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一、教案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二、教案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直角。
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2)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以后,教材让学生说说周围哪儿有角和直角,此外,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应用。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教材用纸折角,做活动角,用三角板比角,画角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
四、具体编排1.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
2.认识一般的角例1(认识角)(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至于“从一点向两个方向画射线,所夹的部分就是角”这样的严格定义,不必给出。
教案时要注意把握教案要求。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例2(画角)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案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P40“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哪儿有角,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主讲稿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
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提供必备的条件。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
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1、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五、本单元知识框架认识角、画角六、本单元评价要点能判断哪些图形是角。
能准确地指出角各个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3节《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有多少块糖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儿童乐园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有多少点子授课教师:
布
置作业(1)一共有多少只小狗?
乘法算式:
(2)一共有多少只眼睛?
乘法算式:
(3)一共有多少条腿?
乘法算式:
板
书设计有多少点子
5+5+5=15
5×3=15或3×5=15
教导处审核意见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动物聚会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练习二授课教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集体备课主题:数的认识与数的排列组合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数的排列和组合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重点- 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列组合;- 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
3. 教学内容- 数的基本概念:正整数、零、自然数等;- 数的排列和组合:介绍数的排列组合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数的排序和比较:教授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4.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 操作性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数的排列组合概念;- 分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5.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 讲解:结合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数的排列组合的概念和方法;- 实践: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实际运用数的排列组合方法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 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6. 教学评价-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7. 教学资源- 人教版数学教材;- 教学示意图和实例;- 小组合作活动任务。
8. 教学延伸- 对学生进行巩固性练和拓展性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更多有关数的概念和方法;- 创设多样化的数学研究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保康镇中心校赵艳艳一、集体备课的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2、直角的初步认识二、本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中也含有角,角在学生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所以角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五、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突破措施: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
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
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
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
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
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主题。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
2. 知识结构。
- 角的初步认识从生活中的角引入,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
接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 然后认识直角,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感知直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 最后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这些图形的认识为角的初步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角是这些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习困难点。
- 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他们容易受到直观的边的长短的影响,认为边长的角就大。
- 在区分锐角和钝角时,尤其是接近直角的锐角和钝角,学生可能会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经历角的大小比较过程,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
-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初步认识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角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
2. 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教学难点。
1.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区分与判断。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4课时。
1. 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2.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六、分课时教案。
(一)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一)1. 教学目标。
-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3. 教学过程。
- 导入。
- 多媒体展示校园生活场景图(如操场、教室等),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1~100之间的数字。
2.能够简单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应用数学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4.了解“早晚”的概念。
5.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1~100之间数字的读法。
2.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2.理解“早晚”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
2.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3.数字卡片、小学生钟表模型。
4.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读数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
2.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法。
3.学生互相读数,加深印象。
第二节比较大小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用手指比划,表示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3.老师让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第三节早晚概念引入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早晚”的概念。
2.利用小学生钟表模型演示早晚的概念。
3.帮助学生理解早晚的时间概念。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时间顺序,理解“早晚”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家庭成员的年龄大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七、教学反馈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字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掌握。
2.收集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批改与反馈。
八、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早晚”概念,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师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位数的构成和读法。
2.掌握三位数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
3.能够用适当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点1.三位数的构成和读法。
2.三位数横向比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适当运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2.理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教材。
2.教具: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数字卡片向学生展示一些三位数,并让学生读出这些数字。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三位数的构成方式:百位、十位、个位。
•让学生试着比较一些三位数的大小,并引导他们找出规律。
3. 合作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用数字卡片继续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
•指导学生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不同三位数的组合方式。
5. 总结归纳(5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三位数构成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三位数的构成和读法,能够进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并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如果要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八、板书设计•三位数构成:百位、十位、个位。
•大小比较的符号:>、<。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三位数的概念,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数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连加连减运算3.加减混合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连加连减运算,加减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游戏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授课环节(1)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讲解连加连减运算,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讲解加减混合运算,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
3.练习环节(1)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1)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后作业(1)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数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1.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八、教学资源1.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辅助教材:数学练习册、数学故事书等3.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九、教学时间1.本节课共2课时2.第一节课:讲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连加连减运算十、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多做题,提高计算速度。
2.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三.练习拓展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学生汇报引入“角”。
(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
(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加深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学生小组操作,
汇报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操作、汇报、订正。
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钝角(比直角大
教学课题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2、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重点
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内容用4课时完成。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平面图形引出“角”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大家熟悉的几个图形,但是盖住了它们的中间部分,想考考大家,谁能猜出老师带来的是什么图形?学生: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教师:能告诉大家是怎么猜的吗?还有哪些问学也是这样想的?教师:大家都关注到了图形上的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引入,借助大量的实物找角是常用的教学设计,但学生容易受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本节课尝试从平面图形中的“角”引入,把学生已经熟悉的平面图形中的角与本节课要学的角联系在一起,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环节二:合作探究,建立表象。
】教师:为了方便我们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图形上取下来,想一想一共能取下来几个角?课件演示1.归纳教师:同学们看,这么多角!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吗?但是它们都是角,说明它们有相同的地方。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观察、交流)教师:奥,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还有两条线(叫角的两条边)板书:课件出示开口朝不同方向的角。
你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2.完善教师:凡是角,都可以找到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可以称作是角的特征。
判断下面图形,你觉得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把从图形上“取下来”的角作为研究素材,直观的看到角与平面图形的联系,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主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
]3.画角教师:现在我们都会判断角了,若老师请你们把眼晴闭起来。
你2.摆角教师:请每位同学都准备好2支铅笔,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个角出来。
教师:提高难度,还是用这2支笔,要摆出2个角来,行不行?摆出4个角来呢?教师:4个角一样大吗?可以改变4个角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小学生没有射线的知识基础,常常会受到边的长短、角两边所夹的“面”的大小影响。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主讲稿
二年级第三单元·单元主讲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
因此,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
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
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交流信息。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物证?汇报交流后归纳: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分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边、顶点、边。
五、作业布置:回家找一找你身边的角找把它指给父母看。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二次备课
小组成员
主备人
徐胜桥
时间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
教
学
目
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准备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
(2)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3、画直角
(1)你还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总结直角的画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画法。)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云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间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知识链接
其他固定度数的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批注
一.预留汇报问题出示
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吗?
