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活着回来了!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落叶归根。
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
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四、不幸: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ppt)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从——15岁,小兵儿。
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
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
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
【教学流程】激趣引入,板书课题(3分钟)读通古诗,初步感知(5分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8分钟)深入理解,入情入境(15分钟)品读感悟,升华情感(5分钟)。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人杜甫的创作意图;3.能够正确朗读《十五从军征》,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4.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语言和形式的理解;2.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会;3.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选取适当的音乐或视频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3.准备好课堂小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唱一首与《十五从军征》主题相关的歌曲,或播放一段视频素材,让学生进入教学话题,并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唐诗,询问学生对唐诗的了解和感受;2.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讲解(30分钟)1.简要介绍杜甫及《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结构、语言和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4.朗读(20分钟)1.引领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2.老师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5.感悟(30分钟)1.联想、组词、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自选诗歌主题,以诗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寻求自己的情感表达。
6.小结(10分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重新梳理课堂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评估1.课堂小练习,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学生个人诗歌创作,检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后记在以《十五从军征》为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应在讲解中尽量使用如词典、发音器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和形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素材,如歌曲、图片等,让学生在诗歌情感中得到更好的感悟和体验。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古诗《十五从军征》篇1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看课题,提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好多问题,我又给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学起来目标明确,又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竞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个个畅所欲言,深入理解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又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想像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表演,更深一步揣度古诗的主题.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各个小组的学生发挥他们创造的才能,大胆想像,精心加工,把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的不幸遭遇表演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也表现的栩栩如生.教学反思石卜咀学校王计梅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质疑问难.表演时,我看到了学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加赞赏.尽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但表达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教师在点燃学生飞扬的激qing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知道,着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篇2一、激qing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2课《十五从军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2课《十五从军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2课《十五从军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
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同学们,从你们有感情地吟诵的古诗中,可以看出你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对于这几句古诗你们一定不陌生吧!
媒体显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壹五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少年英勇无畏的精神。
本诗文字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原因:战争题材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通过音乐背景,营造战争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体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战争背景下人物情感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战争背景少年从军英勇无畏残酷战争爱国主义精神风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docx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
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
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
(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
(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师: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血雨腥风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拿出笔写下来。
他会想到谁?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
汇报。
读: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板书:满怀希望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5、6行诗
板书:闻噩耗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
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家破人亡绝望——回到家
师: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老师的情感变化。
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联系大主题,
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练习题
教后记:这堂课,我被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束缚了。
忘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条基本理念,总想让学生顺着自己既定的思路走。
比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读之后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讲出来,对于诗句的含义不必再反反复复地说,而是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文的诵读上面。
学生在读完第一、二句诗里,有学生谈到“这老头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可是请看诗的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