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起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诉讼主体(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诉讼主体(圣才出品)

第五章刑事诉讼主体【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概述国家专门机关、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理论上被称为刑事诉讼主体。

他们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其中国家专门机关和当事人承担着控诉、辩护、裁判三种基本诉讼职能,是主要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协助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一般诉讼主体。

1.国家专门机关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是指依据刑事诉讼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国家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同时,国家安全机关、军队国家专门机关概述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体系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体系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审判组织概念及诉讼地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诉讼权利和义务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义务被害人的概念及诉讼地位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共同的诉讼权利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特有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单位犯罪嫌疑人、单位被告人单位当事人单位被害人刑事诉讼主体保卫部门、海关系统所属的走私犯罪侦查机构和监狱在办理特定范围的刑事案件时,是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

2.当事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与案件的诉讼结果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并对诉讼进程或诉讼结果能够产生较大影响、作用的参与人,包括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告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3.其他诉讼参与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以外参加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二、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1.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武装性质的行政执法机关,其任务是维护社会和治安秩序,预防犯罪,侦查和打击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保卫人民民主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圣才出品)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的待遇,既要保证无罪 的人尽早脱离追究程序,又要使有罪的人的合法权益得到适当的维护;
(3)保障被依法认定有罪的被告人受到公正的、人道的刑罚处罚,禁止酷刑和其他不 人道的刑罚或非刑罚制裁。
需要强调的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核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和自由, 但绝不仅仅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通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 权利和自由来捍卫和保障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法律一方面应要求专门机关不得滥用权力,另一方面还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维 护其实体性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所需的程序性权利。具体而言包括: ①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各种程序性权利,确保个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把个人 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延伸到刑事诉讼中; ②对侦查、起诉权力的行使以及各种具体强制措施的条件、期限、程序以法律的形式明 确限定,对政府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动用的权力加以严格限制; ③以控、审分离和不告不理原则等手段限制审查权的启动,实行审判中心主义,以审判 程序对政府的强制权力的行使进行终局性的审查,并通过人事、财政等资源配置措施和法律 职业的专门培训程序以及辩论、公开、陪审或参审、言词直接原则等广泛的系统化、制度化 的措施,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障 在诉讼民主和保障人权的价值中,必须既重视被追诉人的权利保护,又重视被害人的权 利保护。其具体内容包括:①取得公理和公平待遇;②赔偿;③补偿;④援助。 另外,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和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外,
刑事诉讼的价值 过程价值观
刑 事 诉 刑事诉讼的认识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强制措施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强制措施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强制措施笔记一:概述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定。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公正裁决,法律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介绍了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的笔记和课后习题,重点探讨了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笔记二:强制措施的种类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几种常见的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

这些措施的适用情况不同,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来判断。

比如,对于涉嫌犯罪的人员,如果存在逃避刑事追究的危险,可以采取拘留措施;如果案件情况较为复杂,需要对其进一步了解,可以执行逮捕措施。

樊崇义在笔记中详细阐述了每种强制措施的法律依据和适用条件。

笔记三:拘留的适用条件与限制拘留是一种低限制措施,适用于较轻罪行或初次犯罪的人员。

樊崇义在笔记中指出,拘留的适用条件包括:存在逃避刑事追究的危险、可能对证据进行破坏、可能对被害人进行威胁等。

同时,拘留的期限有限,一般不得超过30日。

樊崇义还提供了一些课后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拘留措施的适用条件和限制。

笔记四:逮捕的程序与要求逮捕是一种较严厉的强制措施,适用于较严重罪行或有重大逃避刑事追究危险的人员。

樊崇义在笔记中总结了逮捕的程序和要求。

逮捕过程需要经过检察机关的审查批准,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确实存在逃避追究的危险,同时也需要配合法定逮捕程序,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笔记五: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特点与限制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是相对轻微的强制措施,适用于一些案件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

樊崇义在笔记中介绍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特点和限制。

取保候审是指在案件审理期间,对被告人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监管,但不需要羁押在看守所。

