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实验分析,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个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设计,包括实验目标设定、实验方案制定和实验评估方法等。

一、实验目标设定在设计实验教学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实验目标。

实验目标应与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相一致,旨在达到学生在特定实验中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实验目标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验技巧的培养;能力性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明确的实验目标,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导。

二、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决定了实验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内容: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主题,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复杂和冗长,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

2. 实验步骤:具体规定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实验的进行顺序和每个步骤的要求。

步骤应尽量简洁明了,并给出必要的安全提示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器材和材料准备:明确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清单,并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保存和使用状态。

同时,对于特殊的器材和材料,要做好提前准备和检查工作,以避免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实验结果分析。

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将实验数据整理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三、实验评估方法实验教学的评估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验结果的综合评价。

为了科学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合理选择评估方法。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结果及结论等。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动物也是如此。

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

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

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氯气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可通过电解盐水制取,电解时阴极反应产生氢气,阳极反应产生氯气。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氯化钠溶液2.导电池(含两个电极)3.酸性氯化钾溶液4.滴管5.橡皮注射器6.试管7.吸管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导电池放在实验台上,并将两个电极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注意阴阳极的正确连接。

2.将导电池的正极连接至阳极端,负极连接至阴极端。

3.打开导电池电源,调节电流强度为适当值。

4.开启导电池电源后,观察电解池中的变化,在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则无气泡产生。

5.用滴管取一滴酸性氯化钾溶液,滴于气泡之上,观察气泡颜色变化。

6.用橡皮注射器吸取气泡,将其转移到试管内,用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试管内气泡的变化。

7.在试管开口处,用吸管吸取气体,将一小部分气体脱离实验装置。

8.关闭导电池电源,结束实验。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禁直接吸入氯气,以免发生危险。

2.操作时需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

3.操作导电池时要注意正确连接,禁止误接触电源。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可以观察到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端则无气泡产生。

当滴加酸性氯化钾溶液时,气泡会变为橙黄色,这是因为沙氏反应(4OH¯→O2 + 2H2O + 4e¯)的产物氧气(O2)与酸性氯化钾溶液中的氯化钾(KCl)反应生成臭氧。

将气泡吸入试管中后加入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到试管内气泡的变化,可以发现气泡的体积在饱和盐溶液中有所减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学生对氯气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氯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八、实验延伸1.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氯气和其他物质的反应,探究氯气的应用领域。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5篇)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5篇)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5篇)《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__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

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

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小女孩品质的可贵和团结合作的重要。

这篇__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设计多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思考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读题质疑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

读着听着,你脑子里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检查自学情况,理解“如实、不假思索”的意思。

3、指名读文,评议正音。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1、再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

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⑴什么人在做实验?⑵又是怎么做的呢?⑶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四、写字指导1、将部分生字进行归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发现:绳、险、俩、堵左窄右宽。

瓶、顺左右同宽。

2、范写:瓶、系、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即时评价。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内容】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第一课时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次实验。

2、请上三位学生,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实验结果:(三位学生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

)4、同样的实验,课文小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

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教育家做了──个怎样的实验。

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系()着绳子不假()思索2、理解词语: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顺利: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

3、说说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当你面临意外危险时刻时的心理测试实验。

)四、再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指导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这次实验是具体怎样进行。

2、从课文中画出写实验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一自然段1、这次实验的结果是获得了成功。

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2、从全文中找相关语句,分析体会:⑴一位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垃圾分类与回收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实验设计旨在通过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实践中。

二、实验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 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方法。

- 了解不同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 增强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准备阶段(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

(2)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包括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回收处理流程等。

(3)活动策划:每组讨论并制定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流程、所需物资等。

2. 实验实施阶段(1)社区宣传: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等。

(2)实地考察:各组在社区内选取不同地点进行垃圾分类实地考察,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3)分类实践: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将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4)回收处理:各组将分类后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了解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3. 实验总结阶段(1)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包括活动照片、视频、宣传资料等。

(2)心得体会:各组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活动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实验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此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材料的选取原则,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演示一个“神奇的水滴”实验,让学生猜测实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实验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该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实验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 理解实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以“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实验准备1. 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2.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明确分工。

3. 分配任务:- 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如:水的沸腾、盐水的凝固、气体的溶解等。

- 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实验环节,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1. 实验指导:-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 小组合作:- 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1. 数据整理:-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2. 讨论交流:-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

3. 评价反馈:- 教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学生自评和互评,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合作是否默契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1. 引言
•介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解释实验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系统解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如:启发性、趣味性、安全性等。

3. 实验教学设计步骤
3.1 确定实验主题和目标
•提供选择实验主题和明确实验目标的方法指导。

3.2 制定实验内容和流程
•所选主题下,列出一系列适合小学生实施的具体实验方案。

3.3 提供所需材料和设备清单
•列出执行每个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清单,以帮助老师和家长做好准备。

