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水利、交通、灌溉和生态环境保
护的角色。
由于河道沉积物和污染物的不断累积,黄河水质逐渐下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有助于了解黄河泥沙的组成、含量、粒径分布
等特征,为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从组成上分析,黄河泥沙主要包含沉积物和悬浮物两种形式。
沉积物主要是由颗粒状
物质组成,如砂、泥等,其含量较高,一般呈现出黄褐色或黄色。
悬浮物则是微小颗粒悬
浮在水中,容易随着水流运移,其含量相对较低。
泥沙中还可能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质、
重金属等。
从泥沙的含量来看,黄河泥沙含量较高,在河床中可以达到几十克/升甚至上百克/升。
随着水流的速度增大,泥沙含量也会增加。
泥沙含量的增加对于河岸侵蚀、水工结构物磨
损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泥沙的粒径分布来看,黄河泥沙主要以细砂和粉砂为主,其次是粘土、砾石等。
细
砂和粉砂的颗粒较小,容易被水流携带,对河道的冲刷和淤积起着重要作用。
而粘土和砾
石的颗粒较大,不易被水流携带,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下游地区。
黄河泥沙还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和秋季是黄河泥沙含量较高的
季节,而冬季和春季则相对较低。
这与黄河上游雨水和融雪量的大小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水库调节等因素有关。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引大灌区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主要为该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下面将对引大灌区工程的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进行浅析。
引大灌区工程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主要从黄河引水灌溉中原平原。
工程总规模为6.7亿立方米,涉及河南省、山西省和河北省三个省份,灌溉面积达300万亩。
该工程旨在通过引黄入湖方案,改变中原地区的旱涝灾害现象,提高农田灌溉率,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目前,引大灌区工程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行。
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管理机构和运行机构。
在引大灌区工程的运行中,成立了专门的工程管理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这些部门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处理工程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加强对工程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工作。
引大灌区工程的设施包括引水渠、水闸、泵站等,这些设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工程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施的巡视和检修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引大灌区工程是依靠黄河水源进行灌溉,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利用。
工程管理部门建立了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河流水位和水质,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
引大灌区工程的目标是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减少农田用水的浪费。
工程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农田灌溉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引导农民科学用水,提高农田灌溉的水效。
加强农民的水资源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水资源的利用意识和水浇地技术水平。
引大灌区工程在建设完毕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运行管理措施,包括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维护机构的建立,加强对工程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工作,科学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等。
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工程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成功,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
大禹治水的思想通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进展,演变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方法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
可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一样悠长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进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XX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漠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硕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份,不仅过去是,此刻和以后也是。
黄河泥沙仍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伙儿明白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滔滔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咱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以往黄河泥沙要紧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要紧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广漠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
他们以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进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维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进展产业。
