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学
佛家心理学
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 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 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所 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已经成为过去, 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 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观 上,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甚至被逐渐遗 忘,但在内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质中形 成的记录却不会自动消失,并积聚为影响未 来生命走向的力量。
佛教与西方心理学
佛教与西方心理学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在发展中已经将需要继续融合、接受人类历 史承传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以使其日 益提高的技术操作中增添一些人文精神,增 添一些善、正义和信仰。佛教和心理学是二 种性质不同的文化,但它们在人性问题上的 共识为它们的相通提供了基础。
佛家心理学
黄漫远 张丹 薛小雷
佛家心理学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佛家思想与心理学的关系 对佛家心理学的评价
佛家心理学
佛教与佛家概念的界定 佛家:1.诸佛之净土。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 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 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 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3.培养正念·修习定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还有定、慧修行,为戒定 慧三无漏学。 修定,是培养专注、稳定的力量,并使内心 变得纯净。 慧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用心字 底,说明慧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当一个人的 修为达到这种状态,持有这种精神的时候,他就 具备了慧。说一个人有慧根,就是说他善于从事 事中了解和掌握规律,进而从容处事,潇洒为人。
荣格心理学“共时性”和佛教“因缘和合”(二)
荣格心理学“共时性”和佛教“因缘和合”(二)引言概述:在上一篇文档中,我们介绍了荣格心理学的“共时性”和佛教的“因缘和合”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理论的相似之处,并继续深入研究它们在个人成长和心灵觉醒方面的应用。
正文:一. 相似之处1.1 荣格心理学的“共时性”和佛教的“因缘和合”的概念1.2 对于荣格来说,“共时性”和佛教的“因缘和合”都是描述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1.3 两者都主张意识和存在之间的紧密联系1.4 “共时性”和“因缘和合”都强调并承认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5 两个理论在个体自我认识和心理成长方面都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二. “共时性”的应用2.1 “共时性”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自己内在冲突和矛盾的途径2.2 通过“共时性”的观察和解释,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2.3 “共时性”帮助个体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2.4 个体通过“共时性”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5 “共时性”为个体提供了发展自我意识和个性的机会三. “因缘和合”的应用3.1 “因缘和合”教导个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相对性及其与外部条件的依存关系3.2 通过“因缘和合”的观察,个体能够减轻对事物的执着和依附3.3 “因缘和合”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感知方式的相对性3.4 个体通过“因缘和合”的实践,建立超越个体利益的普遍联系意识3.5 “因缘和合”促进个体的内在平静和解脱四. 两者的相互影响4.1 荣格心理学的“共时性”和佛教的“因缘和合”在相互交互中相互影响4.2 个体通过“共时性”的觉察,能够更好地理解“因缘和合”的真实含义4.3 “因缘和合”为个体提供了实践“共时性”的框架4.4 通过相互交叉的解读和实践,个体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心灵觉醒4.5 “共时性”的实践和“因缘和合”的修持相辅相成,相互推动个体的成长总结:通过对荣格心理学的“共时性”和佛教的“因缘和合”的探索和理解,我们发现这两个理论在个体成长和心灵觉醒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分享稿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分享稿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价值观是悲悯、慈悲和舍己为人。
佛教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变革,如今已成为一个涵盖广泛的哲学体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禅定”和“智慧”。
禅
定是指静心思考、反思、冥想,以振奋情绪、平衡思维、促进心理健康。
智慧则是指通过慈爱、思辨、冥想以及平衡行动和见解来提高智慧。
这种心态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善人们的行为、思考和自我认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佛教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综合理论,创造了一种灵性健康的方式。
这种健康是生理心理健康和感性感情健康的结合,被称为“灵性健康”。
通过灵性健康,个人可以以更平衡的方式面对压力和困难,同时也在心理层面上体验满足感和成功感。
另外,佛教的中心思想还包括对于渴求和不满足的批判。
佛教看到了许多人通过征服理性和异化他们的真实自我来寻求快乐和满足。
因此,佛教认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自己,呈现真正的自我,以及发现和创造平衡、快乐和意味的方式。
总的来说,佛教的思想和心理学的思想可以有方式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让我们更加平衡、开心和自定义的生活。
通过禅定和智慧,以及寻找真正的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在找到和平衡自己的过程中品尝平衡和快乐的滋味。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心的譬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佛教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2024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引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首先介绍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佛教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正念和冥想等实践方法。
随后,我们将探讨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心理学对佛教修行的借鉴。
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正文1.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a) 因缘观: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形成的,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提供了启示。
b) 空性观:佛教主张一切事物无常、无我、空性,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我认同和情绪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c) 慈悲心:佛教倡导慈悲与利他心,这种正向情感对于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d) 禅修:佛教强调通过禅修提升个体的觉知和意识,从而实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e) 戒律:佛教的戒律教导个体坚持道德准则和修养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 佛教在心理学中的应用a) 正念:佛教正念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觉知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b) 小我与大我:佛教的思想对于心理学中个体意识与超越自我的理解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c) 冥想:佛教的冥想实践在心理学中被用于改善注意力、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d) 禅绘和禅茶道:禅绘和禅茶道等佛教文化实践方法也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增强创造力和提升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e) 修行与解脱:佛教的修行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3. 