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接受史
明遗民的陶诗接受
第43卷第2期2021年2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2Feb.2021明遗民的陶诗接受邓富华(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1306)摘要: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
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
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
“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
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陶渊明;明代;诗歌;接受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1-0104-06Acceptance of Tao Yuanming's Poems by Ming Dynasty AdherentsDENG Fu-hua(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ghai Jianqiao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S:In thr errly Qing Dynasty,ethnic contradictions werr ver:sharP.Those Ming Dynasty adherents who had underponr a change of dynasty were more ab.r th resonate with Tao Yuanming in his life exPeaencr.Tao Yuanming's inteeaty continued th be followed by Ming's adherents.$Ji Tao Poems"was vp PoPula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iy Qing dynasties,esPecial i y among the adherenhs of the Ming Dynasty,many of them exPessed theO thoughts with$Ji Tao Poems",which O so obrmed the climax of$Ji Tao Poems".$He Tao Poelry''is a way O ot the adherents Poets to show thef morai inteePty.Among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Fang Yizhif$He Tao Poete"a v:representative.Wang Fuzhi's comment on Tao Shi is not life other adherens who always interPret 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ntegrity,and ProPoses criticism of Tao Shi,and Points out its shoecomings.This is his sPeciai feature.These asPects are also worthy of attention i the histop of the devloPment of Tao Poetp.Key words:Tao Yuanming;Ming Dynasty;Poetp;acceptance在天翻地覆的易代之际,陶渊明最容易引起易代之际遗民的关注。
从“和陶”诗看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超越
苏 轼 学 陶 从 他 晚年 所 写 的 《 和 陶 渊 明 诗 引 》可 以 看 追 出。 《 引》 中说 : “ 于 诗人 ,无所 甚 好 ,独 好渊 明之 诗 。 吾 渊 明作 诗 不 多 ,然 其 诗 质 而 实 绮 ,癯 而 实腴 , 自曹 、 刘 、
友 。 末 言 心 先 醉 , 不 在 接 杯 酒 。 兰 枯 柳 亦 衰 , 遂 令 此 言 负 。 ”和 诗 与陶 诗 金石 合 奏 ,如 出一 手 。把 它 们放 在 一起 , 难 以看 出到底 出 白谁 的 笔 下 。洪迈 说 : “ 公 天才 ,出语惊 坡
人 , 东坡 百世 士 。 出处 虽不 同 ,风 味乃 相 似 。 ” … z 杨
张 东坡和 渊 明 诗 ,非 故假 诗 于 青睐 。对 其 接 受和 评 价始 于 南 朝 ,盛 于宋 朝 。在 我 国 古代 对 维桢 《 北 山和 陶集 序 》说 : “ 陶渊 明的接 受 史 上 ,只 有宋 人 对其 人 其诗 的存 在价 值 和意 义 作 出 了深 刻 的阐 释 。而其 中 ,关键 性 人物 当推 苏轼 。他 一方 面从 理 论 上对 陶 渊 明诗 文进 行 了创 造 性 的 阐释 ,一 方 面从 实 渊 明也 ,具解 有合 于 渊 明者 ,故和 其 诗 ,不 知诗 之 为渊 明为 东 坡 也 。 ” I ( 苏轼 亦称 其 和 陶 诗 得 意 处 “ 甚 愧 渊 不
和 诗 与陶 诗一 样 , 也追 求语 言 的平 淡 自然 。苏轼 主 张用 “ 言 ”写诗 ,他 说 : “ 常 街谈 市 语 , 皆可 入诗 ,但 要 人熔 化 ; “ 口出 常言 ,法 度 法前 轨 。人 言 非妙 处 ,妙 冲
‘ 少 儿 穷苦 , 每 以 家 弊 ,东 两 游 走 , 性 刚 才 拙 ,与 物 多 耳 ”_ ( 吾 1 l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contents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 陶渊明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 陶渊明与两晋文人的交往与互动 •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01
陶渊明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自幼家 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好学不倦。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 等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
03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两晋诗歌的流派与特点
玄言诗
游仙诗
山水诗
宫体诗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 为主要内容,风格平淡
