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合集下载

珠算的申遗历程

珠算的申遗历程

珠算的申遗历程珠算的申遗历程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二、珠算的申遗背景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2.资料收集和整理3.专家论证和修订4.国内审批和公示5.国际审批和公示四、珠算申遗成功的意义和影响一、申遗前的珠算发展概述珠算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是用小木棒或竹棒做成的计算器,通过移动小球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珠算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商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珠算的申遗背景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该公约。

随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其列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珠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三、珠算的申遗过程1.准备工作中国政府在决定申报珠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先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对珠算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

2.资料收集和整理在准备阶段,政府部门还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珠算的资料和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珠算历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政府还邀请专家学者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并对申报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

3.专家论证和修订在收集整理资料后,政府部门还邀请了一批权威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论证和修订。

这些专家来自文化、历史、数学等多个领域,他们通过研究珠算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珠算的认识。

4.国内审批和公示在申报材料完善后,政府部门将其提交给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进行审批。

审批过程中,政府还向社会各界公示了申报材料,并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申报材料被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国际审批和公示中国政府还将珠算的申遗材料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审批。

珠算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

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The abacus is a method of calculations as a tool in digital computing. The word "abacus", was first found in the Han Dynasty Xu Y uezhuan's "Shu Shu Ji Yi", which has the cloud: "abacus, controlled with four, Jingwei sancai." Zhou Zhen Luan make note, it is: the wood carved into three parts, upper and lower two parts is stop tour beads used, the middle part is used for positioning. Each of the five beads, beads and the above four beads with color difference. A pearl when five, below four, every bead when a. Visible at that time "abacus" and the passage of the abacus is different.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老的珠算

中国古老的珠算

中国古老的珠算
珠算是一种古老的计算方法,起源于中国。

它通过使用珠子或算盘上的珠子进行计算,以完成各种数学运算。

珠算通常使用一个有十根杆子的算盘,每根杆子上有一定数量的珠子。

每根杆子上的珠子有两种颜色,一般是红色和白色,表示不同的数字。

红珠代表"5",而白珠代表"1"。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和组合,珠算师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复杂的数学运算。

珠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曾经是中国人民基本的计算工具,被广泛用于商业和财务计算。

珠算的操作简单、直观,并且可以进行快速计算,因此在过去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珠算的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珠算仍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和文化传统,许多学校仍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此外,一些人依然对珠算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和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自新华网)
乍看到这则新闻,很是惊喜,不禁又勾起儿时抱着算盘上小学的回忆,噼里啪啦,打出来的是知识的声音,童年的脚步。

继而是忧,忧的不是至今自己尚未记熟算盘四则口诀,当然“三下五除二”这一条除外,真正忧的是:珠算申遗,成功又如何?
“珠算”昔日的实用性—方便、快捷的数学计算—早已被如今的计算机比的没有任何优点。

已经淡历史舞台的珠算是否还符合“文化”一词的定义,又或者已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珠算”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文化?而它是古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一套完整的计算体系,千百年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对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笔精神财富及其他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刻意的去保护,耗费国家财力去寻找传承人,宣扬其昔日如何辉煌,以期在少数人之间得以苟延残喘,不如对其加以创新,使其顺应现代人民生活需要,重归人民视野。

这才是对非遗文化真正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我国珠算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计算方法,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代到现代,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以下是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珠算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康熙字典》中。

古代人们用珠子代表数字进行计算,将珠子排成行列,根据珠子的不同位置和颜色进行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直观、简单,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和眼睛快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备受推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算逐渐在中国蔚然成风。

尤其是在宋代,珠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学九章》中详细介绍了珠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珠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的儿童入学教育中也普遍包括珠算的教学,使珠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珠算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许多珠算名家纷纷出现,他们不仅探索和创新了珠算的计算方法,还提出了许多珍贵的理论和技巧。

例如,明代的杨辉、刘徽以及清代的朱载堉等都为珠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编入了许多珠算经典著作,并成为后来珠算教材的基石。

20世纪初,珠算在中国开始与西方现代计算方法接触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珠算受到了来自西方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

然而,珠算在中国内地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流行度,使其在20世纪中叶得以继续传承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国的珠算传统面临了新的挑战。