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a) 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时间感知、变化和转变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b) 空性观:佛教的空性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抽象思维、情感调节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c) 依存观:佛教的依存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依恋等方面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d) 慈悲心:佛教的慈悲心理念对于心理学研究关爱他人、同理心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的自我观在中国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文化作为一朵奇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早已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晋以来,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陈寅恪)。
由于佛教的传入,在人的心、性、情、才与认知结构,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个体自我的神圣完满性(佛性),能动的主体与重重无尽的世界的关系,顿悟、直觉、创造性思维的爆发力,以超越意境的追求等方面的体认或研究,都比之前的先秦哲学要深刻许多。
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在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描述观察、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上的成果,其分析之细微,体系之复杂,甚至达到了使许多心理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程度。
“自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人创造一切奇迹和文明的心理前提,体现了智慧的最伟大力量。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深刻的命题。
在现代社会,新的社会道德、社会秩序、文化氛围让人们迷茫、空虚、无所适从,因此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探索真实的自我,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大家找到心灵的平静。
而佛教的自我观则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
一、佛教的自我观自我是个人存在的根本,一切心理活动存在的根基和内核,人存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我的实现。
因此在早期社会,因为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崇敬,人们往往期望有“神”的存在,或者相信灵魂存在,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佛教的“我”与任何宗教与哲学都截然不同。
佛学所说的“我”是梵语atman的音译,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灵魂、精神、自我、身体、本质等含义,指其体常一、有自在作用的个人或宇宙,作为独立永存之主体,潜在于一切事物之根源内。
佛教所说的“我”,含义非常复杂,不同的经典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细致的分类。
《圆觉经略注疏》卷上将佛书中所说的“我”分为四种:㈠凡夫妄计我,所认经验的自我为实我,及有作为轮回主体、永生的自我。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
撇开宗教因素,单从佛学研究,推荐你看看《百法明门论》。
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另外,陈兵老师所著《佛教心理学》也很全面地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谈到心理学,其实指的是沿革自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各家各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意见。
不过,基本上都是把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佛教心理学把个体意识就分了八个层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然后又分为其它种种,如:
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烦恼(根本)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
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恶见)。
五、随烦恼二十:
①、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②、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③、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学佛修行首先要接受每个人都有这些心理状态。
所以你看,佛学的接纳自我,是建立在更细致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的。
不但不矛盾,可以说佛教的心理学包含了西方心理学诸多学说的分析。
(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一个和尚朋友要去大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授深谈了几个小时后,那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的。
)。
佛教五戒与心理健康(二)2024
佛教五戒与心理健康(二)引言概述:佛教五戒是佛教教义中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旨在引导人们远离恶念、消除负面情绪,从而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心理健康。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佛教五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佛教五戒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分别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一、不杀生1. 尊重生命:不杀生戒律教导我们尊重一切生命,不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2. 培养爱心:遵守不杀生戒律能够培养我们的爱心,使我们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关怀和体恤。
3. 减少恶念:不杀生戒律可以减少我们对他人的敌意与仇恨,从而消除了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4. 倡导和平:不杀生戒律倡导和平与和谐,通过遵循此戒律,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5. 培养善缘:遵守不杀生戒律可以培养我们的善缘,有助于减少罪恶的因果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不偷盗1. 促进廉洁:遵守不偷盗戒律,我们能够培养廉洁的品格,远离贪婪和欲望,使心灵得到净化。
2. 培养正直:不偷盗戒律教导我们诚实守信、不从他人非法占有,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正直品质。
3. 增强自信:遵守不偷盗戒律,我们不再有偷窃的行为,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减少烦恼:不偷盗戒律能够减少我们为财物所困扰和焦虑,使心理负担减轻,心情愉悦。
5. 培养海纳百川的心态:不偷盗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并通过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所拥有的。
三、不邪淫1. 保持纯洁:遵守不邪淫戒律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纯洁,摆脱对于欲望的执着。
2. 增强自控力:不邪淫戒律要求我们拒绝滥交和暴力行为,这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自控和自律能力。
3. 培养情感稳定:不邪淫戒律能够使我们远离感情的波动和烦恼,从而促进情感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
4.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不邪淫戒律教导我们要保持配偶忠诚,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
作者简介王玥玮(198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藏传佛教、超个人心理学。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王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藏传佛教的曼荼罗结构,关于“我”的理论以及密宗修行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则深刻影响了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建立意识光谱理论并定义“”。
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的广泛接触,也促使的产生。
