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合集下载

冰的观察实验报告

冰的观察实验报告

冰的观察实验报告冰的观察实验报告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是水在低于0摄氏度时固态形成的物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冰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冰的观察实验。

实验一:冰的熔化过程我们首先将一块冰放置在室温下的容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观察到冰逐渐融化,变成了水。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的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当冰与周围的环境接触时,它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使冰的温度升高,最终融化成水。

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会感到冰块融化得很快的原因。

实验二:冰的凝固过程为了观察冰的凝固过程,我们将一些水倒入一个冰格中,然后将其放入冰箱中冷冻。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水逐渐变成了冰。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的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开始有序排列,形成了冰晶体。

在这个过程中,水释放出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升高。

实验三:冰的浮力我们将一块冰放入水中,观察到冰浮在水面上。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冰能够浮在水面上。

这是由于冰的晶格结构导致了冰的体积相对于相同质量的水更大。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除的液体的重量,所以冰浮在水面上。

实验四:冰的热导性我们将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火焰中加热,然后将另一端放在一块冰上。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火焰加热的部分很快地将热量传递给了冰,使冰开始融化。

这说明冰具有较好的热导性。

冰的热导率相对较低,远远低于金属等材料,但仍然能够传导热量。

实验五:冰的结晶过程我们将一些水倒入一个透明的容器中,然后将其放入冰箱中冷冻。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观察到容器中的水逐渐结晶形成了冰。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的结晶过程是一个有序排列的过程。

在水温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开始有序排列,形成了冰晶体。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冰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冰的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而冰的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冰能够浮在水面上。

从结晶的实验报告(3篇)

从结晶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结晶实验,了解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晶体生长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溶液的配制、结晶条件的控制等。

3. 观察不同溶剂和结晶条件对晶体形态和大小的影响。

4. 深入理解晶体生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

二、实验原理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固体。

结晶过程是指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晶面上吸附、迁移和脱附,形成有序的排列。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包括温度、溶剂、溶质浓度、搅拌速度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加热器、冷凝管、滤纸、漏斗、干燥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铅、硫酸铜、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溶液配制:将一定量的溶质溶解于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结晶条件控制:将溶液置于加热器上加热,控制温度,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然后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或采用冷却水浴等方法加速冷却。

3. 晶体收集:待溶液冷却后,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收集晶体。

4. 晶体洗涤:用少量溶剂洗涤晶体,去除杂质。

5. 晶体干燥:将晶体放入干燥器中干燥,得到纯净的晶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晶体生长实验:将氯化钠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至饱和,然后自然冷却。

观察到的晶体为立方体,表面光滑。

2. 硝酸钾晶体生长实验:将硝酸钾溶解于乙醇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柱状,表面有明显的棱角。

3. 硝酸铅晶体生长实验:将硝酸铅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针状,表面有明显的棱角。

4. 硫酸铜晶体生长实验:将硫酸铜溶解于乙醇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薄片状,表面有明显的条纹。

六、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和结晶条件对晶体形态和大小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乙醇中结晶的硝酸钾晶体为柱状,而在蒸馏水中结晶的硝酸钾晶体为立方体。

实验五、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五、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五 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废铜粉制备硫酸铜的方法;2.练习减压过滤、蒸发浓缩和重结晶等基本操作;3.了解结晶水的测定方法,认识物质热稳定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利用废铜粉灼烧氧化法制备CuSO 4·5H 2O :先将铜粉在空气中灼烧氧化成氧化铜,然后将其溶于硫酸而制得:2Cu + O 2=== 2CuO (黑色)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由于废铜粉不纯,所得CuSO 4溶液中常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FeSO 4、Fe 2(SO 4)3及其他重金属盐等。

