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的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一、常见的临检项目:1.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4大类,共20项。
看血常规主要看4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1012/L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1012/L新生儿:170-200g/L 6.0-7.0×1012/L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男:>6.0×1012/L >170g/L成女:>5.5×1012/L >160g/L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男:<4.0×1012/L <120g/L成女:<3.5×1012/L <110g/L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降低则见于贫血、失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出血、损伤、心梗、粒细胞白血病等;粒细胞降低见于伤寒、再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某些抗癌药物等;▪淋巴细胞:20%-40%淋巴细胞增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嗜酸性粒细胞:0.5%-5%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伤寒、副伤寒等;▪嗜碱性粒细胞:0-1%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单核细胞:3%-8%增多: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DIC等;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细胞增多症等;2.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血常规poct方案

血常规POCT方案1. 引言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简称CBC)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相关指标的测定,可以对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各类细胞和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血常规POCT(Point-of-Care Testing)指的是在患者床边或者就诊现场通过便携式设备进行血常规检测。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POCT方案的测试项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测试项目血常规POCT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测试项目:2.1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主要指标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
在血常规POCT中,通过便携式设备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常用单位为10^12/L。
2.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是血常规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类型和程度。
在血常规POCT中,通过便携式设备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常用单位为g/L。
2.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和感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在血常规POCT中,通过便携式设备测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常用单位为10^9/L。
2.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机体止血功能和出血病变的指标之一。
在血常规POCT中,通过便携式设备测量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常用单位为10^9/L。
2.5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主要指标外,血常规POCT方案还可以包括其他血液参数的测定,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等。
3. 操作步骤血常规POCT方案的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测试设备:将便携式血常规测试仪器充电并开启。
确保仪器内部有足够的试剂和标准品。
2.准备标本: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的静脉全血样本。
按照要求采集适量的血液,并确保样本不受污染。
3.操作仪器:将采集的全血样本加载到仪器中。
根据仪器的指引,选择相应的测试项目进行测定,确保选择正确的测试模式和试剂。
4.进行测试:根据仪器的提示,等待测试结果的显示。
红细胞凝集试验

(二) 间接血凝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1.原理凝集反应中抗体球蛋白分子与其特异的抗原相遇时,在一的条件下,便可形成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由于这种复合物分子团很小,如果抗原抗体的含量过少时,则不够形成肉眼可的凝集。
若设法将抗原结合或吸附到比其体积大千万倍的红细胞表面上,则只要少量的抗体就可以使红细胞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凝集反应的敏感性。
于是人们将红细胞经过鞣酸或其他偶联剂处理后,使得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被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或吸附,这种被抗原致敏的红细胞遇到相应的抗体时,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间接地带动着红细胞的凝集,这一反应称为间血凝反应。
若在抗血清中先加入与致敏血球相同的抗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加上这种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就不再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即抑制了原有的血凝反应,这种现象称为间接血凝抑制反应。
同样,如果用抗体球蛋白致敏红细胞上,也能与相应的抗原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凝集反应,这称为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当在与致敏红细胞的抗体相应的抗原液中,先加入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再加入这种抗体致敏的红细胞,由于抗原先和特异性抗体结合,这种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就不能与抗原起反应,呈现血凝抑制现象,这叫反向凝抑制试验。
见图2-13、2-14。
一般抗原致敏红细胞比较容易,而用抗体致敏红细胞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抗血清中蛋白质的成分很复杂,其中除了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球蛋白之外,还有非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这两种免疫球蛋白很难使之分开,而且这两种免疫球蛋白均能同时结合或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一旦非抗体活性免疫球蛋白在红细胞表面达到一定数量时,致敏的红细胞就不能再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可见的凝集。
因此,一般实验室均用抗原来致敏红细胞。
2.材料(1) 红细胞悬液很多动物的红细胞,如绵羊、家兔、鸡、鸽了、马、猴子及人的O型血都可用来作为间接血凝试验的红细胞载体,实验室多选用绵羊细胞。
