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理论防治的原则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8.1)--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第八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治则的概念及内容熟悉:预防的方法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治则教学内容预防的原则及方法治则的概念及内容一二概 述是预防疾病发生或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防治原则预防第一节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未病”“养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道生、摄生、贵生、养性、达生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运用多种保健方法,增进健康,防病抗衰,廷年益寿。
一、未病先防(一)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二)防止病邪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锻炼身体5、调摄饮食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法于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起居:“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饮食:春气通于肝——宜食酸以收敛,食甘以护脾衣着:“春捂秋冻”春季“不可顿去棉衣,老年人气弱,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不可暴去”。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孔子家语》返回“彼旦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庄子》“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
热因热用,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适 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 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
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 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 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 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
闻於诸侯。」
--《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世贤第十六
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
病机
证候
治法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正气虚衰,邪气已退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衰,邪气留着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祛邪:实则泻之 扶正:虚则补之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三) 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
• 1.损其有余
• 2.补其不足
①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
(七)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
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 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 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
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子午流注针法。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
调津液
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 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精选课件
20
(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非典”时期:清瘟败毒散等清热解毒方 剂
夏日可口服藿香正气水防中暑
精选课件
21
春天—避风;夏天—避暑;秋天—防 燥;冬天—防寒。
精选课件
22
药物预防
精选课件
23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 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5
精选课件
6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养生,古称“摄生”,即调摄保养自身 生命的意思。
精选课件
7
养生的意义:一、预防疾病:
春季预防呼吸道感染:
运动与饮食的关系:
精选课件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延缓衰老:
美容觉、煲汤、艾灸、按摩:
精选课件
9
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 方面。
一、未病先防
精选课件
11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
精选课件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般来说,人体的阳气不足,可借助春夏的 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 藏之气以涵养。阳虚者,可于春夏季节,借 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势,再给予适当的养阳 之品,从而起到更强的补阳作用,春夏养阳 即所谓“冬病夏治”。同理,秋冬养阴,亦 是此理,即所谓“夏病冬治”。
精选课件
29
指导思想 治则 治法
治病 求本
正治 治标 扶正 调整 三因 反治 治本 祛邪 阴阳 制宜
治疗 八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寒证——辛温解表 具体运用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热——证侯属性 ※ 热者寒之 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热证——辛凉解表
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 里热证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虚—— 证候属性 ※ 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 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 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 重。
总结: 治标与治本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方法: 针对虚证而设。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阴虚——滋阴(生地、熟地类) 阳虚——温阳(附子、肉桂类) 结合脏腑 补益气血——重在? 补益阴阳——重在? 脏腑虚损——调理脏腑
祛邪 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 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 病痊愈。 《内经》 “实则泻之” 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 方法: 针对实证而设。 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 展和变化。
方法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第二节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慎用药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宜用药) 用寒远寒, 四季宜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 表轻剂.)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老年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年龄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 易寒易热 妇女: 妇女:经带胎产 寒热 体质 强弱 性别
反治
含义: 含义: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性质相一致的方药而治的一种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15防治原则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增强正气防治病邪侵害早起诊治,防止传变—咀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病求本
辨析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来治疗治
则治病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治法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措施,如八法
正治(逆治)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
以热治热,用热药治假热的病证。
适用千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察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以寒治察,用寒药治假寒的病证。
适用千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以补开塞,适用千“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以通治通,适用千“大实有嬴状"的真实假虚,如淤血崩漏、热结旁流、食积腹泻
急则治标霆二如大出血、喘证、二便不通的急证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阴阳并补
对疾病本质的治疗;直接治疗疾病的原发病、宿病
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两虚的清况_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关系、调理稍血津液的关系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根据年龄、体质等情况制定的治疗原则
扶正
祛邪适用千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适用千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扶正与祛邪同时,即攻补兼施,适用千虚实夹杂的病变
:} 桉主次有抚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正的不同、即先攻后补。
适用千邪盛为主,但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即先补后攻。
适应千正虚为主,机体正气不能耐受攻伐者适厉于虚实夹杂病变(谁较晚显先治疗谁)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等,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是中医学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下面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防病原则和治病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其次,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防病原则方面。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强调养生和调理,提倡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以及精神调节等方式,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学也强调适应环境变化,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来调整个体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免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后,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治病原则方面。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因此,中医学的治疗目标是调整阴阳平衡、调畅气机,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具体治疗中,中医学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和自愈能力,从而实现病的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中医的整体观念、防病原则和治病原则三个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养生和调理、预防为主、辨证施治等。
