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总结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统治建设: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2.“家天下”: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s hàn)让制。
考点二、商朝的统治3.灭夏:夏朝后期,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4.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5.商朝末期概况:末代商王纣(zhòu)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liǎn),施行严刑峻(jùn)法,导致民不聊生。
考点三、西周的兴衰6.过程: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7.结果: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8.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分封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4)分封内容: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diào qiǎn);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6)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①(积极)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
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一般指某一个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
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
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顺口溜记忆法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点四:夏商西周1.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稳定下来2.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商朝灭亡3.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广大,为了加强对周边的巩固。
内容:周王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诸侯服从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作用:①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密切了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缺点: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4.夏商西周的更迭1.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春秋:东方大国,富有鱼盐之利;任用管仲改革国家富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葵丘会盟是争霸的实现)/晋文公:城濮之战(为人诚信、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宋襄公秦穆公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央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合纵连横的结果:五国朝秦暮楚,合纵被瓦解,秦国力量日益强大。
知识点六:社会变革1.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
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取得显著进步的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并且逐渐代替了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耕作(西周的“千耦齐耘”),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最彻底的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主要内容: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措施----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改革的认识: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才能实现价值。
③改革是强国之路,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古代文明的起源
-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
2. 主要古代文明
- 古埃及文明
- 尼罗河的重要性
- 法老制度
-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苏美尔人的贡献
- 汉谟拉比法典
-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 城市的特点与规划
- 未解之谜
- 古代中国文明
-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 青铜器文化
- 甲骨文的发现与意义
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1. 文明间的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文化与商品的交换
- 宗教与哲学思想的传播
2. 文明间的冲突
- 战争与征服
- 帝国的兴衰
- 文化冲突与融合
三、古代文明的遗产
1. 文化遗产
- 建筑艺术
- 文学与史诗
- 科学与技术
2. 历史影响
- 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 古代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四、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意义
1. 学习方法
-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历史事件的年代记忆法
2. 学习意义
- 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
- 培养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
-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减内容。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格式来组织内容,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此外,您还可以插入图片、图表或其他视觉元素来丰富文档内容。
记得在最终提交前进行仔细的校对,以确保没有错别字或格式错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方式是建立军功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17.秦国一跃成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的思想派别是法家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36.目前世界已知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1. 阅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胡服骑射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一、汉武帝时期的建制二、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三、汉武帝时期的外交腾贵第三节大一统思想与文化成果一、大一统思想二、汉代文化成果三、汉墓里的珍宝第四节秦汉科举制度与学校一、秦汉科举制度二、著名学校第五节经济与农业一、统一货币制度二、农业生产三、农民起义第六节民族融合与物资文化交流一、汉朝的开疆拓土二、丝绸之路三、印度佛教和佛教东传第七节婚姻与家庭、人物与事迹一、女性地位二、将门虎子三、卓越成就的汉武帝、张骞、班固四、司马迁和历史大著史记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了六国,称帝为“秦始皇”,宣布国号为“秦”,史称“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王朝统一的大一统国家也随即成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式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王秦昭王时期,颁布了《九章律》,在全国实行同一法律,统一货币制度,度量衡,车轮宽、纱线细还统一。
秦代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封建制度。
秦王朝的中央组织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行使管辖地方的权力。
胡服骑射秦朝实行“衣冠禁止”,禁止百姓穿戴锦绣华丽的衣裳。
百姓只能穿蓝、绿、灰等颜色的朴素衣服。
而士兵必须穿青色短衣、黑色衫裤和轻便的皮靴,这就是“胡服”。
这种衣服和胡人打仗所穿的衣服截然不同,因而称为“胡服”。
每年设一次“骑射比武”,以考核士兵的马战骑射能力。
胡服骑射制度使秦朝的军队成为一支异常精良的军队,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建制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少帝即位。
历史上称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第七位皇帝,他的时期被称为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采取宽容政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大将军、太尉等,从而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
纲
1.知识点
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1 古代文明和伟大发明
-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 指南针的发明及其作用
1.2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 丝绸之路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1.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
