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合集下载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菌种选育Loremreferentibus(英语:Strain selection 日语:ひずみの选択法语:la sélection des souches 俄语:Штаммвыбор 德语:Stammselektion )微生物菌种是决定发酵产品的工业价值以及发酵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菌种基础,才能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和设备以获得理想的发酵产品。

菌种用途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自然选育自然选育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菌种保藏机构或生产过程,从自然界中选育菌种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从生产过程或菌种保藏机构得到菌种的自然选育过程较为简单。

自然选育的步骤主要是:采样,增长培养,培养分离和筛选等。

采样筛选的菌种采集的对象以土壤为主,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和某些水域等。

土壤是微生物的汇集地,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微生物,故土壤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类型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富集培养由于采集样品中各种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异,若估计到要分离的菌种数量不多时,就要人为增加分离的概率,增加该菌种的数量,称为富集培养。

纯种培养尽管通过增长培养的效果很好,但是得到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状态,因为样品中本身含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

所以,为了取得所需的微生物纯种,增殖培养后必须进行分离。

平板分离法由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

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分离方法有三种:即划线分离法、稀释法和组织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

亦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生产能力考察初筛一般通过平板稀释法获得单个菌落,然后对各个菌落进行有关性状的初步测定,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落。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引言菌种选育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菌种的筛选和改良,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包括菌种筛选、遗传改良和代谢工程等方面。

菌种筛选菌种筛选是菌种选育的第一步,通过对大量的菌株进行筛选,找到具有特定功能的菌种。

常用的菌种筛选途径包括:1. 传统筛选法传统筛选法是指通过传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菌株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代谢产物的产量,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效率较低。

2. 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利用自动化设备和高通量平台,对大量的菌株进行快速筛选。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孔板筛选、流式细胞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

这种方法高效快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菌株。

3. 分子生物学筛选法分子生物学筛选法是通过对菌株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或特定代谢途径的菌株。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筛选方法包括PCR技术、基因芯片和下一代测序等。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菌株的遗传特征,对于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菌种选育的关键步骤,通过对菌株的基因进行改造或调控,使其具有更好的性状和功能。

常用的遗传改良途径包括:1. 诱变诱变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菌株的基因进行改变,产生突变体。

常用的诱变方法包括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

诱变可以导致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筛选到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的概率。

2.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外源基因的引入或菌株内部基因的改造,使菌株具有特定的性状和功能。

常用的基因工程方法包括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和基因表达调控等。

基因工程可以准确地改变菌株的遗传特征,实现对菌株的精确改良。

3.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指通过DNA片段的重组和重排,实现对菌株基因组的改造。

常用的重组DNA技术包括PCR扩增、限制酶切和连接等。

重组DNA技术可以实现对菌株基因组的精确改造,为菌种选育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选育优良菌种的方法

选育优良菌种的方法

选育优良菌种的方法
如何选育优良菌种:
一、筛选有利环境:
1.搜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信息,并结合本地环境,筛选出有利的菌源;
2.对筛选出来的地域进行微生物调查分析;
3.比较等温滴虫、红螨等不同菌株的生长状况,根据客观数据选取稳健的菌种;
二、模拟适应土壤环境:
1.调查分析当地土壤成分,模拟土壤成分;
2.根据不同的营养液和施肥技术,选定优质菌种;
3.鉴定在该土壤条件下,菌株对病原因子的防护效果;
三、采用现代诊断技术:
1.检测菌株表征参数,核实其属种和类型;
2.运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参数;
3.应用肿瘤细胞毒力实验和抗真菌、抗紫外、抗旱性等试验,了解菌株的适应性;
四、利用抗性强的优良菌株:
1.评价菌株抗药性、抗内毒素和危害生物毒素等;
2.运用合成细菌表面多肽技术,选育出抗性较强的菌株;
3.利用基因组学、代谢途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出优良菌株;
五、调节和分离菌株:
1.搜集真菌素、定殖菌素和合成腐植酸等抑制剂,精选优良菌株;
2.测定菌株有效期,并跟踪观测菌株的抗性情况;
3.对菌株进行浓度调节、分离分离,实现菌种的增殖和分布;
六、结语:
选育优良菌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根据土壤环境、地域信息以及防护效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逐步搜索、筛选、繁衍和种植过程,才能找到适应于环境的优良菌种。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指导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指导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是一门涉及食品理化分析、微生物学实验且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集中三周时间开课。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环节训练,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筛选的认识;学会常规选种方法;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掌握常规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法;树立科学认真仔细的态度,培养科研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实验一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根据一定的生产目的如产酶、产酸、产酯等,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并从特定的样品如曲药、酸乳、土壤中筛选出高产适宜的菌株。