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讨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式和工艺。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摘要: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及入渠泥沙的处理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灌溉引水引沙渠首沉沙池1 前言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自1952年人民胜利渠开始灌溉以来,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和稳定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
据1990年统计[1],黄河下游共有引黄渠首工程128处,万亩以上灌区156处。
实灌面积由50年代30万hm2左右,发展到186万hm2,灌溉用水量112亿m3,引沙量1.2亿t,分别占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32.9%和18.2%。
黄河下游两岸地势平坦,渠道坡降平缓,这些泥沙进入灌区,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渠道淤积,甚致引起次生盐碱。
几十年来,黄河下游的引黄泥沙主要采取大规模沉沙放淤,改良低洼沙碱地,减少渠系泥沙,这样既防止或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又可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下游引黄灌溉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于几十年的灌溉沉沙,还能利用沉沙的低洼地、盐碱沙荒地不多了,“以挖待沉”的方法既需很高的经费,还有挖出泥沙如何放置的问题,给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带来新的问题。
2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灌溉引水引沙概况2.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概况黄河流域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和开发,使下游来水来沙量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灌溉的引水引沙量。
我们统计了花园口和利津站1952~1996年实测水沙量,前者反映了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后者还粗略地反映了下游灌溉引水的情况。
花园口站多年平均水量为416.5亿m3,其中汛期240亿m3,占年水量的57.6%;多年平均沙量为11.1亿t,汛期9.33亿t,占年沙量84%,平均含沙量为26.6kg/m3。
可见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含沙量达38.9kg/m3。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论文导读:在几十年的引黄和泥沙处理过程中,在水沙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如淤改、淤临淤背和浑水灌溉。
引黄灌区在改变低产盐碱荒地面貌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大大改善了灌区的土壤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引黄灌区,水沙综合利用0.引言引黄对黄河两岸的工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走过了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
在几十年的引黄和泥沙处理过程中,在水沙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如淤改、淤临淤背和浑水灌溉。
1.淤改1.1 引黄泥沙的组成及肥效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源,汛期洪水具有含沙量高、泥沙细的特点,而且所挟带的泥沙具有相当数量的农作物生长养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放淤集改碱、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治理效果。
引黄灌区在改变低产盐碱荒地面貌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大大改善了灌区的土壤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2 放淤工程的技术及经验在整个放淤过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淤改可能性及渠道淤积少;②淤区是否能满足“平厚匀”的放淤要求;③放淤工程投资及用工是否较少。
为此从放淤工程的论证到结束,以上述原则为准绳,结合淤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水沙运动基本规律,采用一些新的放淤技术和放淤措施。
其中包括:大流量集中自流放淤、抓住放淤关键时期、采用活动底板排水口、先动灌后静灌及回灌、采用多口进退法放淤、放淤结束于低含沙量期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导流堤等。
2. 浑水灌溉引沙入田2.1 渠系浑水灌溉由于引黄灌区受沉沙条件的限制及对水沙资源认识的提高等因素的变化,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出现了浑水灌溉的模式。
2.2 管道浑水灌溉由于管灌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由于管灌工程目前投资较大,还没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该技术将节水、控制地下水位、输沙入田等结合为一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其综合利用
内运行 中达 到冲淤平 衡状态 ) 可 以减 轻渠道 的淤积程 度。黄河 下游 引灌 区的实践证 明 :夏季 灌期 引水量 大 ,引水 的含 沙量远 远超过渠道 的输水输 沙能力 ,渠道极 易淤 积 ;而冬季灌期 引水 含 沙量较少 ,渠 道处 于冲刷 状态 ,因而不易淤 积 ,甚至 可 以冲 淤。 适 当增大渠道 的纵 比降可 以提高渠 道水流 的挟沙 能力 ,这 对 于引 黄 灌 区引 水 特 别 是 汛 期 引 水 是 十 分 有 利 的 ,可 以减 轻 渠 道 的淤积程度 。在 实践运 行 中,应根 据各 个灌 区的具体情 况对 已有 的渠道进行 全 面分析 ,通 过工程 技术手 段 ,如抬 高引水高 程 、改善输沙路 线 、合理 调整渠 网布置 、挖低 渠底 高程等 措施 尽 可能增大渠 道纵坡 降。引水灌 区的实践还证 明 :渠道衬 砌具 有减小糙率 ,提 高流速 ,减 小沿程 损失 ,增加 输水输 沙能 力 的 良好作用 ,因此全面衬 砌渠 道在一定 程度 上减少渠 道泥 沙的淤
积。
新 中国成立后 ,人 民引黄 灌溉 事业 经历 了初办 、大 办 、停 灌 、复灌等几个阶段 。经过 6 0多年 的变迁 ,引黄灌溉事 业走上 了健康稳定的发 展道路并 取得 了巨大的成 就。 目前 ,引 黄灌溉 面积 已达 7 3 3 .3万 h m ,并且建 成了相 当规模 的灌 排工程 ,形 成 了旱能灌 、涝能 排的农 田灌排水 体系 ,改 变 了灌 区农业 生产 落后 的面貌 ,保障 了灌 区人 民的生活 。灌 区不仅承 担 了沿黄地 区的工农业 、城市 和农 村 供水 任务 ,同时 还承担 了引 黄人 卫 、 引黄济津 、引黄济青 等跨 流域调水 任务 ,为沿黄地 区乃 至华北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 引黄 灌 区泥 沙 的 危 害 黄 河 系 多 泥 沙 河 流 , 引 黄 灌 区 在 引 水 的 同 时 把 大 量 的 泥 沙 带入灌区的灌排系统 ,极 大地威 胁 了引黄灌 区灌排 工程 的运行 与管理 ,甚至加剧 引黄灌区的生 态环境恶化 。从某 种意义上讲 , 泥沙问题 的处理关 系到引黄灌 区的可持续发展 。 渠道是灌 排系统 的重要部 位 ,其输 水输沙 能力 的强弱 直接 关 系到灌 区能否正常运 行。引 黄灌 区引水过 程 中泥 沙的 多次重 复淤积直接降低了渠道过水 断面面积 ,致使渠道输 水能力下 降。 