Fe 2+ 离子需用氧化剂H 2O 2溶液氧化为Fe 3+ 离子,然后调节溶液pH ≈4.0,并加热煮沸,使Fe3+ 离子水解为Fe(OH)3沉淀滤去。

其反应式为 2Fe 2+ + 2H + + H 2O 2 === 2Fe 3+ + 2H 2O Fe 3+ + 3H 2O === Fe(OH)3↓ + 3H + CuSO 4·5H 2O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因此粗硫酸铜中的其他杂质,可通过重结晶法使杂质在母液中,从而得到较纯的蓝色水合硫酸铜晶体。

水合硫酸铜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逐步脱水,其反应式为CuSO 4·5H 2O === CuSO 4·3H 2O + 2H 2O CuSO 4·3H 2O === CuSO 4·H 2O + 2H 2O CuSO 4·H 2O === CuSO 4 + H 2O 1 mol CuSO 4结合的结晶水的数目为24HOCuSO nn 。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托盘天平,瓷坩埚,泥三角,酒精灯,烧杯(50mL ),电炉,布氏漏斗,吸滤瓶,精密pH 试纸,蒸发皿,表面皿,水浴锅,量筒(10mL )。

废铜粉, H 2SO 4(2mol ·L -1), H 2O 2(3%), K 3[Fe(CN)6](0.1mol ·L -1), NaOH(2mol ·L -1),无水乙醇。

儿童结晶实验报告

儿童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引导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现象。

3. 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实验仪器1. 玻璃棒2. 烧杯3. 食盐4. 温度计5. 滴管6. 水彩笔7. 记录本8. 计时器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食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滴管等实验器材准备好。

2. 溶解食盐: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

3. 观察溶解过程:引导幼儿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并记录溶解时间。

4. 温度变化: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观察溶解过程中水温的变化。

5. 结晶实验:在溶解后的食盐溶液中,用滴管滴入几滴碘酒,观察结晶现象。

6. 记录结晶过程:引导幼儿观察结晶的形成过程,并记录结晶时间。

7. 分析结晶原因:向幼儿解释结晶现象产生的原因,让他们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8. 实验结束: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归位。

四、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幼儿了解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水温的变化。

2. 实验表明,溶解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

3.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观察到结晶现象,了解到结晶的形成过程。

五、反思体会1.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观察认真,动手操作能力强。

2. 通过实验,幼儿对溶解和结晶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总结:本次结晶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继续开展类似的实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结晶过程观察实验报告

结晶过程观察实验报告

结晶过程观察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了解结晶过程,通过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了解结晶的原理和性质。

2. 实验原理结晶是一种物质由溶液中过饱和度升高而逐渐沉淀下来的过程。

在结晶过程中,溶质的分子逐渐凝聚成晶体,晶体的形态和晶体的性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解度等因素有关。

3. 实验步骤3.1 实验器材准备- 烧杯- 镊子- 玻璃杯- 纱布- 热水槽- 活性炭3.2 实验操作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溶质,如硫酸铜。

2. 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搅拌均匀。

3. 将溶液过滤得到纯净的溶液。

4. 将溶液倒入玻璃杯中,放入热水槽中升温。

5. 观察溶液在升温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晶体的形成情况。

6. 在晶体形成后,用镊子取出晶体,放在纱布上晾干。

7. 将晶体放在活性炭上加热燃烧,观察燃烧过程。

8. 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在热水槽中升温过程中逐渐出现颗粒状物质悬浮在溶液中,并逐渐沉淀到底部,形成晶体。

晶体的形态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具有固定的结构。

我们还观察到晶体具有一定的颜色,这是由于晶体中的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与晶体的化学成分相关。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因此它们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在采用活性炭加热燃烧晶体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晶体在高温下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且火焰颜色也与晶体的化学成分相关。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晶体中的化学键断裂,发生燃烧反应而释放能量,形成明亮的火焰。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结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性质。

结晶是一种物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形成晶体的过程,它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解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发现晶体具有固定的结构和规律的几何形状,这是由于晶体中的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此外,晶体的颜色也与其化学成分相关。

