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基础知识

目录

一、概念及相关参数

二、抗菌药的分类

三、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四、合理用药的基本思路、常用品种定位

一、概念及相关参数

抗生素(an-tibiotics)原意是指由某种有机体(一般来说是某种微生物)所产生,在稀释状态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抗生素依据它们的作用对象以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真菌作用等。比如由青霉菌属所产生的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是抗细菌的抗生素;治疗单纯性疱疹的阿糖腺苷是抗病毒的抗生素药;两性霉素B是有抗原生动物感染的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s)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青霉素、链霉素等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是抗菌药,一部分来源于微生物的抗肿瘤药物也属于抗菌药。

抗菌药物的药代学(PK)参数

生物利用度: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比例。静脉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为100%,其他给药方式则低于100%。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

血药峰浓度(Cmax):单次给药后药物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清浓度。它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

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

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相对体积,可体现给予一次剂量后预期能达到的血浆浓度,或达到某种血药浓度估计所需要的剂量,Vd>3L提示药物已分布至血液外的组织。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消除半衰期(T1/2):血清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可用于设计给药方案,特别是给药时间间隔。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PD)参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最低浓度。是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杀菌曲线:是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曲线,是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点细菌计数(lgcfu.ml-1)为纵坐标绘制的时间-菌落数对数曲线。

联合药敏指标(FIC):FIC﹤0.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为0.5~1为相加效应,FIC为1~2为无关效应,FIC﹥2提示拮抗效应。

血清杀菌滴度:指给药后一定时间(一般为峰浓度时间)采血,测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是体外测定患者血清所含药物杀灭细菌的活性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细菌停止接触抗生素后仍处于抑制状态,至恢复生长繁殖所需的时间,此种作用随着细菌接触药物时间的长短和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防耐药突变浓度:是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示。

Cmax/MIC:抗菌药物血药峰浓度和MIC的比值。

AUIC: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一般以24小时AUC与MIC 的比值表示。

二、抗菌药的分类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一般常采用下列4种分法:

1 按化学结构分类

1.1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基广谱青霉素(替卡西林),脲基广谱青霉素(哌啦西林、美洛西林),其他(美西林)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氨苄(先锋IV)、头孢唑啉(先锋V)、头孢拉定(先锋VI)‟,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孟多),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他美),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胺、头孢匹罗)

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米诺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美罗培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

1.2氨基糖苷类(水溶性好,有肾毒性和耳毒性)

由链霉素产生及半合成的品种:链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

由小单胞菌产生及半合成的品种:庆大霉素、西索米星、依帕米星、依替米星

1.3大环内酯类(此类抗菌药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效。PEA长。)14元环:(红霉

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

1.4酮内酯:泰利霉素

1.5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

1.6芳香族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1.7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1.8多肽类:多粘霉素B

1.9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1.10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

1.11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现少用),第二代(吡哌酸,现少用),第三代(诺氟沙

星、氧氟沙星、斯帕沙星),第四代(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三四代又称氟喹诺酮)

1.12噁唑酮类:利奈唑胺

2.按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分类

2.1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氟喹诺酮类、噁唑酮类、异烟肼、利福平。2.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肽类

2.3速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2.4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临床上,杀菌剂和抑菌剂对药物使用指导意义不大,而且杀菌和抑菌作用是相对的,对极敏感的细菌应用大剂量抑菌药也足以杀菌;对不敏感的细菌应用一般剂量杀菌剂也只能产生抑菌作用。抗菌药的敏感性、足量的药物浓度和病灶组织穿透力是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关键。药物的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验室数据、药动学、药效学数据及临床经验综合考虑。

3.按抗菌谱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