这些原则在中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中医学具有了独特的防治理念和方法,有助于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防治原则
在阴阳偏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根据阴
阳对立互根的关系,灵活予以兼顾,如:“益 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 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说临床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 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临床应用时,必须注意“治标与治本”、“正 治与 反治急治标则”与治及治其“本标病治异同”三种情况。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正治与反治 正治 逆疾病的症象而治,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热者寒之: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损补兼顾:在阴阳偏盛的疾病过程中,一方的偏 盛,亦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故在调整阴或阳的 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响应的阳或阴偏率情况的 同时存在,如已经引起了相对一方的明显偏率, 在应用“损其有余”这一治法时,应兼顾其不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来 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反治 疾病Biblioteka 临床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情况下,
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方法。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性药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性药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治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证候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①泻其阳盛:“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泻其偏盛之阳热,此
即“热者寒之”之意。 ②损其阴盛:“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
此即“寒者热之”之意。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①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当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
1.增强人体正气
(1)顺应自然 是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保持 健康,增强正气,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养性调神 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 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心的生理功能是喜宁静,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就不会生病。
精可致精亏,治宜补气填精并用。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 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 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陆
三因制宜
①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时”,一是指自然界 的时令气候特点;二是指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
(2)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 其标。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 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
(3)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举例:肿瘤、哮喘
叁
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 证,即所谓“虚则补之”。
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相同 本质
寒
相反
现象 真象
寒象
逆治,逆其现象
逆其本质
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假热
假象 现象
从治,顺从假象
反治法有四种,分别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 塞用和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 概念:以热治热,是指用温热方法治疗具有假热现
象的疾病。(顺从假热而用温热) 适应证: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 例如:格阳证。
(2)寒因寒用 概念:以寒治寒,是指用寒凉方法治疗具有假寒现
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 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 。”)
(三)具体应用(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1、扶正
含义:单用扶正。虚则补之,益气,养血,滋阴,助 阳。
适用证:虚证(正气不足,邪气已尽)。 2、祛邪
含义:单用祛邪。实则泻之,发汗,催吐,泻下。 适用证:实证(邪气亢盛,正气不衰)。 3、扶正祛邪兼用 含义:扶正和祛邪同时应用。 适用证:虚实夹(错)杂证。
治标治本应分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兼治 三个方面。 1、急则治其标
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 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权宜之计)
例如,大出血患者,出血为标(现象),而引起出血 的原因为本(本质),由于大出血危及生命,所以无论出 血的原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 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一)治标治本 治病必当求本,而不应治标。《内经》作者根据标本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提出了治标与治本的 原则。
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在医学中用以 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反佐用药——治疗寒证时,在温热药中 加入少量寒凉药,或在治疗热证时,在 寒凉药中加少量温热药,以使药直达病 所,避免阴阳格拒发生。
反佐服药——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 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姜附 寒饮、承气热服”。
如:病人已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大 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病危及生 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昏),或标症不 除,无法进行治疗(如频繁呕吐,不能服药; 哮而呼吸不平)等情况应重视治标。
(2)缓则治其本:
指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求本 而治。是常规用法.
如:肺痨咳嗽,一般不采用止 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阴虚 根本原因采用滋养肺肾以治其本。
2、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 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 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 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 的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 顾同治。
(1)急则治其标:
指在标症急重,如不及时解决,可能危 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故先治其标。是 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 方法治之。
②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
③临床应用:
A、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
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清 热,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 治阴”。
补阳以制阴:阳偏虚——助阳散 寒,阳气恢复虚寒自除。“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
D、回阳救逆:适用于阴阳亡失,重 在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 阴宜益气救阴固脱。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主要是在未病时采用自身预防保健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预防,即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第二节治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基础13防治原则
正治与反治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1.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 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 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 系。
按邪正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按病机与症状分:病机为本,症状为标; 按病之先后分: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按原发病、继发病分: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按表里病位分: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
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运用方法
单独 运用 同时 运用 先后 运用
扶正 祛邪 扶正兼祛邪 祛邪兼扶正
虚证、真虚假实证、正虚邪不盛 实证、真实假虚证、邪盛正不虚 以正虚为主,或正虚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 以邪实为主,或邪实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 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
顺应自然,远离各种致病因素;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之后,应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预防伤残。 (1)先安未受邪之地 (2)阻截病传途径,预防并发症。
3.瘥后防复
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 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既要促进 康复,又应谨防疾病反复。
二、治疗原则
主导思想:治病求本 在治疗疾病时,必 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 治疗。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疾病表现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一
致时,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疗。 疗。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
虚则补之: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药 实则泻之: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邪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