监视居住则是指被告人需要在指定地点居住,接受公安机关的监控和管理。

习题一:请解释逮捕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习题二:列举并分析拘留的适用条件和限制。

习题三:比较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异同点。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证明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证明概述1.证明的概念诉讼证明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诉讼证明有如下特征:(1)证明主体的特定性①证明主体必须有自己的诉讼主张。

②证明主体必须实际承担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成立的行为责任。

③证明主体有可能承担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结果证明责任,即证明主体未能充分履行证明责任以说服事实裁判者相信其诉讼主张时,需承担败诉或对他不利的诉讼后果。

(2)证明对象是诉讼客体或者案件事实(3)证明必须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和标准进行①证明的法律性。

证据法学上的证明是一种法律活动,因此,这种活动的进行要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即具有法律性。

证明的法律性表现在:a.证明的主体由法律规定。

b.证明的对象由法律规定。

c.证明的标准由法律规定。

d.证明的主要程序由法律规定。

e.证明的方法和手段由法律规定。

②证明主体和证明责任。

证明主体是依法承担证明义务、享受证明权利的主体。

证明责任与证明主体不可分离,谈到证明责任,必然涉及证明主体。

③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是指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对司法人员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没有达到证明标准而认定的,属于违法;对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没有达到证明标准的,应当承担败诉的后果。

④证明方法。

证明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司法认知、推定等。

逻辑推理是最重要的证明方法。

⑤证明程序。

证明程序通常表现为诉讼程序。

证明程序是证据法与诉讼法密切联系的集中表现。

2.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1)证明的真理性只有对案件事实的真理性认识,才能保证对法律规范的正确适用,但是,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证明的结果总是与案件事实真相存在着差距,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主观的认识结果必须完全符合客观情况,认识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犯罪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犯罪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二十五章犯罪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概述1.概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又称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指在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的诉讼过程中,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长时间逃匿不能归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案件中的涉案财产予以处理的一种特别程序。

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内容来看,这一程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在性质上,没收违法所得程序只是处理特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财产问题,不涉及刑事责任。

(2)适用对象特殊。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长期逃匿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案件。

(3)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法所得财产的处理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贯彻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符合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4)监督救济机制完善,兼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

2.意义(1)完善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追缴流入境外的财产。

(2)有利于预防、遏制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

(3)有利于挽回国家财政经济损失,维护涉案财产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内容1.适用案件的范围和条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有两种情形:(1)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

2.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启动依据刑诉法第280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部门是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正式启动主体,具体而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启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的处理①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案件符合刑诉法第280规定的情形的,应当查明全部案件事实。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特别程序(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特别程序(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特别程序【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特别程序概述1.特别程序的概念特别程序,在概念上是相对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而言的,指的是区别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殊诉讼程序。

在我国,特别程序就指的是《刑事诉讼法》第五编的四种程序:(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2)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4)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2.特别程序的特点(1)适用于特殊的诉讼主体。

特别程序的概念特别程序概述特别程序的特点特别程序的意义概念和特征①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承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②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特别诉讼权利内容和要求③办案工作必须更加全面、细致④应严格限制适用强制措施⑤可适用附条件不起诉⑥实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概念和特征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内容与要求:适用条件、操作流程概念与特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内容与要求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内容与要求适用条件操作流程特别程序(2)程序结构上存在特殊性。

(3)诉讼标的上存在特殊性。

3.特别程序的意义第一,彰显对特殊诉讼主体的权利保障。

第二,实现特定的司法政策。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指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而适用的一种特别刑事诉讼程序。

其具有以下特征:(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而适用的刑事诉讼程序。

(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一套完整的诉讼流程,包括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

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和要求(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适用条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只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而适用,这是其程序启动和适用的前提条件。

(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与要求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须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承办;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案工作必须更加全面、细致;③应当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特别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圣才出品】

第三章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诉讼目的1.刑事诉讼目的的含义刑事诉讼目的为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并设定了界限和范围。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3)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3.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的统一在现代一些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有关刑事诉讼的讨论往往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个是实体真实,另一个是正当程序。

