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C:纳米技术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IC:纳米技术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危害
【CMIC讯】在国家政策保驾护航之下,世界各国纳米技术均在缓慢而持续地发展。宏观来看,当代纳米技术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以及对于改善传统材料综合性能的研究;设计并制作新型纳米结构和器件,以推动信息、能源、环境、医疗、农业及航天科技的革新和发展;纳米加工和纳米探测技术的实践应用。近些年,以上三个方面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诸如纳米机器人、纳米衣以及生物医药方面的成品已经进入人们眼帘。然而,在大多数人憧憬其美好前景时,一些业界专家开始冷静考虑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可能带给人类的不利影响。
对社会安全的威胁
美国未来科学家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曾在其著作中有此描述:在纳米时代的乌托邦世界,微型“装配工”管理着原子尺度的生产线,它们几乎可以制造出所有难以想象的产品,如汽车、地毯或是一片烤鱼片。然而被作者称为“灰色忧伤”的问题却是纳米技术潜在威胁的一种设想——微型的装配工们无限制地复制它们自己,“吃”掉了阻挡在它们面前所有的一切,包括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对此,美国计算机专家比尔.乔依认为,尽管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不会很快出现,但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正越变越大,而这意味着危机。一些未来学家和战略家深信,纳米技术也将改变未来军事和战争形态,使战争更具突发性。
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纳米技术不仅打破了物质和信息的界限,还填平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鸿沟。设想,如果将非生物物质内的原子组装成纳米机器人,就不能再以传统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的标准去定义生物了。但是,人的个性特征、性格品质、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社会可塑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鸿沟恰恰与之背离。因此,利用纳米技术生产出的“复制人”与原形人之间的区别将更加模糊,必然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CMIC认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纳米技术帮助人类最大限度地发挥极限潜能,而不是以纳米机器人全盘代之,或许是较好的选择。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纳米材料的超微性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体对颗粒性物质的吸收过程和它可能引起的生物学影响。皮肤是人类阻挡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屏障系统,可有效阻止宏观颗粒物经皮肤进入人体,但粒径极小的纳米粒子,完全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渗透形式进入人体。生物医学领域内,研究发现,当药物制剂的粒径变小后,其毒副作用也不同程度增大。常规药物被纳米颗粒装载后,急性毒性、骨髓毒性、细胞毒性、心脏毒性和肾脏毒性明显增强。
来源:中国市场情报中心(C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