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2、无菌器材的准备3、菌悬液的制备4、接种5、培养6、初步鉴定(1) 菌落形态(2) 个体形态7、斜面接种培养实验二工业微生物菌种复筛通过摇瓶培养对实验一所得的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精确的定量测定。

1、发酵培养基的配制;2、目的菌株的摇瓶培养;3、发酵液的生理活性测定。

实验三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用紫外线对实验一所得的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并测定诱变后的菌株的生产能力。

1、单细胞(或单孢子) 悬液的制备;2、致死曲线的测定;3、诱变处理;4、初筛;5、复筛;6、菌种保藏。

三、实验要求1.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2.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微型小论文。

论文的撰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做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认真、严格的记录和处理,并进行独立分析,不得抄袭他人的数据。

四、考核办法1、考核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

2、考核办法:按照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内容综合考核学生,得到学生该门实验课程的成绩。

成绩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3、考核标准:以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主,实验考核内容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验方案20%、实验态度1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

微生物菌种选育概述微生物的菌种对进行微生物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种”无法进行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没有良种,不能进行发酵工业的生产。

选育菌种的方法

选育菌种的方法

选育菌种的方法一、引言菌种的选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促进农业、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选育菌种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筛选方法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方法。

二、传统的筛选方法1. 随机筛选法随机筛选法是最常用的菌种选育方法之一。

其步骤包括:从自然环境中收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等,将样品制成适宜的培养基,然后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功能的菌株。

2. 生理选育法生理选育法是根据菌株的生理特性进行选育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筛选出适应特殊环境的菌株。

例如,有些菌株能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生长,有些菌株能够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这些菌株可以被应用于相关领域。

3. 抗性筛选法抗性筛选法是利用抗生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来筛选菌株的方法。

通过将菌株培养在含有抗生素或抑制性物质的培养基上,只有具有抗性的菌株才能够生长并形成菌落。

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具有抗生素抗性、耐酸碱或耐高温的菌株。

三、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方法1. PCR筛选法PCR筛选法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来筛选菌株的方法。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筛选出具有特定基因的菌株。

2. 基因克隆筛选法基因克隆筛选法是将目标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然后转化到宿主菌中,通过观察宿主菌的表型变化来筛选菌株。

例如,将具有抗性基因的载体转化到宿主菌中,只有转化成功的菌株才能够生长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

3. 荧光筛选法荧光筛选法是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目标基因,通过观察菌株产生的荧光信号来筛选菌株。

例如,将荧光蛋白基因与目标基因融合,将融合基因转化到宿主菌中,通过观察菌株产生的荧光信号来筛选具有目标基因的菌株。

四、总结菌种的选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统的筛选方法包括随机筛选法、生理选育法和抗性筛选法,它们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生长特性和抗性等来筛选菌株。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课件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课件

诱变育种
总结词
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育种方法。
详细描述
诱变育种通常需要处理少量材料,因为诱变剂可以直接诱发基因突变。该方法效率较高,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突 变体。常用的物理、化学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剂等。生物诱变剂则包括某些细菌或病毒等。
培养条件控制
法规与伦理问题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 ,如温度、pH、氧气浓度等,这些条件的 细微变化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波动。
在某些应用领域,如药物和食品工业,微 生物菌种选育可能面临严格的法规和伦理 要求,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
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通量筛选技术 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以更快地筛选到具有优良性 状的微生物菌种,提高选育效率 和成功率。
基因组编辑技术
总结词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精确地编辑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育种方法。
详细描述
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和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从 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该方法需要一定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基础,但具有高效率和精确性等优点 。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通过 菌种选育可以获得高产抗生素的菌株 ,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疫苗生产
疫苗的生产也需要用到菌种选育技术 ,通过选育具有特定抗原性的菌株, 可以生产出预防各种疾病的疫苗。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治理
通过菌种选育可以获得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 菌株,用于处理各种环境污染,如废水处理 、土壤修复等。例如,通过选育能够降解有 机污染物的细菌和真菌,可以有效治理水体 和土壤污染。

