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城镇化放在了“五化”的中心位置。"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如何跟紧形势,抓住机遇,顺应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重点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加强人才培养,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和城镇的出现及不断地扩张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和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与进步的发展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趋势,是任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二、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城镇化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始终徘徊在3%左右,而世界开始进入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工业体系的形成,使原有分散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和农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生了性质和地域上的变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活动开始不断向城市集中,推动了世界城镇化进程。可以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出现城镇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预防和改进。

一、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在“四化”协调发展中推

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在中国,城镇化不仅同工业化相联系,还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释放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业化、信息化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时候,形成了一批新兴城镇。这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新的历史阶段,“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来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现代工业是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现代信息业是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并行协调发展中推进的。

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长期来,我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性的城镇化,进展甚缓。而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府的作用由主导转变为向引导,我国正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济推动的城镇化建设机制,这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在土地紧张、资源减少的同时,人口却仍在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选择城镇化道路时,我们必须从过去城镇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四、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是第一位的基础性建设,但不能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了就能够实现城镇化。重视政治建设,就增加了城镇化的生命线和凝聚力,重视文化建设,就能提高市民的素质;重视社会建设,就能够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治安,为市民提供平安、和谐的社会保障;重视生态建设,就能减少环境包括水资源、空气等污染程度,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的、健康的、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对世界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城镇化的过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也是世界各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显现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