自然。
以描绘神仙境界和求仙 问道为主题,风格飘逸。
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 风格清新优美。
以描绘宫廷生活和女性 美为主题,风格华丽柔
美。
两晋诗歌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玄言诗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一些阐释 哲理的内容,这与玄言诗有一
陶渊明诗歌在两晋的传播与影响
文学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在两晋时期被广泛传播,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山 鼻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播途径
陶渊明的诗歌通过书籍、文人之间的传抄等方式在两晋社会传播开 来,逐渐成为文学经典。
社会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真实,引起了广大读者 的共鸣和思考,对两晋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01
陶渊明的诗歌深受玄学影响,追求自然、超脱和自由。
02
陶渊明的诗歌也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对生死、轮回
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在两晋文化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03
响。
02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简论陶渊明的接受史及其启示
渊明集 》 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 , 意义重大。
荆、 江二州刺史 、 封 长 沙郡 公 。祖 父 陶茂 、 父 亲 陶逸 萧统 在 《 陶渊 明集 》 序 中, 称赞 “ 其 文章 不 群 , 辞采 精
都做 过太 守 。但 到 了陶渊 明 , 家道 已经 衰落 。陶渊 明 拔 , 跌 宕昭彰 , 独超众 类 , 抑扬爽 朗, 莫 如之京”。
价依然各有侧重 , 或推崇他安贫守节的一面 , 或推崇 足为 怪 了 。 他 金 刚怒 目的一 面 。考 察 历 史 以及 现 实 中人们 对 陶 二、 唐宋明清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渊 明 的接 受史 , 可 以从 中 获得 许 多有 益启 示 。
一
唐 宋 明 清时 期 , 越来 越 多 的人 开 始欣 赏 陶 渊 明的 诗歌 , 对 于 陶 渊 明诗 歌 的 艺 术 成 就 以及 人 格 评 价越
第3 5 卷 第2 期
Vo1 - 3 5 No . 2
开 封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1 5 年 2月 2 0日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2 . 0 0 3
简论 陶渊 明 的接受 及 其启 示
为田园诗 的鼻祖。可以说 , 陶渊明的田园诗使 中国古 人之宗也 。” 但依然只将 陶渊明的诗歌列为中品。 典 诗 歌 达 到 了一 个 新 的境 界 , 同 时也 成 就 了 陶 渊 明 究其原因, 追 求华 丽 的辞藻 是 魏晋 南 北 朝诗 人从
本人 , 奠 定 了他 在 文 学 史 上 的地 位 和影 响 。虽 然 陶 事 创 作 的一 时 风 气 , 正 如 曹丕 所 说 :“ 诗 赋 欲 丽 。” 渊 明 固守 寒 庐 , 寄 意 田园 , 超 凡 脱 俗 的人 生 哲 学 , 以 受此 风气 影 响 , 南 朝 时代 的人们 颇 为欣 赏辞 藻华 丽 的 及淡 薄 简 远 、 恬 静 自然 的 艺术 风 格 , 被 历代 文 人 墨 客 诗 文 , 而 陶诗 所 长 在 于 高 远 的意境 , 淡 雅 的 品格 , 并 称颂 , 但 不 同人 对他 的艺 术成 就 以及 人 格 、 思 想 的评 不 以 辞藻 华 丽著 称 , 因此 , 得 不 到应 有 的评 价 也 就不
陶渊明诗歌宋、辽、金、元时代接受浅述
、
两宋 时 期
宋代是一个重文臣、 崇文教的朝代 , 因而宋初 , 人们对陶渊 明本 人 的 风流雅趣大为尊崇 , 还没有大力推崇和学习陶诗 , 太平御览》 文部 但 《 在“ 二” 诗” 目下未论及陶渊明 , “ 条 而在 “ 食部二 ” 酒”、 百卉部 三” 饮 之“ “ 之 “ ” 条 目下 列 有 关 于 陶渊 明 的 典 故 , 体 诗 人 、 昆 体 诗 人 对 陶 诗 的 菊 等 白 西
接受 并 无 创 新 之 处 , 尧 臣是 首 先 打 开 陶 诗 接 受 新 局 面 的人 。梅 尧 臣 自 梅
五卷 , 录一卷 。《 ・ 唐 艺文 志》, 潜集 五卷。今本 皆不 与二 志同。独吴 氏 《 西斋 目》 有潜集十卷, 疑即休之本也 。休之本 出宋 痒家 , 云江左旧书 , 其 次第最有伦贯 , 四八 日》 八儒》、 三墨》 条, 独《 后《 《 二 似后人 妄加。 而据 ” 统计 , 刊于北宋 的陶渊明年谱仅吴仁杰《 陶渊明年谱 》 一卷) ( 一种 ( 直 据《 斋书录解题》 卷十六) 刊 于南宋 的则 有五种 : , 张绩的《陶靖节 年谱辩证》 ( 一卷 ) 王质的《 , 栗里谱》 一卷 ) 李 焘的《 ( , 陶渊 明诗 谱》 三卷) 赵彦慧 ( , 《 靖节年谱》 二卷 ) 杨奂《 ( , 陶渊 明年谱》 。
是 。 隋树森《 ”( 全元散 曲》) 而元代诗 风朴素 自然 , 尚雕 琢 , 不 与陶诗风格 正相契合。因而元人对 陶诗极度尊崇 , 陈绎曾《 诗谱》: ( “ 陶诗 ) 真、 情 景 真、 事真 、 意真” 方 回《 ; 秋晚杂书》: 世称 陶谢 诗, 岂谢 可比” “ 陶 。元 代时 汉族诗人在政治上很难 与蒙古族统治 者达成完全 的共识 , 如刘 因不应元 朝廷的征召 , 在以隐逸对抗异化世界的同时 , 他努力 寻求 自我价值和人格 的统一 , 了7 写 6首富有情感意蕴的《 和陶诗》, 如陶渊 明那样把 幽愤的骨 气寄托于清旷的境界 中, 开元代隐逸高蹈之风气 。 在元代 的散曲 中, 陶诗也甚有影 响。据统计 , 全元 散曲》 20余 《 中 1 位元散 曲家中有 5 余位 曲家在 20余首作 品 ( 占现存 4 0 首元散 O 0 约 30余 曲总数 的二十分之一 ) 中赞颂 、 题咏到陶渊明。其 中全篇吟咏陶渊明的曲 子就有二十余首。而元散 曲 中明引暗用 陶诗文 , 归 去来 ” “ 如“ 、 三径”、
从著名隐士到第一流诗人——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陶渊明诗歌之接受
萧 氏兄弟 ,昭明为之标章遗集 , 作 序 叹为 ‘ 文章 不群 ’ 。 ‘ 之 莫 与京’……” 怛 “ 顾二人诗文, 都 沿 时 体 ,无 丝 毫 胎 息 渊 明
处 。”
一
现 ”o
2
