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Abstract:The national central city is the aggregate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 lso is the window and gateway to strengthen the open up to outside wor ld and particip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 l coope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Shenyang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node of Northeast Asia economic circle and Bohai economic circle, it have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to revitalize the northeast.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 to the” world city” classic index system , we found that Shenyang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ding, opening up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ranking behind, and in the socia l services, politica l level
沈阳拟建“国家中心城市”20年后人口达到1200万
沈阳拟建“国家中心城市”20年后人口达到1200万
沈殿成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按照最新修编的总体规划,辽宁省沈阳市已将早年制定的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年后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
沈阳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于今年到期,届时将进入新的规划期限,即从2010年到2030年。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沈殿成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沈阳拟建设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J],
2.“十二五”陕西省人口预计年均增加20左右2025年前后陕西省人口将达到峰值4150万 [J],
3.20年前的人口增长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 [J], 周天勇
4.香港人口三十年后会达到857万 [J],
5.东北亚国际化进程中沈阳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思考 [J], 孟样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魅力沈阳,人才向往——沈阳市构筑人才高地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244魅力沈阳,人才向往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新时代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加强构筑人才工作新格局,沈阳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就需要有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各领域高质量人才,这样才能使得经济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发展的后劲能够更强大,建设人才资源高地是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
沈阳市构筑人才高地的必要性从世界整体范围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将渗透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与合作之中,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将呈现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包括以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人的才能和智慧是影响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沈阳要走向世界,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抢占人才高地。
从全国发展看,人才对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内各城市之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沈阳要想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领先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紧构筑人才资源高地,这一举措是实现沈阳实现全方位振兴的根本保证。
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的支撑是沈阳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关键,要坚持走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线的经济发展道路,把沈阳建设成为国内外人才高度聚集、成才创业机率大、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高地之一。
沈阳市人才高地建设方案对策增强人才意识,聚焦人才强市。
当今时代经济迅猛发展,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成为第一位的战略资源,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要紧紧围绕“盛京人才”战略、《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的补充意见》的指示精神,形成沈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对策。
全市各级、各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打造人才高地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增强保障,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全保障留才的人才工作体系,把各类人才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沈阳,为各类人才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展现特长,发挥最大作用,为沈阳发展服务。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是区域城市一体化演进的方向。
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对于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沈阳及周边城市整体区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对发展沈阳都市圈的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都市圈有美国的纽约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
中国也已形成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发展比较成熟的都市圈。
都市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
1.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沈阳都市圈由中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地区组成,沈阳都市圈的建立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城沈阳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愈加深入,为进一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基础。
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成熟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
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软硬件条件兼备,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圈内其他城市却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仍然有限。
建设沈阳都市圈是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实现的关键步骤。
2.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所具备的区域条件2.1沈阳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沈阳都市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辽河水系贯穿其中,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等城市距离相当。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电子教案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草案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草案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关于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论证