现代藏传佛教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即知识整合、全球传播、疗愈与灵修取向。
关键词宗教研究现代藏传佛教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9/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2-0005-13传统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注重的是对于自我的强调和重塑,而佛教一直致力于对自我的超越以及对真我的抵达。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学习了佛教关于“我”的见地,逐渐发展出一套关于自我超越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其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从佛教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较,最为全面和充分。
对藏传佛教来说,与它的传统形式相比,它的现代形式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知识整合”,强调的是现代藏传佛教对于科学的开放性与采纳、融合,尤其是香巴拉禅修中心以及那若巴大学的教学方式;“全球传播”,表明其日益扩大的影响范围,但主要集中于现代化最为发达的地区;“疗愈与灵修取向”,表示现代藏传佛教灵修中心所提供的课程更多地服务于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特征。
佛教与精神分析关于“我”的理解佛教认为自我和人格是无常和无本性的,它们是由世间的五种范畴即“五阴”(skandhas,色、受、想、行、识)积聚和合而成的。
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
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心理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佛教心理学作为一种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修行、观察思维和情绪以及正念等方式,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本文将探讨佛教心理学在缓解压力与焦虑中的应用,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识压力与焦虑在开始探讨佛教心理学如何缓解压力与焦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压力与焦虑的本质。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来自于种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焦虑则是对潜在威胁的一种感受,它通常伴随着压力的存在。
当压力和焦虑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佛教心理学对压力与焦虑的认识佛教心理学认为,压力和焦虑源自于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執着,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过度关注。
佛教强调放下执着和執着的重要性,并提倡“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佛教心理学通过观察和反思内心的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三、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1. 培养正念:正念是佛教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味着保持对当前经验的细致觉察,不加评判和批判。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身心活动上,减少思维的干扰,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2. 修行禅定:禅定是佛教中一种专注和冥想的修行方式。
通过坐禅和呼吸冥想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这种修行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平衡身心,减轻压力。
3. 放下执着:执着是压力和焦虑的根源之一。
佛教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的。
当我们能够放下执着,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我们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
4. 接纳自我:佛教心理学强调接纳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性。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人类共同的存在时,我们就能够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苛求和压力,从而减轻焦虑。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就人类认识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揭开其隐藏甚深的秘奥。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近百年来日显其重要,成为许多人文科学建立的基石,与医学、生物学乃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愈来愈显密切。
佛教哲学从心的角度涵盖一切,重在对人心的认识把握,正如熊十力所说,是“心理主义”,甚至提供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古代心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认识能认识者自己,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一切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内察外照的“主人翁”,如《宋高僧传〃习禅篇论》所云:“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浓,则初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凝照无隐的心态,显然莫过于禅中定心。
佛教徒用这种定心自观其心,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在古代来说,确乎堪以凌驾于诸家之上。
那五十五心所法及其染净的划分,九心轮、五层心识的建立,表现出佛家在禅思中对自心观察之细密。
尤其是五层心识说中,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三层,都在常人所觉知的意识层之下,非显而易见。
阿赖耶识作为心识仓库,储藏各类心识种子,为各种心理本能之源,种子通缘而生现行的心理活动,有决定表层心理走势的作用。
在过了一千多年后,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才把视线转向意识下层,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首先开发潜意识。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严格而言,弗洛伊德并非冰山水下部分的首次发现者,首次发现者当推远在他之前千余年的东方佛教徒。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目的】阐述对于佛教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和理解的问题。
【方法】:以自体心理学理论为平台,使用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自恋概念联接佛教的我执概念,尝试横向比较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神经症患者、健康人、佛教修行者之间的心理区别。
【结果】1.反映心理学和佛教的交集和差异的区间,以提供一种佛教心理学2.解释佛教的心理学缘起模型3.提供对于佛教徒等相关的心理咨询以理解的参考点4.以自体心理学的现代术语转译佛教的核心理论,以达成对于佛教的理解视角。
【关键词】:自体心理学;佛教;自恋;我执;缘起模型;区间【论文提要】:随着当前临床心理学对于佛教传统思想和禅修技术的研究及实践应用的深化,例如佛教正念训练对于压力的控制、佛教训练和注意力的关系、佛教对于心理咨询的意义、对佛教徒的心理咨询等方面被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华人心理学研究中需要被重视起来的主题。
但在这一东方传统文化再次审视和发掘其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佛教对心理学界还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因此对于佛教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往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对佛教了解的欠缺而造成定位的偏差,最后发生误解的立场影响随后而来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问题。
本文因此以现代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作基础,结合安格尔在《心理治疗和冥想目标:自我呈现的发展阶段》注1的心理分类来部分转译佛教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建立佛教和心理学之间的横向比较的区间,来为今后华人心理学中关于佛教的研究建立一个可能的支撑点。
一.自体心理学和佛教的基本理论1.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自体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在1971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精神分析学派当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超越了原来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对于人性和人格的模型有了全新的定位。