渠道 输水 能力 的下降会 造成输 沙能力 的调 整 ,尽管 对于某 些特 定情 况下 ,由于输 水能力的下 降导致 输沙能力 的调整较为复 杂 , 但 总体 而言 ,渠道过 流能力 降低必 然导致 输沙率 减少 ,进 而加 剧渠 道的淤积 ,如不及 时进行 清理 ,将 影 响灌排系 统 的正常运 行 。当泥沙在渠 系中大量 淤积并 可能会 给灌排 系统 造成不利 后 果 时 ,渠 系 就 需 要 进 行 人 工 清 淤 工 作 。 由于 清 出 的 淤 沙 绝 大 部 分情况下 沿渠 道两 侧堆放 ,随着泥 沙的不 断积 累,堆 积 的泥沙 越来越 高 ,一方面会 增加 清淤 的工作难 度 ;另一方 面 ,随 风雨 进入渠道 的泥 沙量 也呈逐 年增 多的趋势 。另外 ,由于清 出的泥 沙堆 不可能无 限制 的堆高 ,只能逐 渐侵 占渠道 两侧 的土地 ,其 直接导致 了渠系两旁 土地 的严 重沙化 。引黄灌 区 的清淤堆 沙在 渠道 两侧形成 面积 巨大 的人造 沙漠 ,对 周边 的生态 环境造成 了 定程度 的危 害 。一方 面表 现在降 雨造成 的水沙 流失 ,渠道 两 侧 的堆沙极易遭受 雨水 的侵蚀 ,致 使渠 道重 复性淤 积或是 造成 良田沙化 。如果 大量泥 沙随灌 溉尾 水进入 排水河 道 ,其会加 重 排水河道 的退水退 沙负担 ,尤其是靠近引黄灌 区系 的排水河道。 3 . 引 黄 灌 区 泥 沙 的 处 理 对 策 目前 ,引黄 灌 区 泥 沙 处 理 模 式 有 渠 道 集 中 沉 沙 、远 距 离 输 沙并集 中沉沙 和渠 系清 淤。黄河下 游引 黄灌 区往往采 用在 引水
探究灌区引黄泥沙处理
探究灌区引黄泥沙处理泥沙在引入灌区之后怎样处理已经成为灌区管理的主要课题,其直接影响着灌区的发展与生存。
在处理泥沙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引水防沙工作,有效降低泥沙进入灌区,比如运用沉沙池处理泥沙等,从而保证引入灌区的泥沙是细小颗粒的。
标签:灌区引黄泥沙处理含沙量黄河是山东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现阶段黄河已经是两岸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命脉。
可是在引水过程中必然会引入沙子。
在引黄灌溉快速发展形势下,大型灌区已经开始建立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其中泥沙处理是水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二沉沙池和渠道中清淤泥沙的有效处理是引黄灌区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分析与研究灌区引黄泥沙处理有着深远意义。
1工程概况山东聊城在中央注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背景下,加大了位山引黄灌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此灌区设计的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研究报告已经获取省发改委批复,同时可以依据计划完成实施。
自从位山灌区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一些工程项目老化与退化十分严重。
对此,位山引黄灌区实施了节水工程项目改造,不断改进与完善输水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水损失,对灌区的水沙资源进行优化调度,为日后的引黄灌区发展奠定基础。
2灌区引黄处理现状2.1渠首的泥沙处理现状在灌区的泥沙处理方面而言,如果可以把泥沙阻挡在引水灌区前是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渠首防沙。
可是,现阶段黄河下游的灌区引水都是无坝引水,同时黄河下游中河道水流中存在的泥沙通常为细颗粒的悬移质,而且泥沙在水中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若是在无坝引水的前提下,选择人工环流或是获取表层水的模式降低入渠泥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总引沙量方面而言,渠首防沙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1]。
除此之外,在灌溉的末期进行小流量引水过程中,引入的水含有大量的泥沙就会淤堵在引水口与引水渠。
对此,针对当前状况为了可以确保所有灌区的引水量基础上,一定要避免引水口与引水渠放生淤堵。
簸箕李灌区引黄泥沙防治与利用分析
簸箕李灌区引黄泥沙防治与利用分析摘要: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每年的引水携沙灌溉一直是困扰水利人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防治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治理途径,才能让黄河泥沙,变害为宝,利于人的生活,利于社会的发展。
现就相关研究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引黄;泥沙;灌溉;利用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灌溉面积10.9万hm2,总控制面积3010平方公里,至2011年底,年均引水5亿立方米。
1 泥沙的引用与防治灌区在引水引沙的同时,一直在寻找引水防沙的治理与技术途径,下面是灌区选取较好的几种治沙防沙的方法。
1.1 引水防沙1.1.1 东闸废启,西闸启用,选择合适的取水口簸箕李东引黄闸建于1976年,设计引水流量75m3/s,为3*3米6孔箱式涵洞,设计闸底板高程18.6米(大沽高程下同),由于近十年来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闸前黄河主槽河底高程下降很多,且东闸前黄河主流逐渐南移700多米,东闸逐步脱河,已无能力引用黄河水,于是灌区启用作为补充闸的西引黄闸,西引黄闸建于1989年,设计引水流量50m3/s,为3*3米4孔箱式涵洞,设计闸底板高程16.5米。
1.1.2 选择合适的引水时机一般非汛期含沙量相对较低,而汛期含沙量相对较高。
滨州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进入夏季,雨水充足,灌区一般无须引水。
因此,灌区每年一般能避开沙峰引水,在含沙量大时少引水或不引水,而含沙量小时多引水,这样大大减少了入渠沙量。
1.2 渠首集中沉沙在渠首建立沉沙池是以往引黄灌区处理泥沙的主要措施,其方式包括自流沉沙和扬水沉沙两种。
簸箕李在东、西两座引黄闸的下游,建有东沉沙条渠与西沉沙条渠,由于条件有限,采用以挖代沉的方式来处理泥沙。
灌区每年有60%的泥沙淤积在此,仅有30—40%的泥沙进入田间。
2 泥沙处理与利用簸箕李灌区主要采用渠首集中沉沙、渠系清淤、浑水灌溉和放淤改土来处理与利用引黄泥沙,通过加大引水流量、渠道衬砌与改建,增加渠道挟沙能力,将泥沙远距离输送,通过浑水灌溉分散沉沙,实现泥沙的资源化利用。
引黄泥沙科学治理分析论文
引黄泥沙科学治理分析论文摘要:黄河下游引水灌溉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泥沙的治理问题,必须有所行动,以利于人的生活。
现就相关研究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泥沙;灌溉;防治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灌溉事业自50年代初期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区。
到90年代初,黄河下游豫、鲁两省共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6处,设计灌溉面积305万hm2,总引水能力3363m3/s。
据统计,1958-1990年29年间(1962~1965年停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共引黄河水2333亿m3,平均年引水80.4亿m3。
黄河为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各月平均含沙量见附表),引水必引沙,据系统计算,29年间共引沙38.65亿t,平均年引沙1.33亿t,约占同期黄河来沙量(花园口站)的11.6%。
黄河泥沙的引进不进加大了灌区运行费用,而且治理不好还会引发灌区土壤沙化、排水河道淤积、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灌区的持续发展。
