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合集下载

创新初中物理综合活动教案

创新初中物理综合活动教案

教案名称:创新初中物理综合活动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 物理实验:探究欧姆定律2. 创新设计: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3. 团队协作:小组合作完成电路设计和搭建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物理实验:探究欧姆定律(15分钟)1.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总结欧姆定律的规律。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创新设计: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15分钟)1. 教师为学生提供设计要求和素材,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一个简易的电路。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团队协作:小组合作完成电路设计和搭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完成电路设计和搭建。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电路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创新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创新设计的创意和实用性。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创新设计的要求是否过高或过低,团队协作的效果如何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初中物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1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探索――发现”品质,热衷发现、向往发明,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以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参评对象全市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分初二、初三两个组别分别进行评选。

三、参评选题参赛选手从“自然现象的探究、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解决、物理知识的应用”三个方面考虑自主拟定活动主题(可以是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也可以是其它选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组3至5人。

四、评选内容依据“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综合性”的原则对参赛选手提交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评审:(一)活动方案1、选题的提出:选题要有创新性,要有对物理学科,物理与自然、物理与生活的独到思考。

2、活动计划:设计合理、详细、操作性强,针对科学探究中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实验方法。

计划中应包含指导老师、小组人员分工、合理的日程安排以及相应的任务分配。

3、实施方案:要有实验的物理原理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物理原理或物理定律运用正确,实验设计的思路要新颖、巧妙,实验器材不限。

(二)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以过程性资料形式呈现,包含过程活动记录,主要实验过程的照片、视频、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活动过程或某环节的反思评价,活动方案调整资料等。

要求资料详实、数据完整、现象明显。

(三)活动成果活动成果以“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的形式呈现,参加苏州市级评选的选题要报送不超过10分钟的校内汇报展评和答辩录像。

五、评分标准(一)创新性活动选题新颖;在技术思路、物理原理、方法运用上有独到的理解;提交的成果与以前已有的成果相比,有创新见解或有特点的实物制作。

(二)科学性活动涉及的物理原理或物理定律运用正确,符合学生思维特点;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际;研究有一定的深度;研究过程方法科学;问题分析透彻,所得结论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一、创新设计
1、用气柱制作重力运动物理实验。

通过让小球经由气柱分解的水流和
气压,来观察其分解后的运动,使用不同的气体制作出的气柱,变化
的气压和水流,可以在实验中得出有趣的结果。

2、二面角实验:用把手来制作二面角,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观察不同碰撞条件下物体的变化,这样实验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
法则与力学定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光学实验:用投射仪进行光学实验,研究光折射、反射、衍射等光学现象,还可以利用玻璃棱镜制作简单的望远镜、放大镜,让学生感受
光的特殊性能。

二、实验改进
1、在原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可以添加检测仪器,增加数据可读性。

2、可以把实验和其它自然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放射热实验中能考察
植物对热量的反应,或在电磁感受实验防中可以增加植物的长芽发芽
的观察比较。

3、与实验中涉及的知识连接起来,实验效果更直观,更有利于学习。

初中物理创新实践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践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践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

- 培养学生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

-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测量物体长度、速度等。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 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2. 教学内容2.1 光的折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定律。

- 让学生学会使用折射仪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2 光的反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定律。

- 让学生学会使用反射计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3 光的直线传播-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 让学生学会使用激光笔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3. 教学过程3.1 导入-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概念。

-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表现出这些现象。

3.2 光的折射- 讲解折射定律,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的原理。

- 分组实验:学生使用折射仪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折射定律。

3.3 光的反射- 讲解反射定律,让学生了解反射现象的原理。

- 分组实验:学生使用反射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反射定律。

3.4 光的直线传播-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 分组实验:学生使用激光笔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3.5 应用拓展-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速度等。

-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如设计一个利用光的折射、反射和直线传播原理的简易光学仪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如图)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名称: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的演示二、实验设计思路:“竖直方向”指的是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就是指重力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都与水平面垂直,初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由于认知和理解方面存在一些片面,容易把重力方向描述为“垂直向下”,特别是作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示意图的时候,很容易画成垂直于斜面向下,因此,如果能给学生演示出重力的方向始终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基于这种教学需要,构想和设计出本实验。

