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周报-中国的传统民居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传统民居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传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da8c089c7e21af45b207a8ba.png)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
主讲人:杨凯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
主讲人:杨凯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
主讲人:杨凯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
主讲人:杨凯波
浙江诸葛八卦村
❖ 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城 西17公里,古称“高 隆”,村中现居有诸葛 亮后裔近4000人,为 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 居地。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 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 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 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 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六)新疆喀什民居
中国居住习俗中的风水信仰
• 我国自古以来人们对建筑住宅十分讲究,从选择宅基,动 土建筑,上梁落成到进宅居住,都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这些习俗活动甚至被概括为玄而又玄的风水学说。在人们 心目中,家宅风水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前途命运,祸福 成败。因此,民间在建筑和居住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风水。
干栏式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 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 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 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 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 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 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我国传统民居
• 我国最美古村落建筑群 • 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 • 其它民居形式 • 中国居住习俗中的风水信仰
八年级地理中国民居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中国民居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5249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1.png)
八年级地理中国民居知识点中国民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
在地理学的角度上,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下面我们从八年级地理学的视角,全面了解中国民居的相关知识。
一、中国民居的形制1、庭院式建筑庭院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一个或多个内院为核心,周围围绕房屋、建筑、花园等空间形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四合院,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建筑形式。
2、阳台式建筑阳台式建筑是一种外挑的结构形式,是中国传统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的建筑结构像“坚果夹”一样,两扇对开的窗户之间,通常会设置一个楼台、阁楼或者天井等。
3、楼房式建筑楼房式建筑是一种多层建筑,也是中国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代表性建筑如第一座现存的高楼——“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高67.31米。
4、楼台式建筑楼台式建筑是中国民居中的“大众化”,散布广泛。
楼台式建筑主要分为陵墓式,宅邸式,亭、阁式,祠堂式,文化场馆及公共设施等。
二、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除了具有形制和区域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传承。
1、家族文化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当严格,民居也常承载着家族文化的传承,例如,四合院的设计常常会考虑家族规模和家族分支,不仅要考虑家族共处内院的方便,还要考虑到不同分支的独立空间和私人性质。
2、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寺庙的建设中,常用到飞檐、翘角等形式来减缓雨水冲击,并且也有祈福的寓意在里面。
3、科技文化中国民居的建设中,常常运用到当时科技的创新,例如用夯土和土坯砖这种手工人工制作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具有较好的保温、隔音性能,还具有“三面经脉、一面通气”的独特构造。
三、中国民居的地理特点中国民居的地理特点包括了方位、材料、色彩和结构。
1、方位根据地域的不同,中国民居的朝向和布置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ebfa5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e.png)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居与地理
![传统民居与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23640e561252d381eb6e2a.png)
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
御
“多“语 四为房: 水内子“ 归落半平 堂水边遥 ”,盖古 或流。城 “传”十 肥最平大 水广遥怪 不的民”
,
山西山东民居的异同
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 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
山西: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 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 (<700毫米/年)。
山东: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 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3.就建筑形制来说,徽派建筑雄伟高大,江南水乡 建筑小巧玲珑。
4.江南水乡厅堂多落地隔扇门、大窗户,临河一侧 也开启大窗户。徽派建筑对外的高墙上一般不开 窗户,少数在楼上对外开启类似了望孔的小窗。
三、少数民族民居
侗 族 鼓 楼
傣 族 竹 楼
藏 族 碉
房
新疆“阿以旺”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文化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 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 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 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 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它们共 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
防气。所匪为以海 潮候此,盗严上的 又暖外故防重,“ 可热,形械,地山 保多福同斗中形国 暖雨建要,原复” 隔,地塞同汉杂, 热坚处的族族,境 ,固东土数迁历内 可的南楼百居史山
,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房屋特点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 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 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 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 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 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 可遮阳挡雨。
【地理】素材地域文化《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课件 23-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地理】素材地域文化《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课件 23-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65a243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1.png)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
大厝的厅堂为中轴线 围绕厅堂组织空间 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布局特点
第八章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
吊脚楼的建筑 风格
虎坐形状和三合院结构 注重朝向和规模 吊脚楼和楼板下方的储物空间
第九章
云南民居“一颗印”
“一颗印”的特点
昆明地区汉族、彝族 采用的住屋形式
外观方方整整如印章
广东镬耳屋
镬耳屋的特点
青砖、石柱和石板砌筑
01
外墙绘有花鸟图案
02
象征官帽和富有地位
03
镬耳屋的建筑风格
三间两廊的典型广东民居结构
廊檐相间的布局和通风散热效果
廊庑的连接作用和房间数量
第七章
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的特点