陶渊 明诗歌 的接 受情 况很 有 意思 ,在其 生时 ,其人被 视为 “ 闻名遐 迩的 隐士 ,然 后才 是独 具风格的诗人”, 其诗被边缘化。 陶死 后 ,颜 延 之 《 陶征 士诔 》对 陶 诗 评 价 只 有 四 字 “文 取 指 达”,刘勰 《 文心雕龙 》对陶诗 只字 不提 ,萧 子显 《 齐书 ・ 南 文 学传 记 》评 述 自古 以来 的五 言诗 人 ,不提 陶诗 ,沈约 《 宋书 ・ 陶 渊 明传 》也 不提 陶诗 。直到 陶去
人生 的生活 经验 )基 础 上形成 的 陆 之下 。 “ 时解推 渊 明者 0 期 的一种文艺美学,它的主要代 表 是德 国南部 康 士坦茨 大 学 的五 位 教 授 :姚 斯 、伊 瑟 尔 、福 尔 曼 、普 莱斯丹 尔 、斯特 里 德 。其 中姚 斯 和伊瑟 尔被 称 为接 受荚学 的双星 ,姚斯在 《 文学史作为向 文学理论的挑战 》中,从更新文 学 史研 究方法 的 角度提 出建立接 受美 学 主张 ,并提 出了接 受美学 的 重 要 术 语 “ 待 视 野 ” 。他 期 说: “ 从类 型 的先 在理 解 。从 已 经熟 识作 品的形 式 与主 题 ,从诗 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 了期 待系统 ” 。然后 对 “ 期待 视
0 美经 验 ( 文学 类型 、形 式 、主 世后3年 ,鲍照才注意到陶诗。 对
题 、风格 和语言 的审美经 验 ). 接 钟 嵘虽 称 陶诗 “ 文体 省 净 ,殆 无 受者 的知识 背景 基础 上形 成 的较 长 语 ,笃意 真古 ,辞 兴 婉惬 。”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接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标签:陶渊明;接受;述评陶诗接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接受的情况,考察其在不同时期读者中的接受反应,在此基础上把握其诗歌的意义与价值的历史变化轨迹,才能更好地论定陶渊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陶渊明诗歌接受都体现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文学文化思潮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在这种动态的历史变迁中考察读者对陶渊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可以考知时代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理解与陶渊明接受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一、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陶诗接受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已有学者从接受角度对陶诗进行研究,比如此期关于陶集版本流传的梳理,有日本学者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文字同盟社1931年版),姚实的《陶渊明集版本考》(《学风》1937年第7卷第3期),特别是郭绍虞《陶集考辨》(《燕京学报》1936年12月第20期),对历代陶集版本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在陶诗接受资料的整理方面,近代文人郑文焯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由日本汉学家桥川时雄辑录出来,于1924年底连载于《顺天时报》的《艺林》专栏,1927年由文字同盟社排印,题名为《陶集郑批录》。
朱太忙《陶渊明诗话》(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年)辑录了部分后世关于陶渊明的评价的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教师、56级四班同学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中华书局1962年)二书辑录历代有关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评述资料,为陶渊明的接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研究
三、 总 结
前代史家 、 文学批评名 家, 乃 至整 个社会 的文学倾 向都 影
响到陶渊明作品的接受程度 。陶渊 明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诗名
见 萧统对 陶诗的喜爱 , 对 渊 明的安贫乐 道 的品格十 分推崇 。 此外 , 王僧达 、 鲍 照模 仿 、 效 法陶彭泽 体 , 奉 陶诗 为楷 模 , 也可
任何作家 、艺术家都是在特定 的社 会与文化环境之 中进 行创 作的 , 研究 、 评 价作家 、 艺术 家作 品时 不能忽视所 存在 的
在宋代 , 士大夫对渊 明的喜爱 已成为普遍风 尚。 欧 阳修盛 赞《 归去来兮辞》 : “ 晋无文章 , 唯 陶渊 明《 归去来兮辞》 ” 。王安
石 曾说 : “ 渊 明词彩精拔 , 晋宋之 间 , 一个而已” 。 苏轼对 陶诗 的
精到论点。
南朝文学 批评家钟嵘 的《 诗 品》 仅列 陶诗于 中品 , 评其为
殆无长语 , 笃意真古 , 辞兴婉惬 ” , 道 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 的 追求 , 并看 出了陶诗 蕴涵 的“ 风华清靡” 的审美特质 。
渊明在六代三唐 , 正 以知希为 贵” 、 “ 渊明文名 , 至宋 而极 ” 的 “ 古今 隐逸 诗人之宗” , 可见对 陶诗 的不 甚重视 。 “ 文体省净 , “ 国学大师王 国维将 “ 采菊 东篱下 , 悠然 见南 山” 两句 纳入 “ 无我之境 ” 之类 , 认定 陶诗最为高妙 。
中图分类 号 : 1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2 — 0 0 1 9 — 0 1
一
、
陶渊 明 生平 与 陶诗
的” 。 盛唐诗人孟 浩然把陶诗的“ 真” 趣和平淡 清远 的审美范式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出仕,也和当时的社会国家状态有关,使其怀才不遇,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怒目金刚”式诗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其为人所知的多是他的归隐诗与田园诗。
但随着时代推进与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并在充分肯定陶渊明的诗歌平淡冲和、静穆自然的同时,逐步探究其“金刚怒目”式诗歌的根源。
一、认识过程张爱玲是幸运的,她作为作家,在现世就享受到了盛名。
