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与眩晕.ppt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PCI的主要病因是: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主要的血管病 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 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发病机制
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 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 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发病机制
其他发病机制:穿支小动脉病变: 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 始部的粥样硬化等,好发于桥脑、 中脑和丘脑。
2.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 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病理研究证明 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 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 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 头晕/眩晕并非PCI PCI者可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 硬化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的(如BPPV、美尼尔病等)
PCI的病因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 20%。同前循环(颈动脉系统)TIA及脑梗塞一样,其 病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 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注: 最新研究发现,头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极少 是唯一症状,不到1%的患者表现为单一的眩晕症状及 体征,颈椎病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
各项血液检查,如血脂等。 颈椎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
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MRI及MRA 和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 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也可发现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 狭窄或闭塞。
后循环缺血共20张PPT精选课件
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 大脑(dànǎo)后动脉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jièxiàn)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
罕见的情况; 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
基底(jī dǐ)动脉
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
• 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第十八页,共20页。
急性期治疗(zhìliáo)
• 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PC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 研究结果,因此对PCI的急性期处置与前循 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 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小时内的合适 患者可以开展静脉rt-PA溶栓治疗。有条件 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shíjiān)窗可 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 忌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 南
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 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非缺血的状态; 发自锁骨(suǒgǔ)下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渐靠近,多在脑桥下缘会合成基底动脉。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 头晕/眩晕并非PCI 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 化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的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 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 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 床表现。因此PCI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 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⑴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 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 见的情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 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 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 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Vertigo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专家共识)
误区:
头晕/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BI) =颈椎病
一.背景(Background)
后循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 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及脊 髓。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鉴别
在Dix-Hallpike试验完成到眩晕及眼震开始之前有一个潜伏 期(一般是1-2秒) 发作性特点: 数秒-20秒,很少>40秒. 眩晕的疲劳性
The Dix-Hallpike Test
CRP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
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
最有诊断价值。
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
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2.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同前循环)
PCI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
等)、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
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症、口服避孕药等。
3.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 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
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南。
2.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同前循环)
对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参考国内外相关
的防治指南。
鉴于约40%的后循环缺血病因为栓塞,建议积极
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
除非明确颈椎骨质增生与PCI的关系,否则
不应该仅为治疗PCI而行颈椎手术。
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
“VBI”的病名.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 中,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未列出相应诊 断标准。
• 1986年早期标准:
• 1、反复短暂的眩晕发作,起病于50岁左右或更高年 龄。
• 2、卒中式发病,符合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
• 而无其他病的证据。
• 3、有典型的眼震电图的异常,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异 常,少数为周围性异常,眩晕期间如眼震电图正常 可基 本排除本病。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19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 二、丁氏标准
• 1994年推荐标准:
• 当临床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
• 1、ENG(眼震电图)出现肯定前庭中枢异常(2项以
• 上异常)或1项中枢异常加2项周围异常,可确诊