输血科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标准操作规程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标准操作程序红细胞血型抗体检查适用于下列情况:1.ABO血型鉴定发现受检者血清中有ABO血型以外的抗体时;2.供血者血清抗体筛检;3.输血前受血者血清抗体检查;4.输血后溶血性输血反应疑为由同种抗体引起时;5.孕妇血清的抗体检查;6.新生儿溶血病婴儿血液中抗体检查;7.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红细胞上抗体检查。
筛查方法一、盐水介质法:【方法原理】有些抗体能凝集盐水混悬的红细胞。
这些抗体通常是IgM类抗体,其中许多在22℃下反应最好。
在室温下有活性而在37℃无活性的抗体是没有什么临床意义的。
对患者或供血者的血样不需要用这种方法。
在37℃下也有活性的样本(如抗Kell,抗D)是有临床意义的,而这些抗体通常可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酶技术来检查。
【试剂】1.试剂红细胞:由血型参比实验室或血液中心提供,或由各血库从供血者或工作人员中进行普查得到。
筛查红细胞以2个或3个人抗原互补的不同的红细胞为1套,单独分开分装,因为单一的筛查红细胞较混红细胞提供较高的敏感性。
因为许多抗体同双倍量抗原(纯合子)的红细胞反应比同单倍量抗原(杂合子)的红细胞反应要强得多,而不可能得到的都是纯合子红细胞,因此,筛查红细胞的抗原组成必须是互补,经提供尽可能多的必要的抗原。
筛查红细胞大多不包括低频率抗原,所以不可能检出低频率抗体。
这种抗体只有在抗体鉴定时被测到,或在交叉配血时被发现,或在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疽时被发现。
每一组筛查红细胞中至少有常见的抗原,而且是互补的。
如果某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抗原的纯合子细胞起反应,而筛查红细胞上这种特定抗原是杂合子,则该抗体可能被漏检。
合适的纯合子表现型的供血者是很少的,为了提供有重要抗原的纯合子细胞,需要使用来自3个供血者的红细胞。
2.血清标本:虽然血清和血浆中存在相同的红细胞抗体,但一般都采用血清进行抗体检查。
因为:①如果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发生部分激活,就可产生纤维蛋白,干扰对凝集的解释;②只有通过激活补体的作用才能证实的抗体,不能在血浆中检出;③常用的抗凝剂是结合Ca2+来防止凝固,而Ca2+对于补体的激活是必不可少的。
贫血的分类和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分类和实验室诊断【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8-01单位体积血液里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h)浓度和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称为贫血,贫血是由许多不同原因或不同疾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因此贫血的分类应考虑贫血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细胞形态学的特征。
贫血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和重度贫血。
贫血的原因比较复杂,如何做出正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至关重要。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形态学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特别要借助红细胞三个平均值的参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直方图观察以及相应的生化检查,必要情况下还要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贫血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临床上常将几种分类法相互渗证。
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诊断,有助于提高贫血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贫血的分类1.1 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类:血红蛋白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30g/l~60g/l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l~90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至标准低限值为轻度贫血。
1.2 根据贫血发生的进程分类:急性贫血,病程少于半年;慢性贫血,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1.3 根据红细胞数量分类:相对性贫血,以红细胞数量正常为特征,血浆量过多所致,通常不认为是血液病;绝对性贫血,由红细胞数量减少所引起的。
1.4 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主要根据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fl。
95f1)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g/l~360g/l)将贫血分为四类。
1.4.1 正常红细胞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血红蛋白、红细胞平衡下降。
主要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骨髓病性贫血。
1.4.2 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100fl。
主要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正常幼红细胞大细胞贫血。
1.4.3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此类贫血多为正常色素性贫血。
常用实验室检查【范本模板】

一、血液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男(4。
0~5.5)×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3.5~5。
0)×1012/L 女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 新生儿170~200/L临床意义:1。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
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0。
04~0。
05②分叶核(sg):50~70 2~72。
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53.嗜碱性粒细胞(B):0~1 0~0。
14.淋巴细胞(L): 20~40 0.8~45.单核细胞(M): 3~8 0。
12~0。
8临床意义: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1。
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
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
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4。
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医学检验学基础知识:红细胞测试原理

医学检验学基础知识:红细胞测试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进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分析流水线;提供参数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强大的质控功能;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今天今天整理关于红细胞测试原理。
(1)红细胞数和红细胞比积
多数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数和红细胞比积使用电阻抗法,原理同白细胞检测一样。
脉冲的多少显示红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表体积,脉冲高度叠加经换算可得红细胞比积。
白细胞:红细胞约为1:700,其影响可忽略。
(2)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原理:被稀释的血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某些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
