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改
天然药物化学归纳学习重点
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节总论单元细目要点要求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了解2.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2)水蒸气蒸馏法掌握(3)升华法了解3.分离与精制方法(1)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2)沉淀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 1.溶剂选择1)常用的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水、甲乙丙丁蠢、指甲玩,迷仿苯石油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相似相溶原理)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具体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 亲水性有机溶剂大极性的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的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极性大的物质用亲水性溶剂提取,极性小的物质用亲脂性溶剂提取。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的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方法 加热提取溶剂 特点煎煮法 加 水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多糖类、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浸渍法 不 水或其他 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回流提取法 加 有机溶剂 此法提取效率高于渗漉法,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连续回流提取法加 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 2 ,常用的夹带剂是乙醇。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类1. 有效成分: 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单体化合物。
2. 有效部位: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多种单体化合物的混合物。
如人参总皂苷、银杏总黄酮、灵芝多糖等。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香豆素、黄酮、醌类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起重要作用,且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产生。
由一次代谢产物产生,常为有效成分。
一、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solvent extraction)原理:相似相溶理想溶剂(ideal solvents ):(1)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2)对无效成分溶解度小;(3)与有效成分不起化学反应;(4)安全,成本低,易得。
二分离方法1. 根据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1 结晶法(纯化时常用)条件:合适的溶剂;浓度;温度1.2 沉淀法:a 溶剂沉淀法:改变极性,如水提醇沉法b 酸碱沉淀法:改变pH,处理酸、碱、两性成分;c 沉淀试剂:如铅盐沉淀法,酸性、酚性成分加中性PbAc2,形成沉淀。
2.2 酸碱性成分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按酸碱性强弱不同分离酸性、碱性、中性物质,改变pH值使酸碱成分呈不同状态。
3.2 硅胶、氧化铝:①被分离物质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被分离物质极性大,吸附力强,Rf值小,洗脱难,后被洗脱下来。
官能团极性大小排列顺序:-COOH > Ar-OH > R-OH > R-NH2, RNHR ', RNR ' R " > R-CO-NR'R"> RCHO > RCOR ' > RCOOR ' > ROR ' >RH②溶剂(洗脱剂)的极性与洗脱力的关系洗脱剂极性越大, 洗脱力越强.3.3 聚酰胺①吸附力与结构的关系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 吸附力越强;b.形成分子内氢键者, 吸附力减少;c.芳香化程度越高或共轭键越多,吸附力越强;d.芳香苷苷元>苷, 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②溶剂的洗脱能力水<含水醇<醇<丙酮<NaOH/H2O<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H2O3.4 大孔吸附树脂(macro-reticular resin)①组成: 苯乙烯,二乙烯苯和致孔剂②分离原理:吸附(范德华力和氢键)和分子筛作用(多孔性结构)③树脂类型:非极性、中极性和极性三种。
天然药化复习重点
天然药化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1、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2、二次代谢过程: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如生物碱等化合物,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
3、生物合成途径:①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脂肪酸、聚酮类②甲戊二羟酸途径(MVA途经):萜、甾体③莽草酸途径(shikimic acid pathway途径):木脂素、苯丙素、黄酮、生物碱、香豆素4、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5、溶剂提取法:①原理:相似相溶(极性从小到大进行提取)②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可互溶)6、分离常用的原理:①溶解度差别:水提醇沉,醇提水沉,酸提碱沉,碱提酸沉②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③吸附性差别④分子大小差别⑤解离程度不同⑥分子蒸馏7、吸附类型:①物理吸附:A、特点: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可逆、快速进行B、例子:硅胶、氧化铝、活性炭为吸附剂②化学吸附:A、特点:有选择性、十分牢固、有时不可逆B、例子:黄酮(酸性)被氧化铝(碱性)吸附生物碱(碱性)被硅胶(酸性)吸附③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氢键吸附8、色谱分离的常用材料:①硅胶:A、原理:利用硅羟基和样品的极性作用吸附化合物。
B、适用:小极性和中等极性化合物②聚酰胺:A、原理:通过氢键缔合产生吸附B、适用: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脱除鞣质杂质③氧化铝:A、原理:碱性填料,吸附能力强B、适用:酸性化合物9、结构研究法:①红外光谱IR:4000-625CM-1,特征官能团,C=C:1600-1670,C=0:1650-1850,-OH,-COOH:>3000,苯环:650-900②紫外光谱UV:200-700nm,共轭双键、发色团和具有共轭体系的助色团分子第二章糖和苷1、糖苷:糖类化合物与其他天然产物连接的产物。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总论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途径。
3.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1575)中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二、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单萜-----------得到焦磷酸香叶酯(10个碳)倍半萜类-------得到焦磷酸金合欢酯(15个碳)三萜-----------得到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20个碳)(三)桂皮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生物碱类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三、提取分离方法(一)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常见方法有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HSCCC)、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P21 图1-11 利用pH梯度萃取分离物质的模式图CCD法是一种多次、连续的液-液萃取分离过程2.正相色谱: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3.反相分配色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状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4.反相硅胶色谱填料: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 RP-8> RP-25.加压液相色谱与液-液分配色谱的区别?液-液分配柱色谱中用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大,流动相仅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缓缓流过色谱柱,流出液用人工分段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复习重点