刑事诉讼法以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为双重目的,就应当将它们统一起来,在各个制度和程序之中加以贯彻。

原因有:(1)如果只注重追究犯罪,忽视人权保障,势必导致司法专横,从长远的效果看,达不到使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

(2)如果只注重人权保障,忽视惩罚犯罪,势必导致犯罪猖獗、民众失去安全感、社会动荡、社会秩序紊乱,同样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根本宗旨。

(3)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在许多案件中可以和谐一致,不出现矛盾,但在一些具体案件中有时却会发生直接的冲突,出现此消彼长、此存彼亡的状态,因此需要加以选择和协调。

二、刑事诉讼的价值1.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性对于刑事司法价值,可以开列出如下价值清单,即社会秩序、公平、个人自由和效率。

社会秩序是法治的基础,社会秩序若陷入崩溃,法治也就无从谈起。

维护社会秩序并非刑事法律的唯一价值,个人自由同样是法律——特别是刑事法——的重要价值。

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在诉讼中表现为符合公正标准的程序被严格遵行。

在司法活动中,正当程序理念包含了严格执行程序的要求。

公平体现为法律的平等适用,即要求法律无偏倚地适用于每一个人,做到使人们不感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与和自己地位相似的人不同。

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法律纠纷,如何以较少的司法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是立法、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乃至一般民众都关心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起诉)【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起诉)【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起诉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起诉概述1.起诉的概念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法定的机关或者个人,为使其指控犯了罪的人受到刑事制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控告,请求该法院对被指控的人进行审判的诉讼行为。

2.起诉的意义(1)起诉是履行控诉职能的方式。

起诉是控诉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履行这一职能的方式,也是落实国家刑罚权的基本方式之一,公民个人要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需要借助于这一基本方式。

(2)启动审判程序。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审判是以起诉为前提的,没有起诉,法院不能主动追究犯罪。

(3)划定审判范围。

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案件的审判范围要受到起诉范围的限制。

这一要求是不告不理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起诉类型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

与之相应,起诉权也分为公诉权和自诉权。

1.公诉公诉是指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关(通常为检察机关)及其人员(通常为检察官)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给予制裁的一种诉讼活动。

2.自诉自诉是指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以及其他依法享有起诉权的个人或团体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三、审查起诉1.审查起诉的概念和意义(1)审查起诉的概念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受理,并予以审查,进而决定是否起诉的诉讼活动。

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受理;②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即对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认定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获取的证据以及适用的法律等进行审查核实;③对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审查,确认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并纠正违法情况;④通过审查依法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

(2)审查起诉的意义①体现了慎重起诉的思想,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公诉活动的严肃性。

②对侦查成果的检验。

③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④履行控诉职能的准备。

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案件,了解案件事实,熟悉案件证据和材料,为下一步出庭进行支持公诉的工作做好铺垫。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就是指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对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应当具有以下几项特征:规范性、根本性和普适性。

1.规范性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规范性,是指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对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对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具有法律拘束力。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规范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得以发挥:(1)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与普通条文一样被适用。

(2)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发挥规范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为解释刑事诉讼法条文提供依据以及补充法律漏洞。

2.根本性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根本性特征,是指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根本性规范的地位。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这种根本性地位表体现在: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作为一种法律原则,构成了刑事诉讼法其他程序规则的原理、基础和出发点。

3.普适性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机制内在规律和特质的反映,具有公理性意义,它超越了具体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公理性和普适性并不否认其包容性,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在反映刑事诉讼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也将反映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

二、刑事诉讼的公理性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的概念程序法定原则,也称为法制国家程序原则、程序法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职权及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程序,都只能由作为国民代表集合体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来加以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赋予的职权,司法机关不得行使,司法机关也不得违背刑事诉讼法所明确设定的程序规则而任意决定诉讼的进程。

