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与眩晕.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至今文献(中文):3402条
✓2008年:350多条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VBI诊断标准。 1988年《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引用的诊断依据为: 一、游氏标准(1985) 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多因 头位和/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2、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的其它症状,如眼疾(黑朦、闪光、视物变形、 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 昏厥等;
由Caplan教授主持,于1988-2000年在美国波士顿NEMC进行 的一项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发病部位多见于后循环远端。
后循环缺血概述
➢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 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 ✓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
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 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一、游氏标准(1985) 3、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 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 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的 病理反射等; 4、病因明确,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 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 中,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未列出相应诊 断标准。
➢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题 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 研究的深人,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后循环缺血也和前循环缺血一样,多为TIA和 梗死两种形式。VBI是否存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外观点
➢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D-9)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 基底椎动脉供血不足;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2)以单纯性前庭内耳病变为主的疾病(梅 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
(3)部分伴有头昏眩晕等症状的精神障碍性 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实际上VBI的主要是: • 后循环TIA和梗死, • 后两种病理状态用VBI来诊断纯粹是错误的。
后循环缺血概述
➢国际上有用PCI概念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概念的趋势。
➢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已不再使用VBI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 Willis ( 1621-1675 ) 年 描 述 脑 干 解 剖 和 脑 动 脉环
✓Rudolf Virchow(1821-1902年)提出了血栓、 血栓形成、栓子和栓塞的概念
✓Charles Foix(1882-1927年):现代卒中神经 病学家第一人
✓Kubik和Adams(Brain,1946,69:73)首先 报道了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与病理学相关 研究
➢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的概念: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认识的局限,人们推测前循环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颈动脉处于相对缺血 状态而引起的,由此产生了一个“颈动脉供血不足”
➢ 与之相对应,引出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Stroke,2000.3l:2Oll-2023.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 VBI在国内至今仍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诊断术语, ➢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VBI的概念的理解和
认识都存在太多的误区。 ➢ 并且在我国有被泛化趋势,VBI变成了某些医
生面对一些具有前庭样症状患者的垃圾筐,用 来诊断临床上出现的许多不明原因的、有头昏 眩晕症状的患者,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治水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1951年Fisher等用carotid insufficiency来描述 前循环梗死前的TIA
➢1953年Denny-Brown用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解释TIA和脑缺血的波动表现, insufficiency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支配 区依靠侧支循环供血
➢ 1990年ICD-10神经系统疾病中,在TIA和相关综合 征(G4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0),无 “VBI”的病名;
➢ 1990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Ⅲ代替的是椎基底动脉 系统TIA
➢ 1997年ICD-9临床修订版-脑血管疾病,在短暂性 脑缺血(43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仍无 “VBI”的病名.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泛化的VBI概念主 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以后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后循环TIA和梗死) ✓在这方面,许多临床医师将椎动脉型颈椎病
认为是VBI的主要病因,因而将许多有头昏眩 晕症状的患者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 VBI,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周农
后循环缺血概述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 干、小脑、丘脑、枕叶、部 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953年Siekert和Millikan报道了基底动脉系 统间隙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并提出VBI的概 念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前循环缺血 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 概念已被摈弃。
➢现在,我们在检索国外医学文献时已经极少能 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概念,更多 的是用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椎基 底动脉疾病等词来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