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城规1-3章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 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 骤。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层次)
1、 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包括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 2、五个层次: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 (含总体规划纲要): 3)分区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 5)修建性详细规划:
2、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 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 表示。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 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局部调整:
① 根据发展需要对总规确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少量增 长及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工程设施配置等在不违背总体布局原 则前提下进行局部变更; ② 总规的局部调整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报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人代会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城市规划重大修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主要内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
§1-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的产生过程 2城市定义 城市定义 3城市的发展:古代、近代、二战后 4城市化的含义 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6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7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城市的定义: (1)城市:以非农业人口聚集和非农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 居民 点. (2)现代城市的含义 :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工业区靠近河流,码头 、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 ,并与市区以快速干道相 连。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有大片绿地分割。
、文化、娱乐等完整设施
。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规划理论的探索
(二)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 (A.S.Matao and “Linear City”)
(三)战国时代 城市向着多种规划布局模式发展
3、战国时代形成了两本极为重要的著作: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商君书》: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
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 的先例。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希波丹规划模式
普列耶城
1、 方格形道路网 2、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 和一些建筑艺术上有联系 的公共建筑组成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4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 大量涌现,疾病、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花园城市设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
(三)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花园城市设想
1、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和工业地 带三部分。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现代城市含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的意义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有何特点?4、近代城市有何发展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2)城市布局的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与环境:工业城市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
6、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恰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国内古代城规思想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从南门永定门直至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这条 轴线布置了城楼、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状不同的 广场,加上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京城的庄严气氛,以 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2.5 元明清 城市规划中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 元大都 北京城
元大都 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 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 合。元大都在规划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海子 区绿化区,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 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滽、沮 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教民稼穑,捕鱼畜牧,”“尝百草为药, “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 帝本纪》)
1.2 商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 的时代。
河南偃师尸乡沟、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 龙城,及晚期安阳殷墟等商代都城遗址
2.3 隋唐 规划严格遵守尊统于一的思想,先 修城墙,后开辟干道,再建里坊。 长安城 背景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长安城
背景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及著称于唐。初名大兴城, 由宇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利用冬闲时节征集关中民佚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严格遵守尊通于一的 思想,至唐初才基本建成。高宗时又在城东北修建规模 很大的大明宫,玄宗时又建兴庆官,唐末战乱为朱温烧 毁。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 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21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 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 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 3)综合规划首先是一项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 38 手段。
② 分离渐进规划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 主义思想的结合。
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地运用, 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 答,在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 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 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16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针对于当时出现的肺结核及霍乱等疾病的大面积
流行,1833年,英国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
18
4. 城市美化
• 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 统。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 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 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意。在此情形下兴 起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 入到城市之中。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
■ 米利都城
B、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得到 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
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
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 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以外,
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
3-3 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格局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 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 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 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 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 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 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 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 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 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 巴黎
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
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始于约10,000年前,即早期的农业 时期(early farming phase)。
第二次分工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以商 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称之为早期城市时期(early urban phase),约 始于5,000年前的Mesopotamia、China、India。
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 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 居住环境。
3-1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周礼· 考工记》
•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 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 《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 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 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 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
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的编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 骨架,以广场为中心。 (公元500年前的古希 腊城邦时代)
罗马的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 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交点附近为 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威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方案 · 城市要选在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酷热的高爽之 地,远离疾病滋生地; · 城市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
3)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的设想引出了把城市划 分为各种分区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做法,为了追求 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 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 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 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城市运输44年的经验证明,在道路分类、增加 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 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 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维护好公 共运输系统,保持同城市化的要求、能源短缺相 平衡。
埃及的卡洪城 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 金字塔而建造的 卡洪城是奴隶制 的典型城市。城 为长方形,用墙 分为两部分,墙 西为贫民居住区; 墙东路北为贵族 居住区,墙东路 南为中等阶层居 住区。
巴比伦城 巴布伦城横跨 幼发拉底河东西 两岸,平面呈长 方形,设9个城 门。城内有均匀 分布的大道,圣 地位于城市的中 心,筑有观象台。 巴比伦城的城墙 两两相套,以加 强防御功能。
在宪章的内容上,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 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 和需要来估算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 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 的基本内涵。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 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是 影响社会变化的工具,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 制,就能形成良好的环境,这样就能自动地解决 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 展和进步。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 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 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 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 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 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 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 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 念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功能 分区、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遵循整体性、 协调性、生态性等原则,注重城市整 体形象和空间品质的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发展需求 、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