(2)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①程序法定原则的提出,实际上是主张通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明确规定国家司法机关的权限及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程序,以防止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导致司法机关滥用职权、专权擅断,侵害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权利。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起诉(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起诉(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起诉【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起诉的概念与意义1.起诉概述(1)概念刑事起诉,是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指控的犯罪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2)分类刑事起诉,按照行使追诉权的主体不同,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方式。

公诉就是依法享有刑事起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和公众向法院起诉,要求审判起诉概述起诉的意义提起公诉概述审查起诉的概念和作用审查起诉的内容审查起诉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审查起诉的期限提起公诉的程序审查后的处理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条件提起公诉起诉书的制作和移送不起诉的概念法定不起诉不起诉不起诉的情形酌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不起诉的程序比较法考察:公诉变更的程序机制公诉变更我国的刑事公诉变更制度提起自诉的条件提起自诉的程序提起自诉的程序起诉机关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自诉则是刑事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以个人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在公诉制度上,存在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之分。

起诉法定主义,要求对于凡构成犯罪即具备法定起诉条件的刑事案件,不论犯罪嫌疑人及其罪行有何具体情况,公诉机关都必须毫无例外地提起公诉,而不得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

起诉便宜主义就是允许公诉机关对于已构成犯罪,具备起诉条件的刑事案件,从被告人及其罪行等具体情况以及刑事政策等出发,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我国对刑事诉讼的起诉,实行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方式。

2.起诉的意义(1)起诉,决定着对犯罪行为追诉机制的正式启动,是揭露犯罪、惩罚犯罪的必经程序。

(2)起诉的内容,决定着审判的范围。

起诉对审判的影响表现在:①没有被起诉的事实和人,审判机关不能审判;②审判结论所确认的事实和人,必须与起诉指控的事实和人相一致。

二、提起公诉的程序1.提起公诉概述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指控的被告人的行为,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附带民事诉讼)【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附带民事诉讼)【圣才出品】

第十章附带民事诉讼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1.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性质(1)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附带民事诉讼可以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理解认为,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要求,或者根据人民检察院的要求,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②狭义的理解认为,附带民事诉讼仅仅是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提出的诉讼请求,即损害赔偿之诉。

(2)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①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民事诉讼,其本质是把犯罪行为作为一种侵权行为而要求行为人对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属于一种民事给付之诉。

②附带民事诉讼又是一个特殊形式的民事诉讼。

原因有二:a.这种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是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即被告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刑法上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在民法上又属于民事侵权行为,造成了物质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这两种责任虽然性质不同,但根源于被告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b.这种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一并加以解决的,而不是通过独立的民事诉讼解决的。

2.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1)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刑事诉讼的存在为前提。

(2)被害人要求赔偿的损失必须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这里的“犯罪行为”,是指被公安司法机关认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而不是人民法院以生效判决确定的犯罪行为。

(3)要求赔偿的损失必须是物质损失。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审判(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审判(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刑事审判【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刑事审判的概念刑事审判的价值基础:实现客观、公正和诉讼效率概述刑事审判的原则刑事审判组织:独任制、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概念和意义对公诉案件的审查:概念、内容、审查后的处理开庭审判前的准备法庭审判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审判笔录法庭秩序审判障碍及其处理:延期审理、中止审理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判决、裁定、决定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简易程序的特点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提起自诉的条件和程序自诉案件的审判程序自诉案件的受理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判程序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提起二审程序的主体第二审程序提起二审程序的理由和方式提起二审程序的期限二审程序的审判上诉不加刑死刑复核程序概述死刑复核程序判处死刑(死缓)案件的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和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程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概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未成年刑事审判程序的特有原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特点刑事审判一、概述1.刑事审判的概念刑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对刑事诉讼中的“审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刑事审判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专门权力的活动;(2)刑事审判是刑事诉讼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3)刑事审判是近代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力。

审理权是指法官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核各种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并审查如何正确适用法律的全部诉讼活动。

裁判权是指人民法院依据查清的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对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作出权威性处理决定的活动。

审理和裁判是刑事审判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审理是裁判的前提和基础,裁判是审理的目的和结果。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8章)【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8章)【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我国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公安机关1.公安机关的性质与组织体系(1)公安机关的性质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即国家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保卫国家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任务。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是不同的。