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定义人类的本质是自恋的注2,这和原来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定义相当不同。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注3。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佛教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与佛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又有着奇妙的联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而佛教则是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它深刻地探索了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本质。
虽然心理学和佛教是由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产生的,但它们之间的交汇点是在对人类心理的研究上。
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传统和哲学上的。
但是,它确实也包含了很多的东方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比如佛教。
在佛教的传统中,心理学及其研究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人类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更是包含了灵性、生命、思想、意识和智慧等重要的层面。
佛教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是共通的,比如自我觉醒、内省、觉察和同理心等。
这些概念都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含义,在人类的心理学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和心理学中更是强调了内在的平衡和和谐,它们都认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与内在的平衡和和谐是分不开的。
佛教与心理学之间也有一些不同。
佛教研究的重点是人类的内心,它更注重灵性和超自然层面的探索,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则在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上,它更注重科学理性的探索。
虽然有些不同,但佛教和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两类理论都认为内心和灵魂的健康非常重要,并提供了各自的探索方法。
总的来说,心理学和佛教为探索和理解人类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学是以理性的角度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佛教则从信仰和信念的角度来探索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本质。
两个学科的交汇点在于它们所分享的关注人类内心和灵魂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世俗人士研究佛教,试图探索将佛教的精神层面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这些尝试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心理和内心的价值,追寻人类幸福和内在的和谐之路。
佛学与心理学(二)
佛学与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在佛学与心理学(一)中,我们探讨了佛学和心理学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佛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它们在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分为以下五个大点来探讨:1)佛学和心理学的共同目标;2)正念与心理健康;3)般若智慧和自我成长;4)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结合;5)佛学对幸福和内心平静的影响。
正文1) 佛学和心理学的共同目标- 知己知彼:探索自我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增进理解和同理心。
- 解脱痛苦:寻求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摆脱痛苦和焦虑。
- 培养正向心理特质:培养慈悲、善良、宽容和谦卑等正向心理特质。
2)正念与心理健康- 正念的定义和核心概念:正念是持续而非判断性的注意力,关注当前的体验和感受。
- 正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正念减少焦虑和抑郁,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改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等。
- 正念的实践:培养正念的方法包括冥想、呼吸练习和身体行为的觉察等。
3)般若智慧和自我成长- 般若智慧的含义和作用:般若智慧是佛教中对真实性的直接觉知,能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 般若智慧与自我成长:通过培养般若智慧,我们能够超越固有的观念、固守的想法,从而实现内在的成长和转变。
- 培养般若智慧的方法:冥想、思考禅宗公案和研究佛经等。
4)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结合- 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的异同:佛教修行强调对内在自性的觉知和接纳,而心理治疗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 结合的优势:将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 实例:正念认知行为疗法(MBCT)将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用于缓解抑郁和焦虑。
5)佛学对幸福和内心平静的影响- 心绪平静的方法:佛学强调不执着、放下欲望和培养善心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满足。
- 幸福的本源:佛学认为内心的平和和慈悲是幸福的根源,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仅能带来短暂的快乐。
- 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将佛学的观念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可以帮助个人在心理困境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幸福。
佛教的心理学(一)
佛教的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宗教,不仅包含对于生死、人生意义的思考,还涉及到对心理学的独特观察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佛教的心理学,深入剖析其思想和理论,以期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健康的提升有所借鉴。
正文:1. 心理观察- 佛教强调通过觉察自己的内心来观察心理活动,包括情绪、欲望和思维等。
- 通过对心理观察的实践,佛教鼓励人们培养内在的觉知能力,并认识到心理活动的变化和起源。
- 心理观察有助于消解痛苦和压力,以及培养内在的平静和善心。
2. 增强自我意识- 佛教强调个体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并致力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
- 佛教倡导全面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欲望等内在体验。
- 增强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和决策。
3. 清除无知与贪欲- 佛教认为,无知和贪欲是人们痛苦的根源。
- 通过修行和内观,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和理解内在的无知和贪欲。
- 清除无知和贪欲意味着遵循佛教的道德原则,包括戒律、慈悲和智慧等方面的修行。
4. 修行与内在平静- 佛教鼓励人们通过冥想和禅修等修行方式,培养内在的平静和专注。
- 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思维的离散性,进而培养专注和集中的能力。
- 内在平静和专注有助于减轻焦虑、压力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5. 慈悲心和宽容心- 佛教强调培养慈悲和宽容的心态。
- 通过修行和觉察他人的痛苦,人们可以培养慈悲心和对他人的宽容心。
- 慈悲心和宽容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负面情绪。
总结:佛教的心理学是一个深奥而细致的体系,通过观察心理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清除无知与贪欲、修行与内在平静以及培养慈悲和宽容心等方面的实践,佛教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深入理解佛教的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和心理行为,并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佛教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用
