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辉县市××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棵小小的不起眼的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他们,催发他们,我们应朝着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才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这一目标而奋进。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问题,并且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而情境教学正是“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里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情境教学为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架设了舞台,为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创新孕育了土壤。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创新意识的策略。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觉察反映客观世界时不循规蹈矩,而是习惯性地用带着探索创新的精神去反映客观现实。瓦特由于看到沸水可以把壶盖掀开,萌发问题,最终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牛顿由于看到苹果成熟落地,产生疑问,最终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因此,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石。
2.增强创新情趣的策略。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就是感情,深沉浓厚的感情;趣,就是趣味、乐趣,饶有风趣或
妙趣横生。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注意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和智慧不断地得到升华,促使他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让他们以探求真知的内在潜力,探幽索微,享受自我创造的欢乐。
3.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不能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创新”并不神秘,在创新教育中,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铸造创新精神的策略。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它需要人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新的。但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是范围广阔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思维敏捷而不深刻,因此,他们的创新精神需要加以正确的激励、引导和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选择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我们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探讨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
2.观察法。我们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3.调查法。我们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情境教学的体验、感受和认识。
4.经验总结法。我们从四个方面对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2009年5月,我们针对研究课题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实施方案。
2.2009年6月—2010年5月,我们主要进行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观察、调查、记录,进行阶级性总结,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
3.2010年6月,我们主要是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1.强化情境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要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给他们创设适宜的参与情境至关重要。比如,在教《燕子》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师:同学们,春天来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们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同学用“燕”取名字的吗?为什么要用“燕”取名字?生甲:因为燕子活泼可爱。生乙:因为燕子很美丽,人们很喜欢它。生丙:春天到了,燕子来了,燕子总是跟美好的春天连在一起的。生丁:燕子吃害虫,是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师:由此可见,人们是非常喜爱燕子的,今天我们学的《燕子》一课,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作家笔下的燕子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很显然,我从班上学生以“燕”取名的事例切入,使学生觉得十分亲切,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插图,我首先用一段很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他们结合插图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像: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既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投影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