在实验中用活性炭加热燃烧晶体,我们观察到晶体燃烧释放能量,并形成明亮的火焰,火焰的颜色也与晶体的化学成分有关。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真验五结晶历程的瞅察之阳早格格创做一、真验手段1.瞅察透明盐类的结晶历程及其晶体构造特性.为明黑、掌握金属的结晶表面修坐感性认识.2.瞅察具备枝晶构造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性的铸件或者铸锭表面,修坐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收展的曲瞅观念.二、真验设备及资料1.戴CCD的死物隐微镜;2.投影仪;3. 交近鼓战的氯化铵或者硝酸铅火溶液(由真验室预先配造佳);4.搞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者电吹风;6.有枝晶构造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真物.三、真验本理晶体物量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历程称结晶.结晶历程亦为本子呈准则排列的历程,包罗形核战核少大二个基础历程.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历程易以曲交瞅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量,其溶液的结晶历程战金属很相似,辨别仅正在于盐类是正在室温下依赖溶剂挥收使溶液过鼓战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赖过热,故真足可通过瞅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历程去相识金属的结晶历程.图5-1 结晶历程三个阶段产死的三个天区a) 最中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细大柱状晶区(100×) c)核心杂治的树枝状晶区(100×)正在玻璃片上滴一滴交近鼓战的氯化铵(NH4Cl)或者硝酸铅[Pb(NO3)2]火溶液,随着火分挥收,溶液渐渐变浓而达到鼓战,既而启初结晶.咱们可瞅察到其结晶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初于液滴边沿,果该处最薄,挥收最快,易于形核,故爆收洪量晶核而先产死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交着产死较细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果液滴的鼓战步调是由中背里,故位背好处死少的等轴晶得以继承少大,产死伸背核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正在液滴核心产死杂治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清闲(如图5-1c所示).那是果液滴已越去越薄,挥收较快,晶核亦易产死,然而由于已无充脚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挖没有谦枝晶间的清闲,进而能瞅察到明隐的枝晶.本量金属结晶时,普遍均按树枝状办法少大(如图5-2 所示).但是若热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隐现没有出枝晶,故正在杂金属铸锭里面是瞅没有到枝晶的,只可瞅到形状没有准则的等轴晶粒.但是若热速大,液态金属必然补缩缺累而正在枝晶间留住清闲,其宏瞅构造便可明隐天瞅察到树枝状晶.某些金属如锑铸锭表面,即能领会天瞅到枝晶构造,如图5-3 所示.若金属正在结晶历程中爆收了枝晶偏偏析,由于枝搞战枝间身分分歧,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浸蚀程度亦分歧,枝晶特性即能隐现出去,睹图5-4.图5-2 树枝晶死少图(100×)图5-3 锑锭表面浮凸的树枝状晶图5-4铅锑合金的隐微构造四、真验步调1.正在搞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配造佳的氯化铰或者硝酸铅火溶液,液滴没有宜太薄,可则果挥收太缓而没有简单结晶.2.将上述滴有溶液的玻璃片搁正在电炉上烘烤,或者用电吹风吹,以加速火分挥收.3.将玻璃片置于死物隐微镜下,从液滴边沿启初瞅察结晶历程,并画下结晶历程示企图.4.瞅察具备树枝晶构造的金相照片及铸件真物(可用搁大镜).五、注意事项(1)溶液烘烤时间没有宜过少,普遍以肉眼瞅察到边沿稍许收黑为宜.(2)真验时应注意试样的浑净,没有要让同物降进液滴内,免得做用结晶历程的瞅察.更应注意没有克没有及让液滴流到隐微镜部件上,更加没有克没有及让它遇到物镜,免得益坏隐微镜.五、真验报告央供1.简述真验手段.2.画出所瞅察到的盐类溶液结晶历程示企图,并简述结晶历程.4.根据真验,简述枝晶收展历程并归纳结晶顺序.。