合院式结构和三合院、四合院形式
红砖厝和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主次分明、对称严谨、封闭性强的中国传 统民居布局特点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
壹
北 京
四
合
院
肆
客 家
民
居
目录
贰
皖 南
徽
派
民
居伍川ຫໍສະໝຸດ 南民居叁江 南
民
居
陆
广 东
镬
耳
屋
目录
柒闽
南 古 厝
捌土
家 族 吊 脚 楼
“ ”
玖 印云
南 民 居 一 颗
拾西
北 窑 洞
第一章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特点
封闭、私密的家庭 生活
对称美学和传统习 俗
四合院的布局 和建筑风格
长方形的院落 南北朝向的对称布局 青瓦和白墙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
皖南徽派民居
中国古今特色民居
![中国古今特色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0b890d4dbe23482fb4da4c6c.png)
• 康巴民居是康巴人就地取材建筑的账房,使自己的房屋与这片土 地相依相衬。夏天用白布或帆布制成的帐房,而牦牛毛织成的则 适合冬季挡风御寒。而在海拔较低的农区,建筑材料很丰富,许 多房子使用土墙、石墙与木墙结合式的构造幷精心地描绘墙壁、 梁檐和门窗。中国藏区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 筑遗址。一处是于1977年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 若文化遗址。另一处是于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 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 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 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
• 丁村民居在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是典型的 明清民宅建筑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 占村庄大部分面积,基本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各 院落建筑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异。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 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 式的重要实例。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井式窑洞,又名“地坑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 在冈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 内有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如所在有天然崖面,则 掘隧道与外部相通。流行于北方黄土地区。天井式窑洞是 在平地上挖坑,深7米余,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 部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另从窑院一角的一孔 窑洞内凿出一条斜坡甬道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 道。天井窑院内设置有出水通井,院内一般都种有高大树 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外地人又称它 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https://img.taocdn.com/s3/m/4edf7ae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c.png)
高考地理专题:中国传统民居(典例剖析+对点精练)传统民居分布地区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四合院北京、华北 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 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 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 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 季多纳阳光有正房、厢房之分,长 辈住正房,体现正统、 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蒙古包内蒙古地 区 温带草原、游牧民族的需 要逐水草而居,易于拆卸、 迁徙窑洞黄土高原 地区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黄土 直立性好,土质疏松 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 凉客家土楼赣南、闽 西、粤北地 区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 复杂,红壤土质黏重,气 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 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 隔热中原汉族迁居此地,为 御匪盗聚族共居一楼, 具有防御功能,乂体现 了家族中的平等团结徽州民居皖南地区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静、典雅、古朴傣家竹楼云南西双版纳竹乡、气候湿热,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筑成,通风散热上层住人,防御虫蛇侵袭,楼下饲养畜禽【典例剖析】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雨,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提示: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3.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7c81142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0.png)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一、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3、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4、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1e3e1e86137ee06eef9181f.png)
❖ 窑洞重视对门窗的装饰, 门窗与洞孔一般大小,门 窗上装饰有棂格图案、逢 年过节时,多在窗上贴各 式剪纸。Biblioteka (1).靠崖式窑洞 (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 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 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 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 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 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 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 房。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
2.徽州民居
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徽 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 “四水归堂”的天井为 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 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 大厅,后面院内有二层 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 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 采光和排水。四面屋顶 的水流入天井,俗称 “四水归堂”。
3.西北民居
❖ 最具特色的西北民居为因 地制宜、利用黄土高原的 黄土层建造的独特住宅— 窑洞。窑洞依其外形可分 为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 洞、下沉式窑洞。
1.江南民居
❖ 江南因为地理原因,水资源 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 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 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 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 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 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 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 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
2.徽州民居
❖ 徽州民居最突出的 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能把屋顶都遮 挡起来,起到防火的 作用。门楼用石雕和 砖雕进行装饰,装饰 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 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 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 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 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 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 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 梢,不见房屋。
