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日本演讲全文
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
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莫言日本演讲稿全文如下: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
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
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莫言日本演讲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
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
莫言演讲稿全文: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莫言演讲稿,精彩
莫言演讲稿,精彩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宏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
我是一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宏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我想借这个时机,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要像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
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
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没有确实是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
谢谢大家!以下为莫言为此次晚宴准备的演讲稿原文及英文译文,与上面的现场即兴演讲不一致:莫言在诺贝尔晚宴上的答谢词(准备稿)xx年12月10日(当地时间)Mo Yan's Prepared Banquet Speech at the Nobel Banquet10 December xx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dies and Gentlemen,我,一个遥远的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很像一个童话,但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For me, a farm boy from Gaomi's Northeast Township in far-away China, standing here in this world-famous hall after having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eels like a fairy tale, but of course it is true.获奖后一个多月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宏大的影响和不可撼动的尊严。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3)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3)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
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
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之歌》。
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
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
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
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我在写作《天堂蒜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
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北京时间今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为演讲全文。
莫言: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莫言的演讲
莫言的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经验。
我是莫言,一个身体矮小而灵活的男人,也是一名作家。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创作和探索,在文学道路上摸爬滚打,颠簸而奋进。
在这里,我要谈谈我对文学和创作的理解,以及我是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的。
首先,我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人性的艺术。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复杂的,但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却是相通的。
文学正是通过这种共性来打开人心的大门,让不同的人能够相互理解和共鸣。
在我的作品里,我常常反映一些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缅甸反抗战、文革、扝改革开放等等。
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让读者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作家的创作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底蕴。
作家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深度和文学艺术性,更在于其文化品格。
我的作品大多选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作为素材,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等,它们贴近生活,深入人心,使读者感到穿越千年、触摸古今的惊喜和感悟。
当然,现代文学也要去表现现代的东西,也要给予新生代思索自己的文化和现代意识。
但即便如此,作家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基并且拒绝自己的历史。
第三,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耐得住寂寞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一个作家想要取得成功,他必须有过硬的耐力和毅力。
创作是一件孤独而枯燥的过程,需要经验以及沉淀和迸发的交替。
有时候,写作的灵感会突然降临,在这个时候,我们要不停地开启自己心灵中那扇通向文学世界的大门,阻挡外力干扰,保持专注去写作;有时候,我们又会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身心疲惫羈绊。
但只要我们能够在这些问题和障碍面前坚持下去,去在艰辛和耐心中修炼自己,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技巧,这些打磨过程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和成功的一种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
只要你有一颗深藏于心的文学梦想,只要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学技巧,只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接近和追求那个目标。
莫言日本演讲稿:文化交流的桥梁
莫言日本演讲稿:文化交流的桥梁客观事实是,莫言最近在日本演了一场题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演讲,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但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深度却往往受到限制。
莫言受邀担任这次演讲,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文化的感悟,引起更多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思考。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间了解彼此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已成为桥梁和纽带。
我们应该乐于分享我们的文化,接受别国文化,以此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够更好地打破文化隔阂和误解。
”这句话反映了莫言对文化交流的看法。
他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打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和误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彼此的文化,最终实现文化上的互相融合和融会贯通。
同时,文化交流还可以促进各国民族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让世界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莫言的演讲内容,充满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他提到了自己和家乡的经历,以及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他还提到了文学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可以把一个国家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传达到另一个国家的人们,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共鸣。
此外,莫言还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实现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莫言的演讲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一个引领式思考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际生活和合作的一部分。
通过文化交流,世界各国可以实现更好的互相了解和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信。
同时,文化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之,文化交流不仅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莫言的演讲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增进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认知和实践。
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合作,让我们世界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最新-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 莫言演讲稿《感知中国》 精品
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莫言演讲稿《感知中国》莫言演讲稿《感知中国》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开了两天会,终于谈到了文学.(笑声)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来想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在家养病,不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尽管你一爬楼梯就冒虚汗,但我建议你还是要去.你若不去,对会议主办方很不尊重.听妻子话,我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笑声)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笑声)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笑声)这次来呢,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上背上了一个黑锅——非常抱歉,可能给同传翻译的女士增加了困难,中国人将强加于自己的不实之词称为‘背黑锅’——中国有一些小报经常这样干,经常造我的谣言.我没想到像德国这样号称严谨的国家的媒体也会这么干.(笑声,.掌声)由此我也明白,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差不多.(笑声,掌声)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卸下了一个黑锅.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如果一个男人听老婆的话会被人瞧不起的,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笑声,掌声)我如果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我老婆的话体现了两个很宝贵的原则,一个是要履行承诺,答应了别人一定要做到;第二个就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德国的锅好,我们就买德国的锅.(掌声)我老婆的这两点宝贵品质值得很多人学习.前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把我这次的行动做了汇报.她给我回短信:再买一个高压锅.(笑声)两个高压锅太沉了!我就给她撒了一个谎:德国海关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个高压锅.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笑声,掌声)光说锅也不行,我们还得说文学.