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心房颤动是指心脏房颤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心房肌的自律性增高导致心房肌细胞快速放电不协调并不规则地收缩,从而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结构改变、神经调节紊乱、病理性重构及心肌代谢紊乱等因素。
一、离子通道异常离子通道异常是心房颤动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内钠离子电流大幅度增高,导致心房肌细胞快速去极化。
而这种去极化反应与比较特殊的钾离子电流减小有关。
当心房肌细胞中的L型钙通道活化,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引发心脏肌原纤维的收缩,但当心房颤动时,这种钙通道过量活化,引起心房肌细胞的快速去极化,从而诱发心房颤动。
二、心肌结构改变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与心肌结构改变也有关。
心脏长期受到高血压、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心肌炎等因素的损伤,会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心房纤维化程度增加。
这种纤维化过程会改变心房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使得心房肌细胞兴奋性增加,从而易于诱发心房颤动。
三、神经调节紊乱神经调节的紊乱也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心房颤动时,交感神经张力不断增高,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导致心房颤动节律失常。
此外,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自主性增强,使得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
四、病理性重构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房肌的病理性重构有关。
主要包括心脏结构的改变、重塑以及炎症反应等。
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心肌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增加,心房壁厚度增加并伴有心肌的纤维化,这些改变使得心房肌细胞释放的肽类物质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五、心肌代谢紊乱心肌代谢紊乱也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心肌代谢紊乱主要表现在心房肌细胞内能量代谢异常,即线粒体功能异常。
在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能量消耗增加,但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心房肌细胞内ATP水平下降,细胞内Ca2+正常内流减少,细胞内K+外流增加,进而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除了上述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他因素也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例如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控等。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
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
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
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
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
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
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
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
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及若干认识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及若干认识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近年来,有关心房颤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
特别是射频消融可以说是心房颤动的一场革命。
但在我国基层医院,多数心房颤动患者仍需或心率控制治疗。
按照以往惯常使用的分类方法。
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房颤,缓慢性房颤,孤立性房颤等。
其中缓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问题的争议较多。
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
以往多认为是心房颤动合并二度、高度甚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
后来,人们发现,许多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复律为窦性后并没有二度或高度房室阻滞。
因此,对以往的诊断提出了质疑。
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1 隐匿性传导当心房颤动波以350—600次/分快速颤动波冲剂房室结时,并不能全部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
但由于该激动已在心脏传导组织内传导了一定深度,产生的不应期影响了随后激动的传导和形成,而造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
2 自主神经张力影响心房颤动患者昼夜心率变化范围较大。
绝大多数缓慢心率出现在午休或夜间睡眠时。
说明心房颤动患者卧位或睡眠时长R—R间期的变化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较大。
心房颤动合并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逸博及逸博心律也并非病理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心房激动经过房室结下传心室明显减少有关。
也可加重隐匿性传导的发生。
3 药物作用的影响多数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会服用洋地黄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加重心房颤动长R—R间期的发生。
地高辛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完成对房室传导延缓的作用。