泥沙问题是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泥沙防治利用的主要途径(一)引水防沙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
根据水力学原理并结合黄河实际,取水口位置宜选在弯道凹岸,以利用弯道环流创造较好的引水及防沙条件,引水角多在40°~75°之间。
2、选择合适的引水时机一般非汛期含沙量相对较低,而汛期含沙量相对较高。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引水时机,避开沙峰引水,在含沙量大时少引水或不引水,而含沙量小时多引水,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入渠沙量。
3、防沙工程措施及运用效果在渠首工程布置已定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减少入渠泥沙,特别是相对较粗的底沙进入渠道,根据水流挟沙上小下大的含沙量及粒径垂向分布特点,在许多引水门口设置防沙工程如拦沙潜堰、叠梁闸板、橡胶坝等。
据观测,潜堰的防沙效果可达12%,入渠泥沙的粒径也明显减小,叠梁及橡胶坝的防沙效果达20%左右。
(二)渠首集中沉沙利用沉沙池在渠首是以往引黄灌区处理泥沙的主要措施,其方式包括自流沉沙合扬水沉沙两种。
齐河县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处理措施及建议
由于干支渠淤积严重,尤其是韩刘、豆腐窝 干渠实际引水能力仅为设计引水能力的 50%,引 水流量加大往往会造成渠水漫堤。豆腐窝灌区干 支渠道均为土渠,建筑物和田间工程配套率低, 渠道漏水、跑水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由于灌 区内以提水灌溉为主,支渠以下河道兼有行洪、 排涝和灌溉引水的任务,引黄泥沙的大量淤积,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断面缩小,影响了 河道蓄水和排涝能力。
齐河县各乡镇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境内道 路及社区建设每年需要大量土方,可及时调配灌 区内淤积土方,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当地土地资 源,同时还可以保证灌区持续发展。
引黄泥沙淤积严重造成的风沙片区治理以 治沙改土为中心,坚持旱涝沙碱综合治理,实施 带、网、片、面、点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防护体系的 整体功能。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相结合的方法,以道路和沟渠为网格,使田成方, 灌排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配套。做好沟、渠、田、 林、路、村统一规划,重点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 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增强 防风固沙能力和抵御风旱自然灾害能力,辅以整 地改土,增强土壤肥力和抗蚀能力,积极实施“上 粮下渔”工程,增加经果林建设规模,促进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消除风沙灾害。
李家岸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 100 m3/s,年均 引水 5 亿 m3,由于总干渠设计比降较大,齐河县 境内干支渠衬砌率较高,引黄泥沙多被携带至下 游县市或直接带入农田,泥沙清淤量较小。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1. 引言黄河流经的引黄灌区是中国主要农业区域之一,水资源的短缺和土地的低效利用一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在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执行,引黄灌区的水资源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因此,综合利用这些可持续资源,尤其是水和沙的科学合理利用,是推动引黄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引黄灌区水沙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并从科技、管理、市场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2.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黄河是我国北方的母亲河,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匮乏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今随着国家对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局势在逐渐好转。
2.1.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引黄灌区每年都有庞大的泥沙和大量的农业废弃物需要处理。
如何综合利用这些资源可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可以考虑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将泥沙和废弃物作为肥料和建材使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余的水资源,特别是雨水、废水等,去除污染后再次利用。
这些处理后的水可以作为灌溉水源或者用于农业生产。
2.2. 水资源在灌溉中的利用在引黄灌区的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水都被用于灌溉。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极大地减少水的流失,达到节水和增产的目的。
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是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
3. 沙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引黄灌区,河沙可谓是常见的物质之一,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综合利用河沙资源是引黄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1. 沙资源在建设中的利用河沙在建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水泥混凝土、砖瓦等。
可以考虑将河沙进行分类,筛选出合格的沙子专门用于建设,达到“副产品变为主产品”的效果,提高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河沙的开发利用利用效率。
3.2. 沙资源在农业中的利用河沙在农业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把河沙和农业废弃物混合起来,作为农业肥料。
通过沙子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养分;同时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污染,达到了“废物利用”的双重效果。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及探讨引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主要的黄河水运河道。
由于黄河水的含沙量较高,因此在水的利用方面需要注重水沙的综合利用。
本文将从引黄灌区的水沙资源概况、水沙综合利用的方式与方法、水沙综合利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进行探讨。
一、引黄灌区水沙资源概况引黄灌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区域,还是全国主要的黄河水运河道。