五种菌种选育的方法

五种菌种选育的方法

五种菌种选育的方法1. 筛选优良菌株:通过对菌种进行筛选,选出具有较高产量、快速生长、稳定性等良好性状的菌株。

可以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速度以及产物产量等指标进行初步筛选。

2. 交配选育:将具有不同有益特征的两个菌株进行交配,产生具有更优秀性状的杂种,进一步提高菌种的产量和品质。

3. 基因工程改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株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整,强化其有益性状,例如提高产量、耐逆性或产物纯度。

4. 微生物育种:利用微生物的自然变异、诱变或基因重组等方法,通过筛选和选育,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5. 隔离培养:从自然环境或特定寄主体内分离出有良好性状的菌株,单独培养并进行繁殖,以保持其稳定性和纯度。

6. 高通量筛选:利用高通量技术,如高通量测序、高通量筛选装置等,对大量菌株进行快速筛选和检测,以选取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7. 环境适应培养:通过将菌株暴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不同温度、盐度、pH值等,挑选出能适应多种环境的菌株,提高其应用广泛性和稳定性。

8.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特定的性状需求,调配选择性培养基,利用特定生理功能或代谢产物的需求,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菌株。

9. 抗菌素筛选:利用抗菌素对菌株进行筛选,选择出对某种特定抗菌素敏感或耐药的菌株,为后续应用提供基础。

10. 应激培养:通过暴露菌株于适宜剂量的外界应激因子,如氧化应激、低温应激等,筛选出对应激因子具有较高耐受能力的菌株。

11. 连续培养:通过在连续培养系统中进行菌株的增殖和筛选,选出适应此种培养方式的优良菌株。

12. 自动化选育:利用自动化系统对菌株进行快速筛选、监控和评价,提高选育效率和可控性。

13. 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发酵条件中的温度、pH值、气体供应等参数,优化菌株的生长和产物产量,提高其应用效果。

14. 组合选育:将具有不同优势特征的菌株进行组合,形成互补优势,从而提高整体产量和产品品质。

15. 代谢工程优化:通过调整和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分布,来增强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诺卡氏菌 ATCC 北京标准物质网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

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自然选育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发明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之后,出现了微生物纯种的自然选育。

以基因自发突变为基础选育优良性状菌株的这种方法,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进行育种实践的一个实例。

由于微生物体内存在光复活、切补修复、重组修复、紧急呼救修复等修复机制以及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使得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一般为10-6~10-10这样低的突变率导致自然选育耗时长、工作量大,影响了育种工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诱变育种技术。

2.诱变育种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

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能诱发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发生的机理,为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1年,Beadle 和 Tatum 采用X射线和紫外线诱变红色面包霉,得到了各种代谢障碍的突变株。

在这之后,诱变育种得到了极大发展。

诱变育种是以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通过筛选突变体,寻找正向突变菌株的一种诱变方法。

诱变剂包括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

其中,物理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射线、快中子等;化学诱变剂包括烷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亚硝基乙基脲、乙烯亚胺及氮芥等)、天然碱基类似物、脱氨剂(如亚硝酸)、移码诱变剂、羟化剂和金属盐类(如氯化锂及硫酸锰等);生物诱变剂包括噬菌体等。

物理诱变剂因其价格经济,操作方便,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化学诱变剂多是致癌剂,对人体及环境均有危害,使用时须谨慎;生物诱变剂应用面窄,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现今,诱变育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青霉素生产菌的青霉素产量在40年内增加了近万倍,达到lO万u/ml左右;谷氨酸产生菌经紫外诱变处理,产酸率提高了3l%;用亚硝酸钠、紫外线等物化方法诱变产碱性蛋白酶的地衣芽孢杆菌,使其从原来的以玉米粉为碳源转变为以大米为碳源进行发酵产酶,后用紫外诱变,最终筛选出F一8014菌株,产酶量提高了37%。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1 诱变育种的步骤:
确定出发菌 ↓
菌种的纯化选优 ↓出发菌株性能测定
同步培养 ↓
制备单细胞(单孢子)悬液 ↓
诱变剂选择与诱变剂量的预试验 ↓
诱变处理 ↓
平板分离 ↓计形态变异菌落数、↓
重复筛选 ↓摇瓶发酵试验
选出突变株进行生产试验
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 促进其突变率在同提高,再从中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 突变株。
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是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在引起大部分细胞死亡的同时,使存活细胞 的突变率迅速提高,再设计既简便、快速又高效的筛选方法, 进而淘汰负突变并把正突变中效果最好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1.4 纯种培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
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 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 4.2.1.5 生产性能测定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 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 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 种。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应用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 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碱 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缺陷的营养 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 生菌株。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菌种选育是指通过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培养、改良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其在特定应用领域中的产量、质量或其他相关性状。