因此,服用地高辛的患者更易出现夜间心率变慢,出现长R—R间期的特点。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传统诊断中,房室传导阻滞更着重关注“度”及房室传导比率。
所以心房颤动出现长R—R间期时,不能轻易地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而出现持续缓慢的房室交界区或室性逸博心律时,可提示心房颤动合并部分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024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常用策略

2024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常用策略通过导管消融对房颤进行节律控制已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且指南推荐级别也在逐年升高。
目前常用的导管消融策略主要是先实现肺静脉电隔离,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线性消融、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等。
本文将对房颤的导管消融中常用的策略及其主要作用进行描述。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术者操作的熟练,导管消融对于房颤的节律控制有着较好的效果,并可以有效避免药物复律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一些大型的临床研究也支持导管消融下的节律控制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获益,对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指南推荐级别也在逐年升高。
1、房颤的消融技术根据使用能量类型的不同,房颤的导管消融类型主要可分为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脉冲消融。
各类能量的消融导管在临床应用上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其消融的基础策略是相同的,均是优先实现肺静脉的隔离。
除了导管消融,部分患者还会辅以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
对于合并心脏瓣膜病或其他外科手术指征、左心房极大的患者,外科消融治疗也作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2、房颤的导管消融策略触发灶的消融自MiChelHaiSSagUerre教授及其团队于1998年提出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理论后,肺静脉消融逐渐已成为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
随着消融技术的发展,对于肺静脉的消融已从早期的肺静脉内直接消融发展为三维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大环消融。
目前,对于肺静脉消融的消融终点为达到肺静脉电隔离(PVI∖PVI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肺静脉外的触发灶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房颤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复发的患者中。
常见的肺静脉外触发灶包括: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终末崎、Marshall静脉等。
对于肺静脉外触发灶的识别常常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根据患者发作时心电图P'波形态,初步判断可疑位置,并进一步在相关位置放置电极,通过腺苗三磷酸(ATPl异丙肾上腺素或电刺激等方式诱发房颤并进行识别。
房颤射频消融的理论、疗效、副作用、争论、和未来!重磅

房颤射频消融的理论、疗效、副作用、争论、和未来!重磅提示:文章很长,但把房颤射频说透了!这些东西非常难,非常艰涩,刚毕业2-3年的心血管研究生也看不懂,我查阅500多篇英文资料,并花费大力气把专业医学名词翻译成老百姓能看懂的大白话,争取一文解决患者对于射频的了解,如有用处,不谢。
本文由治房颤不射频的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原创,转载必须保留版权信息。
房颤发生的理论房颤发生的理论有很多假说,为什么叫“假说”呢?就是不确定。
医生给患者说的话听起来都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医生内心是不肯定的,全世界都是这样。
就像大人教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但实际上很多事大人自己拿不准怎样才是对的。
在说这些假说之前,我再强调一下马宝琳对于房颤发生机理的解读:心房里的神经变成了一堆乱麻,乱放电、乱传导。
房颤的假说有三个大假说和四个小假说。
三个大假说是: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局灶激动学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学说。
四个小假说是:肺静脉的电学结构与基质、心房组织的房颤电学基质、心脏自主神经因素、房颤巢。
这些假说是过几年就有人发现一个,提出来,再过几年又有人研究一个,提出来,一个一个的当成新发现提出来的,都是只关注一点,谁提出一个假说,谁就发明一种射频方式,最后发现也不太理想,然后继续研究。
大家彼此之间联系不多,这也是西医学科的特点,一个人因为心脏病住院,同时有血糖高、肚子疼、头疼、心烦,就要请内分泌科、消化科、神经科、心理科来会诊,不会诊就不会治病。
今天,我把这些假说仔细归纳成一个整体。
本文由治房颤不射频的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马宝琳原创,转载必须保留版权信息。
首先,总的有一个地方先放电,先闹事儿,有个挑头的,这就是“局灶激动学说”;任何闹事儿成功的都要有核心成员来办核心事儿(局灶激动以后如果没人响应,就是个早搏,自己蹦跶),这个局灶激动(就是早搏)会沿着一条核心的道儿自己转一圈,自己运转起来,这就是“主导折返环”;想办大事儿光靠核心团队不行,还要在外围有无数跟着一起玩、一起战斗的小团队,小股土匪、皇协军等,听主力部队的指挥,围绕主力部队协同作战,这些小团队都有自己的指挥核心,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2008-12-01 23:01近十年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2、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
图1 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左为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多发子波假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1]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
