甲3型,但有5株与猪型病毒Hsw1N1(H1N1)非常相似,实际上该兵营发生了一次甲3型和猪型的混合流行。

猪型流感病例均较甲3型为轻。

6.1977年新甲1型(H1N1)的出现和流行;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的流感流行中,分离到新甲1型,1977年7月以后从北向南扩散,随后遍及全国,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主要发生在8~20岁青少年中,隐性和轻型感染较多。

新甲1型出现后,甲3型并未消失,出现甲1和甲3在人群中并存的局面。

沙士病毒,为冠状病毒,2003年造成全球非典灾难。

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

03年非典爆发后,科学家对SARS病毒的病毒前体进行了寻找和研究。

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分离出的一株SARS样病毒基因进行了基因全序列测定:这种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竟有99.8%的同源性。

而生物进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一旦病毒选择了最高级的动物人类,也就不会回过头来选择比人类低的哺乳动物。

而且从进化学的角度看果子狸的SARS样病毒比人的SARS病毒更古老,说明SARS病毒最早不是存在于人类,动物SARS 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动物的SARS样病毒比人类的SARS病毒要多29个核苷酸,这29个核苷酸只有在广州2月份发现的早期的一位非典患者身上的SARS病毒有,以后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越南、香港、北京、山西所有流行区域的病毒都缺失了这一段。

由此可推测,病毒在不断的变异,以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SARS 病毒长期存在动物体内而过去没有感染给人类。

可以作一个假设:由于病毒变异经过了某个临界点,慢慢地变得可以传染人,而人最初的传染也不是很严重的,或者是它的传播速度并不强,只有少数可以传播,大多数不能传播。

后来病毒变异后缺失了那个片断,这时候病毒就变得厉害,就具有了人传染人的能力。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到,病毒真的是个很强悍的东西,那么小的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东西居然可以摧毁比它高等很多很多倍的生物体。

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利弊共存。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在人类的进化中扮演了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极大地帮助了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殖。

如果没有病毒,人类不可能进化到今天,也不可能进化得这么高级,因为病毒的具体作用是在子宫中帮助建立胎盘,这对于维持人类和高级生物的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和高级哺乳动物的DNA中含有一些病毒的基因,这是病毒输送自己的基因到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结果。

这种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的细胞和高级生物的细胞的进化,这样的病毒是母亲的“小帮手”,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高级哺乳动物的产生。

导致疾病的病毒,很多只是在暴发感染的极短时间内在人体内生存,而其他少量的病毒变体则在人体内呆较长时间。

这样的病毒并不引起症状,而且可以随着宿主一道进化。

例如,一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它们在进化中与哺乳动物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NA中的组成部分。

这些ERV 是一些病毒的残余,它们在很古老的年代就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如今ERV基因已成为高级哺乳动物染色体中的基因组成部分。

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ERV的基因可能在某种地方适当地帮助了胎盘的功能,因为它们在胎盘组织中起到了高水平的开关转化作用。

人体和生物体是一个非常排他的系统,但为什么母亲体内的免疫系统不排斥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于子宫内的胎儿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某种因素在制约着母亲的免疫系统使其不排斥胎儿。

现在,研究人员证明ERV基因能调节或控制胎盘的形成,于是推论这种病毒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也许同样有通过调节胎盘的功能而阻止母亲的免疫系统排斥胎儿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没有外来因素(病毒)阻止ERV基因起作用时,ERV基因就能保证胎盘的形成,从而让受精卵植入,同时能防止母体的免疫系统排斥胚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