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第5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音乐课程中教学策略的思考
快乐音符音乐课程研究课题组王丹.
在音乐课程中,教学策略是指在实施音乐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水平,对所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简而言之,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所探讨的音乐课程教学策略,更强调与课程系统的适应性,更突出音乐学科特色的可行性。目前幼儿园多进行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关注的较多的是综合的音乐游戏形式,采用具有普遍规律的教学策略,而在儿童音乐能力的提升,以及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制定、选择与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认为,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实施不仅要从儿童的总体发展需要出发,依据课程与教学理论中的普遍规律,更要关注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关注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规律。
◎创设音乐化的环境
环境创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音乐化的环境能让儿童更专注,更有兴趣,有利于音乐的教学。音乐化环境有硬件环境。音乐教室(或音乐课堂、音乐区)的布置有很多独特之处,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让儿童可以随意走动,教具玩具和挂图、卡片应该是安全、显而易见、颜色鲜艳和方便孩子使用的。比如,教室里有适合儿童的良好的音响设备,必须有空间提供儿童看录像,他们可以坐在可挪动的地毯上;黑板、白板的高度必须适合,以便儿童可以在上面粘贴画片,重组故事;教室里有认识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的大型挂图或地毯,以便儿童在上面作音符的移动游戏,进行音乐认知;准备必备的乐器、儿童乐器以及各种发声器;准备一个模拟小舞台,让
儿童有更多的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音乐环境还包括软件环境。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给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并检查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尽量用音乐与艺术的方式和儿童交流,如问好时,有节奏地说出来;建立日常规范,鼓励儿童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思,如歌唱、吟诵、节拍、演奏乐器、声音的故事甚至是戏剧表演;用不同的音乐作为常规音乐,如收放乐
器的音乐,回座位的音乐等等;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儿童独立地学习;根据活动类型安排儿童的座位,如半圆形(半封闭)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
集中在老师和同伴身上,适于模仿学习,圆形(封闭)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两边的同伴身上,适于接力式的活动等等。
◎让聆听成为一种习惯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任何想进入音乐世界的人,聆听——是最基本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尽情地去触摸、去感觉、去聆听、去体验。在舞动的乐音中,孩子们可以体验所有高低、大小、强弱的自然音律,对声音、音色、音高和音量这些组成音乐的要素,产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聆听包括听觉意识与注意力的培养,听辨以及听觉的记忆与排序。
听觉意识的培养是律动、歌唱、游戏、音乐创作以至于对读、写、表演的基础。注意力不仅是天生的而且是一种学习的技巧,幼儿需要通过训练来强化这种能力,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积极的听觉意识,即必须要求孩子去注意周围的环境、声音并和它们交流。
比如,3岁的宝宝会扭头去注意因为打碎一个玻璃杯而发出的响声,这就足以证明人类的听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培养区别声音的能力(听辨能力)的最佳时段是在婴幼儿时期(2~3岁时)因此我们在小托班与小班的音乐课程中我们设有较多的《听力训练》。
建议教师使用“回声游戏”“听力训练”来提升孩子们的听觉记忆和听觉排序,如:《小马》、等等。在这种游戏中涉及到孩子对节奏的短时间模仿以及思维长时间的音乐、节奏记忆。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总是处于快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期,并受到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刺激,听觉的能力能够在各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不断的提高以听为主的活动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要把“听”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来理解,例如伴随音乐哼唱,做合拍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听的训练,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象,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象,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儿童在每次“听”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稳定拍感与节奏训练作为起点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是,节奏是比音高更早地被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在节奏训练中,幼儿应最先获得稳定拍感,然后再进行其他节奏练习。
无论是歌唱还是律动类的活动,建议老师们都要先让孩子感受稳定拍,然后增加有节奏地说歌词或者提示动作的语词,再进行歌唱或律动。稳定拍的获得可以先拍手或拍腿拍肩等等,尽量简单的声势。如歌曲《小雨点》中,歌词是这样的:“我是快乐小雨点,滴滴嗒,要做小小旅行家,滴滴嗒,落在窗上和屋顶,滴滴嗒,开除好多小雨花,嘀嘀嗒。”这里每一个乐句都有模仿小雨点的声音“嘀嘀嗒”的单音节象声词,小朋友最先听到并记住的也就是这个象声词。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用“拍点点点”的动作表现4/4拍之后,就逐渐地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嘀嘀”,有的拍里
有一个声音——“嗒”,有的拍里没有声音……。所以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这个现象。
另外,在稳定拍的基础上进行说歌谣练习。教师边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儿童的身体,边朗诵歌谣。然后儿童边朗诵歌谣边拍腿、拍手、传球、轻击打击乐器,做稳定的律动,或是根据歌谣的内容设计游戏动作。再如,感知节奏与节拍。练习时可以口读象声词,手拍稳定拍,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进一步练习可以是在内心默读背诵歌谣,口不出声,只用手拍即歌谣的节奏,进行节奏的分离,发展节奏的记忆。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加入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
◎以歌唱为主的综合音乐教育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讲过,“一个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龄班。”音乐课程要注重儿童的歌唱训练,是因为音乐这门艺术是需要参与的。也就是说,音乐的奥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