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汪应洲刘发金高强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孩子离家出走不仅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给自己的亲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时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这一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高度重视,并连同社会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呢?应怎样帮助这些学生重返校园?应怎样预防学生离家出走呢?

【关键词】:学生出走教育策略

一、学生离家出走的类型

心理学家对离家出走的孩子作过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逃避型。这类孩子家庭自然结构损伤或破坏、生活坎坷 ,长期生活在缺少温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他们中大部分人学习成绩较差,但父母要求过严,标准过高,为了免受打骂,便一走了之。沉闷的家庭气氛,繁重的学习压力和严厉的惩罚都是青少年逃避家庭的主要原因。

二是向往型。这类孩子中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但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教育。他们中的有些人崇拜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能人”甚至文艺作品中的黑社会老大等犯罪分子,认为他们有本事,有能耐,为此而不惜离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目的”和“理想”。

三是报复型。此类孩子因受到(或自以为受到)家长的不公正对待,因此离家出走,进行报复。他们以离家出走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并以此来惩罚家长,还觉得越是家长害怕的事越有意思,潜意识里使家长害怕着急让他们内心有一种快感。

四是盲从型。此类孩子出于好奇心,或轻信别人的话,他们的出走并非处心积虑,周全后做出的,具有相当的轻率性,这类孩子思维比较简单,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出走便后悔莫及。[1]

二、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

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初中学生为主,男孩居多,也有女孩。导致这一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而外在原因更直接地促成了少年离家出走。

(一)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身心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身体发育很快,但心理发育还没成熟。他们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力图摆脱对大人的依赖,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作主,没必要事事依赖于父母。这时如果父母再对孩子的事情(尤其是自

认为正确的)横加干涉时,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对立情绪升级,进而与家

长“闹独立”,家庭关系开始紧张。

这时期的孩子还迫切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如果家长还象从前那样对待他

们,动辄打骂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以至发展到出走。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而思想单纯幼稚,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

缺乏社会经验,控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并在其引诱下走上邪路。当然人际关系

紧张使得他们出现个性障碍,个性障碍是他们离家出走的个性基础。

(二)外在原因

1.家庭方面:家庭不幸、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我国学者戴福强等对初中生离家出走的因素做了全面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

境是影响青少孩子之所以离家出走年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青少年社会性特征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在家庭里他们学到

了最初的社会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等。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的关系

情况必将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国内外研

究也表明儿童的早期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的一生。[2]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1)当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断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子女,把过高的要求和期

望压在孩子身上,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力和感受,把孩子看得死死的。各种成才培训,如写

字、画画、钢琴、舞蹈,占去了他们应有的时间,孩子没有了快乐,没有了自由,没有了自

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简直成了为父母争脸面的一枚棋子,任由父母摆布。因此,在考试成

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只得谎报分数,甚至不堪心理重压离家出走。可以说孩子的离家出走是

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抗。这种教育方式,深深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导致了孩子的反

感,在家庭中长期感受不到心理支持的他们就转向了学校和同伴,而在不受约束和监督的情

况下很容易跟不良少年交往,形成不良行为。[3]

(2)家庭结构不全或者破勋,尤其是父母分居和离异会导致弱小的孩子从精神到生活都

得不到细心的呵护。这些孩子没人疼,没人爱,更不要说享受“家”的温暖,甚至他们觉得

自己成了多余的人,这是他们不辞而别的主要原因。而长时间生活在充满冲突的家庭气氛中

的儿童(尤其是父母之间相互争吵),由于缺少爱的阳光,心理阴暗,这极易形成许多不良

个性。

(3)“留守孩”往往有父母,但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教育孩

子的时候不是力不从心就是过分溺爱,这就极易使儿童形成许多不良个性。

在所有影响孩子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

的。研究发现,家长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养态度,孩子就显

示出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如果家庭采取的是拒绝的、干涉

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态度,孩子就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反

抗性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4]

2.学校教育方面

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文化课考试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是围绕“成绩”这个中心来要求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的就是坏学生。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不仅教师和同学认为他们是差生,而且这些学生的家长和孩子自己也认同自己的“差生”地位。这样一来,这些学生没有了信心,常常感到巨大的挫败感,觉得上学犹如受罪。为了适应评价,青少年学生就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只要能提高成绩,什么都要做,只要与成绩无关,什么也甭想做。无聊的教学方式很快就葬送了学生的兴趣,而过多的考试则造成了太多的“差生”。于是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功课、成绩压得口喘不过气来,但是又无法与家长说知心话。对于这些生活在“妈妈的叨唠、爸爸的训斥、教师的冷眼、同学的讥笑”中的青少年,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家出走了。[5]近年来虽然“减负”呼声渐高,但由于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连课余活动都很少,于是学生就逐渐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学习是种受罪。于是有些学生便选择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学习”,去追求在他们看来是轻松、愉快、没有丝毫压力的浪子生活。

(1)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学生不堪学业重负。

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向重视程式化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孩子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还只是浮于表面形式,有的老师不改进教法,仍是以时间加汗水来追求所谓的质量,繁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供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被压抑、被窒息,心理能量被超负荷地透支,孩子深感身心疲惫不堪,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便选择离家出走这一逃避方式。

(2)教师教育方法陈旧,学生情感屡屡受挫。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出走的重要原因,有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对待充满稚气的孩子,一味地靠重压让学生出好成绩;有的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观念陈旧,教法死板,一刀切,一样齐;一旦学生成绩不好,便责骂、惩罚,或者讽刺挖苦,或者赶出教室、停课检查,或者打骂学生,或者借助家长的威力来慑服学生,强制转学或退学……这些做法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老师的不满和不信任。对于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的,摆脱这种环境是这类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的反抗。

(3)失败体验太多,迷失了自我。在漫漫的求学路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屡遭失败。而教育者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学生以有力帮助的话,则会使他们失败的体验愈积愈多,随之,对自己的自信度也就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就会发生怀疑,甚至动摇,就可能会茫然的去漂流、去寻找,寻找那已经失去的自我。

(4)社会适应性差,盲目赶时髦。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之中,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生活经验,很难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社会适应性差。一旦自感承受不了,就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退缩、逃避,离开现实去寻找自己理想中那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一方“净土”,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解脱。这样,他们在流亡中,遇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群体的引诱,还可能参与到一些危害社会的活动中去,走上邪路。

3.社会方面:负面的信息与过强的诱惑

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市场较为混乱,各种游戏娱乐场所,如歌厅、舞厅、台球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卡拉厅、网吧等遍布街头, “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警示牌形同虚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