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分析

对金融链与产业链的整合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双链融合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

标签:金融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融合机制

F83

1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将目光从核心企业拓展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延伸了自身的业务经营范围。从银行业来看,似乎实现了银行业务的有效拓展,但是从产业本身来看,链条上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科研、生产、经营、扩张无一不需要资金的扶持,而且不同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亦不相同,若依赖于传统的银行金融和粗放式的市场融资,将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链的发展需求。

关于产业链,其实质是产业内或产业间企业的关联,是一种供求关系的体现,涉及到上下游之间的价值交换;而金融链,则是以资金为供求的产业链的另一种体现。笔者认为,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平行的链式,而是一种相互穿插,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双链的融合实际是通过各种有效机制,实现金融链和产业链内的各主体及所提供的资源、参与的活动的权衡、选择和协同,实现金融有序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尽可能的挖掘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弥补单一主体的不足,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网络,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资源,实现金融链和产业链的整体优化。

2双链融合的过程分析

双链融合涉及到主体、资源和活动三方面,把过程一分为三来考虑,即主体、资源和活动的融合。其中主体有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资源有资金、信息、平台、人才和政策,活动有研发、生产和销售三类活动。

最初的融合动力来源有三:市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链内传导机制的运行下,通过主干产业链将该动力传递到每一个产业环节,此时竞争机制将该动力在该环节扩散开来,实现各环节资金融通需求与相应资金供给的整体平衡。

企业因为性质的不同,承担着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职责,核心和非核心企业的划分决定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银行主要作为借贷资金的供给者和企业存款的需求方,提供资金借贷、业务咨询和资金管理等多种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譬如各类风投基金、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方式和渠道;政府机构并不实际参与资金融通,但是却提供了众多的政策资源,扮演了重大融资项目的组织者、资源和活动的整合者的角色。

最终的资金融通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价值交换中得以实现,这些不同环节的资金供求通过产品供求的形式环环相扣,在市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化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中,只要各项机制能够完好发挥应有的机能,那么最终的双链融合必能形成一种平衡的态势,协同主体、资源和活动,使得资金融通畅通无阻。

3双链融合的机制分析

所谓机制,指的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条件下,各主体主要通过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传导机制和协同机制来实现彼此间的协调,进而实现主体、资源和活动的融合。

3.1动力机制

(1)市场力量。在双链融合过程中,市场经济首先通过内在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是市场机制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商品供求的变动,会引起资金供求的变动,如果产品的需求超出供给,那么必然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提出了额外的生产需求,在此种情形下,企业易产生扩大生产的冲动,从而形成加大研发生产投入,增加对其他合作主体及资金的需求;而如果市场上产品的需求小于供给,那么该类型的企业就可能会减少资金的供给,缩减生产规模,从而使得市场供求逐渐恢复平衡。反之,资金供求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商品供求的变动。市场经济要求产业链同金融链的密切无间,方能保证企业生产的及时调整。

其次,市场发挥其作用的另一有效手段是竞争,这是一种打破主体之间平衡的外部推动力,刺激主体合理运用其所拥有的资源,寻求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对于产业链内的众多企业而言,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开展竞争的根本动因,正是这种竞争,促使了企业对于更快资金周转和更多资金需求的向往,通过资金的快速回笼和对研发或生产的再投入,可以获得相对同类型企业更高的资金利用率、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在竞争过程中,有限的资源和合作主体都成为企业的争夺对象,这就促使了较多的资源流向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企业研发和生产活动中去,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融合。

(2)企业自发。随着产业链内企业竞争和合作的加深,企业对资金成本和收益的衡量,金融化是产业链内核心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双链融合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该类企业通过银行、资本市场和自身积累等方式获得流动资金,通过财务公司的方式,将资金在母子公司或关联企业间进行调配,实现资金归集和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这是企业内生性的金融需求,是双链融合的动力因素之一。

(3)金融机构利益驱使。抓住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就等于抓住整条产业链。对于金融机构,传统的针对个体企业的业务营销方式成本高、效率低,而通过核心企业延伸至上下游的供求企业,则能由点及面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这种依托于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恰能体现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构建双链融合的动力因素。

(4)政府协调。政府通过制度的激励、平台的建立等方式,为金融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提供动力。首先,制度的完善,一是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包括生产性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界限、融资渠道的拓宽、创新融资业务的许可等;二是政策的持续和稳定性,可造就较平稳的投融资环境,较易形成均衡稳定的金融链。其次,相关平台的促建,如信用、票据和物流等全国性系统平台的建立,对于依附于产业链的资金融通极为重要,唯有通过此类平台的信息验证,方能有效的查验每笔资金融通的真实背景。3.2约束机制

(1)供求约束。资金融通的过程涉及到资金本身、专业人才、信息对称、政策许可等资源,而现实中此类资源的局限性与需求的与日俱增形成了矛盾。事实证明,只有当这些资源的供给恰好满足资金融通的需求时,才能保证产业链和金融链的均衡发展,如果这些资源的供给不足,就会很大程度上制约金融链的发展。随着资源供给的增多或减少,资金融通行为也会随之扩张或收缩,保证金融活动在有限资源的约束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资源短缺或金融活动过滥。

(2)价格约束。在融合过程中,价格机制首先作用在纵向产业链上中间或者终端产品的价格变动、主体在提供相应资源的价格,比如说人才资源的价格、获取资金所付出的利息、以及政府机构指定相关优惠政策时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价格的变动,通过价格机制作用于各大主体,影响其行为的变动,一般来说,只有在价格的变动能够给主体带来充足利润的前提下,资金融通活动才能在市场中成功的开展,从某种程度来说,价格机制通过资源价格变动对资金供求双方的收益产生影响,约束现有的生产或融资规模,表现为收缩或者扩散,使得资源的分配能够满足现有的需求,避免实际生产和资金融通的脱节,形成良性的循环。

(3)政府约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偶尔出现市场配置的无效性,需要政府力量的调控,以约束和引导市场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造成较大的波动和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约束方式主要表现为政策的作用范围及力度。

3.3传导机制

在纵向产业链中,各个生产环节的资金水平原本是相互契合的,如同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使得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之间的商品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恰好平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产业链某个环节的主要企业实现了自身技术实力的突破或生产规模的大幅提升,必然就会对上游环节的生产和效率提出全新的要求,在这种新的需求下,将会促使上游环节的企业对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该核心企业的生产变动;如果是上游环节的企业率先实现了自身技术的变动或规模的调整,使得该环节供给下游环节的中间产品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提高,在整个市场消费还未饱满的前提下,下游环节的企业必然愿意提高自身的技术或生产能力来吸纳上游环节增加的供给。在这里,生产的变动必然引起资金需求的变动,进而影响到资金供给的方式和规模。这种因为上下游中某一环节的生产变动而引起的资金需求的变动,可以通过产业链的链式结构可以进行传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