根据宪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因而属司法机关。

公安机关属同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性质上属行政机关。

(2)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公安机关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公安机关可以直接指挥和参与下级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公安机关之间实行互相配合和协调作战的原则。

2.公安机关的职权(1)立案权。

对于属自己管辖的案件,在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公安机关有权决定立案。

(2)侦查权。

公安机关是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侦查机关。

(3)执行权。

在刑事诉讼的执行阶段,公安机关负责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的执行。

对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缓刑以及被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期间也由公安机关监督。

3.刑事诉讼中其他行使侦查权的机关(1)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2)军队保卫部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安全保卫机关,不是国家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在行政、业务上自成体系,不受公安机关的领导。

军队保卫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负责侦查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

(3)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实现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的主要场所。

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也适用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4)为了加大对走私犯罪的打击力度,国务院于1998年批准设立了专门的走私犯罪侦查机关。

缉私警察是对走私犯罪案件依法进行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的专职刑警队伍。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诉讼1.诉讼(1)诉讼的一般定义应为:诉讼是讼争的一方或双方将致讼的原因、内容、主张及理由告知、倾诉于听讼之人,以求讼的息解的活动。

(2)诉讼的构成必须具备控方(原告)、被控方(被告)、听讼方(法官)三方。

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原、被告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而法官居于其间,踞于其上,作为权威的仲裁者解决他们的争议和冲突。

(3)对于阶级社会中的诉讼,应概括为: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解决讼争的活动。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的诉讼是指在国家司法机关的主持下,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全部活动。

(4)为了便于研究诉讼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指导诉讼活动的进行,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诉讼进行了各种划分。

①按照国家的历史类型,诉讼可以分为奴隶制国家诉讼、封建制国家诉讼、资本主义国家诉讼和社会主义国家诉讼;②按照诉讼程序的特征,诉讼可以划分为控告式(或日弹劾式)诉讼、纠问式(或曰审问式)诉讼和混合式(或曰审问辩论式)诉讼。

③近现代西方国家的诉讼形式又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之划分。

④按照诉讼的任务和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不同,诉讼可以划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2.刑事诉讼(1)刑事诉讼是指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和相关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事实、追究和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活动。

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罚处罚,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2)刑事诉讼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为实现刑罚权的全部诉讼行为。

狭义的刑事诉讼是专指审判程序而言,即公诉人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自诉以后,人民法院与控、辩双方以及控辩双方相互之间的诉讼行为。

近代和现代的刑事诉讼,一般都是指广义的刑事诉讼,尤其是对刑事诉讼的功能,更应从广义上去认识。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刑事审判第二审程序)【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刑事审判第二审程序)【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刑事审判第二审程序1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审判第二审程序概述1.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1)第二审程序的概念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就下一级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重新审理的诉讼程序。

(2)第二审程序的特点①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②第二审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基层人民法院无权审判第二审案件;③第二审程序有其特有的审判原则,除应当遵守第一审程序中的有关原则外,第二审程序还必须遵守全面审查和上诉不加刑等第二审特有的原则;④第二审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裁判即为终审裁判,除死刑案件需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外,均立即生效并交付执行。

2.第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1)第二审程序的任务第二审程序的任务是第二审人民法院通过对原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全面的审查,查明其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和充分,适用法律是否适当,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在此基础上依法作出终审的裁判,以维护正确的一审裁判,纠正错误的裁判。

(2)第二审程序的意义①确保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保障其合法权益。

②维持正确裁判,纠正错误裁判。

③有效进行审判监督,提高审判质量。

④落实两审终审制度,实现公正审判。

二、刑事审判第二审程序的提起1.上诉、抗诉的主体(1)提起上诉的主体有权提起上诉的人员是:自诉人、被告人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以及经被告人同意的辩护人、近亲属,还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①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享有独立的上诉权。

②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享有附条件的上诉权,即必须征得被告人同意方可提出上诉。