3.4 组织教师示范展示或讲解
•强调在进行实验前给予孩子们示范或讲解,以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

3.5 分组组织小组合作探索
•提倡分组合作方式进行实验,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6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明确学生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并指导他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结果。

3.7 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经验
•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解释,同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经验。

4. 实例分享
•提供一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分享,以启发更多教师的创新思维。

5. 总结
•概括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效果。

•强调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重视并积极推进此类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满足2500字左右的要求。

当然,在填充具体内容时还可以加入更多细节、案例或者针对具体年级和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他们对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的步骤。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实验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3.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安全防护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一个神奇的魔法瓶,让学生猜测其中的秘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呈现实验操作的步骤。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教案生物实验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实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实验教案篇1目的要求: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

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制备方法,掌握常见胶体制备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物质状态,其特点是溶质颗粒的尺寸介于纳米和微米之间,以及胶体液体或固体溶介。

胶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溶剂置换法、凝聚法、胶凝法等。

本实验以溶剂置换法为例进行探究,其中溶剂置换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逐渐置换为胶体液体,从而实现胶体的制备。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容量瓶、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显微镜、玻璃棒等。

试剂:明胶、甲醛、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明胶溶液:在容量瓶中取适量去离子水,加入适量明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得到明胶溶液。

2. 加入甲醛:将得到的明胶溶液倒入恒温水浴的烧杯中,同时加入少量甲醛。

3. 搅拌反应: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调整搅拌速度,保持恒定搅拌。

同时,将恒温水浴加热至60℃左右。

4. 观察记录:观察明胶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包括颜色、透明度等变化。

5. 降温洗涤:将反应完成的明胶胶体置于恒温水浴中冷却,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去除甲醛及其他杂质。

6. 显微镜观察:取适量洗涤后的明胶胶体,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进行观察,观察其颗粒形状以及粒径大小。

7. 包装保存:将洗涤后的明胶胶体转移到密封容器中保存。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需细心,遵守实验规程和实验室安全操作准则。

2. 注意甲醛的有毒性,操作时需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

3. 恒温水浴加热时需保持水温的稳定性。

4. 洗涤时需注意保存胶体颗粒完整。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所述进行操作后,观察到明胶颗粒在甲醛溶液中发生明显变化,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乳白色,透明度降低。

经过降温洗涤后,观察到明胶胶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均匀,颗粒呈乳白色,具有一定的胶体性质。

本实验使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胶体,该方法简单易行,对于制备胶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探究活动
02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和验证猜想,培养科
学探究能力。
探究成果
03
鼓励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以报告、论文或展示等形式呈现出
来,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
04
实验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1 2 3
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实验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 目标。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兴趣、能力和背景差异较大,实验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 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
实验教学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实验教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 ,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智能化辅助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为实验教学提供智能化辅助,提 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
01
项目选题
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项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成 果要求。
项目实施
02
03
项目总结
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分工合 作、实施项目并监控进度和质量 。
组织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 和反思,提炼经验教训和改进方 向。
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
探究主题
01
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
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02
监督学生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学生的操作规
范和安全。
0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实验原理和结果。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的创造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

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

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

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一、倡导自由与开放式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的确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

实验教案(共5篇)

实验教案(共5篇)

实验教案(共5篇)第一篇:实验教案【实验课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

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课题】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实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 0.73m、10°角倾角)一个。

【实验步骤】:1.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

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

萃取实验教学设计

萃取实验教学设计

萃取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水蒸气萃取的原理及应用;2.学习水蒸气萃取的实验操作技巧;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4.培养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水蒸气萃取是一种利用水蒸气与待萃取物质之间的物理吸收作用进行分离的方法。

水蒸气能够通过物质的微孔或孔隙,与被分离物质之间发生物理吸附,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实验器材:水浴锅、三口瓶、冷凝宇、萃取瓶、蒸馏装置等;2.实验试剂:薄荷叶片、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将所需器材清洗干净;b.准备薄荷叶片,洗净;c.准备蒸馏水。

2.实验操作:a.取一只三口瓶,放入薄荷叶片;b.加入适量蒸馏水,大约盖过薄荷叶片的高度;c.取一只冷凝宇,将其与三口瓶相连接;d.将冷凝宇与水浴锅相连接,并开启水浴锅加热;e.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a.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薄荷叶片中的活性成分的萃取率;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2.加热时,要注意控制水浴锅的温度,避免过热;3.实验数据要记录准确,避免记录错误;4.实验结束后,要清洗干净器材,并归还到原处。

七、实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该实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水蒸气萃取的原理及应用,并掌握水蒸气萃取实验的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通过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

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

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