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80年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30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30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标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入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则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评价,因为在这30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涉他的创作方式.如果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才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30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巨大的努力,就是要从模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样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巨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如果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如果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最后我要再讲一个题外话,就是德国报纸所报道的关于我对某某参加会议的看法.有的报纸讲的很具体,什么我不愿意跟他在一个房间等等.我看到这些报道有点莫名其妙.我11号下午下了飞机才知道这件事,而关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在11号之前已经在媒体上公布了,是怎么得来的?是谁采访的我?这件事我还真得谢谢我妻子,谢谢她让我来,如果我不来,真的说不清楚了.我觉得论坛嘛,谁都可以说话.已经是21世纪了,没有任何人能把谁的发言权剥夺.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在不影响到别人自由的情况下发表自己对所有问题的见解.当然,谁也都可以不发言.如果有人想用强制的手段剥夺别人这种权利,这是违反最基本的准则的.我是一个50多岁的人啦,也是一个号称写了很多小说的所谓的著名作家,不至于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说出那么荒唐的话来.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象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最新-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 莫言获奖演讲稿 精品
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莫言获奖演讲稿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辍学之后,我混迹于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
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是莫言出席日本东亚文学论坛上的精彩演讲,是一片关于欲望的演讲,莫言在演讲中说现代人喜欢快节奏的追求富贵,找寻刺激,说人类生活很宝贵,建议大家放慢速度,来享受生活中的珍贵,下面是这篇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莫言在日本的演讲稿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莫言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
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
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文学课莫言演讲: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
文学课莫言演讲: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时间:1999年10月28日下午在日本驹泽大学的即席演讲一、梶井基次郎的柠檬我是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国土,尽管在此之前,在我的小说里,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日本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的描写。
那是完全的想象,闭门造车。
来到日本后,发现我的想象与真实的日本大相径庭。
我小说中的日本,是一个文学的日本,这个日本不在地球上。
这次短暂的日本之旅,可以说是一次文学之旅,更可以说是一次神秘之旅。
前天我们到达伊豆半岛中央那个有很多温泉和旅馆的地方时,正是黄昏时刻。
暮色苍茫,深不可测的猫越川里水声喧哗,狭窄的道路两旁生长着许多湿漉漉的大树和攀缘植物,我感觉到那里边活动着很多神秘的精灵。
驹泽大学的釜屋修先生首先带我来到了汤本馆——这是当年川端康成写作《伊豆舞女》时居住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旅馆。
釜屋修先生不知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说服了那个看门的老太太,使她允许我参观川端康成居住过的房间。
我坐在通往那个著名的房间的楼梯上照了一张相,然后还坐在川端康成坐过的垫子上照了一张相,想从那上边沾染一点灵气。
我知道楼梯是真的,但坐垫肯定是假的。
这是一个小小的但是十分雅致的房间,与川端康成的气质十分地相似,我感到这个房间好像是为他特意布置的。
从汤本馆出来,走过一段弯曲而晦暗的山路,就到了梶井基次郎写作《柠檬》时居住的小旅馆。
梶井是一个少年天才,写完了《柠檬》不久就吐血而死,据釜屋修先生说,《柠檬》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可惜至今还没有中文译本,而大多数的日本人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作家曾经写过这样一部作品。
釜屋修先生说,在七十多年前,这个地方还没有电,也不通车,人烟稀少,冷僻荒凉。
每天晚上,梶井都顶着满天的星光或月光,沿着曲折的山路,到汤本馆去,与川端康成谈论文学。
谈到深夜,一个人再走回来。
我想知道川端康成会不会送送这个面色苍白的青年呢?在深夜的星光闪烁的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走着一老一少两个文学的精灵。
釜屋修先生说他不知道,文献上也没有记载。
莫言诺奖演说演讲稿全文字版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莫言诺奖演说演讲稿全文字版当哭成为表演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深色中山装,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时长约40分钟的文学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121208 莫言诺奖演说 当哭成为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全文
莫言诺奖演说:当哭成为表演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全文)2012年12月08日 01:27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1234 (19202122)高清图集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30分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装,在瑞典学院进行时长约为40分钟的文学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详细]莫言身着中山装发表诺奖演说“讲故事的人”。
点击图片进入:【独家专题】莫言赴瑞典受领诺贝尔文学奖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莫言日本演讲
莫言日本演讲莫言演讲辞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莫言的演讲全文,全面阐述了他的思考与见解
莫言的演讲全文,全面阐述了他的思考与见解In his speech, Mo Yan comprehensively elaborated on his thoughts and insights, touching on various aspects of literature, society, and human nature.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terature as a reflection of reality and a means of exploring the human condition. Mo Yan also highlight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riters in portraying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social issues, and historical events.Throughout the speech, Mo Yan stre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n literature. He encouraged writers to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 human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advocating for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readers' hearts. He firmly believes that literature should serve as a bridg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promote compassion, and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Mo Yan's speech also addr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 underscored the role of literature in preserving collective memories, shedding light on thepainful truths of the past, and inspiring introspection and progress. Through his words, he conveyed the idea that literature should not only narrate history but also challenge it,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Moreover, Mo Yan's speech revealed his thoughts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He advocated for the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of literary expression,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Chinese writers to embrace innovation while staying true to their cultural roots. He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utual learn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literary traditions worldwide.In conclusion, Mo Yan's speech offered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and impact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rough his profound insights, he encouraged writers to wield their pens with conscience, empathy, and courag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ve wisdom and progress of humanity.在莫言的演讲全文中,他全面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学、社会和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莫言日本演讲
莫言日本演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莫言演讲辞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6】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6】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莫言日本演讲全文篇一: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为演讲全文。
莫言: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
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
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
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
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篇二: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
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
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
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
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