佛教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用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庞大的宗教体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提供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和智慧教导,以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本文将探讨佛教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佛教的核心教义与心理健康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五蕴等,这些教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作用。
首先,四圣谛揭示了人们的痛苦本质以及解脱之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承受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而佛教通过四圣谛的教导,让人们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寻求解脱的方法。
这种认知能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其次,八正道为人们提供了实践的指导原则,以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方面的修炼方法。
这些修行方法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行为准则。
通过修行八正道,人们可以摆脱负面情绪的纠缠,培养正面的心态,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佛教修行在现代心理健康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佛教修行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中。
下面将介绍几个佛教修行对于心理健康的应用。
1. 冥想与正念训练冥想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实践方法之一,通过冥想,个体可以进入内心的宁静与专注状态。
在冥想过程中,个体通过观照自身的思维和感觉,意识到内心的变化与流动,从而改变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
正念训练则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于当下的专注和觉知,避免过多的思维纷扰和情绪波动。
这些修行方法在现代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被广泛应用,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心理压力等。
研究表明,冥想和正念训练能够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
2. 思想转化与慈悲心培养佛教鼓励人们摆脱负面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佛教与心理学治疗2024
引言:佛教与心理学治疗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另一个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佛教的智慧和心理学的方法在心理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治疗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地帮助人们迈向心理健康。
正文:1. 佛教的核心理念在心理学治疗中的运用1.1 中道观念的应用中道观念是佛教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避免极端和相对抵消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治疗中,运用中道观念有助于客观看待问题,避免极端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1.2 无我观念的应用无我观念是佛教中的重要观念,指出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
在心理学治疗中,运用无我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限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减少自我的焦虑和压力。
2. 心理学治疗方法对佛教的借鉴与运用2.1 认知行为疗法与正念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正念则是佛教中的重要修行。
将正念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自身思维和情绪的觉察,从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2.2 解离治疗与慈悲心解离治疗是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方法,而慈悲心是佛教中培养的一种善心。
将慈悲心引入解离治疗中,可以帮助个体构建安全感,减轻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回忆。
3. 佛教禅修对心理学治疗的影响3.1 冥想对焦虑和抑郁的缓解佛教禅修中的冥想练习被证明对焦虑和抑郁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心理学治疗中将冥想纳入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感受和抗压能力。
3.2 注意力训练对集中力和心流状态的促进注意力训练是佛教禅修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训练注意力,个体可以提高集中力和专注力,进入心流状态等。
将注意力训练融入心理学治疗中,可以帮助个体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注意力问题。
4. 佛教的智慧与心理学治疗的整合4.1 缘起观念与因果解释缘起观念是佛教中关于世界和个体存在的解释,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依赖。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佛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尽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相互交叉和互补。
以下是佛学与心理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1. 内观和自我觉察:佛学强调内观(vipassana)的实践,即通过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感知来认识内心的真实状态。
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和注意力训练等技术也有类似的目标,即将注意力引导到当下的经验中,增强对内在体验的觉知。
2. 心理健康和幸福:佛学注重培养内在的平静和幸福感,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如正念(mindfulness)和慈悲心(loving-kindness)。
心理学研究也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因素,包括正向心理学、幸福学和心理治疗等领域。
3. 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佛学教导修行者如何应对情绪困扰和压力,通过培养安定和冷静的心态来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也关注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应对策略等。
4. 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佛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自我身份是虚幻和无常的,具有变化性和流动性。
这与心理学中对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联系,促使人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进行深入思考。
5. 倫理和道德:佛学强调慈悲、尊重生命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学也探索了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形成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佛学和心理学在方法、理论和研究范式上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相同或互相等同。
然而,通过探索佛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心灵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与佛教
心理学与佛教*导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智慧,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见佛教心理学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佛教与心理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西方心理学的崛起比佛教的诞生完了几百年。
下面让我们详解下它们的关系。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
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
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
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心理学星云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
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
