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苏幕遮》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 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 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 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 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 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 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 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 “杨柳”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 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 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
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 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 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 地在一起。
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 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 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 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 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第三单元《苏幕遮》导学案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苏幕遮》导学案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不少新词调。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其写景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2.背景解读随邦彦年轻时因献《汴都赋》而被破格由太学诸生提拔为太学面,并长期任学官。

由于长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官,词人自然格外思念故乡。

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词人看到象征江南遮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苏幕遮》。

3.相关知识“绮罗香泽”花间词派: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得名。

所选的18 个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主观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候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故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期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

这都决定了花问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燎.沉香( )②消溽.暑( )③小楫.轻舟( )2.辨形组词:燎( ) 楫( ) 檐( ) 溽( )缭( ) 辑( ) 瞻( ) 褥( )3.词语解释(1)燎.沉香( )(2)消溽.暑( )(3)侵.晓窥檐语( )(4)小楫.轻舟( )(5)梦入芙蓉浦.( )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答:归纳总结1.课文主旨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细致传神地描写盛夏晨景,表现出词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了解作者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分析《苏幕遮》的意境和意象
学生应能分析《苏幕遮》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03
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学生应能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了解这
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词中的意境 和意象分析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和修辞运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 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
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 内容,加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古典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
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
效果。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作者二
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作者三
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品和特 点
背景介绍
背景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 代背景
背景二
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背景三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苏幕遮》的词 牌知识。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 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苏幕遮》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高二语文)3月9日《苏幕遮》导学案及练习

(高二语文)3月9日《苏幕遮》导学案及练习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2、理解以咏荷为出发点触发的思乡情怀;3、探讨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

资料链接: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

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课堂活动:一、导入。

二、读词,注意读准字音,关注几个词的意思。

注音:燎( ) 溽( ) 侵( ) 窥( ) 楫( ) 浦( )注释:叶上初阳干.宿雨五月渔郎相.忆否三、整体把握诗歌情感要关注:1、直接表现情感的词;2、独特意象;3、知人论世。

四、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1、上半阕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怎样的特征?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重点分析:描写角度,意象的选择,手法,炼字。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下半阕怎样抒发思念之情的?直接抒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比较思乡诗歌:张籍《秋思》: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

高适《除夜作》: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再次朗读诗歌,注意根据情感把握节奏。

六、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苏幕遮》课后练习阅读诗歌,回答1--3题。

苏幕遮·燎沈香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1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1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_0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_0

---------------------------------------------------------------最新资料推荐------------------------------------------------------《苏幕遮》学案及答案高高二二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案案备备课课人人审审核核人人授授课课时时间间 2 20 01 12 2 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苏幕遮学学习习目目标标 1 1、、感2 2、、了了解3 3、、培培养感受受诗解作养鉴诗词作者者及鉴赏赏诗词创创造造的及其其作诗歌歌的的意意象作品品风的能能力象和风格格,,体力。

和丰丰富富意体会意境境,,品会词词中品味味诗中作作者诗意者的的情意。

情感感。

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 1 1、、感2 2、、培感受受诗培养养鉴诗词鉴赏词创赏诗创造造的诗歌歌的的意意象的能能力象和力。

和丰丰富富意意境境,,品品味味诗诗意意。

自自学学导导航航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1 / 16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1、 . 上阕写了那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烦闷---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明确: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幕遮》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诵并背诵一首词---《苏幕遮》过程与方法:把握一个意象-----风荷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一种情感-----思乡重点: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难点:理解揣摩荷花的描写预习案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诵读提示: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我的疑问】【自主学习指导】知人论世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一)词的上片写景: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学习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二、作业:背诵《苏幕遮》。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诵读本词,(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7-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他与属于旧党的苏门词人不同,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

他二十八岁时,因向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而大获赏识,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门诸君子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等到新党上台把持朝政,苏门词人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至提举大晟府。

由于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

徽宗宜和三年(1121)病逝。

2、注音燎沉香()消溽暑()芙蓉浦()干宿雨()小楫轻舟()3、释义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相忆否芙蓉浦二、合作探究:1、诵读。

诵读提示:节拍、韵脚、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感情等。

教学思路:初读——品读——美读。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这首词中“一一风荷举”句炼字工夫了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选取你认为用得好的词简要赏析。

苏幕遮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苏幕遮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燎.()溽暑..()窥.()小楫.()2、作者及背景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号,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教学案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2012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课题
苏幕遮
学习
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
重难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学导航
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苏幕遮》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古代诗歌《苏幕遮》的词意、句意、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艺术,并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

二、引入:《苏幕遮》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绿草、碧树、红花等元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通过学习《苏幕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文分析:1、词意:(1)苏幕遮:名词,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苏幕遮》。