同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作家都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时代不同,认识便也有不同。
陶渊明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现今读来,颇有隐逸之意,有的人也多是喜欢他的诗中的那种恬淡自然,因为如今讲的最多的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陶渊明生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风骨、魏晋遗风也是对一个人的褒奖了。
由不为人知到被人认识再到被人接受,这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痛苦的。
还是朋友比较可靠,好友颜延年要帮扶一下陶渊明,或者他真的是欣赏陶渊明的诗,他说:陶渊明的诗“文取指达”,字虽不多,只有四个字,但对于像陶渊明这样的天下还不闻其名的诗人来说,也可告慰其心了。
凡事要合潮流,人都有从众心理,曲高和寡历来不受重视。
当时东晋盛行玄言诗,陶渊明做的却是什么归隐诗、田园诗,大家的目光自然不在他这里。
但没办法,诗人都是充满了个性的人,若让他顺从潮流,他的个性便会被淹没了。
但总还有个把知音,如钟嵘,他推崇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这个评价就很高了。
比起那位颜延年,钟嵘的评价又向今天对陶渊明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但陶诗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只不过列在中品,地位还并不是很高。
到了唐代就不一样了。
唐代是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时代,陶渊明的诗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逢有应酬唱和,他的诗是少不了的。
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
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摘要]:陶渊明诗歌地位在古代有两种观点,主要以钟嵘和朱光潜两人的评价为主。
钟嵘在《诗品》中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地位应为中品,而朱光潜却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甚至置于李杜之上。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主要源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与美学观念不同。
论文从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美学观念进行多维分析,运用美学理论的观点对其评价进行探究,以获得新的研究发现。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中品;美学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向往田园与自由、鄙弃权贵的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除此之外,他在文学、辞赋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陶渊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后世对其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钟嵘在《诗品》中举陶渊明两句诗“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称之为“风华清靡”,将陶渊明诗歌品第列为中品。
但这个论断却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与接受,直到朱光潜的出现,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才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这两种,评价的源于两者美学观念的不同。
而两者的美学差异在于钟嵘重在自然,认为没在滋味,而朱光潜则是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以“静穆”为审美理想。
一、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诗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六代诗话之祖”。
钟嵘在《诗品》中细致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赞誉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把陶诗列于中品地位。
而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的地位是崇高,唯有前之屈原,后之杜甫能与之比拟。
(一)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云:“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陶渊明作为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从整体来看,陶渊明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质朴明快,情感表达真挚,表现其气质与正直。
以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比较唐宋两代士人的精神面貌
以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管窥唐宋士人精神面貌的差异陶渊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浓重的意味。
他的为人和诗文具有开创性,他的思想中杂揉着儒、道的智慧,甚至还有佛家的影子,他的人品、诗文中既有平淡、自然、率真的味道,同时又有刚健、忠贞、旷达的风骨。
陶渊明其人其文含有多种韵味,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他的理解也往往不同,同时透过这些对他的阐释也能窥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精神面貌的差异,这种窥探方法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还原历史,增强我们认识历史的能力。
