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以“上下来去”模型看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下来去”模型看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变化,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其中一项极具深远意义的社会政治变革——在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在人数众多、群众文化普遍不高的农村实行自治,哪怕是与西方向来标榜的高度民主相比,也是一种极大的创举。
这样的创举,离不开党看清实际、注重实验的领导作风,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接下来,我们就用“上下来去”模型了解分析这一政策。
案例:
村民委员会类似组织最早出现于1980年底,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建立的。而中央将其作为一项正式政策出台则在1982年,新宪法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性地位,明确规定它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经过几年发展后,到1985年,全国已建立起94万个村民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村民委员会工作,更好地实现村民自治,1987年月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使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制度在法律上正式确定起来。经过十多年实践和探索,1998年我国第一部规范村民自治的最高层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村民自治迈入新的阶段。随后,村民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普及。
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
当时,人民公社的部分权力开始从农村退出,社会治安、公共设施、社会福利、土地管理、水利管理等社会职能无人问津。针对这一现实,以彭真委员长为代表的中央高层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成立调研组实地考察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支持和肯定了村民自治的尝试。
政策操作的群众-领导模型
村民自治制度的尝试“从群众中来”。1980年2月,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现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的果作等6个生产队的85户农民在村前的一棵大樟树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自己的领导机构———果作村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一产生就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正确的实践来源于群众的实践,群众的经验,群众的意见,”中央领导倾听群众的声音,将自治转化为一种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的尝试“到群众中去”。1982年自治制度写进宪法后,该制度逐渐在全国得以推广。至今,我国已全面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该制度已成为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
政策操作的民主-集中模型
村民自治的尝试出台后受到各方争议,中央对各地区的不同态度,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积极听取学者、基层公职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随后,中央将各方意见集中起来,分析研究、总结提高,形成《村委会组织法》。切实体现了“民主基础下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原则。
政策操作的实验模型
从小处看,我国村民自治从“果作村”开始,根据群众反映逐步调整进程和规划,“从1982年到1987年,从北京西皇城根九号院里诞生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改进村民自治政策,从而形成现今相对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这都是实验模型的一种体现。“摸着石头过河”、“典型示范、以点概面”,由可控性实验到全局推广。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