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生中的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2]。
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入心大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
但是针对心房异位兴奋灶的点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一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而,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一种基于肺静脉的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而是在左心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比肺静脉内消融有更高的成功率,尤其是对慢性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做左心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高CAPV的成功率。
这些研究提示左房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的微创手术,通过高频电能热灼术消融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是利用导管在心脏内部定位并热灼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使其失去传导功能,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项手术需要在心脏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心脏专家团队完成。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内部,精确地热灼异常传导组织,同时监测心脏节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射频消融术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
相比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可以更直接地治疗心房颤动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同时,射频消融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快,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射频消融术还可以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射频消融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房颤患者。
患者需要在专业心脏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术。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术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备受关注。
然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够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和(或)心房扑动(附两例报告)

自 Ha i s s a g u e r r e发 现 肺 静 脉 触 发 心 房 颤 动 ( 房颤) 机 制 以 来 , 以此 为 基 础 相 继 发 展 了几 种 导 管 射 频 消 融 治 疗 房 颤 的术 式 , 使 得 消 融 手 术 成 功 率 逐 步 提 高 。但 消 融 术 后 新 发 的 房性 心 动 过 速 ( 房速 ) 、 心房扑动 ( 房扑 ) 亦 随 之 增 多 。 与 常 见的房速 、 房 扑 比较 , 前者电生理机制更 为复杂 , 诊 断 及 治疗 更 为 困 难 。本 文 以 应 用 三 维 电 解 剖 标 测 技 术 诊 断 并 治 疗 2 例 消 融 术 后 持续 性 房 速 、 房 扑 为例 , 探讨 房颤消融 术后房速 、 房扑的心电图特点 、 电 生 理机 制及 治疗 方 法 。
・
L e f t a t r i a l t a c h y c a r d i a / f l u t t e r a f t e r c a t h e t e r a b l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a r e p o r t o f t w o c a s e s
除极 向 量 , 表 现 在 心 电 图 中 即 为 P波 V 导 联 正向和 a VL导 V V 联 负向( 图 1 ) 。
V V
维 电解 剖 标 测 技 术 下 ( C AR T O ME R GE, B i o s e n s e We b s t e r , 美 国) 行 肺 静 脉 前 庭 电 解 剖 隔 离 术 。术 后 3个 月 , 患 者 再 次 出现 心 悸 , 心 电图 示 房 扑 , 2 ~ 4: l 下 传 。静 脉 给予 普 罗 帕酮 未能转 复后 , 以B 受 体 阻 滞 剂 控 制 心 室 率 。 术 后 6个 月 , 心 电图仍示房扑。于 2 0 0 6年 l 2月 2 6日再 次 在 C AR T O 技 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

21 原 因 .
无 论 是 肺 静 脉 口部 的 电 隔离 治 疗 , 是 在 三 维 标 还
测 系统 指 导 下 的 环 肺 静 脉 左 心 房 线 性 消 融 术 ( P C VA) 患 者 ,
多 发生于左房后 壁消融 过程 中, 发生率低 (. 0 ) 但 o 03 ,
其 预后 极差 , 病死率极 高 因为食管和左 房后 壁靠近 , 原 常与
经导管射频消融 术是 目前治疗 心房颤动 ( 房颤) 的主要方
法, 但文献报道 , 其并 发症 的发生率 达6 ~6 5 C 。 . “ 现将常 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 施综 述如 下。
1 肺 静 脉 狭 窄
1 1 原 因 肺静脉狭 窄是射频导 管实施 肺静脉 电隔离治疗 .
房 颤 的 重要 并 发症 C 文 献 报 道 发 生 率 为 0 4 。 关 因 素 ; , ~ 2 相
图( E 测定肺静脉 血流 速度 >0 8 ls采用后者确定 的肺 T E) . / 。 n 静脉狭窄发生率较高 ⑤术者经验 e e等C对2 3 Ll t 4 0 例患者进 ] 行肺静脉 消融 治疗 , 静脉狭窄 总发生率 为6 , 肺 但后期 施术 的10 0 例患者 中仅1 例发生肺静脉狭窄 。
1 2 预 防 措 施 目前 尚无 理 想 的 治 疗措 施 。 列 措施 有 助 于 . 下
做到肺静脉 的完全 电隔离 , 手术总成 功率达到 9 以上 。 消 0 ②
除 环 肺静 脉 消 融 线 上 存 在 的 间隙 。apn P p o e等 在 传 统 的 C VA 术 式 基 础 上 通 过 增 加 左 房 后 壁 肺 静 脉 连 线 与二 尖 瓣 峡 P 部 消 融 线 ( 良 的 C VA 术 ) 效 终 止 了 术 后 A 的 发 生 。 改 P 有 T ③ 使 消 融 线 路 连 续 完 整 : rs 等 [报 道 消 融 线 径 的 连 续 性 及 透 E t 7 n
射频消融术的技术治疗原理是什么?

