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
让城市回归自然 让人类回归自然——论城市绿化设计的艺术表达
城 市 绿 化 是 城 市 生 态 建 设 不 可 或 缺 的一 个 环 节 ,据 专 家 预
致 可分为三类 :自然绿色屋顶 、半人工绿 色屋顶 和人工绿 色屋
顶 , 中 半 人 丁绿 色 屋 顶 其经 济 适 用 而 被 采用 较 多 。 其 在 屋顶 花 园 的整 体 设 计 巾 ,单 纯 的 美 观性 和适 用 性 是 远 远
的意境在绿化艺术 中的作用可谓相辅相成 。轻 盈飘逸的柳条给 人柔韧之感 , 挺拔耸立 的水杉则象 征着 正直刚毅 , 不同的植物对 于气势与意境 的营造起到不同的作用 。
7合 .
中国的园林艺 术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一朵奇 葩 ,在世界艺术 舞台上 占有重要位置 。其艺术特点在于擅用 自然 山水 、 植物 、 人 工造境与建筑 相结 合 , 营造出诗情 画意 , 富有情趣 、 情景交 融的
绿 化 设 计 既 是 一 门科 学 , 是 一 门 艺 术 , 独 特 性 恰 好 可 以 又 其
配、 组合 , 以达到最佳 的装饰 效果 , 把植物最 优美多姿 的形 态呈
现 在人 们 面前 。
2 色 .
平衡人们对于艺术追求与生态保护 的意愿 ,为更好的解决人 一 建筑 一环 境之 间的协 调问题开辟 了一条更加 科学有效 的道路 。 为 了更好的发挥绿化设计的功效 ,我们应该 吸取传 统技艺之精 髓, 使之与现代 科技相结 合 , 断地创新 与发展 , 不 使绿化设计 成 为连结 自然与城市的桥梁 ,同时满足现代都市 人的心里与生理 的双重需 求。让城市回归 自然 , 让人类 回归 自然 , 现代 人的梦 是 想, 也是绿化设计得 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 。
人与建筑 、 自然之 间的关系 , 美化环境 的效果。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人、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全面思考和体验的总结。
它不仅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和规划理念,还融入了哲学、文化、艺术和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元素。
如今,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中,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中国人居环境学说认为,建筑物和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并且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对话,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构造,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一理念在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寻找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人的尊严和社会关系的平衡。
传统中国人居环境学说强调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注重个体和整体的和谐发展。
这一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孤立等,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提醒我们要让人和社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注重人的尊严和社会关系的平衡,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倡导审美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中国人居环境学说将建筑和城市规划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注重审美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和标准化,缺乏独特性和文化的味道。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提醒我们要在现代设计中注重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通过创新和融合传统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个性的城市和建筑环境。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案例
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案例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南京的居住环境逐渐面临各种挑战。
为了改善南京的居住环境,南京市政府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通过改造老旧社区、提升居住品质、改善交通配套设施等措施,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以下是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的十个案例:1. 仙林新城:位于南京东郊的仙林新城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区、商业中心、科技园区等,仙林新城成功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南京的整体居住环境。
2. 石头城小区改造: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石头城小区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
通过拆除老旧房屋,建设新型住宅楼和配套设施,石头城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3. 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南京市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南京市政府重点保护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通过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文化活动等措施,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留了南京的历史记忆,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文化环境。
4. 江东新城:位于南京市江东新区的江东新城是南京市政府打造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建设高品质住宅、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江东新城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江东地区的居住环境。