- 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制度
-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 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 农民和奴隶的生活
2.复提纲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复,以下是本单元的复提纲:2.1 古代文明和伟大发明
- 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描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 解释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探讨指南针的发明及其作用
2.2 丝绸之路
- 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讨论丝绸之路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分析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2.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
- 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制度
-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 解释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 探讨农民和奴隶的生活
以上是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及复提纲,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祝你研究顺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重点汇总
第二单元重点汇总4、山东被成为齐鲁大地,河北称作燕赵之地都源于—西周分封制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鼎的大小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
2、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一:王室衰微:1、诸侯国不再分封,而是设郡县管理,职位不再世袭。
2、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地位下降。
3、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纳贡。
二: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4、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6、长期争霸战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战争的影响:不利影响:1、人民死亡,人口锐减,家破人亡。
2、战争使得经济活动遭到破坏,生产停滞,经济衰退3、战争给死难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重创有利影响:1、通过争霸战争,促进各民族互相交流,促进思想解放,促进各民族融合2、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发展的步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春秋五霸演变成为战国七雄口诀Array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纵横家:(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张仪-连横(秦-远交近攻,击破六国)苏秦-合纵(六国-互相联合,对抗强秦)3、春秋时期—争霸(军队数量少,战争持续时间短,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战国时期—兼并(军队数量多,战争持续时间长,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
)5、都江堰都江堰建造后的作用: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使得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复习
二.改错题
1.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公元前14世纪,迁都到殷的商王是纣王。
3。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上中下的顺序排列, 东边的是秦国。
1 公元2070年改为公元前2070年 3.错误 秦国 正确 齐国 2.纣王改为盘庚
1.①赵括 ②晋文公 ③越王勾践 ④楚庄王 ⑤齐桓公 ⑥孙膑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卧薪尝胆 E.问鼎中原 F.尊王攘夷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6. 陈某听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很富有。于是他到秦 国做粮食生意。他首先来到旧相识的某贵族家,贵族 家中正在举家庆贺,因为他的儿子因世袭之故刚被秦 孝公授予爵位而成为一名贵族,并且得到很多赏赐。 了解到地主并没有去开垦很多荒地,不过每亩粮食产 量提高了很多。陈某的话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发挥 你的聪明才智找出并说明理由。 错误1、因世袭之故刚被秦孝公授予爵位而成为一名贵 族,并且得到很多赏赐。 理由:商鞅变法后,爵位按军功大小授予,而非世袭。 错误2:地主并没有去开垦很多荒地。 理由: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地主开垦很多荒地,并成 为私有财产。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二单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二单元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方式是建立军功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17.秦国一跃成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的思想派别是法家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36.目前世界已知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张仲景和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两大王朝:夏朝和商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据史书记载,夏朝建立于公元前约2070年。
夏朝的
建立者是夏禹,他是伏羲的后代。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发展阶段。
夏朝是一家农耕社会,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手工业也开始兴盛。
夏朝的政治组织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行政管理有序。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建立于公元前约1600年。
商朝的建立者是盘庚,他是夏禹的后代。
商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铜器时代,铸造的青铜器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商朝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古代文明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明水平在商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总的来说,本单元所学的夏朝和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大代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复习
(2021·四川广安)2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
B 争鸣”的局面。其中,孟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2021·浙江绍兴)29.《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10、引发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 具和牛耕的使用。
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社会大变革。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战国时期,秦国践 行“法治”思想的改革家是商鞅。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则是“兼爱”“非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庄子。道家的经典是《老子》。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图1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图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2 牙璋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B (2021·江苏连云港)2.右图示意的是西周的( )
B 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021·山东济宁)1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 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
B 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总结-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根本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使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提高。 各国的变法改革的推动,确立了封建
制度。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 经 济
时间 国家
战国时期 秦国
地点
岷江中游 成都平原
修建者 李冰
, .