关于水沙的含量,黄河较高,为5-10克每升,但一般处理起来,严格说说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高效治理黄河沙泥的方案,一些干河道在雨季,可能面临洪涝,雾霾等。
所以,水沙的资源升值利用需要增加相应的技术支撑。
二、水沙综合利用的方式与方法1.提高治理效果:针对黄河高含沙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黄河的防沙治沙工作,大力发展抗沙工程,提高治理效果。
2.水土保持:在引黄灌区,可以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治理畜禽养殖,减少人工破坏,保护环境。
3.水沙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水沙综合利用技术,即发展有益矿产资源、进行水土保持并结合农业生产等。
三、水沙综合利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1.优点:水沙综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引黄灌区的水沙资源,同时减轻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压力。
在水土保持方面,可以保障河道年循环灌溉,同时可通过增加降雨时黄河及其干支流流量,有助于水土保持2.问题:当前,黄河治理仍面临河道淤积、河道土壤侵蚀等问题。
同时,黄河水质严重受损,可能影响到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利用水沙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引黄灌区水沙的综合利用是相对比较新的一种灌溉方式,对于提高黄河的防洪供水、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经济效益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其实现还面临诸多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掘资源潜力,加速科技进步,形成较为完美的水沙综合利用体系。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引黄水是指从黄河水系中引入到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是重要的灌溉用水,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泥沙。
泥沙是一种由黄河冲积而来的颗粒状物质,在引黄水中的含量较高,对灌溉设施和农田的影响较大。
因此,对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以便更好的管理和利用。
首先,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受到黄河河流的影响。
黄河河流季节性变化大,每年四月至十月为高水期,其余时间为低水期。
高水期时,黄河的泥沙含量在每升水中可达到200-300克,极值高达500克。
低水期时,泥沙含量减少。
因此,引黄水的泥沙含量与黄河的水位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泥沙的粒径和密度也是引黄水泥沙特性的重要因素。
黄河泥沙主要是细沙和粉砂为主,而较粗的砾石和卵石含量相对较少。
细沙和粉砂对农田的渗透性和土壤质地的改变影响较大。
黄河泥沙的粒径主要集中在0.05-0.5毫米之间,因此泥沙的比重较小,平均值约为1.6。
在灌溉中,泥沙比重较小,容易造成沉积,而粒径较小的泥沙则容易随水流进入灌渠和农田,影响水质和农田土壤质量。
此外,引黄水中泥沙的水化学特性也影响着灌溉的效果。
泥沙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质卫生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
泥沙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如果恰当利用,对农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减少泥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农田的土地资源并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孟斌刘云虎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孟斌刘云虎发布时间:2021-10-07T03:35:52.196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孟斌刘云虎[导读] 黄河里有大量的泥沙。
人们在引黄济水的同时,将大量泥沙引入灌区,不仅造成渠道淤积,而且影响灌溉渠系的功能济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黄河里有大量的泥沙。
人们在引黄济水的同时,将大量泥沙引入灌区,不仅造成渠道淤积,而且影响灌溉渠系的功能。
此外,疏浚渠系后的泥沙给灌区带来了许多危害,如降低河道防洪标准、恶化生态环境等。
尽管泥沙给灌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由于泥沙的双重性质,它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因此,灌区治理泥沙问题,综合利用泥沙至关重要。
关键词:引黄灌溉模式;综合利用;泥沙治理;黄河供水有多种灌溉方式。
系统论述了各种灌溉方式的工程灌溉特点,并从引黄供水形式、灌溉方式、泥沙处理、水沙综合利用等方面综合比较了各种灌溉方式的适用性。
指出供灌模式并存、水沙综合利用、环境治理、防洪节水灌溉是黄河下游供水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引黄灌溉模式的特点与其运用1.重力灌溉,集中沉砂。
引黄灌溉初期,灌区特别是水源区坑洼多、盐碱地多,泥沙淤积条件优越,引水灌溉经济简单。
因此,在黄河下游黄河灌区开发初期,就首次采用了重力灌溉、集中泥沙淤积的灌溉方式,至今仍被许多灌区采用。
黄河高水头、两岸陆坡大的地区(如河南省引黄大部分灌区、山东省引黄上游)应采用自流灌溉。
就灌区配套工程而言,灌溉渠系一般按干、支、斗、农、毛五大标准进行配套,在总支渠入口处设置控制闸,便于灌溉管理。
同时,为保证农田干灌排涝,灌区应配备相应的配套排水系统和退水出水口(排水系统也可按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标准配备)。
但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目前很多灌区都铺设了排灌沟,降低了防涝标准。
2.灌溉区依靠重力流动,为灌溉提水,并集中沉淀沙子。
在引水头小、坡度平缓的黄河灌区,为增大渠道坡度,灌区上游为地上渠道,下游为半地下渠道,多采用自流提水的灌溉方式。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引大灌区工程是指引水工程和大型灌溉工程的简称,是指在干旱地区通过引河道、沟渠、隧洞等方式将外部水源引入灌区,以满足该地区农田灌溉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水资源的不断紧张,引大灌区工程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业产量的重要工程之一。
本文将就引大灌区工程的现状以及运行管理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一、引大灌区工程现状1. 工程规模和布局引大灌区工程的规模庞大,分布广泛。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引水工程有三大源头,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
而大型灌溉工程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干旱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工程布局通常采取集中灌溉和分布灌溉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集约灌溉的需要,又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灌溉区域。
2. 水资源供给和利用情况由于干旱地区缺乏足够的自然水源,引大灌区工程通常采用引江引黄等方式,将外部水资源引入灌区。