然而,珠算的价值和魅力在这个时期依然不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计算方法,中国政府将珠算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其保护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珠算教育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体系。

许多学校和机构开设了珠算培训班,并出版了各种珠算教材和学术论文。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珠算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许多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珠算。

总之,我国珠算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起源,到宋代的推广,再到明清时期的研究和创新,以及现代的保护和传承,珠算一直在中国的数学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话说“非遗”珠算

话说“非遗”珠算

话说“非遗”珠算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巴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一伟大骄傲!珠算,用珠盘也就是算盘计数运算。

“珠算”之名,始见于汉代徐岳《数术记遗》。

珠算在我国广为运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非常古老奇佳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的大脑指挥手指拨动算珠就可完成高难度计算。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和通过口诀成为计算能手。

中国珠算使用的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率完全可以跟电子计算机媲美。

珠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伟大的历史贡献及当今世界意义。

自十六世纪,珠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广为流行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小规模的商家还是国家掌控的天文、建筑、金融、运输及海外贸易,均离不开珠算。

公元一二八一年,中国人开始使用一个新的历法,确定地球公转周期365.2425天。

这与欧洲的格里高历分秒不差。

现在音乐中使用的十二层音律,早在十二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记载。

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十二次方根获得。

中国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的计算都是使用珠算的。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珠算很高的评价:“珠算系统蕴含坐标几何学的原理,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

十八世纪,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纪录。

欧洲的笔算,计算器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由于算盘携带方便,计算简易准确,所以中国人仍然钟情于珠算,不仅广泛使用算盘,而且在学校中开设了珠算课程。

珠算计技通过祖传家教、师徒传授、学校教学的方式,世代相传,并且“出口”。

早在十六世纪,珠算就进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今天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在美国、英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众多地方引入了中国珠算这种课程。

这是因为世人在整理“非遗”过程中,发现了珠算新的生命力。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被提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并与其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竞争。

最终结果将于下月初揭晓。

这项古老的发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人呼吁我们应将它保留下去。

中央电视台记者吴国秀报道:“在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中国人正是根据法则拨动算珠,使用算盘算数。

算盘上排每一颗算珠代表5,下层代表1。

例如,我们算5+1,得出6,再加上12,我们就算出了18.”
珠算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项中国发明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副会长苏金秀说道:“珠算可以算加减乘除,平方根、立方根和方程式。


几百年来,算盘是主要的计算工具。

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还被用于计算。

但如今,只有一些银行和商店把算盘作为计算机的辅助工具。

苏金秀说:“现在很少人知道如何使用算盘。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算盘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之后成为选修课,再后来这门课程被完全撤销。

然而,珠算发展成了心算,一些孩子把学习心算当作一种兴趣,学习者在心中用算盘算出结果,并且举办了一些国际性的心算比赛。

心算提倡者认为心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智力。

当今,算盘仍然是智慧与财富的美好象征。

在2008年,珠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协会的成员希望这一宝贵遗产不会遗失。

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

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

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徐娟珠算入“非遗”,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庆幸之余,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抢救、保护、传承。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打什么如意算盘?”“三下五除二”……这些与算盘有关的日常俚语我们耳熟能详,但随着十多年前珠算退出小学教程,现在的不少学生已经不知算盘为何物。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机所取代,算盘离我们已渐行渐远。

算盘是否真的被历史长河淘汰,变得一无所用、一无所值?答案是否定的。

科学研究表明,推广珠算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提高手、脑、口、眼、耳的协调力,以及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反应能力等。

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走近珠算这个中国人曾引以为豪的发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这恐怕是古老算盘应当在当代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目前,全球有232项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包括刚入“非遗”的珠算,我国针灸、端午节、书法、剪纸、京剧等都在该名录中。

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大众却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扪心自问,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老外官员“热”外,少数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急”外,公众相对是“冷”的,似乎没有多少人会为珠算入“非遗”欢呼雀跃,会为世界肯定我国珠算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而激动自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政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些很生动的话语。

他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专家学者、志愿者大声疾呼,但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天然民间性,但却缺乏社会大众的支持,始终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软肋。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讯16则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讯16则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讯16则作者:来源:《商业会计》2014年第01期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五大发明,又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议恢复采用权益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有关建议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IAS 27)的征求意见稿(ED)。