在特定波长下比色。
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正比。
一般在530~550nm下进行比色,由于各厂家溶血剂配方不同,吸收光谱也各异。
最大吸收峰均接近540nm。
各型号血液分析仪必须以HiCN(氰化正铁血红蛋白)值为标准进行校正。
近年来有使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3)红细胞其他参数的检测
MCV、MCH、MCHC由检测出的红细胞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数据,经内存电脑换算出。
RBC体积分布宽度(RDW)来自10余秒内对近万个红细胞检测数据,不同大小脉冲信号储存在不同通道,计算相应体积和细胞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RBC体积异质性的一个参数,即反映RBC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由于短时间内测定样本量大,可以克服人工测量带来的主观因素影响,而且更直观,所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检查ppt课件

(320~360)g/L
<15%
19
概述
造血微环境
Epo
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
早幼--中幼----晚幼----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0
①细胞的逐渐成熟; ②细胞数量的增加;
贫血的分类
重视红细胞 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类型 MCV(fl)
正常细胞性 80~100
贫血
小细胞低色 <80
素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 <80
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 >100
血
MCH(pg) MCHC
病因
27~34
320~360 急性失血,再障,骨髓病
性贫血,溶贫
<27
<320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5
二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
1、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筛检或 确诊 的客观依据。
2、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 供依据。
3、为预防疾病及健康保健提供检测依据。 4、为科学研究提供医学检验基本数据,基本检验方
法和操作技能。
6
三 、学习实验诊断的要求
①掌握常见实验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②能进行检验结果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论用于疾
.
实验诊断学
1
2
(一)实验诊断定义和主要内容
1 实验诊断学定义: 实验诊断学(clinical examination)是运用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 人体的血液、骨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脱落细胞等 进行检验,以获得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器官功能状态 等资料的一门科学。
临床医学检验:红细胞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红细胞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自身溶血试验正确答案:红细胞在37℃孵育48小时,其间由于膜异常引起钠离子内流明显增加,ATP消耗过多,或糖酵解途径酶缺乏所引起ATP生成不足等原因导致溶血,称为(江南博哥)自身溶血试验。
2、多选慢性再障多数病例骨髓象变化是()A.三系造血细胞减少B.骨髓增生减低C.中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明显D.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E.可见“炭核”样晚幼红细胞正确答案:A, B, C, D3、填空题再障的骨髓铁染色可见细胞内、外铁____,血清铁____,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____,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____。
正确答案:增加;增高;减少;增高4、填空题G-6-PD是红细胞糖代谢___________途径的关键酶;PK酶是红细胞内_______途径的重要酶。
正确答案:磷酸戊糖旁路;无氧糖酵解5、问答题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检测指标有什么变化?正确答案:(1)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且颗粒变小和着色淡。
(2)血清铁蛋白降低。
(3)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减少,总铁结合力增高。
(4)红细胞碱性铁蛋白降低。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增高。
6、单选?患者,女,31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发黄,全身乏力,常感头昏,皮肤瘙痒,并多次出现酱油色尿。
近两个月来,乏力加重,无法正常工作而入院治疗。
体格检查:中度贫血貌,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脾平脐,其余未见异常。
血常规:WBC9.2×10/L,Hb42g/L,RBC1.08×10/L,PLT109×10/L。
外周血可见晚幼红细胞及晚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可见较多的小球形红细胞和嗜多色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32%。
拟诊“溶血性贫血”入院。
为进一步明确溶血的存在,应首选哪项实验室检查()A.肝功能测定B.肾功能测定C.补体测定D.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LDH、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尿等测定正确答案:E7、填空题显示溶血的实验室检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RBC)
■
参考值
■ 男性:(4.0~5.5)×1012/L ■ 女性:(3.5~5.0)×1012/L ■ 新生儿:(6.0~7.0)×1012/L
■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Hb)
■ 参考值
■ 成年男性:120~160g/L
■ 成年女性:110~150g/L ■ 新生儿:170~200g/L
生理性
妊娠中、晚期 老年人 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Hb
病理性
各种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 ESR)
•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 的速度。 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 0 ~ 15 mm/h 成年女性 0 ~ 20 mm/h • 1.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 2.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
第四篇
实验诊断
(1)血液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 (2)尿液与肾功能检查
(3)肝功能检查 (4)生物化学检查 (5)常用免疫学检查
学习目标
1.掌握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2.熟悉其正常参考值。 3.能正确阅读血常规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
一、血液常规检查 二、血液的其他检查
一、血液常规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三)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检查的临床意义
(1)降低:生理性 病理性----各种贫血 (2)升高:相对性---体液丢失、血液浓缩
绝对性 生理性 病理性:缺氧性疾病
临床意义