(3).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 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 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 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 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 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 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 是箍窑即称“窑上窑”; 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 “窑上房”。
地理试题——传统民居
![地理试题——传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fcfe9f2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9.png)
第一章位置与要素第二节传统民居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尽相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仔细研究会发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有整齐严谨的北京四合院,黄土塬上的地坑窑洞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高大独特的各样土楼、围龙屋,以及凌空出挑的贵州吊脚楼,西双版纳的热带竹楼……这些灵活多变、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传统民居,都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人地协调,建筑美学的博物馆,成为区域认知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思维导图】结合特色传统民居实现区域定位,推理出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构的影响,从而更深刻理解人地协调。
下面请根据词语之间的相关性完成下列思维导图:西北,西南,华北,华南,少雨冬寒,黄土高原,依山而建,通风排水,坐北朝南,平顶封闭,墙体厚重,马头墙,粉墙黛瓦,天井采光,高悬地面参考答案:A-黄土高原;B-少雨冬寒;C-依山而建;D-高悬地面;E-通风排水;F-墙体厚重;G-平顶封闭;H-坐北朝南;O-马头墙国P-粉墙黛瓦;R-天井采光;M -西北;N-西南;X-华北;Y-华南。
【典型示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素有“最后一片净土”之称的阿拉斯加,拥有着世间少有的绝美景致。
林间的溪流蜿蜒交错,纵横的雪山绵延曲折,是游客亲近自然的最佳去处。
材料二爱斯基摩人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雪屋是他们生活的独特建筑。
雪屋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的。
选择一个开阔、向阳的平地,用锐利的刀将雪切割成各种规格的大雪砖,砌成一个封闭的、半球形的圆顶。
在南面一方开一小窗,小窗上方要伸出一块板形的雪块。
凿门挖坑:在半球形雪屋靠地的部分凿一道门,接下来是在半球形屋顶罩住的土地上挖掘一个深坑,这个深坑是雪屋的一大组成部分,因为雪屋既是垒成的,又是凿成的。
它是以地平线为基点,既向天空发展,又向地下掘进,这样既省事,也安全。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54c29b1b6c85ec3a86c2c50c.png)
———西南民居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朝鲜族满屋炕
陕西窑洞
北 京 四 合 院
客 家 围 垄 屋
皖南民居
四川民居特点: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注重装饰的彝族民居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由四栋房屋组 成,有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 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土掌房
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石块为墙基,土坯砌 墙或者夯土为墙。墙上以木为梁,铺上柴草和稀泥,用细粘土锤 紧抹平, 形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多为平房。特点是冬暖夏凉,屋 顶可以储存物作晒场。
傣族竹楼
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 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 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 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古城瓦屋,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 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主要形式为吊脚楼。
建在江边的吊脚楼
山腰的建筑
侗族村寨的特色建筑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主要 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 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 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d24efb235901020207409c8a.png)
1.昆明“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耳房)及 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一颗印”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土 筑或土坯外墙,内隔断均为木板壁,形成灵巧,内向,封闭的外观 特点,适合于人口稠密、用地紧张而且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 “一颗印”民居分布在昆明附近及滇中、滇南等地区,为汉族、彝 族、白族等采用。“一颗印”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的自 然条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 响,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建 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 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 绝。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 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山水环绕的傣族竹楼
6.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 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 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 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 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 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 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 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 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南方地区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
![我国南方地区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https://img.taocdn.com/s3/m/642129b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1.png)
我国南⽅地区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例如由于南⽅地区⽓候湿热,⼈们为了排⽔和通风的需要,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墙体⾼;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墙体较厚是为了适应北⽅地区较为寒冷的⽓候⽽设计的。
分布在我国黄⼟⾼原上的传统民居——窑洞,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信息,研究这种民居的特点以及它与⾃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具有直⽴的特点,再加强黄⼟保暖性好,该地区⾃然环境⼲燥少⾬,多风沙天⽓,光线充⾜,窑洞⼀般被风建设,呈东北西南⽅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的侵害。
四大地理区域传统民居
![四大地理区域传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6bf84e6c3b3567ec102d8ae6.png)
土坑窑 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 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 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 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 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 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 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 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 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 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 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议一议
你认为住房与哪些地理要素有关?说明?