工程建成后,可以有效地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但是由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本身有限,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引大灌区工程面临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3. 灌溉设施和设备状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自动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方式逐渐普及。
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灌溉的效率,节约了水资源,还降低了劳动成本,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 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引大灌区工程在发挥农业生产功能的也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可能导致当地水资源的萎缩和土地沙漠化;灌溉排水对地下水、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确保工程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引大灌区工程运行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引大灌区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包括灌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以及工程建设、维护、运营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任,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引黄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工程,通过引黄水将黄河水资源引入到干旱地区,以解决当地缺水问题。
引黄水中所含泥沙对灌区水质和灌溉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引黄水中泥沙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灌区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泥沙的来源与含量引黄水中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本身,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之一,每年运沙量约为13亿吨。
在引黄水的过程中,由于黄河的水土流失严重,水中泥沙含量较高。
引黄水经过渠道输送到灌区时,也会携带河道淤积的泥沙,增加了引黄水中泥沙的含量。
引黄水中的泥沙含量往往较高。
2. 泥沙的颗粒大小和分布引黄水中的泥沙颗粒主要包括沙、粘土、淤泥等。
这些泥沙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对灌区水质和灌溉设施的影响较大。
沙砾颗粒较大,不易悬浮在水中,通常会沉积在渠道底部,对渠道的磨损和淤积影响较大;粘土颗粒较小,容易悬浮在水中,对灌溉设施的堵塞影响较大;淤泥颗粒则介于两者之间,其携带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会对水质和土壤肥力产生影响。
了解引黄水中泥沙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对灌区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3. 泥沙的化学性质引黄水中的泥沙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如有机质、重金属、微生物等。
这些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污染性,对土壤和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机质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重金属则会对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引黄水中泥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有助于保护灌区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 泥沙的运移规律引黄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水流的运动而在水体中发生悬移、沉降和沉积等过程。
这些运移规律对灌区水质和土壤侵蚀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加以关注和研究。
泥沙悬移会使水体变浑浊,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泥沙沉积会导致水道淤积和渠道疏浚,增加了维护成本;泥沙对土壤的侵蚀,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了解引黄水中泥沙的运移规律,对灌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引黄沉沙的处理与应用
引黄沉沙的处理与应用董洪灿1 于文堂2 张卫英3(1 菏泽黄河河务局;2 山东菏泽黄河工程局;3 郓城黄河河务局)文摘: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介绍了引黄工程现状、引黄沉淀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菏泽市在处理和利用引黄沉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关键词:引黄灌溉泥沙处理应用建议黄河下游自50年代开始引黄以来,引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菏泽市为例,目前已拥有引黄涵闸9座,设计引黄流量405m3/s,设计灌溉面积400余万亩,实际灌溉面积近500万亩,全市9县区均用上了黄河水。
引黄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现有水利工程年发挥效益2亿多元。
但是,黄河又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水在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
泥沙淤积灌区的渠系,清淤泥沙占压农田,造成土地沙化,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引黄泥沙问题,找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使沿黄地区在兴利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引黄泥沙对灌区生产和环境的影响1.1 引黄泥沙在灌区内的分布情况据山东省水利厅的资料,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全省引黄泥沙在平面上的分部为沉沙区(含淤改区)占46.2%,各级渠系占38.5%,进入田间占8.8%,下泄排水系统6.5%。
进入90年代以后,菏泽市沿黄洼地的淤改任务已经基本结束,引用的黄河水大多数是用来灌溉农田和作为工业用水的,而引黄水利系统都未设专门的沉沙池,泥沙大部分淤积在渠道和田间,而淤积在各级渠道的泥沙要占总沙量的80%以上。
1.2 灌区内泥沙对环境的影响1.2.1 沉积在沉沙地中的泥沙据统计,自复灌以来,山东省开辟沉沙池69万亩,由于沉积泥沙的颗粒较粗,造成沙化面积34.5万亩左右,虽经初步治理,现在沙化面积仍达12万亩,对池区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
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