相对 严重呕吐、腹泻、 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 生理性 绝对 病理性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Hb
新生儿、高原 居民沉降率临床意义
• 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活动性结核、 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 • 组织损伤及坏死:手术创伤、心肌梗塞 • 恶性肿瘤
血液一般检查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李鑫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学习目标
1.掌握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 2.熟悉血液一般检查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临床应用
导入情景
小吴,女,21岁,在校大学生,头昏,乏力1年,近1月来 加重,平素月经不规则,持续时间长,量多,查体:T 36.5℃,P 95次/分,R 22次/分,BP 104/68mmHg。贫血 貌,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 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反射存在。查血: RBC 2.6×1012/L,Hb 76g/L,HCT 0.27L/L,MCV 74fl, MCH 23pg,MCHC 270g/L,PLT l48×109/L,Ret 2%, WBC 8.4×109/L,Nsg 65%,Nst 5%,L 20%,E 3%,B 1%,M 6%。 工作任务 1.血液标本采集前小吴应如何准备? 2.吴女士上述的检查结果正常吗? 3.吴女士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RBC生成减少 •RBC破坏过多 •RBC丢失过多 再障、铁缺乏、白血病 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测定
贫 血
最能反映贫血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为HB定量
①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参考区间下限至90g/L ②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60g/L ③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30g/L ④极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
四 凝血酶时间
是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 现纤维蛋白丝所需要的时间。
延长:FDP增高时;血液中有肝素或者类肝 素物质
缩短:无意义
五 纤维蛋白原(FIB)
由肝脏合成,是血浆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 在凝血最后阶段,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 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增高:血栓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反应性增多 降低:消耗过多 见于DIC 纤溶亢进 FIB被分解 合成减少 重症肝炎 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异常意义

一、血常规(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表6—1)【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慢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表6-2)。
3.红细胞形态改变(表6-3)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红细胞内出现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
卡-波环见于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及白血病等。
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
(二)白细胞【参考值】(表6-4)成人(4~10)×109/L。
【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妇科实验室检查项目

妇科实验室检查项目妇科实验室检查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监测激素水平、检测感染或其他妇科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妇科实验室检查项目:1.血液检查:•完整血细胞计数(CBC):用于评估贫血、白细胞计数等。
•血型和Rh因子:在怀孕前检查,了解血型以及Rh阴性母亲可能对Rh阳性胎儿的影响。
•乙型肝炎和梅毒筛查:常规进行性病筛查,确保患者的健康。
2.激素水平检查:•雌激素(如雌二醇)和孕激素(如孕酮):用于评估月经周期、卵巢功能和怀孕状态。
•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用于评估卵巢功能和月经周期。
3.宫颈抹片检查(巴氏涂片):•宫颈细胞学检查:用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
•HPV病毒检测:确定宫颈上皮细胞是否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
4.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
5.内分泌异常检查:•甲状腺功能测试:如甲状腺激素(TSH、T3、T4)检查。
•垂体激素检查:如催乳素水平检测。
6.炎症标志物检查:•C-反应蛋白(CRP):评估是否存在炎症。
•沉积红细胞(ESR):衡量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7.生殖道感染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用于检测细菌、霉菌和寄生虫感染。
•性传播疾病(STD)检测:包括丙肝、梅毒、淋病等。
8.超声检查:•盆腔超声:用于检查卵巢、子宫、输卵管等结构。
•宫颈超声:用于评估宫颈和子宫内膜。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年龄和医生的建议而变化。
妇科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妇科问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患者在进行检查前最好与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以确保检查项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组织细胞等进行检验,以获得病原体、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从而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和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组成及与机体组织的关系
☯血液=血细胞+血浆
☯血细胞=RBC+WBC+Plt
☯血浆=水分+固体成分(蛋白、无机盐、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
☯占体重的7%-9%,60-80ml/kg体重,成人约5L
☯Ph7.35-7.45,比密1.050-1.060,相对粘度4~5,血浆渗透压为290~310 mOsm/kgH
O。
2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的生成除主要受Epo调节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睾丸激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一、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成男:(4.0~5.5)×1012/L 成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精神因素;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气压降低;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GB减少:即贫血。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