根据2003年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IAS 27)做出的修订,在主体单独财务报表中针对子公司和联营中的投资采用权益法的会计处理选择权已被删除,且该决定在2011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单独财务报表》(IAS 27)中被沿用。

在2011年的议程咨询中收到的利益相关方反馈意见导致IASB重新考虑了该项选择权,并发布了ED/2013/10《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权益法(对IAS 27修订)》(其建议恢复采用此项选择权),征求意见截止期为2014年2月3日。

国务院发布“新三板”扩容方案国务院最近发布了《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就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作出决定。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

挂牌公司依法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股东人数可以超过200人。

股东人数未超过200人的股份公司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监会豁免核准。

挂牌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且发行后证券持有人累计不超过200人的,证监会豁免核准。

依法需要核准的行政许可事项,证监会应当建立简便、快捷、高效的行政许可方式,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无需再提交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作者: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01期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2月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人民日报》“国际儒学论坛·2013”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11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儒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开幕。

本次论坛会期3天,包括大会和分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理想之治”。

与会学者就“儒家思想与理想之治”“中西理想政治哲学模式”“儒家的正义观”和“儒家政治哲学对海外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民国老课本日历热销《日课2014》十天售出一万套11月29日,王星在自己的微博“启轩室主人”上写道:“关于《日课2014》从清末民国的万千课本中选出365个碎片,放在一起,还在闪光!”虽然只是一套荟萃民国老课本精华的日历本,但《日课2014》的热销表明从2010年开始的民国老课本热潮至今仍在继续。

王星把老课本的范围定在1902年到1937年出版的涉及国文、修身、社会、常识等多个学科的上百种民国教科书中,分春、夏、秋、冬四册,并采用一日一课的体例,形成了日历本的形式,内容则以生活实物、花鸟虫鱼、哲理常识、故事及游戏为主。

来源/《新京报》残楮诉历史笔底蕴新知———国图展出百余件珍贵古籍从殷商甲骨到敦煌遗书,从宋元旧拓到明清舆图,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110余部极具代表性的古籍珍品向公众展出,不少文献是首次亮相。

“此次展览中有50多部文献,是近年来古籍普查中的新发现。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荔京说,“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成果,可以让公众更深入地感受典籍文化,理解古籍保护的价值。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新闻晚报的报道说:昨天即12月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早在2008年就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

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

2013年1 2月4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为什么说被誉为最古老计算机能列为非遗的项目呢?毕竟在我国传统算盘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时便向前一档“进1”。

依此每一档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够了,为什么我国传统算盘是上二下五珠呢?原因之一我国古代计算重量时采用的是“16两制”即一斤等于十六两。

我们现在常说某两个人半斤八两,这是指他们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但是半斤是半斤,八两是八两,怎么会相等呢?原来,我国古代重量单位制中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半斤就等于八两了。

上二下五珠,每一档可计算到“15”,这样“满16”就向前一档进一,所以我国传统的上二下五珠算盘是为适应十六进制而形成的。

原因之二是古代乘法采用“留头乘”,上一珠不够用,必须要上二珠,到目前止一些老财会人员受了长期习惯影响,仍喜爱使用上二下五珠算盘,但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均是上一下四珠算盘。

而且,珠算四则运算皆用一套口诀指导拨珠完成。

珠算文化的历史与意义分析

珠算文化的历史与意义分析

珠算文化的历史与意义分析珠算作为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起源于大约三千年前的中国。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珠算逐渐走向繁荣,并且对许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珠算文化的历史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珠算的历史珠算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进,珠算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态。

在清朝时期,珠算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学生必备的计算工具。

而在近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珠算文化逐渐减弱,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有所应用。

二、珠算的艺术价值除了作为计算工具,珠算还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在古代,珠算曾经是宫廷里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珠算手艺的高超程度以及运用不同珠算技巧所创造的美妙图案,为珠算文化带来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现代,珠算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珠算作品也被收录在博物馆和艺术馆中,成为了珍贵文化艺术品。

三、珠算的教育意义珠算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助益。

珠算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还能够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珠算课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孩子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技能。