本着还原历史的目的,本文以唐、宋两代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评论,以及陶渊明对两代人为人为文的实际影响来窥测一下两代人的精神面貌,并进行比较。
陶渊明真正的大规模地被接受是从唐代开始的,到宋代达到高潮,尤其是从苏轼开始陶渊明被奉为最高的典范之一。
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在唐人的基础上的,同时宋人又有新的发掘,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直至今天。
提到陶渊明,总不免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这种不露声色的生活态度以及以此为基调的田园诗在唐宋两代引人争相赞叹与模仿。
唐、宋两代人面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率真的方格却品出了不同的味道,对此他们所模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唐代的隐逸之风盛行,而所谓的归隐的核心就是远离官场的喧嚣,回归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品味生活的平淡,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被钟嵘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他们关照的对象。
在隐逸的气候之下出现了一大批归隐的雅士,王绩在初唐引领这一风尚,他很推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在《答处士冯子华书》中说“陶生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又云‘盛夏五月,跂脚东窗下,有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嗟乎!适意为乐,雅会吾意。
”从王绩的平生得知他正气凛然,不卑不亢,朝廷屡召不仕,他的性格很狂傲,他的归隐是彻底的归隐,他对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比一般的唐代士人要专心。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
引言今天,当我们沉浸在陶诗美的境界里时,都会为他的诗的清新自然、质朴淳厚的美所倾倒,由于他的杰出才华和对后人的影响,于是被人们认同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一个重要的、全新的领域;而且为中国士人寻找到一种人生效仿的楷模。
可是,有谁会想到,陶渊明的诗却是经历了种种坎坷,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他生活的时期,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致使人们主要是注重他的道德层面,反而忽视了他的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对他价值的很大误解。
他曾和周续之、刘遗民被称为“浔阳三隐”。
因为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时,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淳朴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他的平淡自然风格也同样与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仍不得重视。
一直到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整理成集,他才渐渐被人理解,直到唐宋,特别是宋代,他的文学地位才被真正确立起来。
本文拟以东晋至唐宋为时间段,在广泛搜集各种文人对陶诗的评价、阐释的基础上,对陶诗之被读解的过程进行初步的梳理,并联系各个时代的文艺风气、审美趣味和文人心态的变化情况,对其流变成因作初步的探讨。
一、东晋至唐宋文人对陶诗的认读(一)东晋至南北朝文人的认读陶渊明自然淳厚的诗风,在生前少有知音,后来很多文人把他定位为隐士而不是文学家,朱自清《陶诗的深度》:“历代论陶,大约六朝到北宋,多认为‘隐逸诗人之宗’”既重视他的道德层面,而不是文学价值,这是人们对他产生的误读,他被误读了很长时间。
第一个注意陶诗的人是鲍照。
鲍照也是有影响的诗人。
他写过了一首应和陶渊明的诗,题目是《学陶彭泽体》:“长忧非生意,短愿不须多。
但使尊酒满,明旧数相过。
秋风七八月,清露润绮罗。
提琴当户坐,吹息望天河。
保此天倾动,宁夏滞风波。
”初看题目,作者既写应和诗又标明学“陶彭泽体”似乎非常推崇喜欢陶渊明的诗歌,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此诗,便知它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
[庾信对陶渊明的接受初探]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初探
[庾信对陶渊明的接受初探]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初探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大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桃花源诗并记》、《归去来兮辞》、《哀江南赋》等名篇为历代人所称颂,其归隐躬耕的生活态度更是给后代文人留下了美好的情感寄托。
然而,这样一位大家,在其有生之年,却是穷困潦倒,即便是在其死后相当长的时期其诗文和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到了南北朝时期,对陶渊明其人或其文进行解读阐释的主要有沈约、谢灵运、江淹、萧统、徐陵、庾肩吾、庾信等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庾信不仅在早期有受陶渊明影响的诗歌,更由于他饱受战乱、羁留北朝无法回归故国乡园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心境逐渐惆怅伤感,产生了隐逸的倾向。
正是这种经历和心理,让庾信后期的诗文中充满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向往,收到的影响凸现出来。
可以说,庾信是南北朝时期受陶渊明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致力于在创作中接受陶渊明影响的文人。
无论是诗文中的葛巾、篱菊、三径、五柳、东皋、桃源等意象,还是陶渊明人格事迹,庾信对陶渊明做了相当认真细致地解读和全方位的接受。
侯景之乱前,庾信年少得志,十五岁就进入宫廷,和父亲出入东宫,恩宠无比。
此时候的庾信,更多的是意气风发的年轻心态,对于陶渊明的关注比较少。