☯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低限但>90g/L;
☯中度,60~90g/L;重度,30~60g/L;
☯极重度,<30g/L。
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破坏、造血原料不足和丢失4大类。
☯急性、慢性RBC丢失过多
☯RBC寿命缩短:溶血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素B
、叶酸,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不足,药物原因引起的不足。
12
☯BM造血功减退:药物、物理因素、某些疾病导致体内有毒物质潴留、原因不明。
☯生理性减少:孕妇、婴幼儿、部分老年人均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称为生理性贫血。
(2)、RBC增多
☯原发性RBC增多症:
☯继发性RBC增多症:①机体缺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所致 :心血管病、肺疾病、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见于某些肿瘤如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等。
☯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
二、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Hb或HGB)
Hb的代谢
RBC衰老破坏后释放出的Hb分子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降解为铁、珠蛋白和胆色素。
铁进入铁代谢池供机体重新利用;珠蛋白被分解为氨基酸参与氨基酸循环;胆色素经肝脏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基本同RBC计数。
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
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
☑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数值上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
☑水潴留(血浆容量大,红细胞容量正常,但红细胞浓度低,表面看有贫血)、
☑失水(血浆容量小,浓度偏高,即使有贫血也看不出)
☯大细胞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者浓度不成比例。
☯三、RBC形态检查
☯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RBC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RBC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
☯此种形态学改变包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
☯RBC形态检查与H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值】
瑞氏染色: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5µm(直径范围6~9 µm);淡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
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
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
3、RBC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新月形、泪滴形、缗钱状、裂RBC、RBC形态不整、有核RBC。
4、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小RBC:Φ<6 µm,低色素+小细胞(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色素+小细胞(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大RBC:Φ> 10µm,染多色性或含有嗜碱性点彩,巨幼贫,溶贫,恶性贫血。
☯巨RBC:Φ> 15µm,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
巨幼贫
12
☯RBC大小不均:Φ相差一倍以上,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尤为巨幼贫为最明显。
☯正常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
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
☯低色素性:淡、扩大;缺铁、珠蛋白、铁粒幼。
☯高色素性:深、消失;巨幼贫。
☯多色性:未成熟、灰红或淡灰;溶贫、失血性贫血。
☯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
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骨纤、脾切除术后。
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
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Hct)
概念:以前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参考值】
Wintrobe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7。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有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
☯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
测定血细胞比容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血细胞比容减少见于贫血和稀血症。
五、RBC平均指数
【参考值】
☯手工法:MCV 80~92fl;MCH 27~31pg;MCHC 320~360g/L;
☯血液分析仪法:MCV 80~100fl;MCH 27~34pg;MCHC 320~360g/L。
【临床意义】
☯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依据。
☯红细胞3个平均值只是表示红细胞总体的平均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就无改变。
☯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观察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贫血形态学分类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概念: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参考值】
成人:0.005~0.015 ,新生儿:0.02~0.06 。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溶贫(可增至6~8%,急性20%左右,严重者可达50%)、急性失血;↓:再障。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贫、巨幼贫治疗中,如↑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
☯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体内红细胞能保持悬浮稳定性,离体后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能自然下沉。
【影响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Fbg、γ球蛋白、α、β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白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数量:红细胞少血沉快,太少反而减慢,红细胞多血沉减慢;红细胞直径和形状:直径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细胞、镰形细胞不易聚集,因而血沉减慢。
☯3、血沉管与管沉架血沉管立于血沉架上必须完全垂直。
☯另外,血标本、温度、标本放置时间等均可影响血沉测定。
【参考值】
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
都的一定的价值。
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