5. 雨花台区生态城:南京市雨花台区生态城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
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公园、绿道系统等,雨花台区生态城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6. 高淳区农村改造项目:南京市高淳区农村改造项目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农村发展项目。
通过改造农村住房、提升基础设施等,高淳区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7. 江北新区城市更新:南京市江北新区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
通过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商业中心、科技园区等,江北新区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江北地区的居住环境。
8. 栖霞区科技城:南京市栖霞区科技城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区。
论人居环境的简约回归
灵能够寻得短暂 的澄澈平静与休憩 的空 间 ,简约 ” “ 已蔚成 一种理 必然产 物。那些 高耸 的尖塔 、 拱肋 结构 、 彩色玻 璃恰恰 适应 了那 所 当然无可取代 的人居环境风格 主流。清晰 明了的布局 , 助利 个 时代宗教活动所需要 的理念 ( 借 见图 1 。 )
落 的线条和通透 的百分百 的穿透力 , 展现 于眼前的是简 洁而不落 俗套的场景 。开放 的空 间 , 受着 阳光空气 。超越地 界 , 享 由内及
中图 分 类 号 : -5 TU 8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在历史 的每一个 阶段 , 在各种 文 明或者 文化 的高峰期 , 类 代 的烙 印。每一个设 计 师都 在以各 自不 同 的表 达方 式寻 找 同样 人 精髓及本质 。 都 试图 使 自己从 多余和 繁琐 中解 脱 出来 。在 建筑 、 艺术 、 音乐 甚 的东 西 : 至技术 中都看到了这种 现象 。从 这些 繁琐 中解脱 出来就 是一个 从 时代要求 的角度来 看 , 可能设想在把人作 为商品交易 的 不 成熟 的过程 。伟 大的意大利画家弗 拉 ・ 安吉 利科 ( r n ec ) FaA glo 曾 时代里能够产生 出民 主、 等 的设计思 想 ; i 平 也不 可能设 想 在古典
维普资讯
第3 3卷 第 1 3期
・
3 ・ 4
2 00 7年 5月
山 西 建 筑
S ANXJ ARCH I H TECI ' URE
VoI3 . 3 NO. 3 1 Ma 2 7 y. 00
文章编号 :0 96 2 (0 7 1 0 40 10 —8 5 2 0 )30 3 —2
外, 室内外互 相引用 , 视野 之 内尽 在我胸 , 任思 绪飞驰 , 任豪 情恣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回归和创新的开题报告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回归和创新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人居环境逐渐被遗忘,城市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高楼大厦密集、交通拥挤、绿化率低等。
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而易见,不仅影响城市的景观和空气质量,也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因此,回归和创新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和应用,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传统人居环境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传统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和评价回归和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成功案例,并提出建议,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达成以下目标:1.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历史和特点。
2.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传统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和评价回归和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成功案例,并提出建议,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4.结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回归和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五、论文框架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2.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历史与特点2.1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起源和发展2.2 传统人居环境的特点和价值3.传统人居环境的现状与需求3.1 传统人居环境的现状3.2 传统人居环境的需求4.回归传统人居环境的尝试与实践4.1 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和传承4.2 传统人居环境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5.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思考与探索5.1 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概念和意义5.2 创新传统人居环境的思路和方法6.总结与展望6.1 研究成果总结6.2 研究展望和建议参考文献。
宜居 现代人居的发展与回归
气体 就会 聚 集在 室 内 .对 人体 健 康造 成影 响 ,从而 引发 各 种疾病 。新风系统就好 像是房 间的肺 .它通过一 天2 / 时不 4J  ̄ 间断 的空气 置换 ,将 室 内 的污浊 空气 不停 排 出 ,将室外 的
记 者 : 曾有 人 指 出 , 宜居 是 现 代人 居 的 发 展 与 回 归 ,您 是
高 科技 的技 术运 用 和高 性价 比的产 品空 间 。例 如长房 ・东 郡 .它除 了拥 有一 步到 位 的完 美配 套 ,还从 规 划设计 、建 筑 设计 、环 境 设计 及 对现 代新 材料 、新 技术 的 运用 方面 , 提 升 了居住空 间的舒适度 、健康度 及性价 比。
展趋势 。
记 者 : 目前 长 沙 市 采 用新 风 系统 的 社 区很 少 , 尤 其是 像 长 房 -东 郡 这 样 的 大型 住 宅 区 。 坚持 引 入新 风 系统 的 呢 ?