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和陶瓷等建筑材料。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量减少。
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沙供应的不足。
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
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
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
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分析引黄水是黄河水系中的一条主要支流,其水质和泥沙特性对灌区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引黄水的泥沙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本文将对灌区引黄水的泥沙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黄水的泥沙来源引黄水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本身和其流域内的支流。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长期以来在其上游地区蚀刻了大量的地表土壤和岩石,形成了丰富的泥沙资源。
在黄河的长期冲刷和扩大过程中,陆地上的泥沙被大量淘刷、携带到黄河里,成为了引黄水中的主要泥沙来源。
黄河流域内的各支流也会带来大量的泥沙,特别是在雨季和冰雪融化期间,泥沙的含量更为丰富。
引黄水中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和其支流,泥沙的含量和特性与泥沙来源地区、河流流域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引黄水的泥沙含量和粒径分布引黄水的泥沙含量和粒径分布是其泥沙特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引黄水进行观测和采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引黄水的泥沙含量取决于季节、水流情况和水位高低。
在黄河上游地区内,山地和岩石丰富的地区降雨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泥沙含量相对较高。
在黄河的下游地区,由于水流平缓,泥沙含量相对较低。
在不同季节、不同水文条件下,引黄水的泥沙含量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泥沙的粒径分布对于水库的沉积、河道的淤积和冲刷、土壤侵蚀等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引黄水的泥沙粒径以粉砂和细砂为主,多呈细颗粒的分布。
引黄水中的泥沙主要成分是石英砂岩、页岩、花岗岩等岩石的颗粒碎屑。
还有一些有机质、微生物、矿物质等成分存在。
这些成分在引黄水的泥沙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但泥沙中的颗粒碎屑占主导地位。
泥沙成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土壤肥力、水质和生态环境,对于农田土壤的侵蚀、河道的淤积、水库的沉积等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
引黄水的泥沙在水体中的悬浮、沉积和输移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流速、水位、河道坡度、河道横断面形状、离心力和粘聚力等。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
浅析引大灌区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措施引大灌区工程是指引黄河水资源进行灌溉的区域,是中国黄河流域重要的灌溉工程之一。
引大灌区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黄河流域干旱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引大灌区工程的现状和运行管理措施进行浅析。
一、引大灌区工程的现状1. 工程规模引大灌区工程总计划灌溉面积约为3500万亩,是黄河流域规模较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覆盖的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其中以山西省的灌溉规模最大。
2. 工程设施引大灌区工程主要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灌溉设施。
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黄河,通过引水渠道和泵站将水资源输送到灌溉区域,再通过灌溉渠道将水资源引入田间地头进行农田灌溉。
3. 灌溉效果引大灌区工程建设后,对当地农田灌溉效果显著。
在灌溉前,当地农田干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下。
而随着引大灌区工程的实施,农田灌溉水源得到保障,农作物长势良好,产量得到提高,农民收益明显增加。
4. 管理现状引大灌区工程的运行管理由相关地方政府和灌区管理局负责。
这些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灌溉水资源的调度、维护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解决灌溉过程中的问题等。
二、引大灌区工程运行管理措施1. 水资源调度引大灌区工程需要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
灌区管理局需要根据当地农田的实际需水量和黄河水资源的供给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水资源的调度,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源。
引大灌区工程的灌溉设施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于农田灌溉至关重要。
灌区管理局需要加强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设施运行情况,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确保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灌溉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引大灌区工程的管理机构需要关注最新的灌溉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引进新技术,进行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5. 灌溉用水监测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灌溉水资源,灌区管理局需要对灌溉用水进行实时监测和统计,了解每片农田的实际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用水不合理、浪费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
分析
【摘要】引黄工程对灌区的经济农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黄河水中带来的大量泥沙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本文对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阐述了黄河泥沙在农业、能源和建筑方面的利用。
笔者认为在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中,应该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以黄养黄,以沙养沙”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泥沙利用