常用溶剂提取方法与优缺点(1)煎煮法:溶剂:水,缺点:以水为提取溶剂,故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
(2)浸渍法:以水或稀醇反复提取,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成分适用;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3)渗漉法:以稀乙醇或酸水作溶剂,先浸后渗,不需加热,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一般多采用反复回流法。
优点: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缺点:影响因素多、工业化生产是需优化。
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碃<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和水任意比列混合)主要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如脂肪酸类,酚类,蒽醌,蒽酮;甲戊二羟酸途径,如萜类;桂皮酸途径,如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氨基酸途径,如生物碱;复合途径。
大孔树脂吸附力的影响因素:a.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b.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c.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反之,与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
d.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易吸附。
酸催化苷裂解的规律: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因素均有利于水解。
①N-苷> O-苷> S-苷> C-苷。
②N-苷的N原子在酰氨及嘧啶环上,很难水解)③酚苷及烯醇苷比其它醇苷易水解④.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⑤呋喃糖苷>吡喃糖苷⑥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最好记一下哦!)⑦当苷元为小基团——横键的苷键比竖键易水解,当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复习资料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复习资料(1)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方面?答:主要是研究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等。
此外,还将涉及中草药制剂的成分分析等内容。
2、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有哪几个方面?答:可概括为:开辟和扩大天然药物资源;提取制药原料和中间体;对天然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或结构改造,创制新药等几个方面。
3、怎样利用有效成分扩大药源?举例说明。
答:当从某一天然药物或中药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后,就可以根据此成分的理化特性,从亲缘科属植物,甚至从其它科属植物寻找同一有效成分。
如小檗碱最初从毛茛科黄连分离得到,后发现小檗科、防己科、芸香科等许多植物中均含有小檗碱。
4、举例说明中草药有效成分与创制新药的关系。
答: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以增强疗效,克服毒性,副反应。
如秋水仙碱分子中甲氧基转变成胺基,抗癌效果不变,而毒性降低。
5、简述中草药有效成分与中草药质量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①根据药材中所含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及其在植物体内分布、含量高低时期,适时采集,妥善保存,以发挥药材最大效用。
如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主要分布在茎的髓部,秋季含量最高。
②探知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后,可建立完善的药材客观标准。
如药典规定洋金花中生物碱含量,以莨菪碱计算不得少于0.3%。
6、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答:有效成分是指具有生理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则为无效成分。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如鞣质,在多数中草药中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地榆等中草药中则为有效成分。
另外,随着科学发展,过去认为无效成分的多糖、蛋自质,现已发现它们分别具有抗癌、引产的活性,而列为有效成分。
7、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儿种?采用这此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中草药中的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
天然药化考试 重点
《第一章》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寻找并开发有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2.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效成分的结构特征(即结构式)2.生物活性3.提取分离与精制方法4.理化性质---颜色反应为考试重点5.结构鉴定(光谱法)、全合成6.结构修饰3.有效成分: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出的、能用化学结构式(至少分子式)表示,有一定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纯化学物质。
√4.有效部位:药理或临床上证实有效,但纯度检测为混合物的天然药物中的成分。
√5.指纹图谱研究--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表征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第二章》6.溶剂提取法.依据天然产物中各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化学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操作方法。
(冷提法:浸渍法,渗漉法(效率较高),最常用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法效果好但是量少不常用,水蒸气蒸馏法常用语挥发油的提取)7.相似者相溶规律:亲脂性的天然产物成分易溶于亲脂性溶剂,亲水性成分易溶于亲水性溶剂。
只要天然产物成分的极性与溶剂的极性相当,就会在其中有更大的溶解度8.溶剂的选择:水,强极性溶剂。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比例混溶,乙醇,甲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有较强选择性,石油醚,乙醚,苯,氯仿。
缺点(易燃、成本高、毒性大,穿透药材组织能力差(√))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剂的极性有关,分子较小,极性集团较多的亲水性强,分子较大,极性基团较少的亲脂性强溶剂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性小的。
