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环境;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教育目的;通识教育;全面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在于对人才的科学培养,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环境的一代新人,作为在新的世纪中迎接各种挑战的一项重要政策,并为此而着手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国教育改革的高潮也在迅速掀起,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正是如何按照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来选择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涵义及其作用
目的是人在活动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结果,是人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人的每一项活动,自始至终都有一个自觉的目的在驱使和支配,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活动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目的去计划自己的工作,受教育者要以教育目的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社会各界应按照教育目的来检查教育部门的工作。而确定教育目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种因素都对教育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方面存在着众多的说法。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概括当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可以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得杰出成绩。还有人提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以及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一些人强调艺术与文化,另一些人强调的是道德品质。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在我国,各个不同时期教育目的也有不同的说法。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共同要求,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是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与教育目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性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了高等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高等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高等教育制
度的建立,还是高等教育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评价等等,都必须受到高等教育目的的制约。因此,明确高等教育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偏离
教育目的,包括高等教育目的本身,是一种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和社会所共同希望达到的结果。前面说过,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的总目的,从教育目的出发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理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目前尚无定论。但是这种“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理想,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偏离现象。依据高等教育的目的来分析,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活动中有很多是背离高等教育目的的。
现代高等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把高等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受教育者——学生被当作“工具人”来培养,教育者—教师也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某中特定专门领域的“语言和规范”的传授,使学生成为自由选择能力缺乏,判断力丧失的专业工匠。专业口径狭窄,成为“功能性文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经常仅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作岗位变动和职业更换的需要;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人专而不精,对过分专业化的崇拜导致社会主体——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异化,导致人的交往资质下降,出现人格缺失;另外,我们需要的是有灵性的,有创新能力的人,这种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后劲。
以上种种,都偏离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没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的功能不一定就是提供完整的某级某类的学位课程,上大学不一定就是拿到学位,而是要解决工作或生活上的某些实际问题,或是要在大学中选课以满足精神或心灵上的某些形而上的需求,这才是相当务实而理想的。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阐述
从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共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通识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确立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为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的人才,一个人仅仅拥有一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复合性人才应具有一种综合素质,物理学家劳厄认为,素质是指把所学的东西忘光以后剩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人的思维能力。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只能造就专家,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同时接受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又称通识教育,这种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或称“自由
教育”),它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它是针对工匠式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它反对的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能否实现“既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又培养其成为博学的人这样一个双重标准”?通识教育就是对此所做的回应。它所承担的使命包括: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超越功利,超越“小我”,弘扬新的人文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多元化,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多元人才,通识教育将在培养“全人”的理想关照下,通过更为多元化的实践方式来达成“全人”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括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应促进这两个方面共同发展。通识教育是专业学术能力在其最高层次的实施中所不可或缺的。我们当然期望在专业中有技术高超的专家。一个医生对医学和疾病要有高深的知识;一个律师对重大案件和法律程序要有深入的了解;一个学者对其专攻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研究。然而,所有这些才能和特制,当必要的时候,都仍是不足够的。专业的理想不应该只是才能优秀的科技主义者,理想的目标是专业知识才能的权威之外,加上谦虚和仁慈。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通识教育不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通才教育则可能把人导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就其教育的价值形态而言,通才教育要实现的主要是工具性价值,通识教育则看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其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目的。第二,在通识教育中应该整合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使他们保持互为融合互为作用的关系。
通识教育的好处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宽裕而越发显著。通识教育的价值是要反复吟咏背诵和不断潜心思索的,甚至有时太早学是浪费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通识教育最理想的时期。
2、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环境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在被选择领域的学术和技能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达到适当的学术行为标准,使学生有探索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通常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内部的地位的一般性了解;提高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智力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能够以审慎的态度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实施职业训练以促成学生初步完成以职业选择为起点的初步社会化;指导学生通过研究伦理学问题形成价值观和生活目标;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强化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3、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有灵性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Rudenstine)在北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