③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享有部分的上诉权,即只能针对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2)提起抗诉的主体抗诉权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第一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不论对被告人是否有利,人民检察院都应当提起抗诉。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死刑复核程序)【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死刑复核程序)【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死刑复核程序2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死刑复核程序概述1.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与特点(1)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及高级人民法院对已经作出死刑判决或裁定并且普通程序已经完成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

它包括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和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2)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①适用对象的专门性。

这一程序与其他普通或者特别审判程序不同,适用的案件范围只限于死刑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

②适用主体的专属性。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③程序启动的主动性。

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判决或者裁定已经作出且正常程序已经完成后由人民法院主动逐级上报复核的程序,无需附加任何条件。

④特定案件的终局性。

死刑案件,除了享有死刑核准权的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即使经过普通的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后,还必须经过拥有死刑核准权的法院的复核,裁判方能生效。

因此,就死刑复核案件而言,死刑复核程序是终局性程序。

⑤审判方式的特殊性。

死刑复核程序一般并不进行开庭审理,而主要是通过审查案卷材料,听取被告人、辩护人以及其他当事人的意见而进行,最后对原审裁判作出是否核准的裁定。

2.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1)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保障适用死刑的准确性,防止错判、错杀;(2)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控制适用死刑的数量;(3)死刑复核程序有利于统一适用死刑的标准。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死刑立即执行案件核准权的演变自从1949年以来,我国法律对于死刑立即执行案件核准权的行使经历了一个反复上收、下放直至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的辗转过程。

2006年12月2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废止了以前最高人民法院所发布的授权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的各种规定,同时明确: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各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依法判处和裁定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刑事审判概述)【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配套辅导书  笔记和课后习题(刑事审判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刑事审判概述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1.刑事审判的概念刑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行为。

2.刑事审判的特征(1)刑事审判主体的法定性和特定性刑事审判权是一项特定的、专属性的国家权力,只能由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行使。

根据刑诉法第3条的规定,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这意味着刑事审判权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个人均不得行使刑事审判权,否则即属私设刑堂,属违法行为。

(2)刑事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和应答性刑事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和应答性,是指刑事审判程序的发动必须基于国家公诉机关或者公民个人合法有效的起诉,不告则不理。

这一点是刑事审判活动区别于侦查活动和起诉活动的重要特征。

刑事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包括程序启动上的“不告不理”以及审判对象上的“诉审(对象)同一”。

(3)刑事审判结论的终局性和权威性①“终局性”是指法院一旦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作出认定和裁判,就具有“定分止争”的效力;法院判决一旦生效,控辩双方不得再就同一案件向法院起诉,其他机关也不得再受理此案件。

②“权威性”是指法院的裁判一旦生效,就将对诉讼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诉讼当事人对生效裁判必须遵守和服从,社会对生效裁判也应当予以尊重和维护。

3.刑事审判的任务和意义(1)刑事审判的任务是惩罚犯罪分子。

(2)刑事审判的任务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刑事审判的任务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4)刑事审判的意义还在于教育公民遵纪守法。

二、刑事审判的模式1.刑事审判模式的概念刑事审判模式,也被称为刑事审判结构,指的是构成刑事审判程序的标准元素(程序主体)及其结构、组合样式,即刑事审判程序中各个程序主体之间的地位、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刑事审判模式理论涉及的主要是刑事审判体制问题,即刑事审判程序中主体的权力(利)配置问题。