此外,珠算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珠算过程中,孩子需要根据自己的计算情况,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出了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珠算的社会意义除了具有教育和艺术价值外,珠算还对于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珠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珠算通过一种特殊的计算方式,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

珠算的运算思维和方法,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勤劳、聪明和机智的精神风貌。

总之,珠算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珠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中国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珠算不仅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在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当时申遗并未成功,中国珠算协会曾数次修改申报材料,直至昨晚传来捷报。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珠算十年前清出小学教材直到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微博)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

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珠算曾一度是会计学习的必修科目,然而这样的情形已经不再。

“以前是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现在政策变了。

所以在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少学习珠算了,”上海珠算协会的张女士表示。

据张女士介绍,从去年开始,一些全国性的会计比赛也取消珠算项目。

“在基层的不管是大中专的老师,还是社会上对珠算的认识还是支持的。

”她表示,由于行政命令和政策导向,比如会计电算化可以取代珠算了,珠算教学遇到一些阻力。

应用推广珠算可提高老幼智力据介绍,目前有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为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说,目前已可以将珠算技巧运用到儿童的珠心算的教学上。

中国珠算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珠算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珠算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珠算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手算方法。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汉朝,但珠算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是在明朝。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珠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珠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

算盘由数十颗珠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在木质的框架上构成,用来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最早的算盘可能是由汉代的计算工具演变而来,但是确切的起源仍然不得而知。

汉代的算盘出现后,它的使用方法和布局就没有太大的变化。

算盘框架的上方是两条横木,称为“横梁”,下方是七条竖木,称为“纵木”。

横梁上分别有两根横线,上方称为“上横”,下方称为“下横”。

每条纵木上面分别有七个珠子,七个珠子分别代表1、5、10、50、100、500、1000等不同的数值。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和计算规则,可以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并且具有简单、直观、高效的特点。

直到明代,珠算才开始真正蓬勃发展。

明代科学家朱缳意识到算盘在进行复杂运算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速度慢、容易出错等。

于是他对算盘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称为朱缳算法。

朱缳算法将复杂的运算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运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朱缳算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珠算的发展。

明代末年,珠算已经十分普及,并且有一些珠算学派开始形成。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学派分别是沈氏珠算和吴氏珠算。

这两个学派在算法上有一些区别,但都致力于推广珠算,并且各自有一批优秀的珠算师傅。

清代是珠算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珠算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必备技能。

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官员和士人也开始学习珠算。

珠算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在各级考试中有一定的分量。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珠算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尽管如此,珠算依然有一些忠实的拥护者。

他们认为珠算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目前,珠算在中国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算在一些学校仍然是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在一些竞赛中也有专门的比赛项目。

珠算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算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算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

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

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

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

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直指算法统宗》(1592年)是当时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专门讲述珠算的著作。

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从宋元时期查到程大位(1553~1606)所处的时代,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宇。

其实,前面提到的算筹的情况也是这样,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进、完善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珠算是由筹算进化而来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对筹算进行了改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歌诀。

例如14+7的歌诀是“七除三进一”,同样,14—7的歌诀是“七退一还三”等等。

所有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诀。

实际上,在珠算出现以前,除了个别的除法歌诀外,几乎全部的珠算歌诀都已齐备。

歌诀出现以后,计算速度提高了,继续摆弄算筹进行计算,就会手不从心。

许多在室外进行计算的商业人员,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尤其容易把算筹摆乱,造成错误。

这样一来,珠算代替筹算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工匠、计算人员和商业人员一起,共同研制出巧妙的算盘。

算盘与算筹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

在算筹表示的数字中,一根上筹当五,一根下筹当一;而珠算盘中,档上一珠当五,档下一珠当一。

筹算中有条约定叫“五不单张”,意思是5不能单用一根筹表示,这就是算盘中档下有五珠的缘由。

数学史专家还可以找到算盘中档上有两珠的筹算根据。

上述事实,足以证明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

算盘是我国古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

它具有结构简单、运算简易、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历久不衰。

珠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1205

珠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1205

ユネスコ、中国の珠算含む30件の無形文化遺産登録を審議ユネスコ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第8回政府間委員会が2日、アゼルバイジャンの首都のバクーで開幕した。