射频消融术的技术治疗原理是什么?所有射频热消融垂堑均由电发生器、测控单元、电极针、皮肤电极和计算机五部分组成。
射频消融术的技术治疗原理是什么?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该系统组成一闭合环路,将电极针与患者皮肤电极相连。
测控单元是通过监控肿瘤组织的阻抗、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自动调节射频消融的输出功率,使肿瘤组织快速产生大范围的凝固性坏死。
最广泛为医患双方接受的新技术所有射频热消融垂堑均由电发生器、测控单元、电极针、皮肤电极和计算机五部分组成。
该系统组成一闭合环路,将电极针与患者皮肤电极相连。
测控单元是通过监控肿瘤组织的阻抗、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自动调节射频消融的输出功率,使肿瘤组织快速产生大范围的凝固性坏死。
消融电极是射频消融仪器的核心部件,因为它直接影响凝固坏死的大小和形状。
理想的凝固区形状应为球形或扁球形。
在B超或CT的引导下将多针电极直接刺人病变组织肿块内,射频电极针可使组织内温度超过60℃,细胞死亡,产生坏死区域;如局部的组织温度超过100℃,肿瘤组织和围绕器官的实质发生凝固坏死,治疗时可产生一个很大的球形凝固坏死区,凝固坏死区之外还有43~60℃的热疗区,在此区域内,癌细胞可被杀死,而正常细胞可恢复。
2治疗原理编辑射频简介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15万次的高频振动。
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
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负半周往返变化。
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
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
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灭癌细胞,而副作用不发生。
热效应具有消融和切割功能的射频治疗仪的治疗机理主要为热效应。
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
射频消融术

手术并发症:
一、血管穿刺并发症
1、局部出血、血肿; 2、感染; 3、气胸; 4、血栓形成; 5、栓塞,
二、导管操作并发症
1、主动脉瓣返流; 2、心肌穿孔; 3、心包填塞等;
三、放电消融并发症
1、房室传导阻滞; 2、心肌梗死等。
【护理措施】
1、简要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简单的操作过 程及术中配合要点,安抚患者,消除恐惧、焦虑情 绪。 2、配合术者进行无菌操作,遵医嘱给予药物等。 3、心电监测24小时,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 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4、术后对于静脉穿刺伤口加压包扎6小时(动脉穿 刺伤口压迫8-12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观察伤口 有无渗血、周围肿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及血液循 环情况等。
五、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主要用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单源性的频发室早;常常由于心室“兴奋灶”引起; 标测到异位兴奋灶消融,室早即可消失。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包括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和疤痕性室速等。特发性室速常见于心脏结构和功 能正常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发生是由在右或左 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的一个“兴奋灶”快速发放电流,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导管找到“兴奋灶”, 发放射频电流消融,室速可以治愈。束支折返性室速和疤痕性室速多见于扩心病、冠心病和先心病外科手 术后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人发作时可以出现晕厥、抽搐,往往需紧急抢救。束支折返性室速是电流在 心脏的左、右传导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折返环路(“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并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疤痕 性室速是由于心脏纤维疤痕组织间的存活心肌细胞产生的折返环路,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心动过速同 样得到根治。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速而不能根治心脏病;消融不成功或室速发作有生命危险时,需植入 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预如术前遵医嘱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五个半衰期(半衰期是33 小时);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目前心功能是否能耐 受手术等。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摘要】目的:探索心房颤动患者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cpva)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1年8月厦门市心脏中心首次行经导管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188例,通过对术中转为规则房速及未转为规则房速患者术前检测的指标包括bnp、ef、la、lvd、房颤类型等进行分析,探索术中转为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在11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3例转为规则房速;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31例转为房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房速组与未发生组bnp、ef、l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47),是房颤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再将以上三者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bnp(p=0.027,相对风险度0.999,95%ci0.998~1.000)。
结论:bnp可能是房颤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房性心动过速;血浆脑利钠肽clinical predictions of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cpva) procedures/zong qi-mei,huang wei-bin,lin chun-yi,et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2,10(12):16-18【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redictionsof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cpva)procedures.methods:the study involved 188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underwent intial cpva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1 in the xiamen heart centre.