结晶过程观察

结晶过程观察
• • • • 1、生物显微镜 2、玻璃片、玻璃棒 3、氯化铵饱和溶液 4、药棉、吹风机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实验目的及所用设备、材料。 2、画出不同阶段的晶核形成和长大的过 程,并着重说明柱状晶体和树枝晶的形 核长大过程。
实验六
结晶过程观察
一、实验目的
• 熟悉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和结晶构造, 借以引证金属的结晶过程。
二、实验概述
熔化状态的金属进行冷却时,当温度 降到熔点时并不立即开始结晶,而是当降 到熔点以下的某一温度t℃结晶才开始, 这一现象称为过冷。熔点与开始结晶的温 度t℃之差称为过冷度。过冷现象表明, 金属结晶必须有一个过冷度,只有具有一 定的过冷度才能为结晶提供相变驱动力。
• 结晶由两个基本过程组成,形核与和核长大。 即过冷液体产生细小的结晶核心以及这些核心 的长大。其中形核又分为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 核。 • 由于金属不透明,通常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实践证明,对透明盐类 结晶过程的研究得出的许多结论,对于金属的 结晶都是适用的。本次实验以观察氯化铵溶液 的结晶过程,借以引证金属的结晶过程。
实验步骤
1.将实验所用的玻璃片冲洗擦干,用玻璃 棒引一小滴已配好的氯化铵溶液到玻璃 片上。 2. 将玻璃片置于生物显微镜的试样台 上,在小于100×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溶液 在蒸发过程中所引起的结晶现象。
结晶过程观察示意图
1、目镜 2、物镜 3、液滴 4、玻璃片 5、样品台 6、光线 7、反光镜
结晶过程
• 结晶的第一阶段是在液滴的最外层形成 一圈细小的等轴晶体。见图1: • 结晶的第二阶段时是形成较为粗大的柱 状晶体,其成长的方向是伸向液滴中心。 见图2: • 结晶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液滴中心部位形 成不同位向的等轴晶体。见图3:

化学结晶实验报告

化学结晶实验报告

化学结晶实验报告化学结晶实验报告一、引言化学结晶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溶液中溶质的结晶过程,将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晶体。

本实验旨在通过结晶方法,从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中分离出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二、实验原理结晶是溶液中溶质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晶体状态的过程。

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溶解度时,溶质会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了溶液的饱和度和温度的变化来促使硫酸铜结晶的发生。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稀释。

2. 结晶过程: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结晶皿中,然后将结晶皿放置在加热板上,逐渐加热溶液。

3. 结晶观察:当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开始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晶体的形成。

如果出现晶体,则继续加热溶液,直至晶体完全析出。

4. 结晶收集:将结晶好的晶体用滤纸过滤,然后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晶体,最后用吸水纸吸干晶体。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成功地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了一定量的硫酸铜晶体。

晶体呈现出蓝色,晶体形状规则,晶体表面光滑。

通过对晶体的形态和颜色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出晶体的纯度较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溶液的加热速度和温度对结晶的效果有一定影响。

加热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晶体形成不完整,而加热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结晶时间过长。

温度的选择也是关键,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晶体溶解,而过低的温度则可能影响晶体的形成。

此外,晶体的纯度也是实验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蒸馏水对晶体进行洗涤,以去除可能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杂质。

然而,完全去除杂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实验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测,以确保晶体的纯度。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从硫酸铜溶液中分离出了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通过观察晶体的形态和颜色,初步判断晶体的纯度较高。

然而,为了进一步确保晶体的纯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测。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化学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观察结晶实验报告

观察结晶实验报告

观察结晶实验报告1. 观察不同溶液的结晶形态和颜色变化;2. 理解结晶的原理及过程;3. 学会通过结晶实验来分离混合物。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试管、玻璃棒、显微镜等;2. 将不同溶液逐一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溶质;3. 在适当的条件下加热试管,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 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结晶的形态和颜色变化;5. 使用显微镜对结晶进行观察;6.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溶液的结晶形态和颜色变化是不同的。

