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第二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国共合作第二次:开辟新局面,促进和谐稳定

国共合作第二次:开辟新局面,促进和谐稳定在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经为了战胜外敌而展开了历时8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矛盾和分歧,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再次陷入了内战状态。
中国的混乱局面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困难。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的期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的目标,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中国国民党也逐渐意识到,只有打破内部的固有思维,审慎对待对方的利益和要求,才能赢得和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达成了《双十协定》。
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启,国共两党重新实现政治互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和平与稳定发展。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各自肩负着不同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深入贫困落后地区,发动群众,实施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加强了地方建设,推进了民主改革。
中国国民党则致力于控制局势,发展国民经济,确保政府权威,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
两党在各自负责的领域中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全国和平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中,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坚决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势力。
反动分子组织了一系列的叛乱,试图拉拢国共合作,实现其反动目的。
然而,国共两党完全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打击了反动分子,维护了国家稳定,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国共两党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中国国民党秉持发展经济的理念,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外资源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当时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加速了国家的工农业发展。
通过两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建设成果。
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如何

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如何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此事件促使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入侵。
然而,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复杂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合作情况、合作的内外因素以及合作的成果展开论述。
一、初期合作:九一八至华北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在外敌压迫下迫于形势选择了合作,开始共同抗击侵略者。
在这一阶段,两党共同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通过军事斗争实现了一定的抵抗成果。
此外,国共两党还通过共同的宣传活动和组织形成了紧密的合作氛围,共同极力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然而,初期合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国共两党之间的历史渊源较深,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分歧仍然存在,因此,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意见不一致和磨合问题。
此外,国共两党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差异,形成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华北事变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行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1935年,两党在华北事变中进行了共同抵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促使两党在政治上达成共识,共同决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标,全面合作对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党在西安事变后达成了《西安事变救国宣言》,确认了国共两党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此外,两党还通过加强党内的纪律和组织建设,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为日后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在实际行动中,两党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在合作的具体方式、战略方针等方面有时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此外,外部因素如日本的压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也对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和合作关系。
1945年,两党达成协议,共同推动中国内战中的政治和军事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3.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
• 1932年8至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召开 ,这次会议向中共提出了要在反帝斗争中“广泛而 彻底地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的建议。 • 1935年8月20日,共产国际七大通过了《法西斯 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 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决议,指出:“在殖民 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建 立人民反帝阵线。在中国,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人民反帝运动。”
• 12月初,陈立夫派代表张冲,由南京经西安、延 安,到瓦窑堡与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与毛泽东、 周恩来会晤之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潘汉年到 南京与陈立夫会晤。 • 陈立夫代表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原则作为谈判基 础: • l、遵奉三民主义 • 2、服从蒋委员长指挥 • 3、红军改编为国军 • 4、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
• 为了进一步逼蒋抗日,在西安事变期间, 周恩来在与南京代表和蒋介石本人接触中 ,正式表示:只要蒋介石抗日,共产党就拥 护他为全国领袖;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 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6.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感情上涨, 促成了对日政策的转变
• 《何梅协定》签订时,他写道“呜呼,国 势至此,何以为人?凡有血气之伦,黄帝子 孙,其将何以雪此奇耻?若不图自立,复 何颜立于天地之间!志之,志之。”
吉 鸿 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 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 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搏斗,这 便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 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 潮。
西安事变
张学良将军
杨虎城将军
• “我们这次举动,无疑的,对于
国家的秩序或有相当的影响,但 权衡轻重,为了拯救国家的危机 ,是不得不如此,这样作,对于 国家终于是有好处的! • “这次事件实关系我们国家民族 兴亡,务望诸位集中全力格外努 力任事!都要下最大决心,献身 国家民族!我真不信我们中国不 能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羁绊!我 们要承认过去的错误,我们绝不 一错再错!诸位同志!中华民族 终有自由解放的一天!”
国共合作第二次:全面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共识