2.把折出的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同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有几个?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面、黑板面上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指出:我们一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作标准)
4.教师示范用三角尺画直角
5.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上有直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
3.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边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在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和用三角尺拼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练一练等活动,认识直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
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
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
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
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
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
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
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
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课堂活动中,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拿学具进行操作实践,这样比只是让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示范和课件演示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和体验。
例如: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纸折一折,用活动角做一做。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
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理念。
3.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注意科学性。
角是笫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例和活动初步认识,不讲角的概念和角的边的特点。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另外,角初步认识,虽然不要求定义,但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做法是准确的。
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画角时,要从顶点画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设计1.指一指,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用线线标识的角。
2.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课件出示例1图(先不出示红线)。
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
(2)指名到大屏幕上指一指匚课件随着学生的汇报描画出角。
⑶从实物中抽象岀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有2条直直的边,都有一个对接的点,都有开口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6)反馈:课件出示:判断下而哪些图形是角?◎感知角的大小•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折一折,动手操作。
(1)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2.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的游戏。
(3)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画角。
L课件出示例2°⑴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⑵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2•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O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设计_________ 年______ 月_____ 日1.课件出示例3c2.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谈话:我们的文具里也有角,看谁最先找到。
(学生动手找出三角尺)师:请同学们拿岀一副三角尺。
仔细观察三角尺,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请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组:舌动)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预设:生1:我发现三角尺上有三个角。
生2:里而的小三角形和三角尺形状一样,也有三个角。
生3:发现三角尺有三个角,并且三个角不一样大,其中一个角大些,另外两个角比它小。
生4:我发现每个三角尺中都有一个直直的角。
师:谁知道这个角叫什么?生:直角。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指着三角尺的直角)三角尺中最大的角叫直角。
请同学们指出三角尺中的宜角,摸一摸有什么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
(通过摸一摸,让学生感受到直角是直直的)5.直角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直角怎样表示呢?同学们注意看。
□—教师画直角符号。
师: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直角。
请同学们用小手在三角尺上画一画。
1、找直角。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物品上也有很多的直角,你们能找到吗?怎样验证你找的是不是直角呢?师:对,三角尺是找直角的好帮手,我们可以用三角尺的宜角比一比。
(这里教师要亲自用三角尺示范一下)顶点对顶点,使一条边重合,看看另一条边有没有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了,这个角就是直角。
学生边找边验证,交流汇报。
教师适时总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小学二 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设计_________ 年 ______ 月 _____ 日执教教师通过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 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1.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 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 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 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并会用直角判断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中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教 学 过 程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从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哪些角?请学生描出这些角。
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通过分类引 岀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观察图片,初步感知。
出示例5图片,找岀图片上的各角d教学内容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1页例5及“做一做”O—研改进 二研改进主备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设计__________ 年_____ 月______ 日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出示例题,操作探索。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提出活动的要求,出示活动提示,分组讨论。
(1)小组讨论:怎样让三角尺变岀钝角?(2)四人小组合作,用一副三角尺拼出钝角。
(活动提示:1.选择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2再选择另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3.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
)(3)学生动手拼角并ISI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1)组长汇报拼角情况。
(2)挑选拼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演示。
(3)怎样验证拼出的角是钝角?(4)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作品分类,总结概括。
师:虽然三角尺本身没有钝角,但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钝角。
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1)用长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和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任一锐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2)一个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任一锐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一一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疑一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一一直角与锐角一泄能拼成钝角。
(2)总结最佳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学生通过课堂的操作活动,谈论交流得出锐角与锐角不一定能拼成钝角,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如何向家长介绍你今天学的知识?在师生共同回顾后,简单总结用一副三角尺拼岀一个钝角的最佳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