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学者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6分)

(2)两则材料的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影响评价的因素。(9分)

解析:第(1)问,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指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采取的汉化政策,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加以否定;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第二小问,选取的史料及评价者的时代背景等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

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帝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12分)

(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从汉化、军事等方面归纳出理由;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应从汉化政策对鲜卑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对照材料,采用辩证、客观的视角加以分析。

答案:(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2)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5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批评的原因是仍有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说明了改革的艰巨性。第(3)问,材料三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