国共合作第二次:全面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共识国共合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推翻外来侵略者,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主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展开的,目的是为了打赢抗日战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全面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共识是国共双方推进合作的关键。
因此,本文将从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国共合作达到更加卓越的成果。
一、政治交流国共双方开展常态化高层互访,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和战略协同。
双方通过对话,时刻掌握各自政策行动的第一手信息。
双方需要制定战略性合作规划,确定共同愿景、目标和路线,以实现共同合作、共济发展。
加强政治交流,必须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
目前,虽然高速铁路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国内的地面运输还是有很大的短板。
因此,双方可考虑加强海陆空三方面的交通运输设施,进一步提高通讯网络和交通设施的普及和覆盖面,以便快速交流和协调合作。
二、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国共合作的重头戏,其核心是扩大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国共两党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区域经济、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重要领域的合作,以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加强金融、财政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将是两党经济合作中一个重要的纽带。
通过不断创新,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示范,便于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公司融资。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国共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交流要不断加强。
双方可通过举办艺术节、音乐会、文化讲座,加强形式多样、内容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提升两党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此外,还要加强两岸文化、文化产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创造更多的文化知识产权。
对于普通民众,鼓励两岸民间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两岸人文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国共合作第二次,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必须要全面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共识,实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敌对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许多特点。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仅仅是以抗日为目标的联盟,两党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仅仅是抗日而没有两党公认的合作的共同纲领和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两党的武装联盟。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一方面开辟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共两党的武装联盟是两个敌对阶级间的联盟,因此,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而且以局部的武装冲突表现出来。
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斗争原则,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存和发展了革命阵地。
第三、中共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各个革命阶级同本来是阶级敌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因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
这种联盟之所以能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表现出的两面性决定的。
因此,也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它不仅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且还表现为激烈的军事斗争。
由于我党制定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才粉碎了蒋介石从各方面的进攻,坚持了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1.简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2.历史背景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总结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

总结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特定历史时期达成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历经了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另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
两次合作都是为了实现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目标,总结出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首先,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放下了过去的争端,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一方面加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为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面对内部外部的各种挑战。
这种团结不仅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国共合作的成功经验。
其次,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国共合作的基石。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始终坚持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制定了抗日战争的具体策略和战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共两党也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了从经济的自力更生到国防的自主自强。
这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确保了国共合作能够真正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利益。
总之,两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的总结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国共合作的关键。
这两次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国共两党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两党领袖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并通过军队的统一部署和优化治理,最终形成了“进京赶考”,实现了和平解放和政权的和平移交。
但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合作短暂而艰辛,结局令人遗憾。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国共两党逐渐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最终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惟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今天,国共两党同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共两党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在面对当下压力与挑战,发挥两党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寄予厚望的目标。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共两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和主攻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构建起多元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国共两党作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参与和协力,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一重要性,两党之间的合作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就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
其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在当下种种挑战的背景下有所了解。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压力,其中包括:全球贸易环境的动荡与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与决策之间的关联性极为复杂,需要政党之间的合作共赢来应对。
另外,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还在于两党在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当前,两党对于很多关键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例如治理体系、权力监督、经济创新等。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既联合又斗争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 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 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必 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 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记联合抗日的大目标。 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中国共产 党对顽固派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 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 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
1937年8月,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摄于南京黄宅庭院。 (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 群)
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 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呾抗日根 据地﹐幵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针对国民党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 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斱针﹐执行 “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不顽固派的 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 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呾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 ﹐巩固呾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 呾平解决,使国共两党间长达10年之丽的内战基本上停 下来,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 1937年2月9日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先后在西安、杭 州、庐山呾南京等地丼行了6次谈判。经过7个多月的反 复商谈,国民党终亍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幵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 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 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
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
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
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
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
第五章第二次国共合作