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redictive value including bnp、ef、la、lvd and the kind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af by ablation.results:33 patients converted to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in 119 patients with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31 patients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coverted to atrial tachycardia,by univariate analysis of 188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howed,bnp(p=0.001 ),ef(p=0.001),la(p=0.047) were predi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nverted to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cpva.however,only bnp was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p=0.027,rr0.999,95%ci0.998-1.000)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conclusion:bnp mayb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ransfer to the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the ablation.【key words】 electrophysiology; atrial fibrillation;catheter ablation; atrial tachycardi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first-author’s address: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attached to xiehe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fuzhou 350000,china肺静脉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房颤患者。
射频消融术

手术简介心脏射频消融术(cathe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就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与起源点得介入性技术。
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得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 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得方法。
基本设备包括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
手术适应证一、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间存在着先天性“旁路",导管射频将旁路“切断”,心动过速或预激波将不再存在。
二、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房室结形成“双径路",电流在适宜条件下,在两条径路形成得折返环快速运行,引起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慢径,只保留快径,心动过速就不再具备发作条件。
三、心房扑动(房扑):房扑就是心房存在大环路,电流在环路上不停地转圈,心房跳动250—350次/分,心室一般在150次/分;导管射频可以破坏环路,造成双向电流阻滞,从而根治房扑、四、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就是左心房或右心房得某一局部有异常快速发放电流得“兴奋点”或者在心房内有小折返运动;电生理检查标测到异位“兴奋点"或折返环,进行消融得到根治、五、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主要用于临床症状明显得单源性得频发室早;常常由于心室“兴奋灶”引起;标测到异位兴奋灶消融,室早即可消失。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包括特发性、束支折返性与疤痕性室速等。
特发性室速常见于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发生就是由在右或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得一个“兴奋灶”快速发放电流,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导管找到“兴奋灶”,发放射频电流消融,室速可以治愈、束支折返性室速与疤痕性室速多见于扩心病、冠心病与先心病外科手术后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人发作时可以出现晕厥、抽搐,往往需紧急抢救、束支折返性室速就是电流在心脏得左、右传导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折返环路(“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并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疤痕性室速就是由于心脏纤维疤痕组织间得存活心肌细胞产生得折返环路,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心动过速同样得到根治、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速而不能根治心脏病;消融不成功或室速发作有生命危险时,需植入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3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概述

3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概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心律失常,特征为心房的无规律而快速收缩,通常在350-600次/分钟。
它是一种复杂的电生理过程,包括心脏细胞离子通道的变化、细胞动作电位的延长和重整以及心脏组织结构的结构性改变。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一次造成和维持机制。
一次造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在心房组织中出现触发性活动和再入激动。
触发性活动通常由早期的后除极或触发隐匿性激动引起,这可能是由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局部组织结构改变引起的。
当这些触发性活动具有足够的强度时,它们可以通过组织传导产生新的冲动,引起心房颤动的发生。
再入激动是指冲动在心脏组织中形成一个闭环并循环传导,这是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再入激动可以由心房组织解剖结构的改变、离子通道异常或起搏细胞的区域折返等因素引起。
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是指心房组织的电生理改变维持颤动的存在。
心房颤动发生时心房组织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导致细胞反应性增强和纤颤区封闭。
此外,心房颤动还会导致心房组织结构的改变,包括纤维化和细胞连接的重塑。
纤维化是指心房组织中的胶原蛋白沉积增加,导致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和离子通道的异常。
细胞连接的重塑是指心房细胞之间的离散连接或断开,这导致冲动在心房组织中不连续传导。
除了上述的电生理机制之外,心房颤动还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兴奋可以增加心房细胞的自动性和传导速度,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此外,心房颤动还与心房负荷过载、心脏病的存在以及其他慢性病变有关。
总的来说,心房颤动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电生理现象,涉及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并为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目前对于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待解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心房颤动的理解。
脉冲消融治房颤的原理

脉冲消融治房颤的原理
脉冲消融治疗房颤的原理是通过使用高频电流或激光器产生的能量,定向地破坏心脏组织中造成房颤的异常传导路径或细胞。