2.对抗式模式与职权式模式的特征(1)对抗式模式的主要特征①在价值理念上,以人权保障为优位价值理念,注重的是程序正当性和形式公正性;②在程序结构上,英美对抗式审判模式下,庭审分为定罪与量刑两个程序阶段,在采用陪审团审判的案件中,负责事实认定的是陪审团,法官的职责是主持庭审,而检察官则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与被告方处于平等的诉讼地位;③在程序运作上,庭审主要由控辩双方推动,证据由控辩双方出示,证人由控辩双方交叉质证,法官则居中听审,不直接调查证据,也不对证人进行诘问。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执行程序(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第3版)复习笔记-刑事执行程序(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刑事执行程序【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刑事执行程序概述1.刑事执行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国家刑罚权,经由侦查、起诉而审判,直至执行方告实现,因此,执行,表征着刑事诉讼目的之达成,并从广义上构成了刑事诉讼流程的最后阶段。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执行程序具有以下特征:(1)刑事执行的依据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文书刑事执行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既判力)的刑事裁判的执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8条的规定,下列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①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刑事执行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刑事执行程序概述对我国刑事执行体制之检讨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的执行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的执行财产刑(罚金、没收财产)判决的执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和条件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暂予监外执行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及刑期计算暂予监外执行之理论检讨减刑减刑的适用对象和条件刑罚变更执行程序减刑的程序假释的适用对象和条件假释假释的程序被假释罪犯的监督与考察新罪、漏罪的侦查与起诉新罪、漏罪的处理新罪、漏罪的管辖与审判发现错判和对申诉的处理刑事执行程序抗诉的判决和裁定;②终审的判决和裁定;③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2)刑事执行只能由法定的执行机关负责进行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依据各种刑罚的不同特点和刑罚执行的流程,将刑事执行机关分为:交付执行机关、执行机关和执行监督机关。

①交付执行的机关。

其是指将生效裁判及罪犯依照法定程序移交有关机关执行刑罚的机关;人民法院是我国刑事裁判的交付执行机关。

②执行机关。

其是指将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刑罚内容付诸实施的机关,即具体负责和实施刑罚执行活动的机关。

各执行机关及其具体职能分工如下:a.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负责对无罪、免予刑事处罚、罚金、没收财产和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b.监狱、拘役所、未成年犯管教所。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2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概述1.概念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又称为公诉案件和解程序,是指在公诉案件的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经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的审查并在其主持下达成和解协议后,对犯罪行为人予以从宽处罚的一种特别程序。

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该程序具有以下特性:(1)在性质上,这一特别程序只是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与公诉和自诉案件诉讼程序并列的独立的诉讼程序。

(2)适用的案件范围比较宽。

主要包括两大类:①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并且是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案件。

②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3)公诉案件中的和解是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监督制约下进行的。

(4)公诉案件和解程序不是允许当事人之间通过和解“私了”犯罪行为。

①公诉案件的和解是在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下进行的,和解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②当事人双方和解之后,国家仍然要依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犯罪情节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只是国家对犯罪行为人予以从宽处理的一个情节和依据。

2.意义刑诉法确立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公诉案件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可以和解,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弥补被害人遭受的损害,充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犯罪行为人的改造和回归社会(3)有利于贯彻诉讼经济原则,节约诉讼成本,提升诉讼效率。

(4)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公诉案件和解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中期以来,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中和解的广泛兴起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强制措施)【圣才出品】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强制措施)【圣才出品】

第九章强制措施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强制措施概述1.强制措施的概念、特征和意义(1)强制措施的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为了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采取的强制性限制或者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又称为人身强制措施。

(2)强制措施的特征①适用主体的特定性。

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国家专门机关才能依法适用强制措施,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限制或者剥夺任何人的人身自由。

②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强制措施只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特定对象,对其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不能适用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③适用内容的强制性。

强制措施都以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剥夺或者限制为基本内容;对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任何人不得抗拒。

④适用目的的非惩罚性。

强制措施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采取的暂时性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预防性措施,其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⑤适用程序的法定性。

强制措施属于公共权力对公民个人基本权利的干预,从法治原则出发,对适用强制措施的主体、理由、期限、审查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等,都必须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

(3)强制措施的意义①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犯罪,并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确保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以维护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②强制措施有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妨碍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行为,如串供、收买或威胁证人和鉴定人、毁灭或损坏证据、伪造证据、转移赃物等。

③强制措施有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犯罪,危害社会。

④强制措施还可以警戒和教育潜在的犯罪分子,防止其以身试法,对于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起诉
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起诉概述
1.起诉的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法定的机关或者个人,为使其指控犯了罪的人受到刑事制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控告,请求该法院对被指控的人进行审判的诉讼行为。