台儿庄会战
1938年3月24日,日 军濑谷支队向台儿 庄猛攻,经过数日 拉锯战,中国军队 将突入台儿庄之敌 包围。4月7日,基 本歼灭台儿庄的日 军。这是中国军队 取得的一次重大胜 利,沉重打击了日 本侵略者的凶焰,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 抗战精神。
广州失守
1938年10月12日,日军 在大亚湾登陆,开始向 广州进行攻击,未遇到 中国守军的有力阻击。 10月21日占领广州。
淞沪会战
淞沪战役中,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淞 沪 会 战 图
从七七事变到八· 一三事变,是中国由局部抗战 到全国性抗战的过渡。7月8日中共中央就发出 通电,号召进行全民族的抗战。7月17日蒋代 表国民党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立了准备抗 战的方针。 日军进攻上海后,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推动下, 南京国民政府在8.月14日发表了《自卫抗战声 明书》,宣告:‚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 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 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 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 明国民党政府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终于走上了 决心抗战的道路。从此,也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时期。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过程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 军改编的命令,将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设立总指挥部。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延搁已 久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又发表庐山谈话,公开承认中共 的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的合作。这样,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建立。
武汉会战
日军在占领徐州后,决定进攻中原,夺取武汉,并以 武汉为据点,进一步扫荡西南各省,最后迫使蒋介石 政府投降。为阻止日军西进,蒋想出一个‚绝招‛, 决定炸开黄河大堤,企图以黄河之水阻挡敌人前进, 挽救其失败。1938年6月9第一战区部队在郑州北面的 花园口炸开黄河堤坝,河水一泄千里,虽增加了日军 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困难,一些弹药库受损,但对总的 战局毫无影响,可对中国百姓来说,却是祸从天降。 为占领武汉,日军先后出动了35万人,并有海、空军 配合(120多艘舰艇,约300架飞机),而国民党更组 织百万大军(主要是第五战区李宗仁的部队和第九战 区陈诚的部队,还有第一、二战区的部分兵力,共47 个军,120余个师,约200架作战飞机,30余艘舰艇) 来保卫武汉。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10万,国军加倍 (一说阵亡14万左右)(日方称国军伤亡15万,日军 2.1万)。
国共第二次合作内容

国共第二次合作内容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的背景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抵抗日本侵略。
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武汉举行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共同制定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宣布国共两党将共同抗日,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正式开始。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工作,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后勤支援。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了大量的抗日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建立了广大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还进行了政治合作和军事合作,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抗日作战计划,共同指挥了一系列的抗日战役,有效地配合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抗日战争胜利。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结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但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这次合作充分证明了,只有国共两党团结一致,才能有效抵抗外敌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总之,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国共两党在这次合作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次合作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中国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展开的合作与斗争的历史阶段。
国共两党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曾经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本文将对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0年后,中国国民党也于1923年成立。
然而,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认识到彼此的互补性,并开始进行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共联盟成立。
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元首的统一政权。
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并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军阀的反对和内外交困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7年被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行动所摧毁。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于日本侵略引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战争,国民党则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组建。
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失败原因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败原因。
1. 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共合作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党派对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然而,国共两党对于共产主义和国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合作中的摩擦。
2. 内外压力的影响国共两党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共合作面临着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这使得两党很难找到持续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 further further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3. 地区利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实施合作时,由于地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困难。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战略部署和组织机制

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战略部署和组织机制自清朝灭亡后,中国就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战乱时期。
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时的中国国内仍然存在大量的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广泛的支持和合作。
因此,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经展开过一次短暂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合作最终失败。
而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这次合作即为国共合作第二次。
本文将从战略部署和组织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共合作第二次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战略部署国共合作第二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面的合作,涉及针对内部和外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下将详细说明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战略部署。
1.政治战略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政治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同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加强党内建设,提高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思想水平;三是进行政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抗日意识和爱国热情。
共同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是国共合作的首要任务。
在这方面,两党共同推行抗战方针,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军队和武装力量,动员全社会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同时,两党还要以合作共赢的姿态,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共同抵御各种政治阴谋和敌对势力对合作的破坏。
加强党内建设,是提高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两党应加强党员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素质,推进行政领导和党的领导相互配合,确保党的思想路线的纯正性和正确性。
进行政治教育和宣传是麻烦的工作,这方面的开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反腐败斗争,切实打击那些搞腐败和损害社会正义的人员和事物,引导社会风气向正向发展;二是推动社会职能部门的改革,改善社会管理,提高民生福利水平;三是弘扬正义、民主、平等、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经济战略发动全面抗战,必须依靠发展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保障战争的顺利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937年2月10日中 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 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 国; 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 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提出四项保证:
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 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 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 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 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 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 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 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 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 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瓦窑堡会议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 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 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 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
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 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 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 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 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 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 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革 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 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 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 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 秦邦宪(博古)、叶剑英、 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 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 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 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 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 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 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 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 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向北 平西南的卢沟桥 发动进攻,制造 了震惊中外的七 七事变。七七事 变的第二天,中 共中央发布通电 号召全中国军民 团结起来,抵抗 日本的侵略。
。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
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 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 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 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 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 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
。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
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 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 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 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 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
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 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 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 体、名流学者、政治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 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