9.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离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常用》由低极性到高极性分布萃取两相溶剂萃取法(根据化合物在两相溶剂间分配比的差别分离)沉淀法(酸碱沉淀法,实际沉淀法,铅盐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概念P18)盐析法:在天然产物的水提液中,加入无机盐使达到一定浓度或饱和,促使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与其他杂质分离透析法:利用溶液中的小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原理实现分离。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总论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一)常用溶剂的特点:环己烷,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极性:小————大亲脂性:大————小亲水性:小————大1.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2.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环己烷 ~ 正丁醇3.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4.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混溶的有机溶剂:丙酮 ~ 甲醇5.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甲醇6.极性最小的有机溶剂:环己烷7.介电常数最小的有机溶剂:石油醚8.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成分的有机溶剂:正丁醇9.溶解范围最广的有机溶剂:乙醇(二)各种提取方法: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其中,溶剂提取法应用最广。
1.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相似者相溶原理,选择与化合物极性相当的溶剂将化合物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出来,同时,由于某些化合物的增溶或助溶作用,其极性与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化合物也可溶解出来。
(2)各种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一般包括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其使用范围及特点见下表。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如挥发油、小分子的香豆素类、小分子的醌类成分。
(3)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不经过熔融,直接变成蒸汽,遇冷后又凝固为固体化合物,称为升华。
中草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可以利用升华法直接自中草药中提取出来。
如樟脑、咖啡因。
二、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法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的改变的性质以分离物质。
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称结晶;将不纯的结晶进一步精制成较纯的结晶的过程称重结晶。
(1)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不反应;冷时对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度较小,而热时溶解度较大;对杂质溶解度很大或很小;沸点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小。
若无理想的单一溶剂时,可以考虑使用混合溶剂。
天然药化复习重点整理(1)
名词解释题(28’)天然药物化学:经典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有效部位:指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时,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
二次代谢过程:在特定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如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称为二次代谢过程。
相似相容原理: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极性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色谱法: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
正相色谱:正相色谱基本上可以被看做是液固吸附色谱,其柱填料是吸附剂,其表面上分布有活性吸附位点,溶剂和溶质分子均能被吸附于活性位点上。
由于相互作用力有大有小,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溶质分子相互之间又存在竞争吸附,从而造成了在柱内保留时间的差异,使不同物质得到分离。
反相色谱: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液相色谱分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情况,称为反相色谱。
偶合常数: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差值即为裂距,与测定仪器兆周数的乘积用以表示相互干扰的强度,即为偶合常数。
化学位移:带有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发生自旋能级分裂,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时,将发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从而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在有机化合物中,处在不同结构和位置上的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导致共振频率有差异,即产生共振吸收峰的位移,称为化学位移。
苷:苷类又称配糖体(glycosides),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碳苷:非糖物质与糖的端基碳原子以碳碳键连接而成的苷。
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天然药物化学 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有效成分:代表临床疗效的成分无效成分:不代表其治疗作用的成分有效部位:有活性的部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溶解性能:第二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与技术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苯<无水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时行分离分配系数(K):K=C u/C L分离因子(β):β=K A/K Bβ与分离难易程度:β≥100一次简单萃取即可分离,100≥β≥10萃取10~12,β≌1基本无法分离吸附原理:化学吸附:有选择性牢固不可逆酸碱吸附半化学吸附:一定选择性结合力较弱可逆聚酰胺氢键物理吸附:无选择性相似易吸附可逆硅胶活化: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热除去吸附剂中的水分,使吸附剂能力增强,活性升高的过程去活化:是指在吸附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使吸附剂吸附能力降低,活性减低的过程聚酰胺对化合物吸附力的强弱取决于形成氢键的能力,其影响因素为:形成氢键集团数目多,吸附力强。
易形成分子氢键者,吸附力减弱。
芳香化程度高,吸附性增强。
正相分配色谱:以极性大的溶剂为固定相,极性小的溶剂为移动相的分配色谱反向分配色谱:以极性小的溶剂为固定相,极性大的溶剂为移动相的分配色谱凝胶滤过柱色谱法:基本原理是分子筛大分子的先出,小分子的后出薄层色谱法:薄层板的活化:硅胶板一般在100~110℃活化30分钟第三章糖和苷类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绝对构型(D、L ):C5上的取代基在环上-D,下-L。
相对构型(α、β):C1和C5的取代基同侧β,异侧α。
苷:是指糖或糖的衍生物端基碳原子上的羟基与非糖物质脱水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根据苷键原子分为O-苷,S-苷,N-苷,C-苷糖的检识:1.Molish试验(鉴别糖或苷类):取供试液,加3%α-萘醌乙醇溶液摇匀,沿管壁滴加浓硫酸,出现两液层,交界处呈紫红色环2.菲林反应(鉴别还原性糖):砖红色沉淀3.托伦反应(鉴别还原性糖):银镜或黑褐色银沉淀苷键的裂解:一、酸催化水解:1.苷键原子不同水解难易顺序:N 苷> O苷> S 苷> C苷2.糖的种类不同:①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②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③吡喃糖苷中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④去氧糖最易水解,水解的易难顺序: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二、碱催化水解:一般苷键对稀碱是稳定的,但某些特殊的苷如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有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水解三、酶催化水解:利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获得次生苷四、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适合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及C-苷的水解,获得原生苷元第四章香豆素与木脂素香豆素: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复习重点