易 总 :健 康 .是 宜居 的必备 要素 之一 。调 查 表 明 .影 响室
内空 气 质 量 的 因 素佳宜居楼盘”奖。长房集团董事长全臻入选 “06 06 20 中国房地产学院
派百人” ,长沙市房地产 开发公 司总经理 易学 良入 选 “06 20 中国地产 学院派新锐 人物 ” 。一 时 间,在北 京 、在长 沙 , “ 东郡 ” 与 “ 宜居 ”迅速 成 为 了市场 关注 的焦点。为 此 ,记者 近 日特 别对 易学 良总经理 进行 了采访 。
易总 :从 当今 人 居环境 的定义 来看 ,宜居秉 承 了其核 心 理
记 者 : 您 能 结合 长房 、东郡 项 目本 身 , 具 体 谈 谈 这 几 大 宜
地理教案: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地理教案: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改善一、引言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集中,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环境。
而人居环境是指居住地区的物质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合理的基础设施、绿化带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创造更舒适、便利和理想的生活空间。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1. 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组织,以确保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并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
2. 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例如,合理保留绿地和湿地,建设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减少污染源和废弃物排放等。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
3. 环境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例如,通过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提倡生态建筑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障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4. 社会参与:城市规划应鼓励社会参与,包括居民、利益相关方和专家的意见和反馈。
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确保城市规划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供水和排水系统等。
这些设施的改善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它和城市郊区化、更适宜的生活的环境有关。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一、概念首先,它必须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物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医疗、消费、教育服务等。
其次,物业所处的环境很好。
外部环境上,它具有广场、湖景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人文特色的外部资源;内部环境上,它非常强调物业本身的品质,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都具备一流的水平。
再次,它还是一个不能跟别的物业形式相混合的纯住宅物业。
二、历史形成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
它起源于二战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诸种因素,如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行人的邻里社区。
人居环境优化与改善
人居环境优化与改善一、引言人居环境优化和改善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居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对人居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
二、水环境优化和改善水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水排放也不断增加,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环境的优化和改善:1、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
在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生物膜处理技术,将废水进行生物处理,使其降解有机物,减少污染。
2、采用环保型生态补偿措施,如筑堤、挖沟、建立雨水花园等,加强对城市雨水排放的监测和管控。
3、加强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等场所的绿化,建立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空气环境优化和改善空气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等活动产生的尾气和粉尘对空气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空气环境的优化和改善:1、加强交通管理,推广公共交通,鼓励市民步行、骑行出行,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2、推行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促进清洁生产、清洁发展,减少工业生产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强植树造林,减少空气污染。
四、噪音污染环境优化和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噪音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噪音污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1、加强对噪声源的管控,控制机动车辆和工业生产等噪声源的噪声排放。
2、加强住宅区的治理,采用隔音设施和降噪材料,减少噪声对住宅区的影响。
3、鼓励建立音乐草坪等娱乐场所,减少城市居民对噪声的厌恶和抵触情绪。
五、视觉环境优化和改善视觉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视觉环境的优化和改善:1、规范广告牌设置,控制广告牌的数量和形式,保障城市景观的美观度和维护市民的视觉环境。
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传承
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传承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83-02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得以存在下去的出路是将其变成有机体,它能像世间万物一样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改变,并在城市和乡村寻找到可以存在的空间。
我们应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并把传统民居中的环境处理视作与当代建筑融会的结合点,创建新型地域性建筑。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地域性建筑一、丰富多元的民居文化中国传统民居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
西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选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样式极为丰富。
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院落式、天井式、楼居式、碉房、毡包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
京城里严整的四合院,最能解释古代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礼教;苏州幽静雅致的园林,飘散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意韵;徽州的高院和马头墙,体现着当地商贾、仕人内聚的生活意识;依山傍水、随势赋形的吊脚楼,“下养畜、中居人、上贮粮”,为土家山民提供了实用的生活空间……乡民对居室的要求从遮风蔽雨提升到审美层面上,于是有了精美的匾额、透雕的门窗、萦绕的长廊,有了相向荷塘的书房,有了疏影横斜的庭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是如此丰富精湛又意趣盎然。
二、发展中的变奏这几年,住宅建筑的“跟风”一直很盛。
时下流行“欧陆风”,就把欧洲各个时期的流派堆积成“建筑快餐大拚盘”,既无时代特色,又无地方特色,更欠缺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样一来,使得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居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正与住宅建筑脱离。
现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现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现代人居环境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涉及到城市化发展、资源利用不当、环境污染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现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首先,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是现人居环境面临的首要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扩张导致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筑工程。
