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19c773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2.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封建统治、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关系等,从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经过以及结果,能准确描述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3.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等方面,分析这些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3.针对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道光皇帝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撰写一篇人物评价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4.选择一道关于鸦片战争的课堂练习题,对其进行详细解答,要求步骤清晰、逻辑严谨。
5.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6.推荐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与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经过及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实力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阐述,制作一份对比图表,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5.培养学生树立正义、公平、诚信的价值观,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点逐渐从表面现象转向深层原因及影响。学生对清朝封建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等背景知识已有初步掌握,但对于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影响及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可能存在理解不够深入、观点偏颇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00264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f.png)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史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为后续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4.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你如何看待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培养独立思考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预习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鸦片战争已有初步了解,但在高中阶段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鸦片战争的本质和影响。
2.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挖掘和运用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如下:
-论文主题自选,可以是对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影响的探讨,也可以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55516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9.png)
6.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2.讲解背景:简要介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为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提供背景知识。
3.分析过程: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战争的过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吗?”“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等。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9.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场遗址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
4.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5be3b49b89680202d82510.png)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新课学习一、虎门销烟国内: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93ea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5.png)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背景分析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重点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
2.结合所学,让学生绘制一张鸦片战争时间线,标注出主要战役和关键事件,以便直观地展示战争过程。
3.请学生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选择一个角度(如社会、经济、政治或人民生活),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教育:强调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规律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理解战争背后的必然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讨论主题: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如何认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抵抗精神;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
2.知道鸦片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及结果。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输入对中国人民的危害等。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提高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27a0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3.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要求:研究报告应包括事件或人物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内容,不少于1000字。
4.情感态度培养:请学生结合鸦片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事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感悟。
5.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鸦片战争史》、《林则徐传》等,拓展知识面。
6.视频观看:布置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基本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强调重点知识,解释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深度探讨: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差距等,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观
1.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战争期间民族英雄的事迹学习,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3ba4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e.png)
4.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结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
5.家庭作业:观看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观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对鸦片战争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影响。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选取鸦片战争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讲解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及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3.详细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
4.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强调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f2291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a.png)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实施课堂问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课后跟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视频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课题,让学生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如《南京条约》的签订,提问学生对鸦片战争的了解程度。
2.视频导入:播放鸦片战争的资料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讲述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起因:讲解鸦片贸易的背景,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中英贸易失衡、鸦片问题等。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描述战争的重要战役,如广州之战、南京之战等,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后果:讲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领土割让等,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8467ec2c850ad02df80416a.png)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基本知识点(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知识结构西方国家的侵略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①《南京条约》签订②鸦片战争的影响③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1839年的虎门销烟达到高潮。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3dbe5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1.png)
一、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侵略、清政府腐败。
(3)鸦片战争的过程:战争经过、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五口通商。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教学资源:(1)教材:鸦片战争相关章节。
(2)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3)互联网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总结:总结鸦片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学生是否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学生是否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反思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否清晰易懂?(2)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3)小组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3.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鸦片战争的各个方面?(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3)是否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跟进学术研究?4. 反思教学资源:(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多媒体课件是否直观生动?(3)互联网资源是否充分利用?5.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氛围是否活跃?(2)学生参与度是否高?(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对教学设计及反思的不断完善,提高鸦片战争教案的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变化,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2](https://img.taocdn.com/s3/m/33fc1029102de2bd9705888b.png)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b250ea3b9d528ea81c77993.png)
《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⒈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⒉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⒊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问: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封面,这是幅什么图片?答: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你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吗?答:了解。
好!那请同学们来向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看哪个同学知道得更多。
答:……【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底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ef35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4.png)
1.教师总结: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影响和意义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学生归纳: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鸦片战争的特点和教训,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3.价值观引导: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民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鸦片战争的知识,如写作论文、制作海报等。
2.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对民族屈辱的历史的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包括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和中国政府对鸦片的禁止。
2.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爆发、战役的经过和战争的结果。
3.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
4.能够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阐述鸦片战响。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429f67c1eb91a37f1115c79.png)
[学生看书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优秀
良好
合格
同伴互评
教师评价
内容
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符合史实,有自己的感悟
观点基本正确,内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感悟
观点大部分正确,内容不够丰富,没有自己的感悟
表达
语言条理清楚、叙述完整,论证史论结合;图文并茂
条理较清楚,叙述较完整;较好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图文并茂较好
条理不够清楚,叙述不完整;基本能做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图文并茂一般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
鼓励学生,讲明教材的衔接,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讲授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5d21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0.png)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他们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但考虑到以下因素: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鸦片战争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源自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步骤讲解,逐步深入:
教师按照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顺序,分步骤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2.学生分享收获: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强调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布置课后作业: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f26721d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9.png)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第一篇:(教学反思)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甘谷四中漆随意《鸦片战争》是高一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
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
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
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
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
《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高一教材的第11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
《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c8362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5.png)
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严肃性,珍惜和平,警惕战争。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使命。
4.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
3.提问:“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尊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生动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鸦片战争为主题的场景再现,如战争场面、条约签订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基本知识点(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知识结构西方国家的侵略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①《南京条约》签订②鸦片战争的影响③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1839年的虎门销烟达到高潮。
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补充)③爱国军民在鸦片战争中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
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
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
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战后的中国: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之礼。
)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1)人民自发抗英:1841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陈连升(土家族)、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族)(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板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 原因: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
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规定:除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1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
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影响:(1)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1)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关注“洋务”,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
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
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
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
表明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联系必修(2)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必修(3)第22课《西学东渐》,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
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历史曾无数次的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文明的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的曙光.【课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4、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5.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
这反映了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割占中国领土7.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答案:1-5:DCABA 6-8:BBB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