这种破坏过程称为消融。
当心脏进入房颤时,心脏节律失去规律,心脏上部的心房开始快速而不协调地收缩。
这种不规律的心房电信号通过心脏传导组织传导到心室,导致心室的心率失去规律。
脉冲消融旨在通过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传导路径,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脉冲消融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射频消融和激光消融。
射频消融使用射频电流产生的高温能量,通过导管插入到心脏,经过破坏性烧灼来消融异常传导路径。
射频消融可以通过导管的触摸方式或3D导航系统的引导下进行。
激光消融使用激光器产生的激光能量,通过传送激光光束到心脏,对异常传导路径进行破坏。
激光消融通常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需要切开胸骨进行直视手术操作。
脉冲消融治疗房颤的原理是通过破坏异常传导路径,减少或消除房颤的发作。
消融过程会导致被破坏的组织缺失,但也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损伤健康组织,因此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它通过使用射频能量来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异常的心脏组织破坏,达到治疗的效果。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医生会在患者体表上放置几个电极,用来监测心脏的电信号。
然后,医生会将导管插入患者的静脉中,将其引导到心脏内部。
接下来的步骤是定位异常的心脏组织。
医生会使用导管上的电极来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来确定异常组织的位置。
一旦异常组织被定位,医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的关键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来破坏异常组织。
医生会将导管上的射频电极放置在异常组织附近,并通过传输射频能量来加热组织。
射频能量会导致组织的温度升高,最终达到破坏组织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的破坏效果是有限的。
因此,在进行射频消融之前,医生需要确定异常组织的准确位置和范围。
这通常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来实现。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射频消融的目标,并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许多心脏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室速率过快和心室扑动等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可以显著减少或消除心律失常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
射频消融术可能会导致心脏组织的损伤,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此外,射频消融术也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出血或感染等。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术通过使用射频能量来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但射频消融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术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

主要是大折返性 、局灶性或微 折返性房速 ,而对术 中发生 的 上的障碍均为折返环的主要部位 。
房 速机制研究 较少。有研究认 为术 中发 生的房 速的机制与术 1.2 房颤术 中局灶性房速 所 谓局 灶性 房速即指 在电激动标
后发 生的房速机制类似 ,也归 因于折返 性或局灶性机 制 ;还 测 的过程 中心动过速 的激动从一 个起源 点向四周呈离机制,大 折返 性房速 主要 围绕二
1 房颤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
尖瓣环 、右房峡部 、顶部所形成 的折返 环造成的。这些研究
目前对 术后复 发 的房性 心动过速 的机制有 较多 的研 究 , 均说 明了二尖瓣及 三尖 瓣峡部 、左房顶部 、肺 静脉等解剖学
高手术的成功率 ,但 同时也增 加了房速的发生率 ,因为间隔部 114个房速中有 27个为局灶 性房速 ,基 本都是起 源于前壁 或
包含着希氏束及另外一个潜在的从右房到左房的传导通路,即 间隔部。NING Man等 在 86例 接受射 频消 融术 治疗 的持
卵圆窝附近的肌纤维及 近端的冠状窦壁 及周围组织在内的次 续性房颤 患者的研 究中,也得 出 179个房速中有 34个为局灶
肺 静脉 消融 对 于药物 治疗 无效 的房颤 患者是 一种 有效 峡部依 赖的有 65个,三尖瓣 峡部 依赖 的有 48 左 房顶部
的治疗 方法 ],由于导管射频消 融治疗房颤效 果显著,安 全 依赖的有 32个,提示这些术 中发生的房速大部分 是围绕二尖
可靠 ,已经被广 泛推荐为房颤治疗 的首选方 案,然而射频 消 瓣 、三尖瓣及 左 房顶部的折 返机制。Gi—Byoung等 [1 通过 对
有研 究表 明其发 生可能与 电传导的延迟有关 。房 间隔是碎裂 射状传导,其 机制可能为局 灶起源 、触发 活动或微 折返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关键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97肺静脉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已经被广泛推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射频消融术的过程中常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如左房食管瘘、心包填塞、房性心动过速等[2],已有报道术中发生规则房速的概率为10%~75%[3-6]。
手术时间延长、曝光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促使人们对房颤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效率,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1 房颤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目前对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有较多的研究,主要是大折返性、局灶性或微折返性房速,而对术中发生的房速机制研究较少。
有研究认为术中发生的房速的机制与术后发生的房速机制类似,也归因于折返性或局灶性机制;还有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电传导的延迟有关。
房间隔是碎裂电位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并且是持续性房颤增加肺静脉消融外的重要靶点之一。
间隔部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虽然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房速的发生率,因为间隔部包含着希氏束及另外一个潜在的从右房到左房的传导通路,即卵圆窝附近的肌纤维及近端的冠状窦壁及周围组织在内的次要传导路径,消融可能损伤两侧心房的电传导连接[7-8],激进的间隔部消融可能损伤双心房的传导通路,从而导致心房间的传导明显延迟或分离。
dizon等[9]通过20例没有右房房扑病史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对低位右房电位的测定研究得出,肺静脉消融过程中右房房扑与延长的低位右房电位传导时间有关,在消融右肺静脉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传导的延缓,从而导致右房房扑,这一研究论证了以上的观点。
1.1 房颤术中折返性房速电激动图上显示心动过速的最早激动点(红色区域)与最晚激动点(紫色区域)若呈现首尾相连,激动的总时程范围大于心动过速周长的90%,则认为是折返机制[10]。
折返环通常围绕自然解剖障碍、心房内的电静止区或先前的消融区域,cpva术(环肺静脉消融术)在左房内造成了新的电传导屏障,与心房内原有的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左房顶部等解剖屏障等一起构成了形式多样的潜在折返环,为折返性房速提供了发生及维持的基质[11-12]。
宁曼等[13]通过对86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研究得出,共有179个房速发生,其中大折返性房速共有145个,二尖瓣峡部依赖的有65个,三尖瓣峡部依赖的有48个,左房顶部依赖的有32个,提示这些术中发生的房速大部分是围绕二尖瓣、三尖瓣及左房顶部的折返机制。