这不仅给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也导致了城市空间的过度消耗和公共设施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城市绿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资源利用不当也是现人居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包括能源、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与资源量控制、资源有效利用相匹配的经济体系,加强节能减排能力,推广循环利用和再生能源等技术,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第三,环境污染是现人居环境中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治理和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最后,现人居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期利益,这导致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因此,必须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现人居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城市化发展、资源利用不当和环境污染是其中的主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推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措施,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出更美好、更健康的现人居环境。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居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民居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改造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民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2、人居环境的提升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提升人居环境的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城市建设的推动传统民居改造更新和持续性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改造更新,可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档次,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当前传统民居改造的状况1、传统民居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尽管传统民居本身是文化遗产,但是维护和保护工作并不完善。
许多传统民居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机。
一些为了符合现代化造型要求,把原本的传统民居外观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建筑,导致传统民居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破坏。
2、改造更新的难度较大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传统民居的设计和结构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差异,改造更新难度较大。
其次,传统民居一般缺乏现代的保护措施,改造更新需要付出的代价较大。
此外,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改造更新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综上所述,改造更新传统民居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上的难度。
三、未来传统民居改造的发展趋势1、保护与创新并重今后,在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中,保护文化遗产和在现代建筑风格中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是不可忽视的双重方向。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保护和改革的完美结合,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_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倪庆梅孟献礼摘要: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的今天,旧城改造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力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规划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在全过程公众参与基础上,根据旧城原有空间格局,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双十字”空间结构,同时“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最后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大大提高旧城改造规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现代功能传统风貌双赢多数旧城中心区既非历史文化名城,又非历史保护街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但往往位于较好区位,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
然而对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目前多采用的“全面保护”与“大拆大建”等规划思路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1.1 优势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1.2 特色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人居环境整治好的经验做法
人居环境整治好的经验做法
人居环境整治是指对城市、乡村等人类居住区域进行改善和提升,以创造更加宜居、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整治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些经验做法。
一、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只有保持环境卫生,才能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垃圾分类、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城市、乡村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控制。
二、推进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乡村的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污染等。
因此,要加强绿化建设,推广植树造林、花园建设等,让城市、乡村的环境更加美丽。
三、加强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交通效率,还可以减少交通事故、降低噪音污染等。
因此,要加强交通管理,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让城市、乡村的
交通更加便捷、安全。
四、加强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城市、乡村的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推进绿化建设、加强交通管理、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才能创造出一个宜居、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_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倪庆梅孟献礼摘要: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的今天,旧城改造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力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规划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在全过程公众参与基础上,根据旧城原有空间格局,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双十字”空间结构,同时“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最后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大大提高旧城改造规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现代功能传统风貌双赢多数旧城中心区既非历史文化名城,又非历史保护街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但往往位于较好区位,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
