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导学案23大气环境第三课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导学案23大气环境第三课

兴和一中高一年级湘教版必修一地理导学案课题:2.3 大气环境第3课时编写人:贾雨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展示方案内容导析与方法探究一.全球带和风带的分布自主学习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因素和因素。

2.气压带:带、带(2个)、带(2个)、带(2个)。

3.近地面风带:信风带(2个,北半球是带,南半球是带)、带(2个)、带(2个)。

合作探究1简述各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2简述低、中、高纬环流及各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互动策略】①独立完成自学内容,要求“静、专、主、思”。

②组长组织组员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③组长召集组员宣布展示方案,确定展示分工;确定板书内容及格式。

【展示要求】①抽签决定展示小组和评价小组。

②要求板书大框,其它不要求板书(板书能少写则不多写);③各展示小组代表分别对各问题作精要讲解。

(要求能做到脱稿或半脱稿)【点评要求】①讲解是否准确;②是否声音洪亮,思路清晰;③纠错改错;④补充质疑。

自主学习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为前提的。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冬季;南半球则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自主学习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2) 7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所切断,仅在海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1月份,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最为强大,使得带也保留在上。

(3)冬、夏两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中心。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3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3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2.3大气环境3学习目标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位置,季节移动方向,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名称与位置和风向。

2.了解气压带成因、季风成因。

3.理解气压带、风带和气压中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4.理解并用语言描述季风形成的原因,能够用本节知识推断各地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为什么风向还不同呢?这是什么原因,学习完本节知识,你就会明白……学习任务:(一)知识梳理(列出该部分提纲)(二)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中找到答案,划在书上。

(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回答)普通班1.什么是热力因素?2.哪个气压带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3.并说出气压带的形成过程?4.说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5.说出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过程?6.看三圈环流图和风带示意图:全球有哪几个气压带?哪几个风带?分别在什么纬度范围?7.全球气压带风带是如何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8.什么是季风环流?9.典型的季风环流在什么地方?10.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实验班1.填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画出风向和纬线表示夏季气压带风带分布,简要解释其形成依据。

2.画出冬季三圈环流的剖面图3.描述东亚季风环流和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

自我检测普通班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三圈环流模式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得出的,这些假设条件是:地表形态均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1.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A. 带(热力因素)(1)①低纬环流(0°~30°)a、b.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因素)B.副热带高气压带c. 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因素)C.副极地低气压带d. 带D.极地高气压带( 因素)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原因:随____________的移动而移动。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案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B .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 .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 .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B .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 .CO 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D .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4.有关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气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地面相同B .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C .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D .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 5.1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 .副热带高气压带B .极地高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所有的气压带 6.关于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有关 ②我国的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主要是由暖锋活动形成 ③我国夏季也有冷锋活动 ④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7.当上海东洋面上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反气旋时,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 .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 .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 C .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 .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8.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9.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冷热 冷 冷 冷热 冷 热热 冷 热热ABCD10二、综合题(1)图中A 代表_______层,B 代表_______层。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导入新课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

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推进新课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 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

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

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湘教版必修一2.3 大气环境 学案

湘教版必修一2.3 大气环境 学案

2.3 大气环境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培养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读图和析图能力。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第一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垂直分层(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1)吸收具体表现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2)反射具体表现为:。

(3)散射具体表现为:。

思考题:为什么晴朗的天气多呈现蔚蓝色?(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 地面辐射是辐射。

思考题:谁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辐射分为和两部分。

思考题:大气逆辐射强弱受什么因素影响,它对地面起什么作用?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思考题:1.为什么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如月球表面大?2.深秋或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3.每年深秋北方农民常用人烟雾幕的办法使蔬菜免遭冻害,原理是什么?(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影响影响(1)纬度()()和()导致:(2)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2. 下垫面因素:(1)下垫面不同,和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使各地地面辐射不同。

3. 其他因素:(气象因素)影响气象因素(),最后影响地面辐射。

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叙述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并绘制过程简图。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一热力环境形成原理1.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图:A B C冷却加热冷却2.总结热力环流成因:典例导入:在下图中画出热力环流过程图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一、阅读表格,识记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回归线热带草原气候之间热北纬10°~北纬25°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大陆东岸、东南岸、带南岸南北纬23.5°~30°热带沙漠气候大陆内部、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南北纬25°~35°大候陆东岸亚热带南北纬30°~40°大地中海气候陆西岸北纬35°~50°大陆温带季风气候东岸温南北纬40°~60°大温带海洋气候陆西岸带温带大陆性气南北纬40°~60°大候陆内部亚寒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 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寒带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高山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高原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气温随高度变化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温和多雨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冬寒长、夏短暖全年严寒全年酷寒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1、读上表,可以看出: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

2、亚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其中气候主要分1布在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妙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瑾解丈气对太阳卷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扌也面保泡作用的原理.3、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釋实际问题。

【学袪挹导】:1.认真阅读谟本,完成目主学习部分,并理解记忆。

2.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部分,小生內讨论交流,统一答案。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资料: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而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左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而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辎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大气对太阳輻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虽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而。

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而使太阳辐射彼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苴反射能力决泄云的厚薄。

薄云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90%。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称为散射。