菌种选育在农业、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1. 野生菌株的筛选和收集野生菌株是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未经人工干预的微生物。

通过对不同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组织等)进行采集和分离,可以获得大量潜在有用的菌株。

筛选出具有特定特性或功能的野生菌株,是进行菌种选育的第一步。

2. 菌株的培养和保存为了保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需要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培养和保存。

常见的培养方式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纯化和鉴定菌株。

还可以利用冷冻保存、低温冷冻保存和干燥保存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长期保存,以备后续的选育和应用。

3. 菌株特性的评价和筛选菌株特性的评价是判断菌株是否具有选育潜力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量、活力、稳定性、抗逆性、产物质量等。

通过对大量菌株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筛选,可以找到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选育。

4. 菌株改良菌株改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诱变、融合等方法对已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以获得更好的性状或功能。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调控内源基因的表达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或产物合成能力。

诱变则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导突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变异体。

融合是将两个不同亲本菌株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双亲优点的后代。

菌株改良是提高菌株性状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5. 发酵工艺的优化发酵工艺的优化是在选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和发酵参数(搅拌速度、通气量等),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还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

6. 菌株应用评价菌种选育的最终目标是将优良菌株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对菌株应用性能进行评价至关重要。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两篇)2024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两篇)2024

引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概述: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选择出具有特殊功能或者优良特性的微生物菌株。

其方法包括了菌种筛选、培养条件优化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以此为主线,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

正文内容:1. 菌种筛选1.1 传统筛选方法传统筛选方法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抗性测定等。

通过对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菌株的特性。

同时,通过对菌株的抗性测定,可以筛选出具有耐药或者耐环境逆境特性的菌株。

1.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应用PCR等技术,快速检测目标菌株的特定基因或者特性。

这些特定基因可能与目标菌株的优良性状相关,通过筛选出含有这些特定基因的菌株,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2. 菌种培养条件优化2.1 培养基配方优化培养基是微生物菌种培养的基础,其配方的优化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成分,可以优化菌株的生长条件。

2.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的控制对于微生物菌株的生长和产生特定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的调控,可以使菌株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和代谢,从而保证其优良特性的表达。

3. 菌株遗传改良3.1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可以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菌株中,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特性。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使菌株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或者具有特定的酶活性等特性。

3.2 融合技术融合技术是指将两个或者多个菌株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菌株。

融合后的菌株可能具有不同菌株的优点,如抗性能力、代谢能力等,从而提高菌株的综合性能。

4. 菌株功能验证4.1 体外实验通过在实验室中建立靶点验证体系,对选育出的菌株进行功能验证。

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菌酶不能溶解表皮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内肽酶葡萄球菌素溶解?放线菌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革兰氏阳性菌也可采用溶菌酶?真菌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几丁质和葡聚糖等组成青霉菌多用纤维素酶和13糖苷酶等溶壁曲霉用13糖苷酶和14糖苷酶等酵母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和几丁质蜗牛酶或者edta处理后加细胞壁溶解酶精确的定向育种技术含量高应用面广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对菌种的要求
1.生产力: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所需的代谢产
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
2.操作性:培养条件简单,发酵易控制,产品易分离 3.稳定性:抗噬菌体能力强,菌种纯,不易变异退化 4.安全性:是非病源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选择生产菌种应注意的因素