但由于梁朝统治者萧氏集团对陶渊明相当的钟爱,尤其是萧统在其主持的第一本类书《文选》中,首次选入了陶渊明诗文,并为之作了序,所以,作为围绕在萧统身边的庾信而言,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因此,在梁简文帝做了《明月山铭》后,庾信也作了一个同题的铭文,描写了明月山的清幽的景色:竹窗标岳,四面临虚。
山危�迥,叶落窗疏。
看橼有笛,对树无风。
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霜朝唳鹤,秋夜鸣猿。
堤梁似堰,野路疑村。
船横笛下,树夹津门。
宁殊华盖,讵识桃源?现存庾信早期的诗文中只有这一处可以找到受到陶渊明影响的踪迹,宫廷的优游的生活难以让他从内心深处认同陶渊明隐逸的态度。
铭文短小,描写了明月山上具有清幽象征的竹、笛、落叶、风云、野路、路津等,让人感受到的是明月山的宁静自然,发出明月山如此美好,比桃园更令人陶醉的感叹。
陶渊明诗文被差别接受的处境
陶 渊 明 的 诗 文 也 是 其 审 美 情 趣 、 人 生 境 界 的 真 实 写 诗 文 的评 价 。 隋 朝 和 初 唐 ,陶 渊 明 诗 文 的地 位 仍 旧没 能 得 到 明显 改 诸 如 饮 酒 、弹 琴 、 读 书 、耕 作 、 和 亲 友 叙 旧 、 和 邻 里 议 论 变,但原 因却不 同于前朝 。隋朝力娇 齐梁浮靡文风 ,却强 农 事 等 平 凡 的 日常 活 动 而 升 华 涌 现 的 。他 与 自然 合 一 的 人 调 文 学 “ 上 明 三 钢 ,下 达 五 常 ” “ 征 存 亡 ,辩 得 失 ” “ 济
陶 渊 明 的 素 朴 任 性 , 隐 逸 的 田 园 生 活 方 式 , 超 然 物 象 , 陶 诗 文 的意 义 正 在 慢 慢 显 露 出 来 。李 杜 等 人 或 多或 少
清 淡 的 ,是 玄妙 的 ,超 越现 实 的束 缚 , 直通 人 的灵 魂 。
外 , 与 自然 合 一 的人 生 境 界 ,冰 清 玉 洁 的消 穆 人 格 及 其 自 受到 陶渊明诗歌 率真个性 的影 响,而 以王 孟为代表 的山水
一
、
接 受客 体— — 陶渊 明诗 文 的 风格 特 征
重 声韵、文采 的审美风 尚影响下 ,崇 尚美文成为南朝批 评
自然 ,不 仅 是陶渊 明的 人生 旨待 。而 陶渊 明诗文 带有 玄言诗于平 淡中寄
体 艺 术 特 征 。他 作 诗 不 存 驰 誉 之 心 ,生 活 中 有 了 感 触 就 诉 深 厚的语义特 征 ,又在一 些辞藻 明美 的诗句中显示 出与后 诸 笔 墨 , 既 无 矫 情 也 不 矫 饰 ,饱 浸 着 他 对 自然 生 活 的深 厚 来 诗 歌 的吻 合 , 不 过 相 比 其 他 诗 人 的清 奇 裱 丽 而 言 , 又 颇 情 感 。 同 时 ,也 始 终 贯 穿 着 他 对 人 生 、功 名 的 思 想 态 度 和 显质朴平 易。 由于与 时人 尚美 尚奇 的审美期待具有 较大 的 立 场 。 陶 渊 明 的 诗 文 ,平 淡 中 见 警 策 , 朴 素 中 见 绮 丽 。 他 距离 , 《 文选 》定他 的作 品为 中等 ,钟嵘 的 《 诗 品》定他
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六题
第35卷第1期天中学刊Vol.35No.12020年2月Journal of Tianzhong Feb.2020收稿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顾农(1944―),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
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六题顾农(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对陶渊明很认同,而稍后却在《与元九书》中对陶渊明有所否定。
秦少游有模仿陶渊明的《自作挽词》,又有《和渊明归去来辞》,皆与原作相去甚远,思想感情与陶渊明大有不同,其仿作、追和皆属于跟风。
王夫之对陶渊明的论述主要见于《读通鉴论》,多有独到见解。
顾炎武探讨陶渊明的用典,皆精审可据。
梁启超《陶渊明》一书有得有失,其失在于考证陶渊明享年为56岁,其贡献在于论述陶渊明未必忠于东晋。
胡适论陶渊明,认为其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其言语是民间言语,其哲学是实地经验得来。
胡适的意见很得要领,值得关注。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白居易;秦少游;王夫之;顾炎武;梁启超;胡适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20)01–0079–10一、白居易与陶渊明白居易虽然曾经自称“异世陶元亮”,其实他与陶渊明在家庭出身、人生道路、文化思想等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四百多年前的这位大诗人十分仰慕,在他本人失去官职以及遭到贬谪时尤其是如此。
白居易担任江州司马期间曾经寻访过陶渊明故居,更增加了一分亲近之感。
白居易诗文中涉及陶渊明者甚多,又专门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题浔阳楼》《访陶公旧宅》等篇,对人们了解白居易、研究陶渊明都很有帮助。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作于元和八年(813年)秋天。
先是两年前白居易因母丧退居于故乡下邽(今陕西渭南),丧服既除以后仍待在故园,等待朝廷的召唤。
等待总是令人心烦的,多有进取之志的白居易尤其如此。
于是他大喝其酒,打发这些秋雨连绵的无聊时日。
这时,他觉得自己的心灵与长期居乡、热衷于饮酒并在诗里大写过这个题材的陶渊明是相通的。
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
杜甫也在《遣兴五首》其三中表现了唯一一次贬 低陶渊明的思想: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 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
与愚,何其挂怀抱。[6】(嗍)
这是前代读者所没有提出的新的接受史现象。 承接初唐,在盛唐,对陶渊明的兴趣(主要是对
他的隐逸和饮酒)进一步由个体走向群体,向社会、 文化渗透。
44
地学习和效仿,并进一步创造了独具个性而且成就 辉煌的盛唐山水田园诗及山水田园精神,对后世的 陶渊明接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王、储等人为 主的山水田园诗派发展壮大了始自陶、谢的山水田 园诗传统,特别是将陶、谢开创的山水田园诗传统凝 聚成一种淡雅自然、率性任真的艺术精神。这种精 神对整个中晚唐乃至更远的宋、元、明、清诗歌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个大知音,他在饮酒和诗文创作中都深 受陶渊明影响。别人把他称为当时的陶渊明。实际 上,王绩真是陶渊明为人和诗文的嫡系真传。王通、 王绩兄弟对陶渊明的抑扬开启了唐人对陶渊明的基 本态度。