伯始 禹知 亦李 不太 如守
作用/地位 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 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政治:三朝的兴亡(建立者·、暴君) 制度:①世袭制的标志、影响
②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 春秋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对比) 战国七雄(七雄的形成、位置、三大战役)
经济:青铜文明(发展过程、代表)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目的、内容、作用)
文化:中华文化的勃兴(文字的演变、历法、医学 、
音乐、百家争鸣)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政治
BC2070年BC1600年
BC1600年BC1046年
BC1046年BC771年
BC770年-
东周
BC476年
BC475年-
BC221年
禹
桀 阳城 启创“世袭
灭
制”
汤
纣世王袭制代殷替了禅让制盘,庚迁殷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
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一、文字的演变 文 化
1、商朝的甲骨文
(1)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比较成熟的文字。 (3)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中华文明的诞生1.文明是最高程度的文化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创造、发展起来的。
2.中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先民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这些历史时期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3.长江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因为这一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有人居住,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
4.离散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以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为代表,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迈入了文字时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商周文化的兴起1.中国的封建制度从商代开始形成并发展壮大,商代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商代最有名的历史文献是《易经》,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类智慧,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商代时期的青铜文化在中国的封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商代的铜器到西周的青铜器,这种文化不仅在工艺和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4.周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周代的祭祀制度、宗法制度和诸侯制度等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铜器的发展也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经过长达四百多年的发展,它不仅预示着中华文明从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跨越,而且包含了智慧、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丰厚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珍品,其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和法家等都有着不亚于西方哲学体系的深刻思考和精彩表述,这些思想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化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被广泛运用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战国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 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 兼并(统一全国)
6
战 争 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点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 队 数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量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
7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 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 的智慧。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 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 启 开始的。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 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 汤 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 盘庚 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地位: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1)标志: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启是世袭制下产生的第一位君主。
】(2)影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夏朝的发展(1)范围: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2)国家机构: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此外还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3)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①发现地点:洛阳。
②内容:建筑: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育平民生活区和墓葬和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手工业发展:出土了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精美铜牌、高贵礼器等,反映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4.夏朝的终结:夏王桀在位时期,统治残暴,引起民众的反抗,最后被汤打败,夏朝灭亡。
(二)商汤灭夏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发展: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3)灭亡①原因: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对内修筑高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②结果:被周武王所灭。
2.盘庚迁殷(原因: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三)武王伐纣1.牧野之战(1)时间、地点:公元前1046年,牧野。
(2)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夏商、西周的兴亡告诉我们:统治者勤于政事,关心民众,重用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译林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译林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整理
本文档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复。
一、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演变
1. 夏朝
- 时代背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 特点:元首制度、青铜文化
- 杰出人物:太庙里侯、“大禹治水”
2. 商朝
- 时代背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 特点:奴隶制、青铜文化繁盛
- 杰出人物:暴君“商纣王”、“盘庚改制”
3. 周朝
- 时代背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 特点:封建制度、分封制度、铁器文化兴起
- 杰出人物:周武王、周公
二、青铜器和铁器的发展与应用
1. 青铜器
- 简介:用青铜制成的器物,主要包括鼎、觚、爵等- 作用:祭祀活动、用于展示贵族地位
2. 铁器
- 简介:用铁制成的器物,主要包括刀剑、衣钩、针等- 作用:武器、生活用具
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概述
1. 儒家思想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 核心观点:仁爱、礼教、家族道德
2. 道家思想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核心观点:道、无为而治、隐逸为乐
3. 墨家思想
- 代表人物:墨子
- 核心观点:兼爱、非攻、尚同
4. 法家思想
- 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
- 核心观点:法治、重法害情、权术政治
五、历史研究的方法
1. 田野考古
2. 文献考证
3. 实地考察
4. 比较研究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梳理奴隶社会时期—⑴、⑴、⑴时期1、夏朝:公元⑵年,⑶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国家政权)—⑷社会结束⑸继承父位,⑹制代替了⑺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前1600年,⑻灭夏⑼(暴君),建立商朝;后盘庚迁都到⑽,故又称“殷商、殷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⑾朝开始。
3、周:①西周:前1046年,⑿灭商⒀(暴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强盛时期;西周后期,周厉王(暴君)在位时,政局混乱,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君)在位时(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②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分为⒁、⒁。
春秋是⒂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⒃社会形成时期。