常用溶剂提取方法与优缺点(1)煎煮法:溶剂:水,缺点:以水为提取溶剂,故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
(2)浸渍法:以水或稀醇反复提取,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成分适用;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3)渗漉法:以稀乙醇或酸水作溶剂,先浸后渗,不需加热,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一般多采用反复回流法。
优点: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缺点:影响因素多、工业化生产是需优化。
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碃<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和水任意比列混合)主要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如脂肪酸类,酚类,蒽醌,蒽酮;甲戊二羟酸途径,如萜类;桂皮酸途径,如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氨基酸途径,如生物碱;复合途径。
大孔树脂吸附力的影响因素:a.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b.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c.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反之,与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强。
d.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易吸附。
酸催化苷裂解的规律: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因素均有利于水解。
①N-苷> O-苷> S-苷> C-苷。
②N-苷的N原子在酰氨及嘧啶环上,很难水解)③酚苷及烯醇苷比其它醇苷易水解④.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⑤呋喃糖苷>吡喃糖苷⑥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最好记一下哦!)⑦当苷元为小基团——横键的苷键比竖键易水解,当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改-13页文档资料
第一章总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三)莽草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生物碱类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三、提取分离方法1.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2.分离方法: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5.根据物质离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6.分子蒸馏技术第二章糖和苷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明确重要天然产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掌握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以及天然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础知识。
二、考试的内容和比例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及方法,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方法的原理,包括各种层析方法(正相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大孔吸附树脂法、反相硅胶、HPLC)和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采用的方法,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及其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
2.了解糖和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性质、苷键裂解的规律及波谱的基本知识。
3.掌握苯丙素(包括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其生物合成途径。
4.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方法、波谱特征。
5.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波谱在测定结构中的应用。
6.掌握萜类的定义、生源的异戊二烯定则、单萜和倍半萜及二萜的重要化合物及挥发油的有关知识。
7.掌握三萜及其苷类的结构类型、分类、理化性质及波谱特征。
相关内容占5~15%。
8.掌握强心苷的分类、理化性质、苷键裂解、显色反应和甾体皂苷的分类、理化性质。
9.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分类、理化性质(溶解度、检识反应、碱性、C-N键的裂解反应)、提取分离方法和波谱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 (改)
第一章总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三)莽草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生物碱类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三、提取分离方法1.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2.分离方法: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5.根据物质离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6.分子蒸馏技术第二章糖和苷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单元总论单元细目要点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2.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3.分离与精制方法(1)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2)沉淀法的原理及应用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1.溶剂选择1)常用的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巧记:水、甲乙丙丁蠢、只玩乙醚,仿苯室友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具体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亲水性有机溶剂 大极性的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的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 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 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的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方法 加热 提取溶剂 特点浸渍法 不水或其他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煎煮法加 水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且消耗溶剂量大,操作麻烦连续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物质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常为单一相态,此单一相态称为超临界流体。