• 为VB-TIA。
• 2、ENG出现可疑前庭中枢异常(一项异常),如 BAEP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出现中枢异常,或TCD(颅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1951年Fisher等用carotid insufficiency来描述 前循环梗死前的TIA
➢1953年Denny-Brown用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解释TIA和脑缺血的波动表现, insufficiency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支配 区依靠侧支循环供血
• Vertebro-basilary insufficiency(VBI) diagnosed by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three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 前庭系统是人体辨向的主要结构,是产生眩晕的 主要原因。
• 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在位向感受仅起辅助作 用,所以在前庭系统完好情况下,这两种眩晕不 明显
9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
内耳前庭器官 (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前庭神经节 一级神经元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感受身体的位二级置神经和元 运动速度变化
– 中枢前庭性: 前庭神经的颅内部分、前庭神经核及其传导 径路 (特点是与耳蜗神经、面神经分离,前庭神 经核占据范围大,不容易出现完全损害)
• 非前庭性眩晕
– 除以上病变部位以外的病变引起的眩晕, 包括眼源性眩晕、心血管疾病所致眩晕、 贫血,全身代谢、中毒、感染性疾病所致 眩晕、心理性眩晕
16
中枢性眩晕
• 交感神经纤维缠绕在迷路血管壁上,影响迷路血 流量----紧张、焦虑可引起眩晕
12
前庭系统血液供应
• 前庭中枢部分 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通路----椎A 基底A长旋支 小脑前下A 小脑后下A
13
眩晕的分类
14
临床分类 很不统一
• 按发病机理和性质分类 • 真性眩晕:由于视觉、本体觉、前庭系统病变引
27
• 后循环TIA
–突然头晕(80%-98%) –症状刻板,反复发作 –持续数分钟(小于15min) –有脑干、小脑、枕叶损害 –发作间期正常 –DWI无新鲜病灶
28
后循环TIA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 病因:
–锁骨下A近端(发出 椎动脉之前)狭窄、 闭塞---心脏血不能 直接流入患侧椎动 脉,由于虹吸作用
34
眩晕的诊断流程
35
病史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与体位的关系 发作频率
眩晕鉴别ppt课件
4.美尼尔氏病
多数于中年起病,男性略多;
典型的三联症状: ①.发作性眩晕 ②.感音性听力减退 ③.耳鸣
11
4.美尼尔氏病
(一)眩晕 常突然发作,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 或为摇晃,浮沉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
苍白,出汗等症状。患者于发作时多闭目卧床,不敢翻身 或转动头部,唯恐因此而使眩晕加剧,每次眩晕发作持续 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不等。部分病人在发作后短期内仍有轻 度的头昏。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多数为数月或数年发作 一次。亦有频繁发作达一周数次者。眩晕发作往往随听力 障碍而减少,至完全耳聋时,迷路功能消失,发作亦终止。
眩晕症的鉴别诊断
1
头昏、头晕、眩晕区别
症状
概念性描述
临床意义
头昏
多由全身性疾病或神经症 头昏沉和不清醒感 等所引起,临床很常见,
但非神经科关注重点
头晕
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 感,也是一种轻微的 运动幻觉
多由前庭系统、视觉或深 感觉病变障碍所引起
眩晕
自身或(和)外物按 一定方向旋转、翻滚、 移动或浮沉,为运动 幻觉,伴恶心、呕吐、 倾倒等
15
7.颈源性眩晕
有些患者颈椎并无骨刺,但在颈椎转动时仍椎 动脉仍可狭窄,另外一些患者的椎动脉畸形, 多在椎动脉起始端,它和锁骨下动脉都位于前 斜角肌与颈筋膜之间,颈活动时使椎动脉锁骨 下动脉常受压,这时可能触及一侧桡动脉转动 减弱或消失。
2、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椎动脉痉挛;
3、其他因素:颈部外伤、软组织炎、有眩晕和 头痛的发作;可能是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使血
由于颈部不同疾患引 起的一种眩晕
起病突然,常在睡醒 无耳蜗症状;眩晕症 后发作,严重的眩晕, 状持续时间长,痊愈 恶心呕吐,不敢睁眼, 后很少复发;多有病 动则症状加重,可有 毒感染的前期症状 眼球震颤
《后循环缺血防治》课件
血管检查
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 ,可以考虑进行颈部血管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了解血 管状况。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总结词
适当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可 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心
理健康。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 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 训练等,有助于恢复身体功能 。
VS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72岁,因反复头晕、 行走不稳就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病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
两个病例均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后循环缺血的典型症状,但发病年龄、性别、病因 等方面存在差异。
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治疗经验与教训总结
经验总结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采用抗凝、溶 栓等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可有效改 善症状。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是预防后循环缺血的 重要措施,烟草和酒精都会对 血管造成损害。
定期检查与筛查
血脂检查
血压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 ,及时进行治疗和控制。
定期进行血脂检查,了解胆固醇 、甘油三酯等指标是否正常。
血糖监测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人 群,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早发现 糖尿病。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 以抑制血液凝固,预防栓塞事件 的发生,从而降低后循环缺血的 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
降脂药物
总结词
降脂药物在后循环缺血治疗中起到降 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助于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详细描述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 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脂 水平,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程,从而降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率。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Vertigo曹勇军,董强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 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 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国际上已用PCI 概念取代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BI)概念。
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已不再使用VBI[1]。
最近,人们对PCI 的认识有了重要更新:(1)PCI 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PCI 的主要机制是栓塞;(3)眩晕/头晕是PCI 的最常见症状之一,但PCI 并不是眩晕/头晕的常见病因[1-3]。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
产生眩晕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周围前庭系统或中枢前庭系统障碍。
构成周围前庭系统的前庭迷路(内耳)和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称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和脉搏改变等)。
真性眩晕是空间关系的感觉障碍,有自身或周围物体运动感。
少数病例与PCI有关,大多数病例是耳神经疾病所致。
构成中枢前庭系统的前庭神经核和与之相连的脑干网状结构及其传导系统受累引起的眩晕称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假性眩晕),患者常主诉为头昏头晕,主要表现为自身或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持续时间较长,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以脑干、小脑症状为主。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PPT.