二、诱变选育
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进行的菌种选育,包括诱变和 筛选两个步骤。
概念:利用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或化学试剂处
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其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
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在诱变剂的作用下会出现染色体畸变(染色 体或DNA片段发生缺失、易位、重复等);基因突 变(少数碱基改变)。
表皮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内肽酶——葡萄球菌素,溶解
•革兰氏阴性菌不能直接溶壁,只有当乙二胺四乙酸 (EDTA)存在时,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才能够被 溶菌酶溶解。
•放线菌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革兰氏阳性菌也可采用溶菌酶 •真菌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几丁质和葡聚糖等组成
青霉菌多用纤维素酶和-1,3-糖苷酶等溶壁
第四章 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4 Bree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ains
提纲
微生物优良生产菌种的特征 自然突变选育 诱变选育

微生物的纯培养 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纯培养 菌种选育

1、自然界突变菌种的分离筛选 采样:采集以土壤为主 增值培养:以便增加分离的概率 纯种分离: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组织分离法 纯种分离法:取菌种一半进行菌种鉴定 生产性能测定:采取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合适于工业生产的 菌种
2、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而 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 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 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 科学研究之用。
诱 变 育 种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实 践 意 义 , 当 前 发 酵 工 业和其他微生物生产部门所使用的高产菌株,几 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诱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的有性孢子或无性 孢子及其细胞,互相联结、细胞核融合,随后细胞核进 行减数分裂或有事分裂,遗传形状出现分离和重新组合 的现象,产生具有各种新形状的重组体,然后经分离和 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生产菌株。
THANKS
菌种选育:利用微生物遗传物质变异的特性,采用各种手 段,改变菌种的遗传形状,经筛选获得新的适合生产的菌 株,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或得到新的产品。
菌种选择需要注意: •挑选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 •根据菌种的遗传特点,改良菌株的生产性能,使产品产 量、质量不断提高。如发现菌种的性能下降时,还要设法 使其复壮。 •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菌种选育原理

菌种选育原理

菌种选育原理
一、引言
菌种选育是现代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微生物进
行基因改良和筛选,提高微生物的发酵能力和产物产量。

本文将介绍
菌种选育的原理。

二、菌种选育的基本原理
1. 基因改良
基因改良是菌种选育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微生物DNA序列中特定基因进行修改、插入或删除,可以改变微生物的某些性状,如产物产量、代谢途径等。

常用的基因改良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转化等。

2. 筛选
筛选是另一个重要步骤。

在经过基因改良后,需要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以获得具有所需性状的优良菌株。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性筛选、色
素筛选、荧光筛选等。

3. 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也是菌种选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连续培养可以使微生物适应新环境,并进一步提高其发酵能力和产量。

三、菌种选育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基因改良的安全性
在进行基因改良时,需要考虑到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必须确保基因改良后的微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 筛选方法的选择
筛选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所需性状来确定。

不同的筛选方法可能会影响到菌种选育效果。

3. 连续培养条件的控制
连续培养条件的控制也是菌种选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过度培养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失去所需性状,从而影响菌种选育效果。

四、结论
通过基因改良、筛选和连续培养等步骤,可以获得具有所需性状的优良菌株。

在菌种选育实践中,需要注意基因改良安全性、筛选方法选择和连续培养条件控制等问题。

优良菌种的选育

优良菌种的选育

菌种的复壮措施: ①纯种分离:(平板划线法、涂布法、倾注法、单细 胞挑取法等)。 ②通过寄主体内生长进行复壮(如Bacillus huringiensis 的复壮) ; ③淘汰已衰退的个体(采用比较激烈的理化条件进行 处理,以杀死生命力较差的已衰退个体)。 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纯化分离的方法
一、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
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 稳定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单孢子分离法:
将菌种的分生孢子制成一定浓度的分散的 单孢子悬浮液,分离在平板培养基上,挑选单 菌落进行筛选。
在产量高于亲株的菌株中选择群体中主要 菌落类型比例高于90%以上的高产量纯株再进 行3~5代连续传代试验,选择传代后生产能力 仍保持原来水平范围的菌株,便是高产纯种。
2.微观单孢子分离
用单孢子悬浮液分离单孢子菌落的方法很 难保证获得绝对的单孢子菌落。
1.单孢子分离
微生物群体中存在不同类型菌落的组成,并认为 是由一些亚种混合组成的。
其原因是遗传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不可能得到绝对纯一的菌种。但通过选择可 以得到相对纯一的群体。
纯种的标准有两条:
一是群体中存在的不同菌落类型数量限制在相对 低的水平,例如限制在3~5种类型以下。
二是群体中起主导作用的菌型的比例数应占绝对 优势,如达到90%以上,或更高的比例,如98%、99 %以上。
为了使孢子发芽适度,必须使用稀释的液体培养 基。培养基浓度不要太大,避免养分过于丰富而控制 不住孢子的生长。