gi-byoung等[14]通过对105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得出,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共有114个房速发生,其中76.3% (83/114)是围绕像肺静脉、二尖瓣或三尖瓣峡部的大的解剖结构障碍所形成的大折返机制。
yasutsugu等通过对90例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术中有33例发生46个房速,27例为大折返机制,大折返性房速主要围绕二尖瓣环、右房峡部、顶部所形成的折返环造成的。
这些研究均说明了二尖瓣及三尖瓣峡部、左房顶部、肺静脉等解剖学上的障碍均为折返环的主要部位。
1.2 房颤术中局灶性房速所谓局灶性房速即指在电激动标测的过程中心动过速的激动从一个起源点向四周呈离心式放射状传导,其机制可能为局灶起源、触发活动或微折返,大部分起源于两个不同组织的连接处。
gi-byoung等[14]通过对105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114个房速中有27个为局灶性房速,基本都是起源于前壁或间隔部。
ning man等[13]在86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出179个房速中有34个为局灶机制,其中21个为微折返机制,分别起源于左房间隔部、肺静脉-左房连接处、左心耳、冠状窦及右房;13个局灶起源,经标测后提示均起源于肺静脉、上腔静脉、左房前壁及间隔部、左心耳及右心耳处。
肺静脉电位的未完全隔离在局灶性房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yasutsugu等[15]在90例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术中有33例发生46个房速,其中19个房速是由局灶机制导致的,大部分分布于肺静脉及左房顶部。
scharf等[16]研究了144例药物治疗无效行左房消融的房颤患者,有6例转为左房房速,起源于左房顶部的有3例,左心耳2例,左房前壁1例,这些局灶性房速可能是由于房颤消融后仍持续存在的局灶驱动机制所造成的,表明肺静脉的非透壁消融在这些房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术中发生规则房速的意义及处理方法在房颤消融过程中发生房速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及术后发生房速的概率有明显的多样性,并且依赖消融的术式及消融的范围[17-19]。
肺静脉电位的恢复在房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行单纯肺静脉隔离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约10%的房速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20]。
khan等[21]通过对1714例心脏移植的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心脏移植的患者中,因需缝合肺静脉与供体心脏,房颤的发生率较低,这从侧面说明了肺静脉与左房损伤导致电学的失连接在维持窦性心律中的重要性。
而广泛的围绕肺静脉的房性组织消融与房速高发生率有关,不是因为肺静脉电位的恢复,而是与利用肺静脉隔离部位作为中心或外侧缘形成的大折返环有关。
术中发生的规则房速标测及消融往往比较困难,因为在同一个病例中可能有多种房速共存,在拖带标测的过程中电活动的激动顺序及心动过速的周长发生频繁且微小的变化;另外,在分步的广泛消融过程中,局部的水肿明显降低标测的精确度,故电激动图及拖带标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是术中发生的房速鉴别诊断所必需的。
碎裂电位的靶点最常分布在左房顶部、间隔部、二尖瓣峡部及心耳部,手术靶点包含在这些异常的电生理图中[22-23],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目前主张在首次消融过程中尽量减少增加消融线,navinder等[24]通过对66例分为cpva+lala消融与节段性pvi术治疗的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cpva+lala消融与节段性pvi术相比有更高的左房房扑发生率,建议在这类患者中线性消融应该被避免作为首次消融方法。
而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则不同,单纯的肺静脉隔离术很少能终止房颤的发作,且术后复发的概率较阵发性房颤明显偏高,需要加碎裂电位的消融,ning man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81%的发生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过程中的规则房速可以用大折返性机制来解释,在这些患者中经过长时间标测后平均每个患者有2.1条消融线;而且在这项研究中复发的房速主要机制也为折返机制,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及顶部所构成的大折返环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房速的主要部位,在肺静脉加碎裂电位消融后必要时将这三条线作为常规消融线可能更有效。
bai等[25]对6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再发二尖瓣峡部房扑的持久性房颤患者的研究分析得出,一方面,二尖瓣峡部阻滞限制了心律失常的再发;另一方面,肺静脉电位的完全隔离并且没有肺静脉触发电位,在随访过程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这些均说明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左房顶部可作为常规的消融靶点。
参考文献[1] choi j i, pak h n, park j s,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arly recurrences of atrial tachycardia after atrialfibrillation ab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0,21(12):1331-1337.[2] haissaguerre m,sanders p,hocini m, et al.catheter ablation of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critical structures for termin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25):1125-1137.[3] haissaguerre m, hocini m, sanders p, et al.catheter ablation of long-lasting persistentatrialfibrillation:clinical outcome and mechanisms of subsequent arrhythmias[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8):1138-1147.[4] wright m, haissaguerre m, knecht s,et al.state of the art: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8,19(15):583-592.[5] rostock t,steven d, hoffmann b,et al.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 biatrial arrhythmia:data from catheter ablation of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aiming arrhythmia termination using a sequential ablation approach[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08,1(12):344-353.[6] jais p, matsuo s, knecht s,et al.a deductive mapping strategy for atrial tachycardia following atrialfibrillation ablation: importance of localized reentry[j].j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9,20(23):480-491.[7] antz m, otomo k, arruda m, et al.electrical conduction between the right atrium and the left atrium via the musculature of the coronary sinus[j].circulation,1998,98(87):1790-1795.