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电影主创人员在
人物创作过程中,将他们在大动荡、大起伏面前的真情流露落到细节上,从情感出发,从细处着手。
从情感出发,人物形象更加亲切、饱满。在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中,我们看到了大人物的细腻入微,“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孙中山也有面对唐曼柔烈士遗书时的哽咽;也看到了小人物的豪情悲壮,战士“小湖北”拦下黄兴,义无反顾地抱着手榴弹炸毁了敌人据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从细处着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徐宗汉在雨中悲愤地抱着黄花岗起义烈士的遗体痛哭,受伤小战士锯腿时的声响……一个个细节把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影片中,胡歌扮演的林觉民令人难忘。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个重情重义、不惧牺牲的革命党人形象力透纸背。史料记载,他在被俘之后,由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对答,满庭震动。张鸣岐对他甚是爱惜,称他“面貌如玉,肝肠如铁”,但为了不给革命党留下这等英雄人物,还是下令将他处死。在影片中,张黎特意让胡歌身穿一袭白衣去参加起义,还要求胡歌在开枪和奔跑时的动作都要有美感,目的是在有限的篇幅里让林觉民的命运展现出一种凄美感,从而造成情绪上的张力。
最后说此影片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结尾有很大争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尾,它不仅说的是爱情更是表达了革命的代价、牺牲,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不屈不挠,一代青年才俊的选择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