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唐代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仅引证了《伤寒论》的少量内容,尚未将全貌收入。但从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说法来看,《伤寒论》的确在民间广为流传,是“诸师”所有,而不是个别人所收,而且大家都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示人。孙氏晚年撰《千金翼方》时,收载了《伤寒论》全部内容,载于卷九、卷十之中,今人称之为千金本《伤寒论》,也有人称其为唐本《伤寒论》。
(六)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金·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第一个系统注解《伤寒论》的版本,人称“成注本”或“成本”。该版本经明代汪济川校刊,又几经翻印,因其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流传颇广,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只知有成本,而不知有宋本。成注本在注解时,删去了宋本《伤寒论》的子目,对后8篇的原文也进行了删削,使人们已经看不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但它对《伤寒论》主要内容的流传,有着不可磨灭韵贡献。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八)张仲景的学生
宋·张杲《医说》有如下记载:“杜度,不知何许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2子部,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授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摘要:郝万山70 集伤寒讲义I.简介- 郝万山教授介绍- 伤寒杂病论背景II.伤寒讲义的内容- 六经分类辨证施治原则- 伤寒病的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III.伤寒讲义的影响- 后世业医者的必修经典- 中医学习的重要源泉IV.结论- 伤寒讲义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郝万山教授对中医学的贡献正文:郝万山70 集伤寒讲义郝万山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他在中医临床基础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伤寒讲义是他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这门课程共有70 集,系统地讲述了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在伤寒讲义中,郝万山教授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辨证施治原则。
他提出,对伤寒病的治疗应该根据六经分类来进行,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此外,郝万山教授还讲解了伤寒病的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他指出,伤寒病的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还介绍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由“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组成的,缺一不可。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综合运用这四个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对后世业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医学习的源泉。
这门课程不仅系统地讲述了伤寒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还展示了郝万山教授深厚的中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中医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是他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这门课程系统地讲述了伤寒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以及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解伤寒论(1~5)

郝万山讲解伤寒论(1~5)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经典课程教学项目。
传承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向郝万山老师致敬!
第一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第二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第三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第四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第五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着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 ,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 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 年 11 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 40 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 3 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 10 部着作。
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 14 部着作。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引言郝万山是中国现代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伤寒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郝万山在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总结。
伤寒论的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圭臬。
它主要讨论了一种叫做伤寒的疾病,它是由暑气所致。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其理论严密,治疗方法独到,为后世中医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郝万山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贡献郝万山在伤寒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
他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出发,对伤寒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阳病论”、“阴阳虚实辨证论”等重要理论观点,为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郝万山还加强了对症治疗的重视,注重辨证施治,提出了许多针对不同类型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郝万山对伤寒病的分类和诊断郝万山根据伤寒的不同病理变化,将其分为六个类型:阳明伤寒、少阳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厥阴伤寒和心包膜炎。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寒病,郝万山提出了相应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阳明伤寒,他强调了从舌苔、脉象、大便等方面综合分析疾病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郝万山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郝万山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和中药治疗。
他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诊断,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论治方面,他注重辨别寒热虚实的特点,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针灸疗法方面,他熟练运用穴位和针刺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方面,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方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结论通过对郝万山伤寒论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伤寒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也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郝万山伤寒论是伤寒论的一个重要版本,其作者郝万山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学术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
本文将以郝万山伤寒论为主题,从其历史背景、学术特点、对中医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郝万山伤寒论的出现,是在清代中期,也就是18世纪末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医学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郝万山开始了他的学术探索之路。
郝万山自幼酷爱医学,曾经师从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李时中学习,后来又拜师于张锡纯、张锡祖等医学大家门下。
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郝万山不断深入研究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医学研究上的精力和努力,使得他在当时的医学界备受尊重。
郝万山伤寒论的创作,是在郝万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伤寒论的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他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术特点郝万山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临床实践郝万山伤寒论的创作,是建立在他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
他在治疗伤寒病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因此,他的伤寒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当时的医学界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强调辨证论治郝万山伤寒论在治疗伤寒病时,非常注重辨证论治。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因此,他提出了“辨证论治”这一重要的治疗原则,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情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
3.重视药物治疗郝万山伤寒论在治疗伤寒病时,非常注重药物治疗。
他认为,药物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手段,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疗效性,对于当时的医学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第21 讲太阳蓄血证(1)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上节课谈了太阳蓄水证,也谈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桃核承气汤证候。
对太阳蓄血证来说,我们不妨作一下回忆,它的成因可以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也可以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因为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比较低下,饮水过多,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下焦,反过来又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这两种成因都可以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气化不利就会使废水排除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以后,津液不能够化生,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表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些津液缺乏的这种证候。
上面喝水,下面尿少,水液就停聚在体内,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就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的症状,后世医家叫它水痞。
下窍不利,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症状仲景把它叫做水逆。
由于水蓄下焦,阻遏了下焦的气机,出现少腹部苦里急的这种特征。
除此之外,还应当见有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的这样的表证,这个证侯属于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用五苓散。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五苓散这张方子,既可以发汗,又可以利尿,而且是以利尿为主,所以说它是外疏内利、开鬼门、洁净府、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
太阳腑证的第二类是血分的证候,是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化热。
是邪气入里化热呢,还是化热入里,历代医家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搞温病的人,他就习惯说是化热入里,说在表的寒邪先化热了才入里;而讲伤寒的人呢,常常习惯说在表的寒邪入里了以后,里有阳热,里有阳气,然后从阳化热,所以是讲入里化热。
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还是讲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太阳蓄血证。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热势急,瘀血刚刚开始形成。
它的临床表现:一个是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这是因为血分瘀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所做造成的;另外一个症状是少腹急结,这是由于瘀热结于少腹、瘀热结于下焦,使下腹部的气滞血结所造成的。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四、热证45
五、虚证49
六、结胸证60
七、脏结证64
八、痞证65
九、痞证类证69
十、欲愈候70
十一、火逆证71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73
二、阳明病的病位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73
四、阳明生理73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73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74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14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4
一、太阳病提纲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19
第二节太阳病证20
一、太阳经证20
二、太阳腑证3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43
一、变证治则43
二、辨寒热真假44
一、太阴脏虚寒证108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108
三、太阴中风证110
四、太阴发黄证110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111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2
概说112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112
二、少阴病的病位112
三、少阴病的成因112
四、少阴的生理112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112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3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113
一、少阴病提纲11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14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5
第二节少阴病证115证121
四、少阴咽痛证122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124
一、少阴兼太阳证124
二、少阴兼燥实证125
第四节少阴病预后126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伤寒论讲义(郝讲)完整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3)第02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8)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14)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20)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26)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 (32)第07讲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38)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44)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50)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 (57)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症. (62)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68)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74)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80)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86)第16讲伤寒兼证(1) (93)第17讲伤寒兼证(2) (100)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05)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108)第20讲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113)第21讲太阳蓄血证(1) (117)第22讲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123)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129)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135)第25讲心阳虚证 (140)第26讲水气病 (145)第27讲脾虚症 (150)第28讲肾阳虚证 (155)第29讲阴阳两虚证 (160)第30讲结胸证 (165)第31讲结胸证(2) (170)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175)第33讲心下痞证(1) (180)第34讲心下痞证(2) (184)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189)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194)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199)第38讲阳明病概说 (204)第39讲阳明病纲要 (210)第40讲阳明热证 (216)第41讲阳明腑实证(1) (223)第42讲阳明腑实证(2) (229)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234)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240)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 (247)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 (253)第47讲少阳病概说 (258)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263)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269)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275)第51讲少阳兼证(2) (280)第52讲少阳兼证(3) (285)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290)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 (295)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 (299)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304)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309)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314)第59讲少阴寒化证(3) (319)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325)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330)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337)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342)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348)第65讲厥逆证 (354)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 (359)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364)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 (369)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375)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380)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郝万山讲伤寒论