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复杂 性和综合性。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城市规划的人 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实践中注重公众参与和协商,强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合作与 共赢。
PART 03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 发展
https://
REPORTING
目录
•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 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 城市规划学科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案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实践
PART 01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早期的城市规划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强调城市的 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美学追求。
中世纪城市规划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注重道路、桥梁、 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近代城市规划
19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迅速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规 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长安城规划格局与风貌特点:
一是有一条在城郭中心部位由北而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二是方正直交的街巷与长方形块状的里坊。这种“畦分棋布”的街巷里坊布 局,将我国这种传统布设格局推向了极致。
三是巧用六坡地形,增强高低错落有致的立体城市景观。隋唐长安城规划充 分发挥地利之便,使高坡与低坡各得其宜,既令皇宫、官署等具有统治功能 的建筑益显其高大巍峨,也让全城各类设施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在空间组 合上更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从北京城的平面设计、宫殿建筑及园林庭囿的配置 及造型上,体现了专制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型态, 也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规划很规整的方 格网道路,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 向的,两条相距约50步(55~57m),中间安排住宅。
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南北贯穿三套方城、宫城居 中和轴线对称布局,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三套方城分 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各有城墙围合。皇城位于内城 的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并在元大都的中轴 线上。在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商市集中 于城北,体现了“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的典型格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0公里处,是我国 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 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垣内面积36 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加上林苑建章宫等离宫别 馆的话,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周秦汉唐 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 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周礼译考:工匠人记营》造的的营王国城制,呈度方体形现,了每完边长整九的里社,会各等开 级制度和宗教 礼法关三系座,城体们现。的城内是有以九儒条家直为街代,九表条的横维街护(礼也可制能、是皇权至上的理念 。其理三想条蓝南图北还向特,别三条强东调西功向能的分主要区干,道即,所每谓条干“道左由祖右社,面朝后 市”,三以条王并宫列为的中道路心组,成宫)城,南每北街轴宽线都可作容为九主辆轴车线子并,将一个城市的 经济中行心;、(行城政中中央心是宫、城宗)教左中设心宗庙分,开右,设这祭个坛,功前能临分区的原则也被 后因代此继,外 积 右承周廷各),代,占。并是后地且我面一随国是百着商亩古业 (社代市 方会城场 百经市( 步济规宫 ,的划市 东) 西发思; 南达想市 北而最场 各有早与 长更形1外40廷进成米的一的左面步时地代调。整发挥。
五是唐长安城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森严和唐 帝国的强盛。唐长安城内有各族居民近百万,并以它特有的辉煌建筑和繁荣 的经济、文化,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商人、各国使臣、宗教徒等,他们长 期侨居在这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长安城复原图
4. 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 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如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历时近800年。隋朝初年 ,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 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
汉长安城选址: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 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 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 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 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 于自然地形,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由于城墙是在长乐宫和未央宫 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 ,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 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 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城 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 二门、三十六门道。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 时四个车轨的距离。
明清北京城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处处强调了封建 帝王的至尊至上。从内到外由宫城(即紫禁城)、皇城 、内城、外城4道城池组成,曾经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防御体系。
明清北京城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其规划布局 特点有: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 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东), 右建社稷坛(西),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 日(东)月(西)四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 开市,称内市。这完全附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 传统城制。
唐长安城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 则,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布局严整美观,建筑规模宏 伟。
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全城中心偏北,是皇帝和皇族居住及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在宫城之南,是尚书省、御史台等中央官署衙门的办公区;
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廓城,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 面展开,为全城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2)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 丽景象。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 沿着轴线布置了城楼、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 的广场,加之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京城的庄严气氛,以 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管里子,》万是室中之国国一古,代千城室市之规划思一想百发二展十史里见上方一的本下革命性 的重要著作都,四它。的”意义在于打破等了土中地国。古代城市单一的 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 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2、汉长安城
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 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
3. 唐长安城
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唐 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我国 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面积84km2,是汉长 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 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 城大6.2倍,古罗马城的五倍,此后几百年间,她一直 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
相比《周礼考工记》,《管子》一书在城市规划领域对 《周礼》进行了否定,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 拘一格。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和提出城 池选址的原则。
要“因天才,就地利”,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 土地等级来考虑。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 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 城大水住近市山而,河“国方室与之沟这流上一百之山下 防 样 居地,里都川, 省 就 住方千,四环必 。 可 ,八室万。十之室下境于 以 这”里都之地因广 有 样(,四国方素川充就在万。一百的之足可室中,二地关上的以之地千十势系。用省较上高水去高,毋;修的负的人十百提近在沟担城口里里地出阜地渠一市的见见方而势堤“座和城方方不水 较 防凡上四镇的的在万座。上中用 低 的立接户上需等等足 的 事国近人千要土土, 地 了都口户八地地高下 方 。,;;丘毋 不非居)近 靠于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 整跨越两代封建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 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和 设计优点,是元及以后的都城和宫室制度的总结,是中 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基本上遵循唐代长安城的规 划,而为世界现存最伟大的中国古代都市。从其城墙、 城门、皇宫到水道、街坊、道路、府第、衙署、仓库等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第一次把中国 古代营建国都的理想,配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再结合河 湖水系的导引,在最近似的程度上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 来,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
在外廓城内,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布局,以宽155米的南北向朱 雀大街为中轴线,又由11条南北向和14条东西向的宽且直 的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划分为整齐的108坊和东西两市,朱 雀大街的东西两边各有54坊和1市。
东市集中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商业;西市中颇多外国商人店铺, 以波斯阿拉伯人居多,也有少量的手工作坊,当时人口曾 达上百万。
四是颇为完善的供排水系统与灵动的水域景观。唐长安城充分利用了“八水 绕长安”这一环境资源条件,在城内外不仅建立了纵横交错的供水渠道与密 如蛛网的排水系统,还在宫苑内与官邸中修建了大大小小百余处池潭。这些 沟渠与池潭,沟通了水路运输,调解了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城内甚至 出现了坊里间小桥流水,使长安城更为灵动飞扬、妩媚动人。
唐长安城无论城址的选择,功能分区的形成和划分,方 格网街道系统的拟定,水系的开拓,中轴线的运用,街 道绿化的建设,城廓的建造,宫廷、坊里、宗教、园林 等建筑群体的组合,个体建筑的构成及艺术形象与风格 的创造,建筑绘画雕塑的结合等等,既吸取历史经验, 又有重要的创造,其城市建设成就是灿烂的盛唐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巨大的艺术结晶”。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其 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 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0.9米的排水沟 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 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
汉长安城内以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 筑为主体,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 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东宫)、未央 宫(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 )等。贵族宅第分 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 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 个“闾里(25家一闾)”。著名的“长安九市”则 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 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 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 对于城市形制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 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各方 百步 )”。这个理想的都城设计,强调城市布局的正方和规整, 并把王宫布置在全城的核心部位上,呈现出强大的政治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