2.起诉的意义
(1)起诉是履行控诉职能的方式。

起诉是控诉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履行这一职能的方式,也是落实国家刑罚权的基本方式之一,公民个人要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需要借助于这一基本方式。

(2)启动审判程序。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审判是以起诉为前提的,没有起诉,法院不能主动追究犯罪。

(3)划定审判范围。

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案件的审判范围要受到起诉范围的限制。

这一要求是不告不理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起诉类型
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

与之相应,起诉权也分为公诉权和自诉权。

1.公诉
公诉是指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关(通常为检察机关)及其人员(通常为检察官)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给予制裁的一种诉讼活动。

2.自诉
自诉是指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以及其他依法享有起诉权的个人或团体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三、审查起诉
1.审查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1)审查起诉的概念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受理,并予以审查,进而决定是否起诉的诉讼活动。

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受理;
②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即对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认定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获取的证据以及适用的法律等进行审查核实;
③对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审查,确认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并纠正违法情况;
④通过审查依法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

(2)审查起诉的意义
①体现了慎重起诉的思想,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公诉活动的严肃性。

②对侦查成果的检验。

③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④履行控诉职能的准备。

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案件,了解案件事实,熟悉案件证据和材料,为下一步出庭进行支持公诉的工作做好铺垫。

⑤对司法资源的节约。

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起诉,保证了起诉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避免将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以及指控犯罪证据不足的人交付审判,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节约诉讼资源。

2.对移送起诉案件的受理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对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初步的程序性审查,对于符合预定条件的案件予以接受,即为受理。

主要步骤是:(1)指定承办人。

人民检察院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应当指定检察员或者经检察长批准代行检察员职务的助理检察员办理,也可以由检察长办理。

(2)初步审查
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起诉意见书以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案卷装订、移送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和规定,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是否装订成卷,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是否相符,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是否随案移送等。

(3)处理
①具备受理条件的,填写受理审查起诉案件登记表,正式受理;
②起诉意见书、案卷材料不齐备,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未移送的,或者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不相符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3日内补送;案卷装订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重新装订分类后再移送审查起诉。

③犯罪嫌疑人在逃影响审查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采取必要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再移送审查起诉;共同犯罪的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另案移送审查起诉,对在案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则不受影响、照常进行。

④公诉部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后,经审查认为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在5日以内经由案件管理部门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

认为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的,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关;认为属于同级其他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者报送共同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
关。

上级人民检察院受理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案件,认为属于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可以交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关。

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只要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3.对移送起诉案件的审查
(1)犯罪嫌疑人身份状况是否清楚;单位犯罪的,单位的相关情况是否清楚。

(2)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犯罪事实、危害后果是否明确。

(3)认定犯罪性质和罪名的意见是否正确;有无法定的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中责任的认定是否恰当。

(4)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包括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决定书及证据材料是否随案移送;证明相关财产系违法所得的证据材料是否随案移送;不宜移送的证据的清单、复制件、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是否随案移送。

(5)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依法收集,有无应当排除非法证据的情形。

(6)侦查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是否完备。

(7)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8)是否有属于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9)有无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是否需要由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0)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否适当,对于已经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应当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已采取的强制措施进行审查,如有不当,应当依法予以撤销、变更或解除。

(11)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12)与犯罪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是否扣押、冻结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

4.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
(1)审阅案卷材料
(2)讯问犯罪嫌疑人。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审查起诉的法定必经程序。

(3)听取被害人意见
(4)听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听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在处理案件中加以参考,其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的合法、合理要求,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予以满足。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口头提出意见,也可以提出书面意见。

听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附卷。

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

(5)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
(6)对涉及专门性问题的审查
公诉部门对审查起诉案件中涉及专门技术问题的证据材料需要进行审查的,可以送交检察技术人员或者其他有专门知识的人审查,审查后应当出具审查意见。

(7)复验、复查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参加;也可以自行复验、复查,商请公安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