郝万山讲伤寒论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
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叫胃热弥漫证。
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
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
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
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 医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是郝万山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伤 寒论》的深入解读和体会。以下是本书的一些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也是中医诊断温病的重要依据。 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咽干、咳嗽等,与感冒症状 相似,但比感冒症状更为严重。这条条文强调了温病发热和口渴的特点,提示我 们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区分感冒和温病。
目录分析
从特点方面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具有以下特 点:
系统全面:该书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阐述,涵盖了六经辨证的 所有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
目录分析
深入浅出:郝万山教授在讲稿中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的 中医经典著作。该书以郝万山教授的讲稿为基础,对《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解 读和阐述。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特点。
目录分析
从目录结构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采用了传统 中医经典著作的目录形式,按照六经辨证的思路,将《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 统的分类和整理。每一经都包含了若干病证,每个病证下面又分别列出了相关的 脉证、治法等内容。这种目录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目录分析
结合临床:该书不仅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还结合 临床实践,对一些经典方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剖析

五、少阳病的预后94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95
一、少阳病提纲95
一、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95
第二节少阳病证95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5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97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100
第二节少阳病兼证101
一、柴胡桂枝汤证101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102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75
一、阳明病提纲75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75
三、阳明病脉证76
第二节阳明病证77
一、阳明热证77
二、阳明实证80
三、胃寒气逆证89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89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89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9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93
概说93
一、少阳病的病位93
二、少阳病的成因93
三、少阳的生理93
(三)张仲景的学医经历
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且医术超过他的老师。《伤寒论序》所说的“识用精微,过其师”,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写照。张仲景后来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著有《伤寒杂病论》传世,成为中医多学科的奠基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可见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大家。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3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04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4
第四节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105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07
概说107
一、太阴病病位107
二、太阴病成因107
三、太阴生理107
四、太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疗107
五、太阴病预后107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107
第一节太阴病证108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
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
发表论文60余篇。
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
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
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
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
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
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
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
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
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
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
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
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
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本人尚未读懂的原文,多未收入。
对少数原文,则作了节选,如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俗称5版教材)将第141条,节选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白散”其他有节选的原文,或以省略号表示,或在原文后条文号码后标明或“上”“下”。
赵刻本原文为竖排本,方后“右×味”,今因改为横排,一律改为“上一味”。
《伤寒论》成书时尚无“症”字,现今所讲的“症状”,当时均用“证(证)”字。
鉴于当今“证”与“症”字已各具涵义并区别使用,故涉及到症状之意时,本稿径用“症”字。
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着作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
但本书并非集注,而是重点讲述个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较少直接引用前贤今哲的着述。
不过许多观点是我在学习咀嚼了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在讲稿里,我会与初学《伤寒论》的朋友,讨论怎样学原文、读经典;与熟悉《伤寒论》的朋友,研究怎样从《伤寒论》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无字句之处,寻找仲景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和灵活用方的思路;与从事《伤寒论》教学的同行,探讨教好《伤寒论》的方法;与从事临床治疗的朋友,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以至与非医学专业的各界朋友,分享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识。
个人阅历毕竟有限,个人视野毕竟狭窄。
书中失当或错误之处,肯定会有。
如能得到同道指正,使我进步,实在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郝万山
2007 年 10 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