食品发酵工程-2(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保藏)

食品发酵工程-2(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保藏)

02
微生物菌种保藏
低温保藏法
总结词
通过降低温度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延长菌种保 藏时间。
详细描述
将微生物菌种保存在低温环境下,通常为-18℃至-70℃,可以 显著减缓菌种的生长和代谢速度,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低 温保藏法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长期保存。
干燥保藏法
总结词
通过去除水分来降低微生物的生存能 力,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
详细描述
将微生物菌种干燥至一定含水量,通常 为5%-10%,以降低菌种的生存能力。 干燥保藏法适用于耐干燥的微生物菌种, 如霉菌和酵母菌等。
冷冻真空干燥干燥保藏法
总结词
结合低温、干燥和真空条件来更有效地延长菌种保藏时间。
详细描述
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将微生物菌种在低温、真空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去除 水分,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适用于对湿度敏感的微生 物菌种,如病毒和细菌等。
03
微生物菌种鉴定
形态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形态学鉴定是微生物鉴定的基础方法,通过显微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运动性等特征,从 而判断其大致的分类。
生理生化鉴定
总结词
通过测定微生物对不同碳源、氮源、能源的利用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根据产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如离心、 过滤、萃取、沉淀等。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 和操作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同时,可以 探索联合使用多种分离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时间和较大的培养规模。

如何选育微生物高产菌种

如何选育微生物高产菌种

如何选育微生物高产菌株要选育出一株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产菌株大概的方法有:常规育种法,诱变育种法,基因工程育种法和代谢控制育种法。

无论是那一种方法,都是以微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为育种的基础,只有微生物的基因发生了有利于工业生产的突变才有可能选育出高产的菌株。

事实上在选育某种高产微生物菌株的过程中,不同的育种方法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目的性强、劳动强度低、效果显著是我们的育种原则。

目的性强,就是指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来进行。

要利用微生物生产一种目的产物,首先就要对我们要生产的物质要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包括掌握目的产物的生理生化性质,组成结构,那些微生物会产生或可能产生这一物质,这些微生物会在哪里采集的到。

有可能的话还有必要了解微生物产生这种物质的代谢途径和必要的的一些代谢网络的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在后面的菌种选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得所有的步骤和方法都是围绕着我们选育高产目的产物的菌株而服务的。

劳动强度低,就是在掌握了菌种选育的必要信息之后,要对选育高产菌种的选育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选育工作的劳动强度降低。

这一步骤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确定了一个好的选育的方案以后,后续的选育工作才有保证。

实验方案的优化设计还是要基于前面的信息准备,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实验方案。

在这里很大程度要依赖代谢控制发酵的原理和思路来对所要选育的高产菌株进行选育方案的设计。

虽然菌种选育的大致框架都差不多,但是能不能选育出某一高产菌株还是要看有没有一个有很强针对性的筛选思路,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降低菌种选育的劳动强度。

效果显著,就是选育出的菌株确实是提高了产量的菌株。

这是检验一个育种试验设计是否正确和高效的最直接的标准。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要有一个快速高效的筛选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筛选高产菌株的方法,就算在正确的育种思路指导下,菌株发生了正向的突变,筛选不出来前面的努力也是白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变株的生产能力进行验证。
2.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微生物 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野生型菌株( wild type strain)。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 者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 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 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 成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注意:两个亲本必需带有遗传标记,如抗生素抗性、 营养缺陷型等,才能筛选重组体。
放线菌的杂交方法
混合培养法:两互补缺陷型亲株混合培养,制孢 子悬液,选择性平板分离。 平板杂交法:一亲株培养,形成孢子,影印至已 分别铺有另几种孢子的平板上,获 孢子后再影印至选择平板上。 玻璃纸转移法:两亲本需要双标记,混合带纸培养, 玻璃纸上长出一层基内菌丝,纸移至一选择平板, 获异核系。解剖镜下,小针收集小菌丝,于完全平 板涂布,获分离子。
抗性、温敏、发酵性能。
2、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过程近似细菌,育种方法与霉菌相似.
放线菌的遗传体系和杂交原理:
异核现象:放线菌在杂交过程中,经菌丝间接触和融 合形成异核体,同一细胞(菌丝)含不同基因型的 核。无重组体出现。 接合现象:发生部分染色体转移(交换),形成部分 合子。整+部分、部分+部分。 异核系的形成:部分合子产生后形成的无性繁殖系。 菌落很小,能在基本或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单交换,二体区) 重组体的形成:异核系不稳定,可经过双交换形成重 组子,产生重组子孢子。
的过程。

