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德育的基本规律

德育的基本规律

二、德育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德育过程是培养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一般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在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目的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它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之一。

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2.德育过程一般是按知、情、意、行顺序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一情一意一行,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德育中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性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1.德育过程既是内化过程,又是外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过程性规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

德育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都不同,存在差异。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因材施教。

3.基础性规律:德育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德育的地方,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基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4.群体效应规律:德育工作应注重团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激励性规律:激励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奖励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惩罚可以防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6.互动性规律:德育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主动参与德育行为。

7.适应性规律:德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

8.周期性规律:德育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进行,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

在不同年龄段,具体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9.相互渗透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互为依赖。

德育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要与其它学科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

10.持续性规律:德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孤立的一次性教育活动。

德育要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开展德育,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 德育过程
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1.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2.班主任工作;3.社会实践活动4.课外、校外活动;5.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2,德育过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进程的根本纪律:【1 】●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知.情.意.行的进程,具有同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品格的进程,而学生的品格是由思惟.政治.纲纪.道德方面的熟悉.情感.意志.行动等身分组成的;2)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懂得和熟悉,包含人们经由过程熟悉形成的各类道德的不雅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立场;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必定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行动所作出的自发的保持不懈的尽力.行,即道德行动,是指人们在必定的道德熟悉.情感.意志的安排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天然作出的反响.3)在德育进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自力的,又互相接洽.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渗出.互相促进的.个中知是基本,行是症结.4)在德育进程中,造就学生的品格一般可以按照进步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和造就道德行动为习惯的次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成,必须是同一协调地成长.应该指出,学生的品格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成长偏向和程度上又具有不服衡性,表示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言行相诡等5)因为知.情.意.行的辩证同一性和不服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行进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格成长的具体情形,或从造就道德行动开端,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端,或从锤炼道德意志开端,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周全协调成长;●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来往中接收多方面影响的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来往是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基本和源泉.起首,从哲学不雅点看,人的思惟品格若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尔后天情形.黉舍教导影响感化的成果.其次,从心理学不雅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惟品格的心理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成长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导学不雅点看,受教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来往的须要,跟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活动和来往的规模也必定跟着扩展,教导的义务在于创设活动情境,准确指点来往,没有活动就没有来往.2)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教导者的目标.有筹划地按照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纪律来组织和指点的,是一种教导性活动与来往,它不合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合之处就在于其教导性.这种教导性,即它的特色,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进程的活动与来往是在教导者的指点下睁开的,是屈服并办事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白的目标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标.自发的;第二.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的内容与情势主如果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来往,有其特定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与来往.第三,黉舍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根据学生品格形成与成长的纪律和教导学.心理学道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用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用性.3)德育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进程必须顺应社会实践的客不雅状况和客不雅请求;二是德育进程中必须引诱学生现实地实行必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优越的道德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权衡和磨练.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奋斗的进程,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1)德育进程就是教导者根据受教导者的现实情形,对他不竭提出合理的请求,以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不竭地向教导者所期望的偏向成长的进程,是教导者的教导和受教导者的自我教导互相感化.抵触同一的进程.2)事实上,学生思惟品格的达成进程是表里部身分互相感化的成果.内部抵触主如果教导者的德育请求与受教导者已有思惟道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受教导者思惟品格上的抵触有不合的类型.个中,重要的.最重要的抵触是个别品格成长须要与原有品格程度之间的抵触.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抵触,最后是准确与错误的抵触.3)德育进程中,分清不合的抵触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合的抵触,采纳不合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4)学生品格恰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格内部抵触与奋斗中慢慢形成与成长起来的,是以要推进学生思惟抵触活动向着德育目标的偏向成长,就必须施展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自动性.5)在德育进程中,还要引诱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造就自发教导才能,造就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造就和施展学生小我的自发能动性和自我教导才能. 德育进程是长期有不竭进步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惟品格的造就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重复教导的成果.这种长期性.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相符学生思惟品格形成纪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秀品格的养成或不良品格的改正者是期.重复.不竭深化的造就.教导或改正.练习的成果.3)德育进程是一个不竭重复.螺旋式慢慢进步的进程.是以德育进程必须重复抓,抓重复.2、中学教授教养进程的根本纪律:●教师主导感化与学生自动性辩证同一纪律.1)教师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起主导感化;教师对全部教授教养活动起引诱和组织感化,因为:A)教师的主导感化是由职责决议的;B)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的进修质量;C)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进修的自动性和积极性的施展2)学生在进修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导者是具有主不雅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成长的人.奇特的人.具有自力意识的人,他们具有自动性,他们的进修具有选择性,是以,受教导者不仅以其自身的成长纪律划定着教导者的活动,并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感化于教导者,同时,受教导者教导进程中所表示出各类思惟情感,也在必定程度影响着教导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导者既是教导的客体,也是教导的主体.3)教授教养中应防止两种偏向A)单方面强调教师威望,疏忽学生的自动性,使教授教养进行得逝世板.自动,晦气于造就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才干;B)单方面强调学生的进修自动性,疏忽教师的主导感化,往往使学生的进修陷入盲目摸索,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适用常识,而学不到体系的科学常识.●控制常识与成长智力辩证同一纪律1)控制常识是成长智力的基本;2)成长智力是深刻控制常识的须要前提;3)强调常识和智力的同一,其实不排挤再者的差别;4)从控制常识到成长智力的前提;带有纪律性常识以及教师具有启示意义的讲解,才有助于将常识转化为智力;5)教授教养中防止两种偏向.A)否决教授教养中只抓常识教导.疏忽智力成长的做法,B)也不主意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去成长智力,C)我们强调常识教导与智力的成长有机联合起来.●控制常识与进步思惟辩证同一纪律1)教授教养永久具有教导性D)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实现教导目标的客不雅请求;E)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教材内容的必定反应;F)教导的教导性,是教师本身思惟教养的必定表现;2)常识和思惟品格的接洽:G)常识和思惟品格二者互相接洽,辩证同一.必定的常识是造就优越思惟品格的基本,而思惟品格的进步,也会对进修常识产生必定的影响,可以说在进修常识方面,思惟品格起动力感化,它会影响人们进修常识的质量.H)当然一小我常识程度越高,思惟程度不必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消失着很多不同.3)教授教养中保持教导性,应防止两种偏向I)一种只重视常识的教授教养,不留意发掘教材中的教材身分,使教授教养感化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惟教导的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常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惟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惟教导,甚至离开常识的教授教养,另搞一套进行思惟教导,使思惟品格教导离开教导内容,流于空泛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同一纪律1)学生熟悉的重要义务是进修间接经验;K)人在熟悉世界的进程中,起首应不竭地借助于说话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吸取书本的常识,在此基本上,再不竭地创造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别的熟悉纪律,只有如许人类社会才干不竭成长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进修,是黉舍教导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熟悉世界的捷径.2)进修间接经验必须以小我的直接经验为基本;M)固然个别的常识的获得经由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法,但就常识本身而言,任何常识都起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熟悉,然后将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最后经由过程实践磨练所获得的理性熟悉.N)在进修书本常识进程中,对于进修难以懂得的.较抽象的理性常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懂得常识的桥梁.3)中学教授教养中要防止两种偏向O)一种在传统教导影响下产生的偏向,看重书本常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给学生感性熟悉,疏忽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必定的现实活动,自力操纵去积聚经验.探取常识,未能所书本常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联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适用主义教导不雅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看重学生小我经验的积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经由过程本身摸索来发明.获得常识,而疏忽书本常识的进修和教师的体系传授,使学生熟悉的成长流于自发状况,成果学生往往难以控制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精髓: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精髓: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精髓: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教育学——德育 部分总结