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
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
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
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
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
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
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
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恩怨的潜意识,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能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能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智”。
“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能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唯识学又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称为“心所有法”,其内容如下:⑴五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⑵五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⑶十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⑷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⑸二十种烦恼心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⑹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二.心的譬喻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
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
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
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法譬喻心,今列举十种譬喻来说明心:⑴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形容心,说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⑵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
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
其速度之快,就是电光也赶不上。
⑶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处追逐,寻找草原。
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⑷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
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其归化柔顺,就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⑸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
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
”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体受苦受难。
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⑹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恼。
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
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⑺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⑻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着,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⑼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
”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
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⑽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天地万物。
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虚空至大至广,无有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
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幺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三.心灵净化之道现代的医药发达,各式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状况。
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贪、瞋、痴、慢、疑就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病患。
身体上有了疾病,不仅要打针吃药加以治疗,还要吃补药滋养。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
”所谓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病。
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导因于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能才能治疗,因为智能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除了贪瞋痴三毒的重病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净化、改造、征服。
佛法告诉我们治心的方法有:⑴以静心对治动心: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
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⑵以好心对治坏心: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
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开启,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的心。
⑶以信心对治疑心:世间上有不少悲剧是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不义、伴侣不忠、亲人不睦。
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
《大智度论》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建立信心不仅让我们与佛法真理相应,也让我们更能包容、接纳世间的一切,坚定我们的信仰。
⑷以真心对治妄心:众生因为人我计较分别,个人喜恶差异,而生出种种虚情妄心。
我们必须以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真心,诚恳踏实地生活,才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⑸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我们的心要如同大海,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要如虚空,荣誉毁辱都不随境转。
唯有尊重与包容的宽大心胸才能救度我们忌妒、狭隘的心。
⑹以无心对治有心: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
有所执着,就有所对待、牵系,如何自在?不如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这样一来,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⑺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固然无常多变,心念纵使生灭不已,只要我们发心立愿,自利利人,则虚空有尽,愿力无穷。
《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正觉。
”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⑻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现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事事好奇,更有不肖份子以光怪陆离的招术迷惑人心,污染社会。
禅宗说:“平常心是道。
”用平常心来生活,必能体会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除了以上八点,我们还要培养耐心、虚心、细心、孝心、直心、诚心、赤子心、清净心、慈悲心、宽恕心、欢喜心、布施心、供养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般若心、菩萨心、佛心,发挥心的不可思议妙用。
四.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
其实早他一千多年的东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识规矩颂》,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