6日間の会期で、約30件(中国の珠算など)の無形文化遺産の審議が進められる。

新華網が伝えた。

今回の会議では無形文化遺産リストへの記載のほかに、12件の緊急に保護する必要のある無形文化遺産の記載について審議される。

また「無形文化遺産の保護に関する条約」の改正案について議論される。

中国の珠算と同じく候補にあがっている無形文化遺産には、日本の和食などが含まれる。

ユネスコは2003年10月の第32回総会で同条約を採択した。

同条約は口承による伝統および表現方式、芸能、社会的実践、儀式・記念活動、自然界・宇宙に関連する知識と実践、伝統的な手工業などの保護を求めている。

政府間委員会は、同条約の締約国から選出された24カ国で構成される、同条約の執行機関の一つだ。

(編集YF)「人民網日本語版」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p:///a/20131204/016596.ht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拥有者群体带来认同感和历史感,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性的关键。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保护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话说“非遗”珠算

话说“非遗”珠算

话说“非遗”珠算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巴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一伟大骄傲!珠算,用珠盘也就是算盘计数运算。

“珠算”之名,始见于汉代徐岳《数术记遗》。

珠算在我国广为运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非常古老奇佳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的大脑指挥手指拨动算珠就可完成高难度计算。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和通过口诀成为计算能手。

中国珠算使用的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率完全可以跟电子计算机媲美。

珠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伟大的历史贡献及当今世界意义。

自十六世纪,珠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广为流行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小规模的商家还是国家掌控的天文、建筑、金融、运输及海外贸易,均离不开珠算。

公元一二八一年,中国人开始使用一个新的历法,确定地球公转周期365.2425天。

这与欧洲的格里高历分秒不差。

现在音乐中使用的十二层音律,早在十二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记载。

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十二次方根获得。

中国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的计算都是使用珠算的。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珠算很高的评价:“珠算系统蕴含坐标几何学的原理,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代替大脑进行复杂计算的例证”。

十八世纪,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纪录。

欧洲的笔算,计算器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由于算盘携带方便,计算简易准确,所以中国人仍然钟情于珠算,不仅广泛使用算盘,而且在学校中开设了珠算课程。

珠算计技通过祖传家教、师徒传授、学校教学的方式,世代相传,并且“出口”。

早在十六世纪,珠算就进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今天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在美国、英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众多地方引入了中国珠算这种课程。

这是因为世人在整理“非遗”过程中,发现了珠算新的生命力。

中国珠算--民族记忆与民族智慧的优秀代表

中国珠算--民族记忆与民族智慧的优秀代表
四 竺
中国
— —民族记忆
◆钟 珠
与 民 族 智 慧 的 优 秀 代 表
珠 算 是 中 国古代 的重 大 发 明 ,闪耀 着 中华 文 明的 中 国早期 的算 盘 是上 二 下 五珠 ,现 在 的通 用 算 盘
智 慧之 光 。它 是 中 国古 代 机械 化 数 学思 想 的 卓越 践 行 者 , “ 类最 早使 用 工 具 代替 大 脑 进行 复 杂 计算 的例 是 人 证 ” 是 “ 界 上 最 古 老 的计 算 机 ” 是 古 老 的 中华 文 明 , 世 。 赖 以成 长 的重要 智 慧和 实践 。 近年, 国《 立报 》 英 独 和印 度《 印度 时 报 》 别 评 选 出“ 变 世 界 的 1 1 小 发 明 ” 分 改 0项
珠 算 与 珠 心 算 2 1. 0 21
作 者单 位 : 国珠 算 心算 协会 中
“ 周 ” 式 的 习俗 , 抓 仪 即在婴 儿 周 围摆 放 一些 吉 祥 物 品 ,
根据 他 随 手抓 到 的 东西 来 预测 他 的人生 ,寄 托 家人 对 在 中 国人 的心 目中 ,算 盘 既是 数 的知识 和 实 践 的
孩 子 未来 的期 望 。算 盘 是其 中象 征 智慧 和财 富 的必 备
具 有 半 具 象 、 抽 象 的 特点 。 利 于 数概 念 的建 立 。 半 有 在 实 物 与抽 象数 字 符 号 之间 起 到 了桥 梁 的作 用 。珠 算 的 硬 件 和软件 结 合在 一起 。 使得 计算 变得 简便 快捷 。
算 盘虽 小 , 能 强 大 , 盘 的计 算 精 确度 在 理论 上 功 算 是 可 以无 限延 伸 的。在 中国一 家 民间博 物馆 , 人们 可 以 看 到 一把 长达 2 5 档位 的算 盘 ,用 它来 计算 圆周 率 , 2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2019年12月4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 ,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中因古代的重大创造 ,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情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 ,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 ,人们在算筹的根底上 ,改良创造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