例如,在加入食盐的水溶液中,结晶呈现为小而规则的立方体形态,并呈现出白色的颜色。

而在加入砂糖的水溶液中,结晶则呈现为大而不规则的形态,并呈现出透明的颜色。

实验原理:结晶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晶体的过程。

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其饱和浓度时,溶质无法再溶解于溶液中,就会发生结晶反应。

结晶的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来实现,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或增加溶剂的挥发性,可以促进溶质的结晶。

结晶是一种物质的纯化方法,可以将溶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实验中,我们通过加热溶液来使其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冷却溶液,促使其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不同溶质有不同的溶解度和结晶特点,因此形成的结晶形态和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结晶实验的应用:结晶实验在化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物质的纯化和分离,还可以用于判断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在制药工业中,结晶是重要的分离和纯化工艺,在冶金工业中,结晶可以用于提取金属盐溶液中的金属。

结晶实验的优缺点:结晶实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和纯化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结晶实验需要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

其次,结晶实验只适用于可溶于溶剂的固体物质,对于不溶于溶剂的物质不适用。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结晶实验也往往不够经济和高效,对于大规模生产不太适用。

结论:通过结晶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溶液的结晶形态和颜色变化。

结晶过程观察

结晶过程观察

实验一结晶过程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组织特征。

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概述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

结晶过程包括形核及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

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为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

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

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有许多空隙。

这是因为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

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

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

某些金属如锑铸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

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枝晶特征即能显示出来。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生物显微镜和放大镜。

2.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制好)。

3.干净玻璃片、吸管。

4.电炉或电吹风。

5.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

6.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在干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配制好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液滴不宜太厚,否则因蒸发太慢而不易结晶。

实验五--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报告

实验五--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观察显微镜下滑移绒、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

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

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

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

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

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

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

对体心立方结构的a一F,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e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

结晶过程的观察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一结晶过程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组织特征。

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概述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

结晶过程包括形核及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

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为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

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

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有许多空隙。

这是因为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

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

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

某些金属如锑铸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

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枝晶特征即能显示出来。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生物显微镜和放大镜。

2.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制好)。

3.干净玻璃片、吸管。

4.电炉或电吹风。

5.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

6.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在干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配制好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液滴不宜太厚,否则因蒸发太慢而不易结晶。

结晶的实验报告

结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晶体生长的实验方法,包括溶液法、熔融法等。

3. 通过实验观察晶体生长的形态,分析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构成的固体。

晶体生长是晶体从溶液或熔融体中析出的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中,溶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在晶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起着关键作用。

晶体生长的形态、大小和缺陷等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浓度、搅拌速度、生长速度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蒸馏水、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酒精灯、温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槽等。

2. 实验步骤:(1)溶液法:① 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② 将配制好的溶液置于烧杯中,放入恒温槽中,保持温度恒定。

③ 使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晶体生长情况。

(2)熔融法:① 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放入烧杯中。

② 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使硫酸铜熔化。

③ 当硫酸铜熔化后,逐渐降低温度,观察晶体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液法:(1)氯化钠溶液:在恒温条件下,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晶体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晶体大小逐渐增大。

(2)硝酸钾溶液:在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与氯化钠相似。

(3)硫酸铜溶液:在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与氯化钠和硝酸钾相似。

2. 熔融法:在熔融法实验中,硫酸铜溶液在冷却过程中逐渐析出晶体。

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晶体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晶体大小逐渐增大。

五、讨论1. 晶体生长速度与溶液浓度:在溶液法实验中,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

溶液浓度越高,晶体生长速度越快。

2. 晶体生长速度与温度:在溶液法实验中,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大。

在熔融法实验中,冷却速度对晶体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

3. 晶体生长形态:在溶液法实验中,晶体生长形态受溶液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结晶实验报告

结晶实验报告

结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结晶的方法,将固态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结晶的原理和过程。

