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卢乐山:幼教拓荒,教永春长
卢乐山:幼教拓荒,教永春长【学人小传】卢乐山(1917—20XX)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第一任主任、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首任导师、第六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委兼妇女委员会主任、第六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卢乐山主持编撰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改革开放之后,卢乐山专心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儿童游戏研究、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家庭教育研究等,对深化和拓宽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卢乐山文集》等。
20XX年11月9日,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当天我正出差在外,为即将拉开帷幕的20XX年中国学前教育峰会做最后准备,思晋大哥(卢乐山先生之子)打来电话告知了这一噩耗,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仍忍不住悲从中来,热泪盈眶,无语凝噎。
我在卢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生活已经超过30年,当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慈爱的面容不断出现在眼前。
从今往后,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恩师的教诲了。
先生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谦逊,对人宽厚。
即使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体现其做人的一贯原则“不给人添麻烦”,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
作为卢先生遗嘱的见证人,当我看到她的手书遗嘱时,非常震撼和感动。
先生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大家照顾我,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
死了就不能再麻烦大家,丧事一定要从简,遗体要为社会作点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卢先生一生为人和品格的最好写照。
传承卢先生出身教育世家,祖父卢木斋(卢靖)、外祖父严范孙(严修)都是近代知名教育家。
2018龙岩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热点:带你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2018龙岩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热点:带你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6年末任北大校长后,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
被毛泽东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常客,今天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计蔡元培在1913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军国民教育: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
实利主义教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为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教育的根本,是“五育”的中坚。
世界观教育:这是蔡元培所独创的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美育可以辅助公民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官僚习气严重、校政腐败、制度混乱的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但北大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腐败的总因。
所以,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推崇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的兴趣。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改革。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行知的背景陶行知,字逸民,江西瑞金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6年。
他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者。
陶行知早年留学日本,接触到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启发。
回国后,他担任过许多教育机构的要职,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南京东南大学校长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提出了“小班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的真诚、信任与关爱。
三、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引领了一股新的教育改革潮流。
他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也给予了中国教育改革以重要启示。
他积极推行小班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单向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倡导了“阳光教育”和“学校社会化”概念。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陶行知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当今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广泛应用。
四、总结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教育的面貌。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西方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并出任校长。
蔡元培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摈弃旧体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蔡元培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他深知西方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现代性,因此决心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
他在创建北京大学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包括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改革,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蔡元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大学。
他坚信妇女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为女子教育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他致力于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为当时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权益。
四、扩大教育的普及和改善蔡元培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改善,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改革教育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公正。
他还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培训,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蔡元培的努力使得教育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廖世承: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
廖世承: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期廖世承1892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理科)。
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回顾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在日寇入侵、举国遍燃烽火的1938年受命组建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一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重新研究审视廖世承的教育学思想及学说,梳理教育思想,变革教育思路,仍极具现实意义。
文/张民选教师是非常专门的职业,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有责任心、忍耐心、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
廖世承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心理学家,是上海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从1919年留学回国到1970年逝世,他唯一的事业就是办教育,他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整整半个世纪,在教育的很多领域均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
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改革学制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学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当时有“四二制”“三三制”的争论。
“四二制”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教育界领袖蔡元培先生,而“三三制”的代表人物却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廖世承先生。
廖世承坚持在东大附中亲自试验“适合个性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三三制”。
东大附中的学制实验,对“三三制”的确立、最终结束当时中国学制混乱的局面,起到了重要影响。
改革课程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有赖于课程改革。
廖世承汲取了当时世界各国经验,对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首先,确定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三条指导思想:鉴别个性;加强教育效率;减少中途辍学人数。
其次,采用分科选科制。
他的目的就在于“变更完全预备升学的目的,使学生有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机会”。
最后,破除学年制,采用能力分组方法,凡升班均以学科为单位。