然而对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目前多采用的“全面保护”与“大拆大建”等规划思路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1.1 优势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1.2 特色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比较中国传统人居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
着重从人 的物质、文化需 求,人 的心理 、生理需求以及人对
人居环境 的感情 需求,论述 了人 类居住方 式的发展历程 。 关键词 :人居 文化 人居环境 传统 现代
建筑为人所用 ,是一种人造 的空间环境 。从古 到今 ,它的 目的不外是。房 屋 一 经建 成 ,这种 人 为 的环 境 就 产 生 了 ,它 不 但 提 供 人 们 一 个 有 遮 掩 的 内 部 空 间, 同时 也带 来 了一 个 不 同于原 来 的外 部 空 间 。它
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 的反映,因此人居文化的影 响力不 容忽视 。
以家 为起 点的特 征 ,导致 中国古代建筑 以 “ 住宅 ”为发展 原型 的特征 。 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两千 多年历史 的北方 四合 院了,它的空 间形态 ,准确地体现 了中国古代的封 建宗法制度 。从四合 院的布局结构来看,以中问的 大 院和过厅 为中心,其他房间按居住者的尊卑序列 建构 ,后院正中为主房 ,供长辈居住 ;东西厢房供
在传统居住方式的文化性方面有一种乡土感和故土情怀它所传达出的是乡土的淳朴气息和浓郁芳香给人以纯情亲切的感受和联想乡土是家庭赖以孳生的土壤是在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善家难舍故土难移传统的居住环境使留居者其情依依其思铭铭北国乡镇安谧的四合院岭南山村清秀潇洒的吊脚楼都能勾起与引发人们悠悠情思和故土情怀然而现代化城市住宅的汪洋大海仿佛已经淹没了这种家乡故土的情思和形象冰冷的面孔令人沮丧尽管历史是前进的人们也不会再回到旧时的生活中但传统情怀都是永恒不变的
更 合理 , 以更进 一 步适 应 自然环 境 ,把环 境 变得 更
和谐 ,从 中得到愉悦,并进一步协调社会环境 。 我 国传 统 的 居 住 方 式 是 以过 去 的社 会 生 活 习 惯 、家庭结构及伦理道德观为基础而产生的。 “ 中 庸 ”是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 “ 中为适应之谓 , 庸 为经 久不渝之 意 ”, “ 中庸 ”即适用 而经久不 渝 。这 一点实际是与 “ 恒久意识 ”相通的,进而演 绎 为不 偏 不倚 、允 当适 度 之 意 。在 人 格 思想 上 并不 注重强烈 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 中的温 顺 谦 和 的君 子之 风 。所 谓 “ 子讷 讷 于 言 ” 。施之 君 于建 筑 ,则 表 现为 不 求 外显 而求 内涵 的特 点 。可 以 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 “ 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 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 ,而前 面则只是朴质的墙 。庭院深深深几许 ,精彩之处全 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 中。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描述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最早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树上或棚屋里,以避免天气、野兽等自然灾害的侵害。
这种居住方式称为原始居住。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开始在平地上进行定居。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随着古代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建立了城市和都市。
最早的城市是在河流附近建造的,这样的城市被称为河流文明。
河流提供了城市所需的水资源和农田灌溉,也方便了城市的交通和贸易发展。
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到中国的黄河文明,河流文明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居住环境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于是,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公共设施,如水泵、排水系统等,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工业革命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人居环境的发展。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居住条件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拓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然而,随着城市的膨胀和扩张,一些挑战也随之而来。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市规划以扩大城市的边界为主,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住房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近年来,人居环境的发展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转向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
同时,城市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无论是住宅的设计和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的完善,都注重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新型的城区,如高科技园区和生态城市。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的八大主张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
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汽车,“大盒子”般的商店,这些还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提倡回归社区,不是让我们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是应该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内的人居环境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但离自然和人文关怀越来越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蕴含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故在目前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应当思考如何创新和发展这些传统精神和环境理念,为我所用。
关键词:空间艺术苏州园林设计手法
一
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
战后的废墟和精神的创伤也促使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道萨迪亚斯就在其“人类集聚学”中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自然、人群、社会、居住、网络这五大人类住区元素着手,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对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工环境的关注。
在我国,人居环境也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较之以往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愿望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毫无节制的扩张、大规模旧城区改造、城市路桥网络建设等重大城市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拥挤的街道、漫天的灰尘、轰鸣的施工机器早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
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是农村人口规模的2倍。
迅速的城市化和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也将带来更为拥挤和紧张的城市生活空间。
因此,当城市逐渐沦为一系列繁忙工地的时候,人们也以最大的期望翘首而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身边能重现一片绿洲和净土,芳草萋萋、寂静空远。
但所看到的似乎是永远也没有尽头的建设清单。
如果不能在喧嚣的城市中讨得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静逸,人们就只好选择在“非实境”的网络世界里自我放逐,这也是马尔库塞所谈到的发达社会对人的异化之一。
在还未能找到更好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的人居环境设计来减轻这一压力。
当然,生存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使得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普遍的和共通的东西在里面。
如何在现代国内城市环境中营造出贴近自然,赏心悦目的人居环境,就成为一个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人居环境”的概念,也没有“景观”设计的说法,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却有着独特而深远的认识和理解。
而将人文情怀与建筑环境结合最紧密、贴切的,就莫过于鼎盛时期的苏州园林了。