实验器材与试剂:1. 试管2. 显微镜3. 称量瓶4. 烧杯5. 温度计6. 纸巾7. 砂芯漏斗8. 水槽9. 尼龙网10. NaCl (氯化钠)11.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干净的试管,称取适量的NaCl固体,加入试管中。

2. 慢慢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直到固体完全溶解。

3. 将溶液放置于架子上,并避免振动。

观察溶液的变化,记录下来。

4. 将试管置于水槽中,用烧杯加热至溶液开始沸腾。

继续加热1-2分钟,使溶液充分沸腾。

5. 关闭加热源,等待溶液冷却,同时观察结晶的形成。

6. 将试管从水槽中取出,用纸巾轻轻擦干。

7. 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晶的形态和大小,并进行记录和测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结晶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溶液在加热时产生了沸腾现象,并且溶液中的NaCl逐渐结晶并沉淀到底部。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结晶体呈现出规则的立方体形状,并且大小不一。

结晶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溶液开始冷却时,溶解度却又逐渐减小。

当溶解度超过饱和度时,溶质就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并形成固体晶体。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观察到了结晶的过程和结果,还进行了结晶晶体的形态和大小的观察和测量。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研究晶体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结晶实验,我们成功地将NaCl溶液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并观察到结晶过程中晶体的形态和大小。

这一实验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结晶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并在化学实验技术和材料科学研究中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1] Welbon, A. "A Simple Technique for Growing Crystal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ol. 86, no. 9, 2009, pp. 1044-1045.[2] Zhang, Y. "Crystallization of Salt." Chemical Demonstrations: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of Chemistry, vol. 8, no. 2, 2009, pp. 106-109.附录:实验记录表实验日期:___________ 实验人:___________实验名称:结晶实验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步骤观察结果1. 加入NaCl固体到试管2. 搅拌溶解3. 放置于架子上,避免振动4. 加热溶液至沸腾5. 关闭加热源,溶液开始冷却6. 观察结晶的形成7. 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晶体的形态和大小测量结果:结晶体编号长度(mm)宽度(mm)高度(mm)12345注:以上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为示例,请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记录和测量。

实验五 酵母蔗糖酶的结晶

实验五 酵母蔗糖酶的结晶

实验五酵母蔗糖酶的结晶一、原理常用的蛋白质结晶方法有:微池法结晶,蒸汽扩散法,液-液扩散法和透析结晶法等。

现有的结晶方法结晶量小,需要使用高度纯化的蛋白质,常使用离子交换或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

常用的结晶剂包括盐、有机溶剂、聚乙二醇4000等。

与结构研究相比,用作交联酶晶体催化剂的酶晶体对晶体质量要求相对较低,但要求数量大。

从纯化程度较低的酶液中结晶酶,其结晶时间可能较短,结晶液可达数升至数百升,所用试剂相对较少,从而大幅度降低酶晶体的成本。

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要优于单独硫酸铵分级沉淀,可能有以下几点:(1)硫酸铵和丙酮分级沉淀的机理不同,前者是中和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使其沉淀,而后者是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使其沉淀,两者在协同沉淀时使其作用互补,使效率更高。

(2)当单独使用硫酸铵沉淀时,随着其饱和度的升高,溶液的密度也变大,不利于离心分离,而加入一定体积丙酮后,溶液的密度减少,有利于离心分离。

(3)与单独硫酸铵、丙酮沉淀相比,它的第一次沉淀量大,除杂多,纯化效果好。

二、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实验三纯化得到的酵母蔗糖酶2、仪器(1)高速冷冻离心机(2)真空干燥器3、试剂(1)硫酸铵(2)丙酮三、操作步骤1、丙酮一硫酸铵协同除杂首先向原酶液中加硫酸铵至45%饱和度,冰浴,搅拌,5min加完。