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四、实验所用器材:方形水槽一个、有刻度的匀直木条一根、有孔金属小球一个、细线一根、合适的木板一个、合适的钉子两根、适量的水五、实验原理:木条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绕钉子转动,静止时的位置就是水平位置,悬挂金属球的细线的方向就是金属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如果细线与木条垂直,就是金属球所受重力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即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六、实验组装及操作步骤:(1)将匀直木条正中间打一小孔,孔略比钉子大一些,并尽量把孔打磨光滑。

(2)在木板适当高度的中央钉上一枚钉子,并将木条穿在钉子上,使木条能绕钉子在竖直面内自由灵活地转动。

(3)在木板上钉木条的钉子上方适当位置再钉一根稍长一些的钉子,在钉子上拴上用长度合适的细线穿起的金属球。

(4)将木板竖直放入方形水槽中,最好能和水槽固定在一起。

(5)在水槽中倒水,到水面在钉木条的钉子处为止。

(6)此时木条所处的位置就是水平位置,细线的方向就是小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很容易就能看出,细线与木条垂直,即小球所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7)将水槽放倾斜,木条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发生转动,静止后可以看出,木条的位置依然是水平位置,细线依然与木条垂直,即证明小球此时所受重力方向依然竖直向下。

(8)将水槽倾斜任意角度重复以上实验几次,每次细线都与木条垂直,即每次所受重力的方向都与水平面垂直,得出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的结论。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单一、实验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因此,需要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1.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也不例外。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如磁场、电场等;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氢气爆炸等;可以使用传感器技术来测量一些数据,如加速度、压力等。

2.改进实验方法传统的实验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因此,需要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例如,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组合,形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引入生活化元素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在实验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杯、纸巾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在实验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光的折射、热胀冷缩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教学为例,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数据记录不准确等。

初中物理创新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创新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创新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创新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学目标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⑶培养学生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⑷培养学生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通过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汇集、分析、研判、整合与运用资讯,提升学习效率与生活品质。

⑸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中。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中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实施措施和安排1、组织形式:⑴个人活动:针对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走访、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

⑵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明确研究方向。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写好小组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2、教学形式⑴任务驱动。

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⑵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针对性指导。

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案例与评析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

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

(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磁等;2.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物理学史,认识科学家们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物理学科的性质和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等;- 教学大纲:力的测量、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实验;- 教材章节:第一章《力》。

2. 能量:包括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与转移、新能源等;- 教学大纲:能量转化实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介绍;- 教材章节:第二章《能量》。

3. 电学:包括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 教学大纲:简单电路实验、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

4. 磁学:包括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等;- 教学大纲:磁场实验、电磁铁制作、电动机原理;- 教材章节:第六章《磁》。

5. 物理学史:介绍著名物理学家、经典实验和理论;- 教学大纲: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事迹;- 教材章节:附录《物理学史》。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1. 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操作探究自然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对物理的深入理解,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并详细阐述其具体内容。

2. 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概述2.1 目标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参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2 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实验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确保安全可靠,避免实验风险。

2.3 设计要素•实验的难度适当,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实验的设计基于具体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实验过程明确、简洁,并包含易于操作的步骤。

3. 创新实验设计示例:探究万有引力的变化规律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3.2 实验材料•悬挂装置:一个固定在铁架上可以自由旋转的竖直杆,一根线,几个不同质量的小球;•测量工具:尺子、天平、时钟等;•记录工具:笔记本、计算器等。

3.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安全检查、装置调整和测量工具校准。

2.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依次挂在悬挂装置上。

3.记录每个小球所受到的重力及相应位置数据,并进行图表绘制。

4.分析图表并得出结论: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质量和距离呈何种关系?5.进行讨论和总结,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归纳。

3.4 教学方法与评价•提前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想法和问题,并进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4. 结语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如图)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0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01

一、实验名称:气体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二、参赛教师:
三、正文:
1、本实验的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十分的明显,并可以通过本次试验让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到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2、教材提供的原型试验存在着如下不足:
把气球分别放到炉火及冰箱内,教室内没有冰箱这样的条件,气球放在炉火上,做该试验是容易造成气球的破裂且试验现象不明显。