教育学——德育 部分总结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构成要素)定义: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道德知识的道德判断两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辨析:品德发展的多端性)1.培养品德心里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2.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因此品德的发展可以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2.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3.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4.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简:为什么长期?1,2)1.首先,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需要不断加以调整,补充。

2.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教师招聘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陕西特岗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多以理解类为准。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单选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答案】A。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

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的概念及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三、德育的基本原则四、德育过程的规律1.个性化规律2.适应性规律3.全面性规律4.连续性规律五、如何落实德育过程中的规律一、德育的概念及意义人格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人格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使其具备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

因此,人格教育也被称为“德育”。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人格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使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什么角色。

他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2.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勇敢、宽容等。

这些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3.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以及在取得成功时保持谦虚。

4.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德育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育,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包括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3.注重实效: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效,即通过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德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德育过程的规律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德育过程的规律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德育过程的规律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到来,广大考生们在看书的同时,也要多做试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一、注重班干部的选拔任用二、坚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原则,三、用心创建良好的班风四、利用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与熏陶打造和谐班级五、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六、加强家校联系有利学生进步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个体认知发展: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二)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如:6-1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14-16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17-1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

(四)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意志、情绪等对整个机体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撰写成文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简述教师发展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施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途径和方法(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7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8.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2.简述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计划的指导2)听课方法的指导;(3)复习方法的指导(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23.简述我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8小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如何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长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43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

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同学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责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社会情绪也在不断发展。

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小学生的感情世界。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有很大的冲突性,还不善于控制、掩饰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突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2.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激励学习热情(5)检验教学效果33简述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的能力。

2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导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的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开展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体发燕尾服的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