然后加入0.3倍酶原液体积的丙酮,5min加完。

此时溶液会分相,用低速大容量多管离心机离心除去沉淀,保留上清液。

此步操作为丙酮一硫酸铵协同除杂。

2、浓缩向上清液中快速加入硫酸铵至75%饱和度,5min加完。

由于丙酮和硫酸铵的协同作用,静置15~30min后溶液分相,上相约占总体积的1/3,为丙酮及过氧化物酶的混合物;下相几乎无活性,可直接弃去。

3、结晶将上相离心,取相界面处沉淀,即为浓缩过氧化物酶。

将沉淀抽真空除去丙酮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用测微尺测量晶体尺寸。

四、结果分析将得到的酵母蔗糖酶的晶体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并描述,用测微尺测量晶体尺寸并记录。

结晶实验报告

结晶实验报告

结晶实验报告结晶实验报告引言:结晶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分离和纯化方法,通过调节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和温度,使其过饱和,从而使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结晶方法提取某种物质,并探究结晶条件对晶体形态和纯度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某种溶质、溶剂、试管、烧杯、玻璃棒、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溶液:将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溶剂,搅拌均匀。

2. 过滤溶液:将溶液倒入试管中,用滤纸过滤掉杂质。

3. 结晶:将过滤后的溶液缓慢加热,观察溶液中晶体的形成情况。

4. 结晶收集:用玻璃棒将晶体从溶液中捞出,并放置在滤纸上晾干。

5. 结晶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纯度。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种晶体溶质,并使用适量的溶剂进行溶解。

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我们成功地使溶液过饱和,并观察到晶体的形成。

在不同的结晶条件下,我们观察到晶体的形态和纯度有所不同。

当溶液过饱和度较低时,晶体呈现出较小且不规则的形态;而当溶液过饱和度较高时,晶体呈现出较大且较规则的形态。

这表明过饱和度对晶体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温度对晶体形态和纯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较低的温度下,晶体生长速度较慢,晶体呈现出较小且较规则的形态;而在较高的温度下,晶体生长速度较快,晶体呈现出较大且不规则的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晶体的表面光滑度和透明度与纯度密切相关。

纯度较高的晶体表面光滑度较高,透明度较好;而纯度较低的晶体表面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光滑度较差,透明度较低。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结晶方法提取了某种溶质,并观察到了晶体形态和纯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过饱和度和温度是影响晶体形态和纯度的重要因素。

结晶方法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结晶,可以将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分离出来,并获得纯度较高的晶体。

因此,结晶方法在药物合成、天然产物提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

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a)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

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

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5—2 所示).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

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

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

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

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

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

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
a) 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

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

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

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

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5-2 所示)。

但若冷速小,
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

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势必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

某些金属如锑铸锭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如图5-3 所示。

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浸蚀程度亦不同,枝晶特征即能显示出来,见图5-4。

图5-2 树枝晶生长图(100×)
图5-3 锑锭表面浮凸的树枝状晶图5-4 铅锑合金的显微组织
四、实验步骤
1.在干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配制好的氯化铰或硝酸铅水溶液,液滴不宜太厚,否则因蒸发太慢而不易结晶。

2.将上述滴有溶液的玻璃片放在电炉上烘烤,或用电吹风吹,以加速水分蒸发。

3.将玻璃片置于生物显微镜下,从液滴边缘开始观察结晶过程,并画下结晶过程示意图。

4.观察具有树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铸件实物(可用放大镜)。

五、注意事项
(1)溶液烘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肉眼观察到边缘稍许发白为宜。

(2)实验时应注意试样的清洁,不要让异物落入液滴内,以免影响结晶过程的观察。

更应注意不能让液滴流到显微镜部件上,尤其不能让它碰到物镜,以免损坏显微镜。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目的。

2.绘出所观察到的盐类溶液结晶过程示意图,并简述结晶过程。

3.绘出金属铸件树枝状晶组织示意图
4.根据实验,简述枝晶成长过程并总结结晶规律。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