其意境之深远、构筑之精致、艺术之高雅、文化内涵之丰富,都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
另外
在结构、布局、陈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使其成为注重人居环境设计的最佳代表。
尤其是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写意山水”的人居思想,更是将居住与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的完美境界。
这种建筑与环境形态的形成,是我国先民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伟大创造。
因此,苏州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与自然精神,以及高超的环境设计手法,对目前改善和提升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二
“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既是白居易在《草堂记》中对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总结,也是苏州园林以小现大,浓缩“自然美”的典型范式。
在具体环境空间的构筑过程中,古人常因地制宜,利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营造出曲折多变、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并在掇山、理水,移花、接木等景观配置中,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这样,喧嚣的都市内就出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空间。
当然,在当时的体制和生产力条件下,这样的空间不是大多数人所能拥有和承受得起的,只属于少数归隐市井的文人士大夫,即所谓的“有闲阶层”。
所以,在当下中国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讨论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其服务的主体和目的就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
常微妙。
因此关于人居环境的设计及实施,离不开具体的目标和特定的群体,对传统的回归,也应立足一种对普遍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关注城市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避免再次沦为少数“精英”的风雅附庸。
游览过苏州园林的朋友都知道,像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这些古典园林其实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却给人意犹未尽、境外有境的审美感受。
而这种审美感受正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最为欠缺的地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等人文领域,还是在工业、信息等科技领域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对外学习和借鉴之风。
成功之处自不必多说,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环境规划这些方面,西洋之花并没有结出令人满意的实践之果。
我们也逐渐明白,模仿和借鉴固然是进步的必经之路,但立足自身国情、理清我们固有的历史文化脉络,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居环境。
对空间的处理手法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城市人居环境比较缺失的设计理念之一。
例如,苏州园林在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做是住宅的延展和扩充。
园中常设有供人休息的厅堂和长廊,或是观剧听曲用的戏台,读书作画用的斋馆以及坐憩游眺用的亭台楼阁等,除了这些建筑外,还要凿池堆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以达到足不出户尽享山水之趣的目的。
就空间造景而言,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常运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方法,获得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
效果。
就空间布局而言,一般会设定一个中心活动地带,再围绕这个中心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并在其周围的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用花木分隔,形成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各种小园,再用蹊径和回廊将它们串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来,就在限定的空间内营造出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对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也是苏州园林空间设计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三
目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现代国内人居环境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齐全;而另一部分欠发达地区,人居环境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如上所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虽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其表达和反映的都是少数精英阶层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欠缺立足大众的思想根源。
而这一点,就是对其现代化改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如何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人文内涵和方式方法,运用到国内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
体现和反应自然需要一定的空间,但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内,要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进来,就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即现代建筑和自然趣味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横向上,更多更庞大的建筑物与构筑自然景观之间的用地矛盾;纵向上,现代建筑物的一览无余与“巧于因借”相互掩映的山水景观之间的矛盾。
历史的巨轮无法倒转,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弃现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果而完全回归传统。
因此,不可能将传统造园的一些经典手法和理念,
一成不变的套用到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中来,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
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不妨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主客关系暂时反转过来,变“融建筑于自然”为“融自然于建筑”之中。
如多建设一些屋顶花园,采用室内或建筑外墙立面种植等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自然”,而是一种在现有城市人居环境条件下,将传统的“自然美”“人文美”更多融入到现代“建筑美”“生态美”的“折衷”选择和过度状态。
当然,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传统回归,也并非意味着将古典园林中的“自然”或“人文”思想做为现代建筑或人居环境的广告标贴,成为商业炒作的兴奋点。
而从一开始就应在整个规划思路之中,将其充分的融入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里。
以城市住宅区景观规划为例,如在为其做绿化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欠缺一些保存良好的天然植被系统,但至少应考虑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做好做到乔木、灌木和草皮相结合的立体层叠绿化设计,以满足居民锻炼、休闲、纳凉这类的日常之用。
另一方面,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传统回归,也应考虑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那些节能减排的材料和技术。
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多元文化和经济需求,又能满足现代人向往绿色生态、绿色自然和地域特点的精神需求。
最后,当楼群布局已成为定势的时候,人居环境的设计还要体现明确的功能分区,如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空间互不交叉,通过园林景观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品、园林道路等的交融、渗透、连贯,创新利用对
各种传统造园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诸如“自然”、“人文关怀”这些精神实质体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而那种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置人居环境于不顾的短视做法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