这些改革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一些弊端。
教育界的先驱者
教育界的先驱者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其在塑造我们的社会和推动人类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杰出的人士被誉为教育界的先驱者,他们以独特的思想、创新的方法和无私的奉献改变了教育的面貌。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界的先驱者,以及他们对教育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以教化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六艺”的教育体系,包含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学科,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弗雷德里克·杜威弗雷德里克·杜威是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体验式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对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玛利亚·蒙特梭利玛利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的教育家,她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被誉为“儿童天才的发现者”。
蒙特梭利教育法强调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感官体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约翰·杜威约翰·杜威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杜威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五、苏珊·布罗姆菲尔德苏珊·布罗姆菲尔德是英国的教育学家和作家,她被誉为“对话型教育的缔造者”。
布罗姆菲尔德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通过相互倾听和理解促进教育的发展。
她的对话教育理念为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六、杰罗姆·布鲁纳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的教育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是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在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这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他们以他们的才华、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并探讨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
一、陈建国陈建国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推动者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曾担任过多个教育部门的领导职位,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
他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还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陈建国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傅斯年傅斯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另一位伟大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推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傅斯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还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傅斯年的贡献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杨东平杨东平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提出并倡导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观察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还提出了“游戏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杨东平的努力为中国学前教育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崔乃夫崔乃夫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他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为本”的理念,强调要以教育为中心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还致力于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崔乃夫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力。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和语文教育家。
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叶氏是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开拓者和指导者之一,对祖国汉语文教育的贡献是杰出的,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现代语文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创制者之一,其次是亲自编制了多种语文教材,再次是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学习百科知识、培养良好品质的各种课外读物和各种期刊。
其语言,风格淳朴,简明平实,能用极其浅显的语言说出极其深刻的道理,这种“叶氏文风”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周予同(1898——1981)现代经史学家和教育家。
周氏早年研究教育学,并运用新的教育理论,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史功底,观察、研究、指导语文教育工作,高屋建瓴,屡有卓见。
首先是关于国文课程的设置问题。
其次是对国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排列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教材的选材标准,周氏提出了五个“一概不录”,如“凡思想学说带有神权或君权的色彩,不适合于现代生活,或不足为将来生活的指导的,一概不录”;“凡卑鄙龌龊的应酬文章和干禄文章,一概不录”;等等。
又提出两个“主张入选”:一是“诗歌中如古风及白话诗”;二是“生存人的文章”,即现代人的优秀诗文。
艾伟(1890——1955)现代心理学家、对国文国语教学进行心理实验研究的首创者。
字险舟,湖北沙市人。
用汉字心理研究的成果肯定简化汉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以科学实验为根据提出一系列简化汉字的原则,在我国文字改革史上,当推艾伟为第一人。
夏丏尊(1886——1946)著名语文教育家。
浙江上虞人。
字勉旃,号闷庵;1912年改字丏尊。
1926年和1930年,夏氏先后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和孟德格查《续爱的教育》,两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全国,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夏氏主编的《中学生》,以“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为使命,成为上世纪30年代全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 教育理论
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教育理论今年是黄济教授90华诞,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我与黄济同志认识已半个多世纪。
自从1956年我从苏联回国,分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工作,我们一直同事到今。
当时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是王焕勋教授,副主任就是黄济同志。
他们两人都是从华北联合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又从中国人民大学调整到北京师范大学来的。
解放初期,国家实行向苏联学习的方针。
1950年开始就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办起了教育学大学教师进修班和研究班,后来中国人民大学的班并到北京师范大学,王焕勋和黄济也就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
当时领导这个班的就是王焕勋和黄济。
潘懋元、邵达成、瞿葆奎等是当时大学教师进修班的学员,王策三、王逢贤、王道俊、梁忠义、夏之莲等都是研究班的学员。
他们认真学习苏联教育理论,探讨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因此,他们都是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
黄济同志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研组副主任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虽然主任一直是王焕勋,但他向来不抓具体工作,再加上他有4年时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担任校长,因此教研室的工作主要是黄济同志在负责。
当时教研室有30多位教师,老教师有董渭川、邰爽秋、张怀、陈友松、欧阳湘等,我们那时算是年轻教师了。
教研室除了担负教育系本科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担负全校的共同教育学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工作。
黄济同志领导我们备课、上课、编写教材。
“文化大革命”前就编写了《教育学讲授提纲》,“文化大革命”后经过修改,1978年正式出版。
黄济同志是新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开拓者。
不仅是因为他领导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研室的工作,重要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后为恢复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哲学本来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取消了,被一本苏联教育学教材所代替。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反思我国教育的理论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教育的摧残,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哲学思考的缺失必然会导至教育实践的失误。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背景、他对中国教育的意义以及他取得的重要成就等方面来阐述他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的价值。