1、气候 2、地形 3—四合院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 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 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 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 省。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 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 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 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 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 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 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 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 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 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 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 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 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 天地,建立新家园。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bae066b71fe910ef02df8b5.png)
找国十大传筑民居的地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坏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
就地取林、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
下面,就简单的介鉛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北方寒冷民居区本区南界大致以龄一淮河为界,色括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
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o°cm,民居i®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包括、、东部、东北部地区。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设有火烦、火埴,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夜。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林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测“撮罗子” O冬季四周围以砲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皓的特点和逐兽的行朋规律。
2、长城沼线的民居包括西部、北部、河套地区、平原。
本区属干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 因此士墙厚实,一般屋设有火龙;冬季畋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项或近似平项,便于18粮食。
3、黄士高原的民居包括、陕北、做东、南部和西部。
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
由于黄士士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
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原。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
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 不能围聚成院。
地坑式Q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
在窑洞,靠近窑口门窗空气充足处,安排烦、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4、华北地区的民居包括中南部、、及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
中国境内的地域民居
![中国境内的地域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ee5fcb6ea98271fe910ef959.png)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 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 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 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 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 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 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 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 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 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 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 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华北传统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 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椽条和轻 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 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开门有窗户。 低窗台,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屋顶 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 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 四合院为代表。
民 居 内 部 装 饰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 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 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 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陕北民居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北山大沟深,
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立 体性极好,为建造窑洞提供了条件。 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 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 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 窑洞。
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 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 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 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御 蛇、虫、接受的侵害。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0c01dd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d.png)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
哎呀,说起初中地理的特色民居,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你们知道吗?在咱们这个大大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奇妙的房子。
就像咱们住的高楼大厦一样,别的地方的人们也有他们独特的家。
比如说,在寒冷的北极,因纽特人住的冰屋,那简直就像是一个冰雪做的城堡!他们怎么能在那么冷的地方生活呢?我一开始特别好奇,后来才知道,冰屋虽然外面冷,但是里面可暖和啦!这就好像冬天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风进不来,温暖就留在了身边,冰屋不也是这样嘛!
还有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窑洞,那可是在山里面挖出来的家。
你们能想象吗?住在山的肚子里,多神奇呀!窑洞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夏天凉快,冬天暖和。
这难道不比我们家里的空调还厉害?
再说说东南亚的高脚屋,那房子下面有高高的柱子,就像长颈鹿的长腿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盖房子呢?原来是为了防止洪水和虫子呀!这是不是很聪明?
在非洲,有些地方的人们住的是圆锥形的草屋。
那草屋就像一个大大的草帽扣在地上。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晚上看着星星,一定特别美!