(2)绿草:名词,指绿色的草。

(3)碧树:名词,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名词,指红色的花。

2、句意:(1)苏幕遮·绿草茵茵马蹄疾:指在绿草如茵的春天,马儿奔跑得很快。

(2)苏幕遮·碧树红花两相映:指在碧树和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色中。

(3)苏幕遮·生机盎然春意浓:指春天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春意。

3、篇章结构:《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马儿奔跑的场景,第二段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情感,第三段则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感慨。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4、语言表达:《苏幕遮》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技巧,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

诗歌采用了韵律、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关键词解析:1、苏幕遮: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

2、绿草:指绿色的草。

3、碧树: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指红色的花。

五、答案提示:1、《苏幕遮》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答案:唐代2、“苏幕遮”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答案:《苏幕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诗。

3、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什么?答案: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4、诗歌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答案:《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答案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答案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虞美人》答案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4.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苏幕遮》【自主学习】1、沉香、鸟雀、荷叶、雨、风、初阳嗅觉、视觉、听觉2、见景生情纽带:荷由荷生情,由情入境,境中荷花与眼前荷花交映,迷离深情,构思精妙。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
详细描述
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题,例如如何运用《苏幕遮》中的主题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应用方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和故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苏幕遮》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间。此词抒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和思乡之情的深沉。
北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周邦彦身处北宋词坛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词创作的最高水平。北宋词坛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周邦彦的词风则以典雅、精致、含蓄、婉约为主,深受后世喜爱。
婉约派
04
CHAPTER
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探讨
北宋词坛作为宋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词人以晏殊、柳永、苏轼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既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又有豪放派的开阔胸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灵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注当代诗词创作动态,了解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如现代诗词的流派、风格、主题等。通过了解现代诗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诗词的异同,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06
在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上,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洞见,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教教案备课人审查人讲课时间2012课型新课第1课时课题苏幕遮1、感觉诗词创建的意象和丰富境界,品尝诗意。

学习2、认识作者及其作品风格,领会词中作者的感情。

目标3、培育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1、感觉诗词创建的意象和丰富境界,品尝诗意。

重难点2、培育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学导航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有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期间个性比较分散,但相当喜爱念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誉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乐律,擅长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独树一帜,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代更名为《片玉集》。

合作研究1、 . 上阕写了那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明确:愁闷 --- 高兴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假如经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剖析这几个字的妙处.明确:“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示意昨夜雨,今朝转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爽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认真的察看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而且后来荷花荷叶摇动,这必定有响动,所以又引出音乐的成效了,手法超常。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矗立水面的勃勃活力,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眺望整个池塘,忧如在拍照同样。

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侧面,运用不一样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绘声绘色的形象。

4、下阕写了什么情?明确:对家乡朋友的浓郁想念。

5、《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怀,领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经过哪个意象反应出来的?“风荷”。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学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学案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5.《苏幕遮》导学(含答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著名词人。

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

作品多写、,也有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

旧时词论称他为或“词中老杜”,是公认“”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

2.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3.解题苏幕遮,是龟兹国每年都有盛大节日。

又名节。

这个节日就是祈求而来。

唐代传入中原,成为唐时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七月初的时候开始。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后用为。

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

近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

三、诵读训练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重点字词检查燎(liáo):沉香溽(rù)暑:呼晴:侵晓:宿雨:清圆:风荷举:吴门:长安:旅:楫(jí):芙蓉浦: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把握节奏)明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1.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苏幕遮导学案答案

苏幕遮导学案答案

苏幕遮导学案答案苏幕遮导学案是指在中国古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探讨、总结,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这种导学案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像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下面将从导学案的特点、实施方法和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苏幕遮导学案的答案。

一、导学案的特点1. 引导性强:导学案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实践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灵活性强:导学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3. 互动性强:导学案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二、导学案的实施方法1. 提出问题:导学案首先要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探讨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共同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4. 示范解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示范解答,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巩固所学知识。

三、导学案的意义1.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3. 改善教学质量:导学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苏幕遮导学案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之旅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本词,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赏析名句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

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词中老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少有咏物之作。

漂泊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自主学习
1、初读,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窥檐
..语干宿
..雨
小楫.轻舟芙蓉浦.
2、二读,解释加点字:
燎.沉香消溽暑
...
..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水面清圆
梦入芙蓉浦.
3、三读,找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
4、朗读、背诵(要求:紧扣情感的表达去揣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诵读提示:
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

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下片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诵读时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不是简单的翻译。

以原句为基础,充分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口吻描述。


6、词上片写眼前美景,下片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赏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的“呼”和“语”。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为什么?
4、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为什么?(提示:可从两句构成的画面和炼字的角度去分析)
四、巩固检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B、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语出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

C、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充满深情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觉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D、“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

朗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时语速要稍快,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2、课外欣赏
朗读教材P51页《甘草子》回答下列问题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六、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五、作业
1.写出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苏幕遮》导学案答案
6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三、(见教参)
1、明确: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

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2、明确: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风荷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

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风姿,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四、1、A
2\(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乱”字既生动地写出了雨溅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暗示了主人公凭阑凝神、寂寞无聊的纷乱心绪。

(2)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原因:“无侣”(或“单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