蔡元培先生于1872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省,他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传统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古代经典的学习,而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和教育。
他曾留学英国,深入了解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
蔡元培的教育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蔡元培提倡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倡导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作为北京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致力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他倡导招收优秀的学生,打破传统封建思想对于学生选拔的限制。
他还注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认为优秀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发展的关键。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实践。
他担任过教育部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并多次出任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要职务。
他通过制定教育政策、修订教育法规等方式,推动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蔡元培先生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他个人创办的北京大学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为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
综上所述,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倡导的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的贡献。
而蔡元培,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他通过努力倡导普及教育、倡导综合教育、倡导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背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思想理念等方面,探讨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的作用。
蔡元培,生于1868年,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早年在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他曾先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与耶鲁大学,从而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体系与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成为蔡元培成为教育改革的倡导者的关键。
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任校长,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首先,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于倡导普及教育。
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因此,他大力倡导教育普及化,并积极推动政府实施普通教育政策。
他提倡政府对教育进行投入,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并鼓励爱国企业家捐资助学,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种普及教育的理念为中国教育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蔡元培是综合教育的倡导者。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主张将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推动了综合教育的改革,增设了诸多科学实验室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此外,蔡元培还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他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反对仅仅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推动者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可以总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素质教育和人的自主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倡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公民。
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推动了该校的综合改革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他提出了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理念,鼓励师生们多学科综合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他还创办了南开大学,推动了该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蔡元培的教育成就蔡元培以其杰出的教育成就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
他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结语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先驱
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先驱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先驱范源濂(1875-1927),字静生,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教育部次长、中华书局总编辑部部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南开大学董事、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等职,著有《学生与政治》《说新教育之弊》《论教育当注重训练》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年轻的范源濂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范源濂有感于日本因推行教育制度而臻于强大,痛惜于中国暮气沉沉日渐衰落。
于是,范源濂坚定信念,决心教育救国。
这位年轻人就是范源濂先生。
范源濂先生幼时接受传统教育,谨行儒家礼仪;少年时为时风所动,投考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的得意弟子;之后,范源濂赴东洋留学,就读于东京大同学校、东亚商业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成归国时,又得到考察大员严修等人的推荐,被清政府学部任命为学部主事。
中华民国成立后,范源濂三任教育总长,还担任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并积极建设中国的新教育制度,创立中国近代教育理论。
可以说,范源濂先生是清末民初时期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范源濂先生从事教育行业的主要目的与当时许多有志之士一样,都是为了教育救国。
范源濂曾对蔡锷等人表示,起义“不是根本之计”“要救中国,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普及现代教育,非先以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教育国民不可,如果我同胞都具有现代文明素养,懂得爱国,知道怎样爱国,知道怎样维护和发挥自己的民主权利,以监督政府,推动社会进步,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不愁不富强了”。
所以,范源濂提出的教育主张、制定的教育政策都以救国为最终目的。
例如范源濂主张振兴国民尚武的精神,强健体魄,革除文弱积习,以此达到全民皆兵的效果,从而提高国家实力、保卫国家。
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范源濂先生主张优先发展普通教育。
范源濂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看得很透彻: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主要目的在于考取人才做官,全然不顾及国民的普通教育。
在范源濂看来,普通教育的功能在于从多种方面活动人的各种机能,从而促成全体的均衡发展,表面上看涉及的方面较多,但“查其内蕴,实足以统合学子之身心,而付以调和均齐之效益”。
教育改革先锋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进事迹
教育改革先锋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进事迹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总会出现一些先锋人物,他们挑战权威、创新教育理念,以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进事迹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介绍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并探讨他们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一、教育改革先锋: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先驱者和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
他在对中国的改革与革命中,对教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兴中洋务”,旨在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强调教育要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开办了一系列现代学校和大学,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教育改革先锋: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也是教育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倡导教育与社会相关联,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杜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改革先锋:芭芭拉·米克尔斯基芭芭拉·米克尔斯基(Barbara Mikhaylitsyna)是俄罗斯的一位教育改革先锋。
她在推动俄罗斯的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米克尔斯基提出了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她通过创建独特的学校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为俄罗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
四、教育改革先锋:苏珊·普米尔苏珊·普米尔(Susan Fuhrman)是美国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曾任美国教育学会主席。
普米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重要观点,她强调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注重公平和效果导向。