2023年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单元总论单元细目要点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旳地位2.提取措施(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3.分离与精制措施(1)溶剂萃取法旳原理及应用(2)沉淀法旳原理及应用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旳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可以防病治病旳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旳多种成分旳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旳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旳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旳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旳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旳质量控制提供根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旳提取措施溶剂提取法(★★) 1.溶剂选择1)常用旳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旳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旳次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巧记:水、甲乙丙丁蠢、只玩乙醚,仿苯室友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旳成分(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详细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亲水性有机溶剂 大极性旳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旳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 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 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旳极性最大旳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旳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措施 加热 提取溶剂 特点浸渍法 不水或其他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煎煮法加 水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旳成分不适宜使用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对热不稳定旳成分不适宜用此法,且消耗溶剂量大,操作麻烦持续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在试验室持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持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物质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常为单一相态,此单一相态称为超临界流体。
天然药物化学改-6
O O
OH O
艾里木酚酮
土青木香酮 扁柏酚
(二)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德国学者Ruzicka于1938年提出了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途径衍生而来。
酶
甲戊二羟酸
焦磷酸异戊烯酯(IPP)
脱水
酶
萜类化合物
衍生
少数萜类结构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是因为在转 变过程中产生异构化或发生降解反应的结果。
CH3
OH
双氢青蒿素
OO O
O
H3C
H H
CH3
OCH3
蒿甲素
OO
O
H
O
H
CH3
OCOCH2CH2COOH
青蒿琥珀单酯
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合成出具有抗疟效 价高、原虫转阴快、速效、低毒等特点的双氢青 蒿素(dihydroqinghaosu),再进行甲基化,将它 制成油溶性的蒿甲醚(artemether)及水溶性的青蒿 琥珀酸单酯(artesunate) 用于临床。
O
OO O
O
OH
OOHH OH
OH
α- 崖 柏素
γ- β崖 扁-α柏崖-柏 素崖 柏素素柏 素
γ- 崖柏素
4、特性: (1) 显酸性,酸性强弱:酚<卓酚酮<羧酸。 (2)分子中的酚OH易甲基化,但不易酰化。 (3)分子中的羰基类似于羧酸中羰基的性质, 但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4)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 并显示不同颜色,以资鉴别。如铜络合物为绿 色结晶,铁络合物为赤红色结晶。
梓实中,药理作用与梓醇 相似。
梓甙
OH H
O
H
H O H 2C
O g l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改第一章总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生物合成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DXP)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三)莽草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生物碱类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三、提取分离方法1.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2.分离方法: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5.根据物质离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6.分子蒸馏技术第二章糖和苷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的共性是:糖和苷键1.单糖结构式的三种表示方法:(1)投影式(2)投影式(3)优势构象式二、糖和苷的分类糖在水溶液中主要以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存在(一)单糖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1.氨基糖:当单糖上一个或几个醇羟基被氨基置换后,则该糖称为氨基糖2.去氧糖:单糖分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羟基被氢原子取代的糖3.糖醛酸:单糖中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4.糖醇:单糖中的羰基还原成羟基的化合物(二) 低聚糖类1.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称为低聚糖2.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又可将其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1)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2)非还原糖:如果两个单糖都以半缩醛或半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就没有还原性,称为非还原糖(三)苷类根据苷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苷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从原生苷中脱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根据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根据苷元上与糖连接位置的数目可将苷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
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分为黄酮苷、蒽醌苷、苯丙素苷、生物碱苷、三萜苷等。
根据苷键原子可将苷分为1.氧苷:1.醇苷:通过苷元上醇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醇苷。
2.酯苷:通过苷元上的羧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酯苷或酰苷。
3.酚苷4.氰苷5.吲哚苷2.硫苷:通过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硫苷。
3.氮苷:通过苷元上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氮苷。
4.碳苷:通过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碳苷。
三、糖的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过碘酸氧化作用机理:过碘酸与邻二醇羟基形成五元环状酯的中间体,然后再将醇羟基氧化成羰基。