对初唐人来说,陶渊明主要还是一位颖脱不群、 好酒拔俗的风流雅士。而不是一位诗人。因此,初唐 史家魏征等<隋书·文学传序》、《隋书·经籍志》集部 论、令狐德橥等<周书·王褒庾信论》,文学家“四杰”、 由初唐入盛唐的张说《: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史徐府君 碑》等,在历述、称引到中古时期著名作家时,动则曹 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机、张协、左思、 郭璞、谢灵运、江淹、徐陵等等,独不及陶渊明。这表 明,初唐人在一般泛论文学史历代作家时,往往忽视 了陶渊明。类似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是隋唐五代陶 渊明接受史上的一种常见现象。如盛唐殷瑶《河岳 英灵集》评王昌龄语、中唐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 集序>、韩愈<荐士》诗、晚唐顾陶《唐诗类选序》、李商 隐<献相国京州公启>、后晋刘啕《旧唐书·文苑传序》 等也没提到陶渊明。这显示了陶渊明的诗文在初唐 直至五代知音稀少、被轻视的一面。但知音稀少并 不等于没有知音,轻视并不等于没有注意。同前期 相比,从初唐开始,陶渊明的知音、读者便有增无减。 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著名文人乃至一般文人大都 欣赏陶之为人,常常在宴会等集体场所称引陶好酒 的情趣。初唐“四杰”可为其中的代表。
纵观陶渊明生平仕途之路与诗歌作品-初稿
纵观陶渊明生平仕途之路与诗歌作品陶渊明的出世入世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陶渊明29岁到35岁为初隐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做了一名江州祭酒,根据《宋书·隐逸传》的记载:“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便可得知陶渊明是由于家境太贫穷了,不愿连累家人,为维持生计所迫,才出来为官的。
但时间不长就辞职了。
辞职的原因:江州祭酒的“祭”,是祭祀的意思。
以前官府举办的典礼、祭祀都要有祭酒主持。
初次做官就是任州祭酒,起点、职位都比较高。
但是当时门阀制度十分森严,所以陶渊明还是被认为是庶族出身,难免不受人轻视与遭到排挤。
再叫上自己本身就抱有很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现实却令他大失所望,因此就没多长时间就主动辞官回家务农了。
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在陶渊明三十岁那年,由于原配妻子去世,又重新娶了房妻子--翟氏,她不仅任劳任怨,还很理解陶渊明,与丈夫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
也许为陶渊明在以后的仕途上一次一次的退隐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陶渊明35岁到37岁为再隐时期在时局的动荡与政治权力变更的时期,由于桓玄,需巩固自己的政权,又重新启用了前朝之臣—陶渊明。
已隐居6年的陶渊明,在安帝隆安三年(399)已是35岁,怀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再次入世,担任一名官史。
直到陶渊明的母亲去世,在这期间因为要回家守孝。
因此可以看作为有一次退隐。
400年5月,陶渊明在出使京都返回的路上写下了下面的这首诗。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二首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悼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翻译:沿着回家的路走个不停,数着天数盼望回老家。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侍奉母亲,高兴的是拜访兄弟。
小船在水面上摇曳,太阳也要下山了。
江山太险峻,回家的人担忧前面的路。
南风违背我的心愿,收起船桨困在湖中。
好深茂密的草丛看不到边界,夏木挺拔繁茂扶疏。
芳泽传后世
芳泽传后世在唐以前,可以说陶渊明一直是出于默默无闻的历史状态之下,偶被人提及,也是把他作为隐士来看待。
历史进入李唐以后,陶渊明的人品和精神才由隐及显,逐渐为人所重视,并开始焕发出熠熠光彩。
尤其是有宋一代,人们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达到了巅峰。
到了元、明、清,已经确定的陶渊明的地位更加稳固。
元明清时期对于陶渊明及诗文接受现象一、从元曲看元代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现象及原因元祚短暂,但其对陶渊明的接受也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在宋代已经得以确立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稳固。
元代的杂剧、散曲(二者合称为元曲)及诗词都可以反映出元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从元曲看元代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现象元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除了生活方式外,多变现为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摹写与唱和。
元代诗人企慕陶渊明,对陶诗心追手效。
最典型的,是元代出现了大量的和陶诗。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
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在此,本文仅从元曲来考察元代对于陶渊明的接受现象及原因。
据黄卉教授不完全统计,《全元散曲》中共有50余位曲家(占210余位元散曲家总数的四分之一)其在200余首作品(约占现存4300余首元散曲总数的二十分之一)中礼赞、吟咏、提及陶渊明。
其中通篇吟咏陶渊明的曲子就有二十余首。
而元散曲中明引、暗用陶渊明的诗文,如“归去来”、“三径”、“五柳”、“松”、“菊”、“桃花源”、“云无心而出岫”、“倦鸟知还”等意象;提及陶渊明的名号,如“陶潜”、“陶渊明”、“陶令”、“晋处士”、“彭泽令”、“彭泽宰”、“彭泽县”、“元亮”、“陶元亮”、“靖节先生”、“陶靖节”等称谓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1] 黄卉.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1]。