从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工建设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黄河中下游水中泥沙含量很高,当地在引水的同时把大量的泥沙也引到了灌区中,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
因此,如何将引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为影响灌区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案
引黄灌区在泥沙的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泥沙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单一的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达到少引、少淤的目的。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主要工作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渠首入沙和渠间淤沙。
1.1 渠首防沙
1)合理的引水口选择:对于合理的引入口选择,弯道凹岸水深最深、
水流速度最大、弯道横比降最大的断面处是引水口的最佳选择[1-3],弯道强环流能大大减少入渠的泥沙[4]。
2)引水口防沙措施:采用防沙闸、拦沙潜堰、拦沙坎、导沙坎、悬板分层、活动叠梁和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等引水口防沙措施[5],可有效减少入闸泥沙量,减少渠道淤积。
3)沉沙池沉沙:黄河下游多数采用在靠近渠首位置设置沉沙池,使部分粒径较大的泥沙在泥沙池中淤积下来。
沉沙池多建于低洼地和土质差的地方。
该方案有施工简单,用工少,土建费用低等优点。
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沉沙池按照平面布置分主要有直线形、曲线形、条渠形和混合形等。
沉沙池多采用以新代旧和以挖待沉两种方式运行[6]。
4)排沙漏斗排沙:主要由溢流侧堰、进水涵洞、进水闸、圆形漏斗室、水平悬板、排沙廊道等建筑物组成[7],是利用立轴型螺旋流排沙完成水沙分离,可排除推移质粗颗粒和悬移质细颗粒两种类型泥沙,且结构简单、排沙耗水量少等优点[8],其综合性能优于条渠和复合型厢形沉沙池等排沙设施。
1.2 渠道的减淤处理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渠道减淤技术主要有:(1)通过选用可靠的设计参数,进行合理的渠道设计,使用渠道、渡槽、涵管等多种输水输沙工程形式,改善输水输沙线路,避免发生渠道淤堵;(2)利用水沙调度,集中大水量对渠道进行冲洗;(3)人工除淤或利用挖泥船等机械措施进行辅助清淤;(4)通过对现有渠道进行工程改造,包括加高进口段
渠底、渠道衬砌、调整纵横断面形态等,提高输水输沙能力[9]。
2 泥沙的利用对策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黄河水中多泥沙的现状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在减少泥沙进入渠道的同时,如何将清淤的泥沙有效的加以利用,才是保证引黄灌溉工程最大程度造福灌区人民的根本。
2.1 农业利用
黄河细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肥料,杂志网这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在灌溉时利用浑水将细沙输入田间,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改造盐碱地十分有利。
黄河流域引洪淤灌就是泥沙资源农业利用的途径之一[9-11]。
引洪淤灌的主要形式淤灌结合种稻,从而改良利用低洼盐碱地。
如小开河引黄灌区,经过几次大规模淤改措施,原本无法耕种的大面积背河洼地、盐碱地和贫瘠的土地变为棉花的生产基地,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2]。
2.2 建筑材料利用
长期以来,为实现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13-15],科研人员对黄河泥沙的资源情况,物理、化学和工艺等性能,以及工业应用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研究[16],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如黄河抢险用大块石、墙体砖、空心砖、内燃烧结砖、蒸养砖、免蒸免烧砖,黄河淤泥黑陶、彩陶制品、多孔材料,黄河泥沙保温隔热材料的研究及黄河沙在日用陶瓷及玻璃工业中的应用等[17-18]。
据分析,淤沙含SiO2约70%左右,制成的灰砂砖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均能符合部颁标准[13]。
水泥属钙质胶凝材料,但是随着石灰石质原材料的减少或消失,
硅质胶凝材料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黄河泥沙属于硅铝资源,能制备多种材料,可以成为我国新型、稳定的矿产资源。
同时,高附加值材料的制备也将促进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19]。
如果把适宜的黄河泥沙进行胶凝化[20],把其转化为胶凝材料,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硅酸盐水泥的唯一替代品,黄河泥沙的利用前景会非常广阔[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用土。
采用黄河泥沙资源作为建筑、市政建设用材料,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变废为宝,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总之,该黄河泥沙利用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黄河水少沙多的局面,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2.3 修复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藏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形成地面沉降带,造成裂缝、崩塌、沉降等地面变形,矿区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如果引用黄河泥沙对适宜的塌陷区进行填充,恢复塌陷区原有地貌,应当是一种值得认真考虑的治理途径。
这样,既可以保障能源开发的顺利实施,又可以造地复耕,恢复土地使用功能,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和诱发其他次生灾害,保障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同时也可减少泥沙在河道中的淤积。
3 存在问题
目前,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很多,并且也在实际的应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仍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对
泥沙的处理多是政府的单一行为,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考虑;部分地区资金链不完整,后续的处理完善工作难以开展;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已建沉沙池运行过程中,沉沙池很快淤满,池内泥沙固结,造成了冲洗的困难,增加了冲洗费用,达不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由于没有对泥沙利用的有效方案和统一规划,堆积的泥沙引发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堆积在输水渠或沉沙池的清淤弃土,形成堆沙高地,不仅占用了耕地,使土地沙化,而且造成部分地块不能保收,甚至形成沙尘天气,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