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对顺式邻二醇羟基的氧化比反式的快碱性条件下,对顺式和反式的反应速度相同2 糖醛形成反应(呈紫色环)糖类和苷的检测反应Molish反应的试剂:浓硫酸和α-萘酚3 羟基反应1.与硼酸的络合反应——针对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2.缩醛(缩酮)化反应3.醚化反应4.酯化反应四、苷键的裂解分类: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乙酰解、酶解、过碘酸裂解、糖醛酸苷选择性水解1.酸催化水解试剂:水或稀醇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等反应机理:苷键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影响因素:(1)电子云密度(2)质子化难易2.碱催化水解酰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稀醇苷可被碱水解3.过碘酸裂解反应适用情况: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对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或已被氧化的基团的苷则不能适用,因为过碘酸在氧化糖的同时他们也将随之被氧化。
所用试剂:NaIO4和NaBH4五、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有核磁共振法、酶解法、红外法、分子旋光差法等,其中目前最常用的是核磁共振法。
七、糖及苷的提取分离提取:用水、稀醇或醇做提取溶剂,回收溶剂后一次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须杀水解酶或抑制酶活性。
分离方法:季铵盐沉淀、分级沉淀或溶解、离子交换色谱、纤维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性区域电泳八、糖链的测定内容:单糖的组成、单糖的绝对构型测定、糖的氧环、糖与糖的连接顺序和位置、苷键的构型。
第三章苯丙素类定义: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C6—C3)构成的化合物,统称为苯丙素类。
分类:苯丙酸类、香豆素、木脂素一、香豆素类1.定义:香豆素类化合物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2 母核、基本骨架:苯骈α-吡喃酮3 结构特点:具有在7位连接含氧官能团的特点。
环上常常有羟基、烷氧基、苯基和异戊烯基等取代基,其中异戊烯基的活泼双键与苯环上的邻位羟基可以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的结构。
4 分类:根据香豆素结构中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分成四类:(1)简单香豆素只在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6位或8位未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的香豆素。
(2)呋喃香豆素是指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者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3)吡喃香豆素是指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者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
(4)其他香豆素5 理化性质(1)性状: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常常是淡黄色或是无色,并且具有香味,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有挥发性,能升华。
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蓝色或紫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增强。
(2)内酯环的性质:遇到稀碱溶液开环,形成溶于水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后又立即开环,形成不溶于水的香豆素类成分。
6、分离方法:经典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7、生物活性:对肝脏的毒性、抗病毒、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凝血、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光敏作用。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一、定义: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或易转变成这样的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分类:苯醌、萘醌、菲醌、蒽醌二、生物活性:写下作用、抗菌、抗肿瘤、(利尿)等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一、定义: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鱼藤酮类、紫檀素类、二氢黄酮醇类、花色素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等二、理化性质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三、提取与分离提取:一般可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水等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
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碳粉吸附法分离:柱色谱法(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谱)、梯度PH萃取法四、生物活性: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肝脏毒作用、抗炎作用、雌性激素样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泻下作用、解痉作用、(止咳、祛痰、平喘)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一、定义:分类: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
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无环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3.萜类的生源学说(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异戊二烯是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前体物质,因为大多数萜类的基本骨架是由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顺序相连而成(2)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Folkers证明3(R)-甲戊二羟酸是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的关键性前体物质,由此证实了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1、单萜:分子骨架是由两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1.卓酚酮2.单环单萜3.双环单萜4.链状单萜2、环烯醚萜:单萜衍生物。
3、倍半萜:分子骨架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1.无环倍半萜2.单环倍半萜3.双环倍半萜4.三环倍半萜4、二萜:分子骨架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1. 链状二萜2. 单环二萜3. 双环二萜4. 三环二萜5. 四环二萜5、二倍半萜三、提取:溶剂萃取法(甲醇、乙醇、亲脂性有机溶剂)、碱提取酸沉淀、吸附分离:结晶法、柱色谱分离、利用结构中特殊官能团分离、四、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2.分类: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多见。
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3.性质:(1)挥发性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和脂肪油的本质区别(2)挥发油多数比水轻4.提取:水蒸气蒸馏、浸取法(油脂吸收法、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压榨法分离方法:冷冻法、分馏法、化学法、色谱分离法五、生物活性: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六、化学常数测定(1)酸值: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2)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