她主张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感
收稿 日 21 0 0—1 0—1 2 作者简介 :贺武华 , 副教授 , 博士后 , 从事教育政策 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 网 络 出版 时 间 : 0 1— 6一I 21 0 7 网络 出版 地 址 : t :/ w .n inlkmsdti3 .74 G .0 16 7 1 80 6 hml ht / w w ck e c / ea/ 2 17 . 4 2 10 1 .01 1 t p / ]
通常 , 我们会 用 著作 等身 、 富五车等 词 汇来 学 形容 专家 学者 的底蕴 与 高产 。郝克 明先 生就是 这
样 的 一位著 名教 育学 者 , 开 出版 、 公 发表 了丰厚 的 学术 专著 、 研究 报告 、 文 等 鸿 篇 巨制 。从 《 国 论 中
策 的科 学化 、 民主 化 做 出 了重要 的贡 献 。尤 其 是 在 我 国教 育宏观 学 科 , 别 是 教 育 发展 战 略相 关 特 研 究方 面有 填补 空 白之功 。为进 一 步推动 教 育发 展 战 略 研 究 ,0 5年 , 克 明 先生 又联 合 内 署 20 郝 名专 家 学者 , 发起 成 立 中 国教 育战 略学 会 , 聚集 、 培育一 大批 从事 教 育 发 展 战 略 、 策 和规 划 研 究 政
策 等 方 面的 鲜 明特 点 与 学理 路 径 。 关 键 词 : 育发 展 战略 研 究 ;教 育 决 策 ; 克 明 教 郝 中图 分 类 号 : ;4 ( 3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3—88 f0 1 0 0 8 0 3 1 2 1 )4— 0 2— 6
育 ・ 社会 ・ 未来 》 中的“ 育 发展 战 略 ” 教 思想 直 抒 己见 , 图折射 出她那 深 邃 、 重 的教育 思想 以及 试 厚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倡导者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倡导者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石,只有通过优质教育的普及和持续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才能、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在这个持续追求教育进步的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倡导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倡导者的贡献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倡导者。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教育思想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然而,在现代史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础教育普及、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到如今的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
二、伟大倡导者的贡献伟大倡导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显著,他们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影响力。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强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构建德育为先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公平,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局。
其次,陈建民院士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科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倡导教育实践的反思与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另外,中国教育家杨继绳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倡导者的影响倡导者的努力和贡献在中国教育事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倡导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首先,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教育体制改革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倡导者的引领使得教育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得到了全面的创新和发展,有力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民国成立之初,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考试中主要是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方式出现,考试频率不算很高,但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教育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从“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一)军国民教育近代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人们因为鸦片的侵蚀,身体机能受到极大的损伤,以至于在和外界交战时落于下风。
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是想通过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寓兵于民,对抗军阀外侵,捍卫民主共和(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旨在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能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可以使中国富国强兵,但是公民道德教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之本。
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的核心。
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所独创并且是五育中的最高境界。
世界观教育要求人们实现思想言论、意志的自由,不要被某一学说或者教义束缚,这一观点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五)美感教育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性。
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中国教育之父
蔡元培:中国教育之父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启一代“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乎政治”两类。
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
陈光甫的贡献
陈光甫的贡献陈光甫,著名的中国教育学家、政治家,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魅力十足,被称为“中国教育之父”。
他在教育、政治和文化方面作出了深远的贡献。
作为教育家,陈光甫在革新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开辟新的教育空间和解决社会教育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大量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对教育进行实践性的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被普遍采纳,受到西方科学教育方面的影响。
他在建立中国新式学校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倡导广泛开放,逐步发展以科学为基础,突出研究为中心的教学法。
据统计,他曾建立约6000所学校,大大整顿了当时的中国教育,使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另外,陈光甫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极力主张民主、人权和爱国团结,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发言人和倡导者。
他努力主张改革和进步的思想,加强民众的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抗击传统的社会弊端,如宗族分裂、封建专制。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他主张革命手段以改革国家,这也使得他颇受批评。
陈光甫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推行行政主义,重视建立文化体系,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的筹码。
他把西方的文化借鉴和自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统一在一起,倡导“诚信力量”等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革,陈光甫就是其中的一位先锋,他的教育、政治和文化贡献令世人惊叹,其影响力令人敬畏。
他的发言、宣讲和组织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走上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陈光甫是中国优秀的历史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教育、政治和文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精神和思想依然体现在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
陈嘉庚_兼论陈嘉庚关于_教育立国_科学建国_思想
本世纪一二十年代,陈嘉庚创办了著名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在这个时期,我国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整个社会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大解放。
陈嘉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国人/民主、科学、富强0的心声,致力于兴教办学。
他办学的目的,在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启迪民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陈嘉庚对经济发展与发展教育、科学兴国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0。
他一贯主张既要发展实业,又要发展教育。
他认为,/无实业,教育费从何而来0,/无教育,则人才从何而来0;同时他又提出:/国家之富强在实业0,/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0。
对于教育与实业、经济的关系,他的认识很辩证,反映了一个爱国实业家的深刻思索,他认为,/实业与教育,大有互相消长之连带关系0,/教育之命脉系之于经济,必须经济充实,教育乃无中辍之虑0。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在经济落后的国情下,不能被动地等着经济发展以后才办教育,他指出,/也不能等经济富而后才办教育0,/如必待富而后行,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0。
正因为有了这样深刻的辩证的认识,陈嘉庚才坚定地指出:/中国要富强,教育要发达,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之职,吾人何忍袖手旁观?0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后,曾多次阐述其科学建国的思想。
