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时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1.(广东・新丰)古代房子没有用至IJ(C)OA.木头B.石头C.水泥【教学反思】《了解我们的住房》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作为起始课,需要学生建立关于工程的基本概念,本节课从认识自己身边的住房开始,初步认识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在了解我们的住房组成部分时,学生回答的关于住房的构成是笼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引导学生根据功能、作用进行分类,为后期认识系统和结构提前进行梳理,同时建立关于住房结构和住房系统的初步概念。
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一个单元的引言),在导入时可以增加关于工程设计的各种资料。
保证课时的同时,对于没有对工程建立初步认识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进行一个补充学习。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去交流,生生互动是教学中的常规模式,教师在设计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互动的质量,及时予以引导。
第2课时认识工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通过相关的资料认识了解工程的相关信息,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案例,通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认识工程的复杂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只是众多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工程的更多知识,从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一种开放式的分享会,从而达成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3课时建造塔台【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开始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的一课,也就是经历一个典型的STEAM项目的开端。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建设工程的欲望,通过塔台标书的竞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课可以将操场的测算、观察、实地勘测作为课前活动开展,给学生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第4课时设计塔台模型【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塔台模型是对上一课塔台竞标书的具体化,并为下一课制作塔台模型建立基础。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能源的种类与作用太阳能的利用节约能源的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6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第三章:光的奥秘(第79节)光的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色散与混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应用及节约方法;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种类及其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教学重点:节约能源的方法与措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实验器材:镜子、透镜、光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课堂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源使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以生态环境图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以光学现象为例,让学生观察、体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概念、原理;例题解答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教学内容;右侧:实例、图示、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的习题;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身体卫生与健康第二单元:生态环保第三单元:物性与材料第四单元:现代交通第五单元:太阳系和地球第六单元:电与磁第七单元:生命第八单元:灾害与安全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身体卫生与健康Week 1:身体的洗澡、刷牙等日常卫生习惯Week 2:睡眠与休息的重要性Week 3: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Week 4:预防疾病的方法第二单元:生态环保Week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Week 2:保护环境的方法Week 3: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Week 4: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第三单元:物性与材料Week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Week 2: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Week 3:实验探究物性Week 4:几种材料的应用及特点第四单元:现代交通Week 1: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Week 2:汽车、火车和飞机的构造和原理Week 3:交通规则及保护措施Week 4:体验交通出行第五单元:太阳系和地球Week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Week 2:太阳系的基本构造Week 3:天文现象的观察Week 4:卫星与宇宙探索第六单元:电与磁Week 1:电的基本知识Week 2:电路的组成与元件Week 3:磁的基本性质Week 4:电磁应用及实验第七单元:生命Week 1: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Week 2: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和分类Week 3:食物链和生态平衡Week 4:植物和动物的解剖及实验第八单元:灾害与安全Week 1:火灾和防范Week 2:地震和应急措施Week 3:风暴和防护知识Week 4: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注重环保。
教学用具: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表格式教案( 含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认识和找到星座:通过观星盘观察星座。
在教学时要注意这两部分的时间分配,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主要维护课堂秩序,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惑,并适时总结。
第6课时浩瀚的宇宙本课最主要的是活动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要注意活动二的时间要满足学生制作银河系模型。
对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介绍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也更有学习的兴趣。
第7课时探索宇宙本课中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在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太阳系大家庭恒星:太阳(太阳系的中心)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天体:彗星、小行星、流星 卫星:月球【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 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 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 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三、研讨四、拓展活动一: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
1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
2.说一说我们要怎样记录,要注意些什么。
例如:天体应该如何 来表示?应该画在什么位置?3.完成记录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1 .学生分享自己对太阳和太阳系的认识。
2.提供相关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太阳的质量、大小、构 造、演化、太阳活动等基本信息。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一、显微镜的发展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二、制作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3 形形色色的植物(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1 .出示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图片或实物(凤仙花或夏菊、桑叶)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大小、形状,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一)研讨: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1 .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后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小结:两种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也都有一些不同。
植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2 .遗传和变异的广泛存在:除了这两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你见过类似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吗?(如:玉米果实的形状大致相同这是遗传现象,但有些玉米会长出不同颜色的玉米粒,这是变异。
菊花可能会长出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也是变异等。
仔细观察校园中同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我们会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都有细微的差别。
)3 .应用: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样形成的吗?4 .小结解释: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二)研讨: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改善人类生活1 .谈话过渡: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生活的事通过交流活动,总结并发现设计环节在其中的关键性,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工程的认知。
三、研讨例?2 .出示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杂交水稻等的图 片或视频资料等。
3 ,小结: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颇有研究。
例如,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 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 的资料(注意仔细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资料)。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与保护2. 电磁现象3. 物质的变化4. 太阳系与宇宙详细内容:1. 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
2. 电磁现象:磁铁的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
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系的结构、恒星与行星、宇宙探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4. 了解太阳系的结构,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电磁感应、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电流的磁效应、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态环境图片、磁铁、电流表、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电磁现象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的性质、电流的磁效应。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阐述质量守恒定律。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2. 电磁现象:磁铁的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系结构恒星与行星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举例说明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阐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减少污染、保护动植物、节约资源等。
电磁现象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电磁炉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2. 第二章探索宇宙第一节认识星空第二节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第二节生物多样性4. 第四章健康生活第一节营养与健康第二节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宇宙知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实践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解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和能量转换的应用。
第二章:观察星空,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第四章: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改进建议。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2节:生物的变异现象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物质的性质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转化第2节:能量的守恒4.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节: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以及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掌握;地球运动和变化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验材料;物质变化和性质实验器材;能量转化和守恒实验装置;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
2. 学具:科学实验记录本;常用实验仪器(如放大镜、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通过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配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地球的运动和变化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难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分析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探讨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描述其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设计实验,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和变化:制作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解释相关现象。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天的生活用水学习目标、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
学习难点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学习准备学生上网或从书本中查阅“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有关信息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集体备课二度备课导学过程设问导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学生汇报、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谁?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合作探究、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导学过程3、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2、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汇报点评: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刷牙”的对比实验、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题。
2、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3、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4、老师演示:切苹果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巩固练习: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注意向学生强调:制定节水方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拓展延伸:、创作一些节水宣传画,张贴在用水处。
2、写一份节水倡议书,张贴到校园和社区的宣传栏,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进行宣传,号召师生一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板书设计一天的生活用水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家庭用水的量的差距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导学反思六年级科学(下)课堂导学案年级六学科科学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设计时间XX.1.18——2.8总课时30授课时间学习内容污水和污水处理学习目标.做污水净化实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2节力与运动第3节磁现象第4节生活中的能量2.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第1节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第4节生态系统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第2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3节地球上的气候第4节宇宙与星空4. 第四章信息技术第1节信息的传递第2节信息技术的发展第3节计算机的组成第4节互联网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分类、地球与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点、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衔接自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2)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
(3)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
(5)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7)小组实验。
(8)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3)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4)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
4. 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
(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板
书
设
计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分课时电子教案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探索宇宙执行时间月日分课时8 总课时24 电教课时2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重点难点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
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分课时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