3、本次试验的创新及该进之处如下:
(1)、用轻质材料(如鸡毛、塑料袋等)代替气球,可使试验现象更加明显。

(2)、在硬纸箱内放冰块的方法来代替教材要求的电冰箱,更加的容易实现。

4、试验器材:
酒精灯、气球(1个)、硬纸箱(2个)、塑料袋(3个)、鸡毛(或其他的轻质物体)、铁架台、细绳(若干)、带铁圈的铁丝(自制)、冰块若干。

5、试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本次试验,主要是利用了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气体遇冷体积变小,密度变大的原理。

6、试验过程:
(1)、将气球吹入适量的气体,气球的大小以铁圈的大小为标准。

(2)、将酒精灯及硬纸箱、铁架台等物件放在桌面上,点燃酒精灯并用适当大小的带孔纸箱封闭同时在另一个纸箱内用塑料袋装上适量的冰块。

(3)、将一个气球放入在有冰块的纸箱内并密封好;在有酒精灯的纸箱上放上轻质的物体。

(4)、让学生观察轻质物体的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

(5)、稍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气球取出,让其再次的放在带铁圈的铁丝上,发现气球会从铁圈的上面掉下来,说明气球的体积变小,分析其原因。

7、试验效果:
本次试验对“气体密度受温度的影响”现象十分的明显且学生便于观察。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实验教学将围绕“电磁感应”这一物理概念展开,通过创新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电磁感应的应用领域。

步骤三:实验设计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由组队,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

2. 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电磁感应相关的创新实验,并列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发挥创造力,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科技应用等方面。

3. 指导学生合理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并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技术支持。

步骤四: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步骤六: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每个小组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鼓励学生运用图表、图片等形式来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七:总结与展示学生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展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2.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度;3. 学生对电磁感应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应用相结合,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或进行相关科学论文的撰写。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路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了解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实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2. 能量:涵盖能量守恒定律、动能与势能、简单机械等,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3. 电路:包括电路的概念、电路元件、简单电路分析等,涉及教材第六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二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第三周:能量守恒定律及动能与势能的转换;第四周:简单机械及其应用;第五周:电路元件及基本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在课程导入及重要概念、原理的讲解时,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生动形象地呈现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实验叙述: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反射光束的本质及其应用。

在实验中,将使用反光镜、反射玻璃片和平行光束发生器来研究反射光束的性质。

反射光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反射光束(即光束离开反射物体的方向),另一部分是进射光束(即光束进入反射物体的方向)。

首先,使用反光镜,把光束反射给反射玻璃片,观察被反射光束的方向;接着,通过观察和操作,调节反射光束的方向;最后,观察反射物体的位置和反射光束的方向如何影响反射光束的特性。

(二)实验器材及材料:1. 反光镜:用于发射平行光束。

2. 反射玻璃片:用于反射光束。

3. 平行光束发生器:用于产生平行光束。

(三)实验过程和要点:1. 将反光镜放置在平行光束发生器的一端,将反射玻璃片放置在另一端。

使用平行光束发生器,使光束从反光镜发射,反射到反射玻璃片上。

2. 观察反射光束的方向,并记录反射光束的角度。

3. 观察并记录反射玻璃片的位置和形状,并调节反射玻璃片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反射光束的方向和特性。

4. 将反射玻璃片放置在反光镜中心,观察反射光束的方向和特性。

(四)实验数据记录:1. 反射光束的角度:观察反射光束的方向,并记录反射光束的角度。

2. 反射光束的强度:观察反射光束的强度,并记录反射光束的强度。

(五)实验结果分析:1. 反射光束的角度:实验证明,反射光束角度和进射光束角度成对称。

2. 反射光束的强度:实验证明,当反射物体的表面完全反射光线时,反射光束强度最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反射光束角度与进射光束角度成对称;2、反射物体的反射率越高,反射光束的强度越大;3、当反射物体的表面完全反射光线时,反射光束强度最大。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Practicum):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计算机程序开发题目。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1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二、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

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

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八年级物理小制作学科活动方案

八年级物理小制作学科活动方案

八年级物理小制作学科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物理,运用物理。

二、实施目的
1.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的热情。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及动手能力
4.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施方案
利用物理原理,制作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小工具
1. 卷尺
2. 沙漏
3. 水瓶琴
4. 土电话
5. 自制潜望镜
6. 自制照相机
四、活动遵循的原则
1. 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 实践性原则
在物理科技小制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双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和提升。

3. 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小制作摆脱了书本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帮助。

同时使学生对于物理科学更加有兴趣。

4. 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通过展示和比赛等竞争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

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

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