原生质体:在高渗溶液中除去细胞壁的细胞。
2、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优势
没有供体和受体之分,适用面广,受亲缘关 系的限制小;打破了微生物的种界界限,可 实现远缘菌株的基因重组。 重组频率高;
遗传物质的传递更加充分
3、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
•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溶菌酶
微球菌、枯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黄色八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菌酶不能溶解
常见的诱变剂包括:

物理诱变剂,如紫外线、X射线、射线、激光、快中子 等。

化学诱变剂,如硫酸二乙酯(DES)、甲基磺酸乙酯(EMS)、 N-甲基-N’-N-亚硝基胍(NTG)、氮芥、乙烯亚胺等(烷 化剂(alkylating agent)),又如亚硝酸等(使碱基氧化脱 氨基,A to H, C to U, G to X ),又如5-溴尿嘧啶、5-氟 尿嘧啶、8-氮鸟嘌呤等(碱基类似物)。
霉菌的杂交技术
诱变获具标记的亲本。 异核体的形成:基本培养基上,强迫进行 营养互补。还可用多种方法。 双倍体检出:可从扇面上挑孢子分离。 分离子检出:杂合二倍体单孢子平板分 离,检菌落斑点或扇面,斑点处挑孢 子至斜面,再纯化鉴别。
4、酵母菌的杂交育种
双单特性:存在单倍体和二倍体的生活史
二倍体生活力强,生产能力高,可
2.4、抗(敏感)性突变株筛选
包括:抗生素、金属离子、温度、噬菌体 ①抗生素抗性突变:提高产量; ②抗噬菌体突变:消除噬菌体污染; ③条件抗性突变:也称条件致死突变,如温度
温度敏感突变,乳糖短杆菌(谷氨酸产生菌)高温 呈营养缺陷表型,在富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高温培养, 提高产量;
④物敏突变(柠檬酸转化异柠檬酸)
第四章 微生物优良菌种的选育 4 Bree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ains
提纲
微生物优良生产菌种的特征 自然突变选育 诱变选育
原理 基本方法 放线菌 霉菌 酵母菌
杂交育种
细菌
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表达系统 利用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系统 利用酵母菌的基因表达系统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
曲霉用-1,3-糖苷酶和-1,4-糖苷酶等
酵母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和几丁质
蜗牛酶 或者EDTA处理后 加细胞壁溶解酶
4、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 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选育高产优质菌株 产生新的产物
五、基因工程育种
精确的定向育种,技术含量高,应用面广。
应用:解决了一些药物或材料来源困难,或制造技 术复杂,或造价昂贵而无法大量生产和应用的问题。
3、霉菌的杂交育种
异核体的形成:两不同性状细胞(菌丝)连接,导致一 细胞存在两个不同遗传型核。 杂合二倍体形成;异核体偶尔发生不同核的融合,形成 杂合核,为双倍体。 菌丝成斑点、扇面——扇变。 体细胞重组:杂合二倍体只具有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培 养,繁殖过程发生染色体交换,单倍化,形成各种分 离子。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对菌种的要求
1.生产力: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所需的代谢产
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
2.操作性:培养条件简单,发酵易控制,产品易分离 3.稳定性:抗噬菌体能力强,菌种纯,不易变异退化 4.安全性:是非病源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
优良菌种应具备的特征
选择生产菌种应注意的因素
2.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
酶缺陷,结果造成中间产物积累; 解除协同反馈,使另一分支末端产物积累;
渗漏型突变(酶未完全丧失活性,下降),末 端产物少,中间产物积累。
方法?
可使用影印平板法进行筛选。完全培养基上长的菌落 影印到基本培养基上,不长的为营养缺陷型。
2.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 突变株筛选
影响诱变的因素:
出发菌株(有一定生产能力,形态、生理强壮) ; 诱变剂的种类(单一或复合)与剂量(不宜过高和过 低,致死率:70-80%)。 诱变剂: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 筛选比诱变更重要。
筛选的方法:通过选择/鉴别培养基加以识别。
初筛→复筛→确定最佳发酵条件(负变多,正变少)
通过杂交得二倍体来育种。
方法:首先获得单倍体细胞;二倍体菌落 大,椭圆形,可形成子囊。杂交。
杂交方式:孢子与孢子交配;孢子与单倍体细 胞交配;单倍体细胞间交配。
例:卡尔酵母,糖化酵母
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基本概念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在高渗的条件 下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通过酶解瓦解,得到原生 质体,并在助融合剂(如PEG,Ca,Mg离子) 或电击的作用下使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