珠算盘的来历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 ,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

到了东汉末年 ,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 ,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 ,上面1颗相当于5 ,下面4颗每颗当作1 ,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确实切的文字记载 ,到了明代 ,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 ,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1珠。

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 ,下5珠 ,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最常见的传统算盘 ,为上2珠下5珠 ,上面一粒表示“5〞 ,下面一粒表示“1〞。

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 ,采用“五升十进制〞 ,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 ,每一档满10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

古代的珠算法 ,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

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 ,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 ,开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 ,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 ,春秋战国时就已在筹算中应用了。

到了宋代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 ,后来浙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

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 ,表达了“九归〞 ,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 ,添注了32句新口诀。

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 ,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 ,其中也有“撞归口诀〞。

就这样 ,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

到了明代 ,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 ,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标准 ,在此根底上 ,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城。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式珠算报告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式珠算报告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式珠算报告珠算的文化意义和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有哪些如何看待珠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简单的一件物品,不能因为时代变迁,现代生活的进步,就退出历史的舞台,给它画个句号,圆满退休,它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们文化的沉淀,厚重而有力量的展现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每份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不但不能遗弃,更要保护,挖掘,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去弘扬,留住我们民族的过去,当我们的国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可以骄傲而有底气地让世界知道我们悠久历史文化,这份文化的保留,不是沉甸甸的负担,而是一份荣耀,铿锵有力地保卫我们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自信,自豪,自尊。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无形文化,像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一样神秘消失了,那将是一个沉痛的遗憾,我们丢却的不只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而是我们的魂,如果忽视了,无形文化将岌岌可危,我们的精神食粮慢慢空洞,那将是整个民族的伤痛。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今天的我们,懂得去珍惜,去留住,去发扬,让我们每一种值得肯定的无形文化获得肯定,让它生生不息。

但珠算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给它肯定的同时,也要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不能因为它申遗成功,就马上搬进校园,硬性让每个学生必须掌握我们的遗产,让大家放弃现在科技,放弃计算机,电脑,穿街走巷拿着算盘,展现我们遗产的存在和价值,那将违背申遗的初衷。

当文化变成一种任务的时候,大家对于文化不是热爱,而是负担和排斥。

我们不应该把传承的意愿一厢情愿地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要的是一种自由,热情,这样才能真正爱上我们的珠算文化。

有科学研究表明,珠算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手、脑、口、眼、耳的协调能力,以及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些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更多人都把珠算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是在没有科技发展前的落后计算器,不能与现代的产物相睥睨,但很多人忽视了,当我们为计算机的智能化,简单,方便,不用大脑就可以快速给出结果暗自开心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注意到,我们的口算能力,大脑的反应能力,是否慢慢迟缓了,记忆力也慢慢下降了,因为我们让我们大脑休息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
2019年12月4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中因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情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

珠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

到了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的确切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1珠。

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下5珠,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最常见的传统算盘,为上2珠下5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

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
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

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

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开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在
筹算中应用了。

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后来浙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

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添注了32句新口诀。

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其中也有“撞归口诀”。

就这样,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

到了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城。

这些努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借助珠算盘这个简单的工具,算术这门本来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在大众中迅速而空
前地普及开来。

计算,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了。

现在,只要能背下珠算法口诀并辅以一定时日的拔珠练习,即便是不懂算术原理的粗汉,照样也能完成加减甚至乘除等复杂的日常计算。

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帐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它被当做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豪不差。

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
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简简单单一副算盘,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能被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奇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