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第二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 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两代人一 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 以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三代人一 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 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 的品德培养。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 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 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 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 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 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 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 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 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 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 恶性发作。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 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 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 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 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 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 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 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 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 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社会规范的信奉 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 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 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 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信奉具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 品德。
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 作用。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 发展。 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 的发展。
第三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一)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 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 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的过错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 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 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 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比依从深入了一层,简单说,它是 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 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 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 因为外部压力。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 两方面的论据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 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 些。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 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 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 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 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 学生偏向以理服人。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 (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 (5)学校的各种压力 (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 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 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1.观察学习 在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产生影响力 最大的人所表现的以身作则的“身教”具有 重要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 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 观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这些影 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新的 行为(2)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 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Fra Baidu bibliotek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1)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 可塑性大 (2)自我意识能力差 (3)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 成群结队 (4)重感情,易激动
2.赏罚控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的办法 培养品德。 3.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是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 道德意味着自我控制,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 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约束控制 自己的行为。
(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是指让儿童 在团体的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按照相应的 角色规范进行活动。 2.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会 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 3.道德自律 自律行为大致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1) 自我观察(2)自我评价(3)自我强化
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 (2)情境理解 (3)情绪追忆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 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 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 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 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
(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 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 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 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