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

散射也有选择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一)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材助读:(参阅课本P44内容,理解以下概念):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辐射4、大气逆辐射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而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层部分。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习目标●说出大气各垂直分层名称、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运用该知识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运用图形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并能运用该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情景创设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3)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4)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学习任务2、仔细读课本43页图2-23,并完成下表:表2-3-1 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1)已知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假如我们在泰山脚下测得某时气温为15℃,泰山的海拔为1500米,那么,此时泰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呢?(2)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比冬季厚。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在课本中找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圈点勾画并进行记忆。

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以上4者的关系。

(2)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辐射)不是全部到达地面,而是受到大气的干涉,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了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表2-3-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3)读课本45页图2-24和2-25和下图2-3-1,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过程。

并完成课本45页的活动题。

图2-3-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识记。

【补充资料】认真阅读下表2-3-3“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进行记忆。

自主检测 必做题1.有关下列现象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晚秋晴天的晚上常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强的原因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大气的反射作用C.中午的阳光比日出时的阳光强烈——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和太阳高度不同D.西北地区的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丰富——主要是海拔较高2.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闪电一般发生在平流层底 B.对飞机飞行有利的是对流层上部C.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一般出现在平流层 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电离层位于平流层4.下列概念: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④②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5.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透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6.下列哪个地方对流层厚度最厚()A.刚果盆地B.地中海C.密西西比河D.麦哲伦海峡选做题1.形成“早穿棉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弱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2.撒哈拉大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A.沙漠地区太阳辐射量少B.沙漠地区水汽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C.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少D.沙漠地区的风沙大3.逆温现象是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是降低而是升高,当逆温现象出现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地理学案:2.3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新邵五中学一级地理指导计划编写:2022年10月29日编写:何水清审阅:陈剑批准:刘竞2.3大气环境(1)名称:小组:小组评估:教师评估: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隔热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知识要点:知识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主学习】1.大气成分低层大气的组成:、、。

2、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天气状点况与人类关系与人类关系最为以运随高度增加而,动为主对流层顶至50~以运随高度增加而,55千米动为主能见度好,大气平稳,利于从高层平流层顶部到2000~3000公里外的气层,它可以反射电磁波,在无线通信中起着重要作用【合作勘探】3、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知识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学习]第1页(共4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于成功新邵五中学一级地理指导计划编写:2022年10月29日编写:何水清审阅:陈剑批准:刘竞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吸收红外线;反射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地面新雪的反射最强。

散射,短波,蓝光最容易散射,所以天空是蓝色的。

大气对地面的隔热作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合作探究】1.请描述对流层大气的加热过程2、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3.白天和晚上云对温度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第2页(共4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于成功新邵五中学一级地理指导计划编写:2022年10月29日编写:何水清审阅:陈剑批准:刘竞【基础过关】一、多项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

2.3 大气环境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成绩: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掌握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4.能够用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够初步应用热力原理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

阅读P43-47思考问题1.读图2-23描述随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特点。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3.什么叫做大气逆辐射,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4.读书中图2-25理解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5.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选做(高一、1班必做)1.画出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成因。

2.画图并说明“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含义。

(能量的传递过程)3.课本45页活动3题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5.从能量的传递过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三)自我检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______和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________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和宇宙空间,射向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地面辐射从低纬向高纬______。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__________的影响最大。

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2.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A D E F(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字母)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环境
对流匡大气的受热过模
【课标要求I :运用图表说明天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犬气对却日辐射的削弱作用-
2.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 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释实际间题°
【学祛指导】:
丄.认真阅读课本,完戚自主学习齢并理解记忆°
2. 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韶分,小组内讨论交滿,统一答累・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 资料: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作 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有明显削弱, 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 削弱作用.
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
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权所有
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 而使太阳辐射被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决定云的厚薄。

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 90%。

21教育网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 播,称为散射。

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

散射也有选择 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可见光中蓝光、紫 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 薄云
对流层
教材助读:(参阅课本P44内容,理解以下概念)
1、太阳辐射
2、地面辐射
3、大气辐射
4、大气逆辐射
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
(二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在大气层部分。

与太阳的短波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
作用。

4、结合以上三个环节,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的含义
B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探究4

探究5

探究6

案例探究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
为什么停车指示灯、信号弹、飞机夜行时闪烁的灯光都是红色的? 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拓展延伸:
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三、知识回味
你学会了吗?有疑问一起交流一下。

四、当堂检测
1、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2、歌词所描述的“白云”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3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5. 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知识网络:
水汽、CO2 ----- 吸收
吸收作用:具有
“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跑着那羊群
”据此回答1~2题。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A 、保温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反射作用
D 、散射作用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A 、 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 、
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C 、
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 、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大气 受热
-大气的削弱作用J
反射作用:无 J 散射作用:具有
O 3――吸收
.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性,波长较短的
易被散射
四、当堂检测
1、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2、歌词所描述的“白云”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3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5. 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知识网络:
水汽、CO2 ----- 吸收
吸收作用:具有
过程 对地面的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的 ,截留热量保温
保温效应L 通过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跑着那羊群
”据此回答1~2题。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A 、保温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反射作用
D 、散射作用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A 、 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 、
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C 、
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 、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大气 受热
-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J
反射作用:无 <散射作用:具有
O 3――吸收
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性,波长较短的
易被散射
对地面的
保温效应L 通过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的 ,截留热量保温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