二、诱变选育
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进行的菌种选育,包括诱变和 筛选两个步骤。
概念:利用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或化学试剂处
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其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
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在诱变剂的作用下会出现染色体畸变(染色 体或DNA片段发生缺失、易位、重复等);基因突 变(少数碱基改变)。
表皮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内肽酶——葡萄球菌素,溶解
•革兰氏阴性菌不能直接溶壁,只有当乙二胺四乙酸 (EDTA)存在时,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才能够被 溶菌酶溶解。
•放线菌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革兰氏阳性菌也可采用溶菌酶 •真菌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几丁质和葡聚糖等组成
青霉菌多用纤维素酶和-1,3-糖苷酶等溶壁
1.原料方面:广,转化率高; 2.产物方面:目的产物含量高,副产物少; 3.菌体方面:生长快、繁殖力强,耐受力强,抗 污染、抗噬菌体能力强,遗传特性稳定 4. 设备方面:产泡沫少,适宜大罐生产。
(培养条件要求低,周期短,需氧量小,抗污染能力强)

一、自然选育(spontaneous Mutation)
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重组人胰岛素
(一)基因表达系统 从育种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是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 1.原核表达系统;2.真核表达系统.
1、原核表达系统
原核生物不适宜表达需后加工处理的那一部分真核基因
不能切除mRNA的内含子; 不能进行蛋白质的糖基化; 不能对氨基酸进行修饰。
①大肠杆菌:遗传背景清楚;基因操作简便; 易培养,世代短,生长快;适宜大规模生产. 注意:真核蛋白后修饰; 多为胞内产物;产物分离纯 化困难;内毒素;蛋白酶破坏产物;免疫反应。 ②枯草芽孢杆菌:优点,分泌能力强;缺点, 胞外蛋白酶 强. ③链霉菌:使用安全;分泌能力强。
1、诱变选育的基本步骤
1、诱变选育的基本步骤
选择出发菌株
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
形态、生理强壮,产量较高; 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 变异幅度大。
本身性 能要好
易经诱 变提高
制备菌悬液
尽可能均匀,避免因多细胞聚集造成诱变
筛选得到的菌落不纯。
诱变剂及剂量的选择

可以选择单一诱变剂,也可以选择复合诱变剂。
筛选方法
①加诱导酶合成抑制物
如:加邻硝基-β-D-岩藻糖苷,抑制-β半乳糖苷酶合成。 诱导型不能利用乳糖,不长;组成型产酶,能利用乳糖, 生长,被富集。
②交替培养法
含诱导物(乳糖)中培养——组成型快——不含诱导 物(葡萄糖)中培养——诱导型失酶——反复。
③显色反应法
不含诱导物平板培养——加底物——分解(有颜色变 化)——检出。
杂交育种的思路类似于农作物或动物的杂交思路,如A 菌株产量高,但生长慢;B菌株产量低,但生长快。两 种杂交则有可能获得产量高、生长快的菌株。
1、细菌的杂交育种
方法:转化(transformation)、转导
(transduction)、接合(conjugation)。
获部分合子。
出发菌株需带遗传标记:营养缺陷、抗生素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突变,产生的阻遏蛋白 与终产物不能结合或结合但不发生作用; 方法:
末端产物结构类似物筛选;(未突变者死)
2.3、组成型突变株筛选
诱导型依赖诱导物。组成型不依赖诱导物。
突变发生在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解除对 诱导物的依赖,可获组成型突变株。 筛选方法:设计条件使组成型优势生长, 或通过适当方法分辨组成型菌落。
复合诱变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