关于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论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区域合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处东北亚中心,也是我国东北地区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
沈阳市正处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中心,无论从城市规模还是整体优势来看,沈阳必然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本文展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历史进程;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综合优势;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沈阳所谓城市群,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一个经济形态的组织体,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⑴正是因山水相连、经济相关、产业相连等条件,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应运而生。
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目的是加速提升以中心城市为首的整体区域经济。
中心城市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世界、国家或地区)内的城市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城市,其经济发达、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对区域有很强的影响和辐射力。
⑵沈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的中心城市,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发挥的中心城市作用将无法比拟。
一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历史进程沈阳市位于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因古代以水北为阳,故称沈阳。
沈阳历史悠久,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自清朝开始,沈阳的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地发展,这为沈阳日后成为我国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沈阳与关内外交往规模日益密切,沈阳城市名声在全国日趋响亮,逐步成为我国重要关外的交通要塞、商贸中心。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借鉴北上广经验,促进沈阳中心都市圈建设
借鉴北上广经验,促进沈阳中心都市圈建设作者:卢海峰苏春子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城市群体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重要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区域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内陆中心都市圈的构想,以促进辽宁内陆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
在此大背景之下,本文从对沈阳中心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入手,借鉴北上广中心城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指导沈阳中心都市圈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心城市圈;沈阳;北上广中心城市圈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城市群体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大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群。
城市群一般由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的若干城市相邻组成,这种城市集群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却集聚了很高比重的人才群和产业群,它们拥有国际竞争所必需的产业基础设施和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
“十一五”期间关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给东北地区,特别是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辽宁省委、省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部署规划,积极制定、深入落实沈阳经济区建设规划。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都对沈阳中心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
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辽宁内陆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
这些都为沈阳经济圈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北上广三大都市圈发展及成功经验(一)北京都市圈的发展及经验借鉴北京都市圈作为我国首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它不仅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核心,而且是全国的以及国际的交往核心,这是北京都市圈发展的优势之一。
北京都市圈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发达的总部经济、繁荣的历史文化、尖端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人才队伍,如此丰富的资源为北京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2012-07-20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
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
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
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
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作者:刘丽坤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年第09期【摘 ;要】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聚集体,在推动区域合作和共同繁荣方面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基于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交通发展要求,论文充分调研和掌握沈阳的交通情况,分析沈阳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交通拥堵的现状,以便提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
【Abstract】National central city is the gathering of regional econom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Shenyang, the paper fully investigates and grasps the traffic situation of Shenyang,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Shenyang,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Keywords】national central city;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current situation【中图分类号】U121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号】1673-1069(2020)09-0116-021 引言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的聚集体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肩负着新一轮振兴东北领头羊的重任。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与实践方略——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铁 路纵贯 其 中 ,而 沿 着这 些交通 线路 . 密 集 分布 着 各 个 等级 的诸 多 城 市 以
沈 阳 为 中 心 ,沿 哈 大 线 向 北 有 铁 岭 、
年G P 13 ( D 1 7 2L元 沈 阳经 济 区八 城 市 正在 着 力 构建 “ 核 、五带 、十群 ” 一 . “ 一核 ”即建 设 沈 阳 的特 大 经 济 核 心 .
此 上 升 为 国家 战 略 2 1 年8 8日. 0 1 月2 沈 阳 、抚 顺 、铁 岭 正 式 开 始 共 用 区号 “2 ” 0 4 ,这标 志着 沈 阳 、抚 顺 、铁岭 同 城 化 迈 出 了 关 键 的 一 步 .也 为 打 造
提 升 沈 阳的 区域 中心 城 市 地位 “ 五
善 的 地 方
关 键 词 : 沈 阳 经 济 区 城 市 群 新 城 规 划 县 域 经 济
沈 阳是 辽 宁 省 省 会 、东 北 地 区 的 区 域性 中心 城 市 .是 东北 地 区重 要 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和 交 通 中 心 沈 阳 有 人类 活 动 的 历史 要 追 溯 到新 石 器 时
经 济 区 ,推 进 城 镇 化 、一 体 化 进 程 。