你们说,这些特色民居是不是特别有趣?难道不比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有意思多啦?每个地方的民居都和当地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这不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吗?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特色民居,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能看到各地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多去欣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是艺术的音符,该艺术的产生往往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特别是作为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民居,作为一个区域的早期建筑代表,既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暑、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人工环境。
各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地理特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居以及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联系吧。
一、我国北方民居01四合院(北京)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02窑洞(陕北)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而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典型习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
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
读“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A. 遮挡风沙B. 遮阳挡雨C. 防外人跌入 D. 美化建筑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B. 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3. “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D. 阻挡风沙、雨雪【答案】1.C 2.B 3. D“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右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4.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答案】3. D 4. A03蒙古包(内蒙古)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04半边房(多地)陕西关中,山西平遥,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均有分布。
关中也可以说是一大地域特色,陕西地处内陆,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外墙也可以防风沙。
05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06.胶东海草房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
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当你走进山东省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海草房的修建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且风速较大。
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的海草不用任何粘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也不会被大风吹走。
而且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
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米,海草房的屋顶的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设计,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自然条件,还便于快速排泄雨水,进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烂。
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
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典型例题】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主要分布如左图。
材料二:海草房是在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
(如右图)(1)请分析胶东半岛多修建海草房的有利条件。
(4分)(2)胶东半岛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请结合房子的特点说明其保存悠久的原因。
(8分)(3)图中房屋后面甲墙壁长满青苔,请分析其原因。
(4分)(4)近年来,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
请为海草房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8分)【答案】(1)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貌,当地有丰富的石材(花岗岩)(2分)。
地处沿海,浅海海草资源丰富。
(2分)(2)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特点,易于保存。
(3分)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3分)沿海多大风天气,海草屋顶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结实,保暖性和抗风性优良。
(2分)(3)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2分),甲面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2分)(4)培植海草,为海草房的修复提供材料资源。
(2分)保护水草的生长环境,恢复生态系统。
(2分)做好海草房建造技术传承。
(2分)建立海草房生态博物馆,加强宣传保护(2分)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开发渔家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提高其利用价值。
(2分)(每点2分,任答4点给满分8分)二、我国南方地区民居01天井(徽州民居)“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建筑四周围合,中央为天井(或称为内院),通过建筑与天井的组合,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产生自然通风的原理为:四周墙壁遮挡日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比较阴凉,加上院内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和调节,进一步降低院落内空气温度,此时室内气温较高,院内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夜晚,院内空气受到周边建筑影响加热上升,而上空冷空气下沉,并渗透到建筑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
在室外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内院处于负压区,自由对流比较活跃,热空气上升,受顶部风的影响迅速排走,“抽风”效果明显,可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02水乡民居(江苏苏州)以苏杭水乡民居为代表。
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依托河网交通运输体系,沿河发展,与水面交融的建筑风格,尽可能的接近、利用水体,形成亲水空间效果苏州地区的气候具有夏季温热多雨所以有利于遮阳防雨的屋顶、檐廊等,庭院、天井及通的空间布置、落地大窗等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冬季寒冷有风则有防寒隔热的构造(如外墙用空心砖、落地长窗可改为双层等)。
03土楼(福建)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公元14世纪到15世纪左右,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往东南部的福建省,在这里建造了用于居住的传统建筑土楼。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抵御盗匪侵扰,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土楼中的每户家庭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庭院。
土楼的底层是每户家庭的厨房和用餐空间,第二层是储存室,三层以上则是卧室。
土楼通常不会建在山顶上。
几乎所有的土楼都位于谷底,理想的情况下背后靠山,前面有水流过,这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算命方法“风水”原则建造的。
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寒冷的偏北风,气温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且夏季炎热时,有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此建筑上如果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
土楼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
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
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也起到御敌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隔热的目的,住在土楼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冬暖夏凉。
土楼内外不设阳台,但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
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福建土棒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
它是客家民居最典型的代表,大土楼可住同一家族上百户的数百人。
土楼建筑用料简单,主要有黄土、石头、本材等,但建造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多族人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