(2) 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 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 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透明病、微动脉瘤 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等,好发于桥脑、中 脑和丘脑。
PCI少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 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 脉性梗死、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 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 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 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 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 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 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PCI:后循环的TIA/脑梗死。 同义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后循环TIA与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疾病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 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 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 利于临床操作。
⑴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 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 见的情况。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缺血概述
➢国际上有用PCI概念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概念的趋势。
➢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已不再使用VBI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
➢1953年Siekert和Millikan报道了基底动脉系 统间隙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并提出VBI的概 念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前循环缺血 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 概念已被摈弃。
➢现在,我们在检索国外医学文献时已经极少能 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概念,更多 的是用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椎基 底动脉疾病等词来代替,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 研究的深人,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后循环缺血也和前循环缺血一样,多为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和 梗死两种形式。VBI是否存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外观点
➢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D-9)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 基底椎动脉供血不足;
Stroke,2000.3l:2Oll-2023.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 VBI在国内至今仍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诊断术语, ➢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VBI的概念的理解和
认识都存在太多的误区。 ➢ 并且在我国有被泛化趋势,VBI变成了某些医
生面对一些具有前庭样症状患者的垃圾筐,用 来诊断临床上出现的许多不明原因的、有头昏 眩晕症状的患者,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治水平。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2)以单纯性前庭内耳病变为主的疾病(梅 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
(3)部分伴有头昏眩晕等症状的精神障碍性 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实际上VBI的主要是: • 后循环TIA和梗死, • 后两种病理状态用VBI来诊断纯粹是错误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1951年Fisher等用carotid insufficiency来描述 前循环梗死前的TIA
➢1953年Denny-Brown用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解释TIA和脑缺血的波动表现, insufficiency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支配 区依靠侧支循环供血
➢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的概念: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认识的局限,人们推测前循环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颈动脉处于相对缺血 状态而引起的,由此产生了一个“颈动脉供血不足”
➢ 与之相对应,引出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新认识
➢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泛化的VBI概念主 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以后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后循环TIA和梗死) ✓在这方面,许多临床医师将椎动脉型颈椎病
认为是VBI的主要病因,因而将许多有头昏眩 晕症状的患者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 VBI,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周农
后循环缺血概述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 干、小脑、丘脑、枕叶、部 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 中,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未列出相应诊 断标准。
➢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题 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一、游氏标准(1985) 3、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 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 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的 病理反射等; 4、病因明确,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 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
✓1994至今文献(中文):3402条
✓2008年:350多条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VBI诊断标准。 1988年《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引用的诊断依据为: 一、游氏标准(1985) 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多因 头位和/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2、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的其它症状,如眼疾(黑朦、闪光、视物变形、 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 昏厥等;
➢ 1990年ICD-10神经系统疾病中,在TIA和相关综合 征(G4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0),无 “VBI”的病名;
➢ 1990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Ⅲ代替的是椎基底动脉 系统TIA
➢ 1997年ICD-9临床修订版-脑血管疾病,在短暂性 脑缺血(43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仍无 “VBI”的病名.
由Caplan教授主持,于1988-2000年在美国波士顿NEMC进行 的一项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发病部位多见于后循环远端。
后循环缺血概述
➢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 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 ✓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
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 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 Willis ( 1621-1675 ) 年 描 述 脑 干 解 剖 和 脑 动 脉环
✓Rudolf Virchow(1821-1902年)提出了血栓、 血栓形成、栓子和栓塞的概念
✓Charles Foix(1882-1927年):现代卒中神经 病学家第一人
✓Kubik和Adams(Brain,1946,69:73)首先 报道了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与病理学相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