[8] inoue s, becker a e.posterior extensions of the human compact atrioventricular node: a neglected anatomic feature of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j].circulation,1998,(87)97: 188-193.[9] dizon j, biviano a, whang w,et al.changes in low right atrial conduction times during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correlation with inducibility of typical right atrial flutter[j].europace,2011,13(7):942-948.[10] takahashi y,jais p,hocini m,et al. acute occlusion of the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during mitral isthmus linear ab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0):1104-1107.[11] fuster v, ryden l e, cannom d s,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executive summary[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6,27(16):1979-2030.[12] mesas c e,pappone c,lang c c,et al.left atrialtachycardia after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electroanato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reatment [j].j am coll cardiol,2004,18(25):1071-1079.[13] ning man, dong jian-zeng, liu xing-peng,etal.mechanisms of organized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catheter ablation of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by stepwise approach[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0,123(7):852-856.[14] gi-byoung nam,eun-sun jin,hyung oh choi,et al.mechanism of regular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during combined pulomonary vein isolation and complex fractionated electrogram ablatio in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journal,2010, 74(3):434-441.[15] yasutsugu nagamoto, takeshi tsuchiya, koji miyamoto,et al.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ongo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ensite array analysis[j].circulation journal,2011,75(5):1080-1089.[16] scharf c, oral h, chugh a,et al.acute effects of left atr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n atrial fibril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15(5):515-521.[17] haissaguerre m, hocini m, sanders p,et al.catheter ablation of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clinical outcome and mechanisms of subsequent arrhythmias[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9):1138-1147.[18] chugh a, oral h, lemola k,et al prevalence, mechanisms,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acroreentrant atrial tachycardia during and following left atrial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rhythm,2005,2(20):464-471.[19] jais p, matsuo s, knecht s, et al.a deductive mapping strategy for atrial tachycardia following atrialfibrillation ablation: importance of localized reentry[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9,20(26):480-491.[20] gerstenfeld e p, callans d j, dixit s, et al. mechanisms of organized left atrial tachycardias occurring after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j]. circulation,2004,1(10): 1351-1357.[21] khan m, kalahasti v, rajagopal v, et al.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eart transplant patients: long-term follow-up[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6,17(8):827-831.[22] nademanee k, mckenzie j, kosar e,et al.a new approach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brillation: mapping of the electrophysiologic substrate[j].j am coll cardiol,2004,43(26):2044-2053.[23] haissaguerre m,sanders p,hocini m,et al.catheter ablation of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brillation: critical structures for termin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9):1125-1137.[24]navinder sawhney, ramtin anousheh, wei chen,etal.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with additional linear ablation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left atrial flutter compared with 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as an initial approach to abl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2010,3(18):243-248.[25] bai r, biase l d, mohanty p,et al.ablation of perimitral flutter following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mpact on outcomes from a randomized study (propose)[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11,28(19):154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