元代曲作家们队陶渊明的接受,首先是把陶渊明的事迹作为题材写进剧本或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研究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伟大诗人,陶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适当吸收接受美学的理念,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主要从三个时期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历史上的接受情况,拟从陶渊明生平、历代名家对陶诗的评价两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史;陶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19-01
一、陶渊明生平与陶诗
东晋后期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尖锐,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的陶渊明诗、赋、文皆很出色,但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
归隐后开始了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诗作。
任何作家、艺术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进行创作的,研究、评价作家、艺术家作品时不能忽视所存在的特定的背景。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
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他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他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徘徊和犹豫,但终究选择了归隐田园。
二、历代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延之是第一个解读陶渊明的人,也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第一人。
他在《陶徵士诔》中盛赞渊明“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刻己之操”,而对陶诗的文学创作只有“学非称师,文取达指”八字。
“沈约撰《宋书》,为他立传,传入《隐逸传》而不入《文苑传》,传文对渊明行事序之甚详,而于文章则无评语。
”且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谈及宋代文学时,惟独忽略陶渊明。
由此可见当时对陶诗文学价值的忽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仅列陶诗于中品,评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对陶诗的不甚重视。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道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并看出了陶诗蕴涵的“风华清靡”的审美特质。
对陶渊明作品最早做出较高评价的是萧统,他对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可见萧统对陶诗的喜爱,对渊明的安贫乐道的品格十分推崇。
此外,王僧达、鲍照模仿、效法陶彭泽体,奉陶诗为楷模,也可说明陶诗在当时的盛行。
(二)唐宋时期
初唐以后直至宋代,陶诗日益受到重视,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
初唐田园诗人王绩多次退隐田园,在不自觉中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闻一多曾说过王绩是“是继承了陶诗这一嫡系真传的”。
盛唐诗人孟浩然把陶诗的“真”趣和平淡清远的审美范式熔炼成自己诗歌的艺术生命;王维箸取陶诗清新、深厚、淡远的艺术精华;李白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陶句、陶事;杜甫以“风骚”类比,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并接受陶渊明田园诗中“真”的美学精神。
在宋代,士大夫对渊明的喜爱已成为普遍风尚。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王安石曾说:“渊明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对陶诗的评价极为精准,揭示了陶诗平淡深粹淳厚的艺术风格。
在《与苏辙书》中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由于欧、王、苏在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极力推崇,陶渊明接受成果有了突破性进展,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曰:“陶潜诗平淡,出于自然”;南宋诗人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揭示了陶诗清真、淳朴的特质。
(三)近现代
朱光潜先生认为陶诗“恰到好处,适得其中”,达到“化境”的最高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
大”,说其诗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钱钟书先生最早从接受史角度来研究陶渊明,他提出了“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的精到论点。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纳入“无我之境”之类,认定陶诗最为高妙。
三、总结
前代史家、文学批评名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学倾向都影响到陶渊明作品的接受程度。
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名不显,文学价值一度被忽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他的作品还未受到读者足够的重视;在唐代,其形象和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宋以后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文学地位日益巩固,表明陶渊明得到了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