a、春秋五霸:⒄、、、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b、战国七雄:⒅、、、、、、、(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形势图P33)答案⑴夏、商、周⑵前2070 ⑶禹⑷原始⑸启⑹世袭⑺禅让⑻汤⑼桀⑽殷⑾商⑿周武王⒀纣⒁春秋、战国⒂奴隶⒃封建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⒅齐、楚、秦、燕、赵、魏、韩、1、禅让制:黄帝之后,⑴时期,推举贤人担任部落首领的制度;第一个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的是⑵。
接着是舜、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2、世袭制:夏朝,⑶继承父位(禹),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⑷变成家天下。
3、分封制:创于⑸,天子为了⑹(目的),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导致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
作用:⑺,,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答案:⑴尧舜禹⑵尧⑶启⑷公天下⑸西周⑹巩固统治⑺开发边远地区,加强周王朝的统治1、冶金业: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⑴时期,⑵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⑶时期(典型:商代的⑷—最大⑸—最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泛制造“⑹器”。
2、农业发展:春秋战国⑺和⑺出现并逐步推广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被使用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
3、水利工程:都江堰——⑻时⑼国蜀郡太守⑽修建闻名世界的⑾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⑿之国”。
3、商鞅变法-⒀时期⒁国:内容:承认⒂,允许自由买卖;奖励⒃;建立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使秦国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答案:⑴夏商周⑵商⑶灿烂⑷司母戊鼎⑸四羊方尊⑹铁⑺铁农具牛耕⑻战国⑼秦⑽李冰⑾防洪灌溉⑿天府⒀战国⒁秦⒂土地私有⒃耕战⒄县制⒅国富兵强四、中华文化的勃兴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⑴”;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⑵”,也叫铭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⑶朝开始。
3.我国最早由关于天文与历法知识的记载始于⑷朝。
4.春秋战国之际,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名医是⑸。
5.战国末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是⑹,代表作《⑺》。
6.春秋战国时期盛行“⑻”,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答案:⑴甲骨文⑵金文⑶商⑷夏⑸扁鹊⑹屈原⑺离骚⑻钟鼓之乐派别历史地位人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创始人⑴⑵⑶《春秋》1.政治思想:提倡“ ⑷”学说,主张“ ⑸”“ ⑹”2.教育思想:“⑺”“⑻”“⑼”⑽代表人物⑾⑿《孟子》提出“⒀”,用“(⒁”治国,轻徭薄赋,反过捕,按令伐。
代表人物荀子战国《荀子》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定胜天”道家创始人⒂⒃⒄事物有⒅面,可以相互⒆,以柔克刚.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代表人物⒇(21)《庄子》他主张“(22)”,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墨家代表人物(23)(24)《墨子》主张“(25)”“(26)”法家代表人物(27)(28)《韩非子》主张(29),提倡,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兵家兵家鼻祖(30)(31)(32)认为“(33) ,”。
代表人物孙膑战国略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也”答案:⑴孔子⑵春秋晚期⑶《论语》⑷仁⑸爱人⑹为政以德⑺有教无类⑻因材施教⑼谦虚好学⑽温故而知新⑾孟子⑿战国⒀春秋无义战⒁仁政⒂老子⒃春秋晚期⒄《道德经》⒅对立⒆转化⒇庄子 (21)战国 (22)无为而治 (23)墨子 (24)战国 (25)兼爱(26)非攻(27)韩非(28) 战国(29)改革法治中央集权(30)孙武(31)春秋晚期 (32)《孙子兵法》(3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的哪一古代制度有关()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3.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4.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军事力量5.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①陶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青铜器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7.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8.下列人物之间不可能是战场上的对手的是()A.晋文公VS楚庄王B.夫差VS勾践C.庞涓VS孙膑D.白起VS赵括9.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A.改革盛行 B.战争不断 C.王室衰微 D.国家统一10.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11.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 纸上谈兵──桂陵之战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 围魏救赵──吴越争霸12.小明感冒了,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先看了小明的脸色,又听了他的胸部,然后问了一下他的感觉。
请问,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由谁总结出来的?()A. 张仲景B.李时珍C.华佗D. 扁鹊13.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1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5.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震惊了全国,惊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中央领导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
你认为应该采用下列哪一家思想处理()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二、阅读判断题16.阅读下面有关商鞅变法的叙述,纠正其中的四处错误。
公元356年,商鞅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国家以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国有制,由于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商鞅被杀害。
错误:改正:A错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改正:三、读图题17.仔细欣赏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右一是: 右二是:18.写出以下三个人物的名字以及主要成就四、材料解析题19.阅读下列材料: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祖。
1978年夏出土随州城西擂鼓墩的曾侯乙编钟,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随州市抓住机遇,擦亮两张“文化名片”。
(1)为什么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谒炎帝神农?(2)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3)你认为随州市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擦亮两张“文化名片”?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21.阅读下列材料: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
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
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3)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4)最能证明划波浪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5)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简答题22.归纳一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A3.C4.B5.B6.D7.C8.A9.D10.A11.A12.D13.C14.A15.D二、阅读判断题16.错误:公元356年改正:公元前356年;错误:秦始皇改正:秦孝公;错误:土地国有制改正:土地私有制;错误:地主阶级改正:旧贵族三、读图题17.右一:司母戊鼎右二:四羊方尊18.(1)A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创办私学,广收门徒B屈原;代表作《离骚》C韩非;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
四、材料解析题19.(1)传说炎帝教民播种五谷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2)编钟音色优美,和谐动听,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A:大禹;B:李冰(2)都江堰(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方法(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
21.(1)商鞅(2)徙木赏千金(立木赏金)(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4)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5)强国先富民。
五、简答题22.铁工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各国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如商鞅变法等)。
六、小活动23.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七、小探究24.战国后期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最终秦国大败赵国。
有人认为赵括是秦国和赵国胜负的关键。
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六、小活动28.教育观察:孔子;法制园地:韩非;军事天地:孙武;自然与环境:孟子七、小探究24.秦国的强大是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某些人物会影响历史的瞬间,但不能改变整个历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