他说,/何谓根本,科学是也0,/今天之世界,科学强盛之世界也0,/科学建设为建国首要之图0。
以此思想为基础,陈嘉庚道出了他兴办大学的原因:/科学之发展,仍在专门大学,有了专门大学之设立,即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
0陈嘉庚在制定厦门大学的办学宗旨时就进一步指出:研究学术,以求科学之发展,要把科学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
这样陈嘉庚就把实业、教育和科学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思想深化了。
从上述思想出发,陈嘉庚非常重视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视科学人才的培养。
他于1922年在集美学校创办了科学馆,馆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设备、仪器、标本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属当时国内第一流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
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education, Hao Keming通常,我们会用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等词汇来形容专家学者的底蕴与高产。
郝克明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著名教育学者,公开出版、发表了丰厚的学术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鸿篇巨制。
从《中国教育地图集》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溢于言表;从《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到《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其思想穿透力与影响力至今响遏行云,历久弥新。
滴水能见太阳光辉,本文只就郝教授思想精华荟萃《教育·社会·未来》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直抒管见,试图折射出她那深邃、厚重的教育思想以及深透、卓越的教育实践。
郝克明先生是中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奠基者,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十足的热情专注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郝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咨询报告,积极参与国家多个重大教育决策和一系列纲领性文献的研讨与起草工作,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XX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在我国教育宏观学科特别是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方面有填补空白之功。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郝克明先生又联合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聚集、培育一大批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推动和组织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和教育领域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研究与交流,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决策服务,为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社会·未来》中比较集中展现了她的教育战略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决策所作出的贡献,也折射出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辛勤足迹。
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崛起的时代之需教育战略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起来的”。
11、教育战略研究一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战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事关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宏观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描绘蓝图,科学决策,它属于宏观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的X畴。
“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多方面因素,紧密贴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教育决策,具有跨学科、跨部门和综合性、全局性的显著特点”。
2然而,正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受到人们的冷落。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度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教育决策者对此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育战略研究的忽视会带来一系列事关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偏颇。
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以来的一个时期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结构与比例,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培养规模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中的文科与理工科,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等问题似乎总是难以协调好,处于忽左忽右的摇摆之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甚至还被人为地抛掷到极端。
不难看出,国家发展教育的宏观统筹、长远规划以及战略决策的不受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教育决策失误及其深刻的教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道路河流不通了可以人为加以改道,高楼大厦设计不好可以引爆重建,赝品次品出来了还可以销毁回收……。
然而,唯独教育不能推倒重来,教育的产出——“学生产品”不可能会有第二次回炉的机会!一代人的教育牵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千秋万代,一个孩子的教育维系着孩子的一生发展,是千家万户的大事。
教育的周期较长,发挥效果的时效长,现在的在校小学、中学生、大学生将是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间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教育的失误是最可怕的失误,教育决策的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诚如郝教授所言:“我从大量历史经验的体悟中,深感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也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宏观决策研究的根本动因。
”3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算长的教育历史当中,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也犯过不少错误,一些教育决策失误的教训甚至是惨痛而影响深远的!对此,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建国36年来的教育成就时,也十分明确地指出: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4以1952年以来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为例,撤并了一大批专科学校,1953年只剩下50所。
高校招生中专科学生的比重时高时低,总趋势是不断降低。
1953年专科招生占高校招生的比重曾达到32.6%,1960年降低到23.0%,1965年进一步降低到9.2%。
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瓶颈的难以解除。
近三十年,我国不断强调稳定、发展专科教育层次,这一时期,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很快普通高校招生中专科的比重由1979年的25.8%先后提高到1985年的48.7%,1995的51.6%。
5如今,高职高专早已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为例,本科招生数2820971人,专科招生数2838223人;本科在校生数10243030人,专科在校生数8605924人。
从专科层次教育发展大落大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战略研究及规划的重要性。
再如,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通过参加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研究来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科知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积累。
在“文革”中,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文革时期的种种做法,破坏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以学习钻研为业,荒废学业,学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片面的知识,实际用途不大。
而且,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向完全服从当时的某种政治需要,被“四人帮”所利用,这是十分有害而危险的。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大量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表明,教育战略决策的正确之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
郝教授在另一篇文献中语重心长地指出:“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还有不同的特点,经济、科技工作的失误还来得及纠正,而教育的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则要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
”6此情灼灼,言之凿凿。
我们必须推动和加强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积极为决策服务。
3、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尤其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等相关机构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略研究,从宏观上、战略规划上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XX化的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教育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