系 ,彼 此 之 间 山水 相依 .具 有 较 大 的
“ 群 ”即 以 五条 城 际 连 接带 为载 体 . 十
6
环渤海经济嘹 望 21 年第 1 期 01 1
阴 、昆 山 、张家 港 、丹 阳等县级 城 市 ; 打 造 沈西 先 进 装 备 制 造 、沈 阳 浑 南 电 子信 息 、沈 阳 航空 制 造 、鞍 山 达道 湾 钢 铁 深 加 工 、营 口仙 人 岛 石 化 、辽 阳 芳烃 及 化 纤 原 料 、抚 顺 新 型 材 料 、本 溪 生物 制 造 、铁 岭 专 用 车 和 阜 新 、彰 武林 产 品 加 工 等 十 个 重 点 产 业 集 群 。
数字沈阳建设方案来了
数字沈阳建设方案来了1. 简介数字沈阳建设方案旨在借助技术和创新,推动沈阳市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文档将介绍数字沈阳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计划。
2.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应用的普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共同趋势。
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和重要城市,沈阳市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 目标数字沈阳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宜居数字沈阳。
4. 主要内容数字沈阳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4.1 城市数据集成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城市数据平台,集成并管理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化服务,优化城市管理。
4.2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供智能交通管理、出行导航、交通信息发布等服务。
实现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4.3 智慧环保建设智慧环保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提供精准的环保数据和预警信息。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
4.4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沈阳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4.5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通过智能化设备和平台,提供智能安防、智能物业管理、智慧养老等服务。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4.6 数字化政府服务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
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一网通办,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5. 实施计划数字沈阳建设的实施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2年至2024年,重点推进城市数据集成与共享、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项目;•第二阶段:2025年至2027年,重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智慧社区等项目;•第三阶段:2028年至2030年,全面推进数字化政府服务等项目。
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思考
一、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中共沈阳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规划(2018-2030年)》提出,到2030年沈阳要建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商贸重镇、科技创新高地、交通信息枢纽、国际交往门户、国际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这是在总结世界中心城市共同特征基础上,结合沈阳城市特点提出的中心城市必备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体现了《规划》补短板、强特色的理念。
二、沈阳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建议(一)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跃升的能力,夯实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基础。
先进装备制造是工业之母,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
沈阳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半壁江山,在汽车、军工、精密机床、机器人、医疗成像器械以及与之关联的新材料开发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装备实力雄厚,是沈阳强市之本,也是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位势的关键,但也面临着强大的城市间竞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
顺应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以机床、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等为重点领域,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利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平台,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通过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通过引入欧洲制造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公共服务平台。
以中德装备园和中法生态城为合作平台,加大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推动沈阳先进装备走出去,将沈阳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出口基地。
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制造业智能化企业、工厂和园区,以先进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等多个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使沈阳成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点和进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点和进展前景分析1.区域特点1.1沈阳概况简介,清朝时称“”,省会,是地域的、、、、、和中心,中国15个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的佳誉。
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
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495平方千米。
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人口615.4万人。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通过几十年的进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此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域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依照辽宁省及沈阳市计划,沈阳将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
到2020年,沈阳市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重要城市的目标。
1.2自然地理特点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域南部,辽宁省中部,以为主,、集中在,、、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2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
受阻碍,降水集中在夏日,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冬寒时刻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夏日时刻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
春秋两季气温转变迅速,持续时刻短:春天多风,秋季晴朗。
沈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份。
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形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素有“东北重镇”的称号。
本报告将对沈阳的宜居程度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气候环境:
沈阳地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空气质量:
沈阳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尤其在冬季采暖季和夏季高温时,污染物排放较多。
这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交通状况:
沈阳的交通状况较为便利,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系统。
市内的地铁和公交车线路较多,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
四、教育资源:
沈阳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大量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居民可以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但教育竞争也较为激烈。
五、医疗服务:
沈阳拥有多家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
居民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但医疗费用也较高。
六、物价水平:
沈阳的物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房价、食品和交通费用都处于中等水平,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沈阳在宜居城市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气候环境和空气质量不如其他地区,但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较为完善,物价水平也较低。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相信沈阳的宜居程度会逐步提高。
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思考
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思考作者:关英辉金环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3期关键词: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对策建议本文为沈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关于沈阳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YSK2018-31-01);课题主持人:关英辉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8年11月6日中共沈阳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规划(2018-2030年)》提出,到2030年沈阳要建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商贸重镇、科技创新高地、交通信息枢纽、国际交往门户、国际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这是在总结世界中心城市共同特征基础上,结合沈阳城市特点提出的中心城市必备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体现了《规划》补短板、强特色的理念。
(一)全面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跃升的能力,夯实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代产业基础。
先进装备制造是工业之母,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
沈阳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半壁江山,在汽车、军工、精密机床、机器人、医疗成像器械以及与之关联的新材料开发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装备实力雄厚,是沈阳强市之本,也是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位势的关键,但也面临着强大的城市间竞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
顺应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以机床、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等为重点领域,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利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平台,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通过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通过引入欧洲制造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公共服务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产业园区分布
策略4:建设“高效、绿色、低碳、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区 域交通一体化
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网,实现公交一体化 整合货运枢纽,构筑区域物流集散平台 提升拓展港口功能
区域物流基地 无水港 沈阳铁路外环
通海铁路通道
装备制造业与都 市物流中心
沿海港区
东部铁路通道
铁路网规划图
优势突出 交通枢纽与互联网、工业优势、文化优势 一定优势 金融商务、区域物流 较大差距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创新、国际交流
国家战略决定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当前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重点在于对 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推动俄蒙地区的资源合作开发与商品交易,合作的基础依然 是工业经济及其相关的金融、商贸、物流、科技等方面内容。而沈阳的文化在东 北亚地区的认同度最高,也有利于促进跨国的合作交流。 因此,沈阳应在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造业、国际性大通道建设、临空经济、国际 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率先发力,尽快成为国家谋划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棋子。
城市
沈阳 大连 长春
工业基础
综合实力强 专业工业 专业工业
国际化职能
文化基础、商贸 基础 国际贸易、休闲 旅游 制造业的国际影 响力
门户与枢纽规划
国际铁路、东北亚航空枢纽 国际海港门户和空港枢纽
哈尔滨
专业工业
跨国商贸物流基 础
远期的对俄、北美航空枢纽地位突出
乌兰巴托 沈阳 北京 首尔 成都-重庆
哈尔滨
策略5:整合自然、 文化与休闲旅游资 源建设区域绿道网, 推进文化旅游一体 化
滨水休 闲项目
统筹沈阳都市区 的各类资源,建 设国家级文化与 旅游产业区,构 筑都市绿网 以水系和主要风 景旅游区为载体, 建设四大区域绿 道 建设四个区域性 旅游集散中心
铁西虎跃集 散中心
沈抚集 散中心
工业遗 址项目
(2)建设国家级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中心
(3)面向区域巩固、充实五类高端经济服务职能
(4)加强与东北地区其它中心城市的区域协作
东北亚经济、 文化中心城 市之一
(5)提升空港的国际枢纽地位,建设辐射东北亚的 临空经济区 (6)提升国际旅游服务职能,建设休闲旅游名城
(7)做强面向国际的文化产业与服务职能 (8)拓展国际新通道,构筑多边经贸合作新格局
平壤 日本
• (2)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提升路径
两个目标 两个突破 八项举措
(1)继续强化先进装备制造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级新型 工业化示范 基地
辐射东北:继续 发挥工业经济的 引领作用,全面 扩充面向东北地 区的生产者服务、 创新服务、区域 合作等职能 扩大国际影响力: 在交通、文化、 旅游、国际合作 等方面全面提升 国际化职能,促 进城市地位在东 北亚地区的全面 提升
二、沈阳都市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 (1)沈阳经济区空间发展 总体结构
一带:哈大轴带上的城镇 与产业密集发展带 两翼:东翼水源涵养与休 闲旅游基地、西翼生态防 护与清洁能源基地 一核:沈阳都市区 四区:铁岭、鞍辽、营口、 阜新都市区
• (2)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 策略1:建立国家 中心城市重大职能 的“1+7” 布局格局
鞍山集 散中心
本溪集 散中心
策略6:建设产学研体系, 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
建设四大科技创新中心、 三个科技创新孵化基地 建设一个文化创新中心、 两个文化创新基地 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 沈阳都市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Flyyinghui@
QQ:441530626
一、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 (1)综合历史、区域、经济、文化、交通、政策视角,沈阳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具有以下特殊条件
• 目前,沈阳具备以先进制造业、文化、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竞争力的突 出优势;在金融商务、区域物流、旅游等方面有较强优势,初步具备建 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力和条件 • 未来,沈阳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对内对外辐射影响力:在带动 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方面,沈阳是推动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 化的核心城市;在深化对外开放方面,沈阳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交流 合作的核心城市
• 策略2:共建沈阳都市区,推进沈抚本铁同城化 • 在60公里范围内推进产业园区协同布局,重组国家交通枢纽布局,加 强生态环保协同治理 • 推进南部战略新区建设:浑南新区、沈抚新城、空港地区
• 策略3:构筑四大产业板块十大 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区域产业 布局一体化 • 建设四大重要产业板块,十 大重点产业集群 • 建设以沈阳为金融服务高端 领域中心,沈抚、鞍山、营 口为金融支持,铁岭凡河新 城为金融服务后台的金融业 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